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历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4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一、对历史学习要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有些学生感觉自己天生就不喜欢历史,或者因为不喜欢某个历史老师从此不喜欢历史。如果这样可以多看一些课外历史的书籍,没有人会对历史上的人都不喜欢,古代的现代的,你喜欢谁就先看谁,看人物故事时必然会涉及到人物所在时代的方方面面。再说“历史是万精油,到哪都能学一点”,语文课本里,英语的阅读理解等,我不相信有人会一点也不喜欢历史,说不喜欢历史的学生只是认为不喜欢学历史的死记硬背罢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方法问题了。

二、方法为主

1、记忆问题记忆分机械记忆(事实),理解记忆(原因,影响)同学们不要把二者搞混,历史课本大量属理解记忆,只有极少的如时间地点等基本事实需机械记忆。(这才是大家感觉到的记忆负担部分)

2、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再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

3、提高上课效率首先,上课一定要精神好,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和工作”。古人们提倡的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佳,效果最差。我们同学晚上学习不宜太晚;中午睡眠半个小时为准,这是澳大利亚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太短也不行。太久了反而精神不佳;课间一定要休息,它不是上课的延伸,人不是机器,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最后才能精神焕发。其次,上课专心听讲。老师讲解课本时要跟着老师的思维去感受历史,老师会引领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历史,该做的笔记得记,但不宜太多。所谓学会如何学习历史,也就是在课堂上学会的。不要认为历史只要课后看看课本,抄抄同学的笔记就万事大吉,那种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和角度是你无法从课本和笔记里体现出来的,还有就是思维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提升,现在历史高考更主要的就是能力的考察。

4、“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5、 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6、解题的思考。进入高中,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要认真审“问”,即要明确试题所发诸问之指向、时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审至为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同时在审“问”的时候,要依其“问”构思答案要点。构思答案时,要体现出“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与材料毫无联系,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问;二是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答案不一定是课本中的原文原话,但其精神、其结论、其说明是符合历史课本主导思想和历史事实的,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三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答案,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四、心态为辅,保持阳光心态和平常心。

首先快乐学习。古云:好知之者不如乐而知之者也,我们学历史务必跳出死记硬背的陷井,华南师大博导郭思乐教授所提倡的感悟教学法是完全能够帮助同学们解决学新课程的困难,即大家尽情去感受历史,感受后自会悟出真理,这也就是史学界所流行的“神入”历史,由此领略历史学科无穷快乐,正由于如此,新课程提供了很多真实的各式各样的材料,目的是让我们去感受,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我们进入高中学历史要学会感受材料,分析材料,充分获取有效信息,应用好材料。现在历史考试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要学生感悟历史,要学会收集资料,鉴别资料,分类归类资料,分析综合应用资料,有人提出历史学就是材料学,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次保持平常心。平常学习历史时,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慢慢根据自己的规律去学习,到最后让我们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特别是面对即将高考的学生,放下精神负担,不要把平时考试成绩排名排队与高考对比,平时考试作为查漏补缺,作为心理体验过程,作为知识的强化,要做的是考后认真纠错,纠正一个错误为高考成功增加了一份希望。考试分数越低,说明考试诊断效果越强,对自己的提高越有利。把考试作为享受,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完善与提高,显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江西省历史学科带头人宜春中学黄洲祥老师给高考前的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做好每天该做的事。”高考就是这么简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历史是门严肃的学问,严肃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但是我对历史却似乎有着无穷的兴趣,从来不会把它当作负担或累赘,反而越学越想学,许多别人很头疼的知识点,对我而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掌握了。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历史趣味化。

首先,我总乐意把自己“代入”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我们先辈的生活。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与结果。

比如,有时,我把自己变成一方诸侯,在乱世中求生存,在面临乱世纷争时,尽自己的才能来使自己强大;有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想办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异彩。

我习惯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针中,就仿佛在脑海里自编自演了一部《三国演义》。这样,历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现实来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因此,我经常从现实出发,采用假设法来学习历史。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我们现在会怎样?”比如,“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会怎么样?”也许,没有鸦片战争,我们就不会流失那么多金银,沦丧那么多领土,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苦难;可同样,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轿车,不会有楼房,没有民主的共和国。有时候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会不断发现自己以前的假设存在缺陷,或是这个假设就不应该存在。比如,我当时的这个鸦片战争假设,现在想来,问题就很多。但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正反面都考虑进去,有益于我把历史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对于那些无法按照逻辑记忆的,如时间、地点之类的知识点,我习惯把它们写成一张张纸条,贴在镜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这样就不需死记硬背,每天早晨起来就有意无意的看一眼,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记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三点心得,学无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出许多比我好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生的重要需求。从适应与发展两大任务出发,树立自主型的学习观,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懂学”、“会学”,已成为时代对人的迫切要求。

对于历史教材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参考书(《辞海》、教师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籍等),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进而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呢?首先,要把握一个根本点: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

其次,要抓住两个观点:①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构成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历史,包括科学地评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等。在初中时,历史对于我来说只是一门副科,只要考及格就行,当时我的历史学习几乎没有什么方法,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但这只适用于初中的历史,并非是我今天要讲的历史的正确学习方法。所以,我强调一点:历史决不是可以靠记忆就能攻克的简单课程,它同样要求掌握特殊有效又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是从高二开始将历史作为一门主科来学的,这是由于我本人特定的情况所决定,因为我很晚才决定选择文科,在此之前我从未给予历史足够的重视,这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我的同学中,越早重视它的人越轻松,而我对此认识比较晚,所以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它上面。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

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此外,课本非常重要。高三那一年,我把整套教材看了三四遍,根据老师的复习进度(但比老师的速度快一本书左右),在这样一遍遍的复习中,我的收获每一次都不一样。认为看得越多,我所理解的层次就越深入,所以并非无效率的重复,而掌握越多,我所用在一本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进度就越快。同时辅之以习题,这样,到了高考前,我虽未达到“在脑子里翻书”的境界,但也对教材相当熟悉,最基本的史实记得很牢固。历史对文字组织的能力要求很高,平时一定要多加锻炼,多做些文字题,不要图省事而只做选择题,不愿练习问答题、材料解析题。而且这对语文的写作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不能只重答案,而不考虑组织语言。历史和政治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是在整篇灰色的史实中,偶尔穿插几行结纶、规律之类的亮点,用以串起那些事件、因果;政治则是在通篇明亮的理论叙述中点缀若干事例,有的是从正面加以强调,有的从侧面给予反证。在历史的年代和政治的“理论体系”这两条主轴两侧,分布着各式各样经过细心挑选、适当排列的客观事实。归根到底,学生要做的“就是一一对应”。知道哪个年代发生了何等史实及前后因果叫纵比;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发生了类似史实的分析叫横比。政治中哪一个提法由哪些论据支持或这一论据是针对哪个提法而产生的,必须区别清楚。于是在无数单选、解析、问答的磨练中,你日渐熟悉的知识点终于织成了一张网,将每一道考题牢牢地揽在其中,而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总之,历史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一门课程,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学好了历史,不但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且可以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伟大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正等着我们去探索追求!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历史新课改,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切尽在参与,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若为学习也,成败皆可抛。

历史的改革中,我觉得自己的联想空间开始逐步的“升级”。抬头仰望天空,一只鸟儿掠过,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天空没有鸟儿掠过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无数个疑问盘旋在头上:为什么鸟儿能飞,而人却不行呢?不由得想起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魏源的《海国图志》、林则徐、晚清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的发展、20世纪初的短暂的春天……要想得内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思维转动起来了,学什么都开心,不是吗?又如,当老师说到清政府统治黑暗时,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洞”。黑洞并不黑,这我也知道,可是仍在联系,想起了“黑洞”一词的最早发明才,美科约翰?惠勒,想到了光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两种光理论,脑海中呈现宇宙、大量的气体紧紧地吸引到,聚成恒星。原子裼猛烈碰撞,气体升温,……我也有点不相信自己了,这么小的脑袋怎么会能装下“宇宙”呢?真是“智慧是无穷的,宇宙万物悉在此也。

在历史改革中,我觉得我学会了总结(只是皮毛而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一部完整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完美的总结。牛顿也曾说过:“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确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虽然吾资不聪也,但是只要我留心地总结,那么道路虽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我觉得“学习”的.学问很深,它是由一个锁链环环相扣,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四周的向中间聚拢,环环相辅,好比“天网恢恢”中的“天网”,越来越大,无边无际,牵一动全,仰望茫茫大地,我乃如此渺小也。吾欲强,必学也。

分组合作,同学们相互沟通,团结一致,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我觉得自己地幸福的,同学们精彩的讲解,流利的辩答,不觉发现自己身边有如此多的人才。当自己站在讲台上,八十双眼睛望着自己,心开始慌了,但随着讲课的投入,又慢慢沉着了,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胜利了,自己进步了,“人应该学会战胜自我”,敢于超越,敢于创新。

我学习,我快乐。我在历史考试之前的大约两个星期就已经开始复习了,第一遍的复习要特别仔细的看书,要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内容也要看,如“历史纵横”,边看边记,然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架构和知识的轮廓。当然,看一遍书就把所有的点都记下来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还会进行第二遍的阅读,巩固记忆。

以上的任务在考试前两天就应该完成,那么考试前几个小时复习什么呢?应侧重在对大题的梳理上,每一个问题的条理都要很清晰明了,能一二三四地列出来,在答题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探究性(创新)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不容易,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开始尝试。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历史新课改,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切尽在参与,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假设为学习也,成败皆可抛。

改革中,我觉得自己的联想空间开始逐步的“升级”。抬头仰望天空,一只鸟儿掠过,不由得想起一句:“天空没有鸟儿掠过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无数个疑问盘旋在头上:为什么鸟儿能飞,而人却不行呢?不由得想起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魏源的《海国图志》、林那么徐、晚清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的开展、20世纪初的短暂的春天……要想得内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思维转动起来了,学什么都开心,不是吗?又如,当老师说到清政府统治黑暗时,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洞”。黑洞并不黑,这我也知道,可是仍在联系,想起了“黑洞”一词的最早创造才,美科约翰?惠勒,想到了光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两种光理论,脑海中呈现宇宙、大量的气体紧紧地吸引到,聚成恒星。原子裼猛烈碰撞,气体升温,……我也有点不相信自己了,这么小的脑袋怎么会能装下“宇宙”呢?真是“智慧是无穷的,宇宙万物悉在此也。

在历史改革中,我觉得我学会了总结(只是皮毛而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一部完整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完美的总结。牛顿也曾说过:“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确实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虽然吾资不聪也,但是只要我留心地总结,那么道路虽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我觉得“学习”的学问很深,它是由一个锁链环环相扣,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四周的向中间聚拢,环环相辅,好比“天网恢恢”中的'“天网”,越来越大,无边无际,牵一动全,仰望茫茫大地,我乃如此渺小也。吾欲强,必学也。

分组合作,同学们相互沟通,团结一致,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我觉得自己地幸福的,同学们精彩的讲解,流利的辩答,不觉发现自己身边有如此多的人才。当自己站在讲台上,八十双眼睛望着自己,心开始慌了,但随着讲课的投入,又慢慢沉着了,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胜利了,自己进步了,“人应该学会战胜自我”,敢于超越,敢于创新。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历史新课改,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切尽在参与,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若为学习也,成败皆可抛。

历史的改革中,我觉得自己的联想空间开始逐步的“升级”。抬头仰望天空,一只鸟儿掠过,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天空没有鸟儿掠过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无数个疑问盘旋在头上:为什么鸟儿能飞,而人却不行呢?不由得想起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魏源的《海国图志》、林则徐、晚清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的发展、20世纪初的短暂的春天……要想得内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思维转动起来了,学什么都开心,不是吗?又如,当老师说到清政府统治黑暗时,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洞”。黑洞并不黑,这我也知道,可是仍在联系,想起了“黑洞”一词的最早发明才,美科约翰?惠勒,想到了光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两种光理论,脑海中呈现宇宙、大量的气体紧紧地吸引到,聚成恒星。原子裼猛烈碰撞,气体升温,……我也有点不相信自己了,这么小的脑袋怎么会能装下“宇宙”呢?真是“智慧是无穷的,宇宙万物悉在此也。

在历史改革中,我觉得我学会了总结(只是皮毛而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一部完整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完美的总结。牛顿也曾说过:“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确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虽然吾资不聪也,但是只要我留心地总结,那么道路虽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我觉得“学习”的学问很深,它是由一个锁链环环相扣,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四周的向中间聚拢,环环相辅,好比“天网恢恢”中的“天网”,越来越大,无边无际,牵一动全,仰望茫茫大地,我乃如此渺小也。吾欲强,必学也。

分组合作,同学们相互沟通,团结一致,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我觉得自己地幸福的,同学们精彩的讲解,流利的辩答,不觉发现自己身边有如此多的人才。当自己站在讲台上,八十双眼睛望着自己,心开始慌了,但随着讲课的投入,又慢慢沉着了,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胜利了,自己进步了,“人应该学会战胜自我”,敢于超越,敢于创新。

我学习,我快乐。我在历史考试之前的大约两个星期就已经开始复习了,第一遍的复习要特别仔细的看书,要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内容也要看,如“历史纵横”,边看边记,然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架构和知识的轮廓。当然,看一遍书就把所有的点都记下来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还会进行第二遍的阅读,巩固记忆。

以上的任务在考试前两天就应该完成,那么考试前几个小时复习什么呢?应侧重在对大题的梳理上,每一个问题的条理都要很清晰明了,能一二三四地列出来,在答题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在我半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方法,以及与同学生的亲密接触中,逐渐的了解到许多学生及教师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今天就同各位同仁做一点探讨。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中国近现代史当作是炒初中历史的“冷饭”,学习兴趣不高。从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习课程安排中看到,初中的历史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许多内容,现有的高中一年级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很多时候自认为已经学习过了,没有必要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心态,应当说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么?高中一年级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是不是炒了初中的“冷饭”呢?

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已经读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的答案也是否定的。根据我们现在所采用的由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来说,我们应当说学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的确,很多内容已经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接触过了,喜新厌旧是高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非常正常的心态,我们应当加以理解;但是,学生的看法是非常简单、片面和偏激的,他们只是依据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断高中的历史学习。真实的情况是,高中的历史学习不仅仅是把初中残留的“冷饭”,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重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实现学生学习“由机械记忆历史内容,到用逻辑思维能力探讨历史问题的转变”。高中的历史学习,是为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除了极个别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外,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

在这个层面上,高中教师除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在高一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高一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的地位在过去的考试中没有获得其相应的尊重,高中历史课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无论是高考“3+2”的考试,还是“3+X”的考试,历史这门悠久的传统学科始终被人们冠以“水泊梁山军师—无用”的称号。直到现在,在区分文理科的基础上进行的“3+小综合”的模式下,历史同其他学科相比终于有了出头的一天。但是,我们也仅仅把历史这门学科当作小综合学科的一角,而没有意识到历史已经逐渐走出阴影,慢慢的主导了综合考试。

从高考中的“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来评价,古代‘丝绸之路’‘同今天的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历史联系?”,我们已经可以觉察到一种苗头:历史,在未来高考文科考试中,必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份额,最终影响整个高考的文科考试。就如同我们当年的科举考试一样。

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部分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根本性质的变化,还是用老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高中历史学习,进而影响了我们高一历史教学工作的改革;而且这种观念,还将继续制约我们高中历史教研工作的不断改进,限制着学生学习习惯的进一步改善。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

二、对教学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认识

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应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自觉愿意学历史,真正做到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作为未来的教师,我觉得肩负重任,要深刻贯彻新课改理念,并尽量应用到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去。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为让全体高一一线教师深刻领悟新教材,贯彻新教材当中的编写理念和国家意志,xx省于20xx年x月xx至xx日召开了新教材专题培训。为期三天的培训早已结束,回顾这三天的培训,收获满满。在这三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名师精彩的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教学观念。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理解了新教材的主要导向,一是要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三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四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总而言之,新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时代性。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初高中课程相衔接,避免出现初高中课文跨度太大而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情况。新教材继续采用历史时序的编排,逐渐铺展历史的脉络。必修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又比初中有所提升。新教材既求贯穿整个通史,也要求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这就导致教材存在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大,课文较为浓缩等状况,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历史教学的价值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就不再是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学会运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适当的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再从头讲到尾。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的贯彻新课标,因此,我们教师要专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家教学任务。而对于内容及其丰富的必修教材,我们可以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强干弱枝,突出重点。二是对单元内容整合,按朝代按专题等。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当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在这次培训中,既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而又产生了新的困惑。比如在面对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叶小兵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整合课程资源。我的困惑在于,若是按专题如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来整合是否违背了通史教材的初衷,回到过去老的专题教学中去。

最后,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简要的谈谈对于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思路。第二课的标题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的熟悉及感兴趣,许多典故他们的都耳熟能详。因此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历史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更上位的历史认识,通过争霸战争和商鞅变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并且在教学当中贯彻唯物史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什么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这个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的井田制瓦解产生了变法革新的需要。而变法革新又需要大量士人,这催生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通过这次教材培训使我对一堂课有了重新思考、一个知识点呈现方式的灵活多变也比以前思考得更深刻、更透彻些了。但我认为,要把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实践和沉淀。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基层老师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其实,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把培训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思想应用到自己实际教学中去。

培训是结束了,但是真正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这还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有三大议程:一、两市代表介绍高三一轮复习经验;二、由丹阳五中、两市代表各一名上三节研讨课;三、专家或教师代表点评研讨课并提出高三历史教学的思路与策略。现就学习观摩内容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在于“育心”,高三历史教学讲究信心和耐心。

所谓信心,主要是教师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安排和有效针对的考点讲解,让学生对本学科充满信心。所谓耐心,一是指教师潜心研究考纲考题,引领好学生复习的方向;二是强调一轮复习要讲全讲透,不炒“夹生饭”。

二、成绩的取得在于“谋智”,高三历史复习讲究方式和方法。

首先,明确三轮复习攻略:一轮侧重专题,二轮侧重通史,三轮侧重查漏补缺和专项提升;一轮要全面,二轮要整合,三轮要精细。其次,恰当运用史料教学,教学中渗透多元史观。史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而且,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做题能力。关于史观这个问题,束鹏芳教授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史观是宏观概念,对于高中历史,“所谓史观,无非是从某种角度阐释历史”。综合之下,本人认为在仔细分析高考真题的基础上,课堂上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多元史观;但同时也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的学科意识与学习习惯。再次,重视讲练评结合,评的过程一定要做好解题方法的指导。当前有句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于高三复习,学法指导应体现在每一次的习题评讲中。另外,注重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最后,切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三、视野的拓展在于交流,高三历史教师讲究“走出去”和“听进来”。

江阴长泾中学的刘俊老师在其发言中讲到四条路,让人印象深刻且深受启发。那就是:“盯紧专家的路”、“看好别人的路”、“走好自己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路”。闭门造车绝对是异想天开,因此要多与外界交流,“打探消息”,将别家优秀教学经验结合本校教情学情进行融合整合,打造出一条高效的高考复习路。

最后借用江苏省天一中学陈立军老师的一段话结束本次心得撰写: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你我挚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你我驰骋古今中外,意韵旷美;拥有,历史人承担着责任;奉献,历史人体验着喜悦;创造,历史人感悟着成长;与历史相伴,我们享受着幸福!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进入中学时代,一门新鲜的课程——历史,在我心里逐渐扎下了美好而快乐的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幸福。

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师走到我们眼前,他的那双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两盏探照灯,又仿佛是两个深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像是能把我们心中的干柴点着的火炬,他问我们说:“为什么不把元谋人称为元谋猿呢?北京人为什么不单独生活呢?”老师请我们自己阅读、思考,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又问:“同学们,你们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北京人的食物为什么要平均分配?对贡献大的人公平吗?”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讨论,并提示我们用反证法,假设北京人不平均分配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大家开始思索、讨论,最终,发现了北京人平均分配食物的奥秘——如果不平均分配食物,每天都可能有人挨饿,时间长了,北京人的人数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会灭绝。

历史课真有意思,我的大脑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课也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我的好奇心逐日俱增。我越来越爱问“为什么”。比如:“郑州为什么被称为商都?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吗?秦始皇姓什么?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岳飞是民族英雄吗?有没有穆桂英这位女英雄?”

曾经听他人说,历史课就是“贝多芬(背得分)”,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觉得,历史是需要动脑筋思索的。我产生的各种疑问,有的请教老师,更多是自己寻找或者合作探究出答案。我常常用百度搜索引擎找资料;也去查找专业书籍。找到了材料,我进行阅读与筛选,之后,经过思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与同伴交换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灵感。

如果大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就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辩论,比如:我班先后进行了“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秦始皇与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唐太宗是暴君吗?”等辩论会,同学们唇枪舌剑、短兵相接、高潮迭起。我们通过辩论,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初步掌握了“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怎么能放过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呢?当我想知道战国编钟的知识时,我就去了河南省博物院,亲眼看一看战国编钟的结构,听到一听编钟的演奏。当我亲耳听到用编钟演奏出的美妙音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我们的先人,高冠长袖,在舒缓地起舞。我们还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考察了郑州商城。我们沿着商城遗址走一遭,亲手抚摸一下商城遗址宽厚的土墙,想象着我们的`祖先,在3600年前,用简陋的工具,比如箩筐、小推车、青铜铲、石夯等,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城墙的土层,不仅留下了祖先夯土的印记,也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历史课最终的目的是引领我们去发现的。这个学期,我参加了河南省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活动。老师先为我们讲了一些相关常识,引导我们阅读了一些范例,指导我们分析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接着,我就开始了第一个步——选题。我生活在郑州,每逢汛期,郑州的街头就变成河流,大小车辆泡在水里,我想知道,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城市内涝的,我通过互联网,知道了江西赣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内涝的城市,原因是宋代建设的“福寿沟”。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的题目,我开始查找资料,走访专业人士,我计划利用假期,亲自去赣州进行实地考察,我还有到法国巴黎考察学习的心愿,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师,让“郑州、郑州,天天挖沟”的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好奇、思索与发现,就是我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宝塔区教育局邀请省历史教研专家杨宗年来我区对全区中学历史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所指导。我参加这次培训后很有感想。

虽然,只有一天半时间,但我们都很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认真听取了每一堂讲座,并详细的做了笔记。明确了新增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时空线索、更新课程的思路、反复研究中考题捕捉指导课堂教学的信息、研究课标运用于备教案、学案过程;理解历史的纵向和横向发展;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认识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课题抓住背景、内容、措施、表现、影响;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联系;认识现代史与近代及古代史联系;构建网络、整合知识向点、线、面、体系统化发展;学会了怎样突破重点的方法。

从而也认识到自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自我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学习多么的重要!在学习过程当中,我更学到并吸取了很多成功、实用的课标与教材的处理与开发教研和个人素养提升的经验和方法。

杨宗年讲师知识渊博,历史线索条理清楚,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与不足,让我认识到教师要具有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爱的丰富,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驾驭好课堂;才能对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辛勤的耕耘与沉甸甸的收获成正比例关系。用专业的眼光关注课堂,用科学的方法引领教师,体会最深的是教师备课必具的真功夫“五有”即:脑中有标,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腹中有书,胸中有案等。

感谢各级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中充电、交流提升的机会,促使我不断加强学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更感谢主讲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娓娓道来,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学科教研中自身的责任。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综合素质。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来对待课堂,对待我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如果把高中历史的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则犹如根基。在课堂上历史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得把课本看“厚”。当时不懂,后来方才明白:书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把课本掌握了就能把历史学好了?当然不是,但要学好历史,课本是非得熟悉掌握不可的,这样方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如何看课本呢,会看的和不会看的不一样,结果也就相差甚远。我想在看书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较,多总结,这样就会多收获。基于此,我在学习历史时总结了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坐标式”与具体事件

这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专题而使用的方法。以坐标原点为一历史事件,以坐标纵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以坐标横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态度观点及行为等,以这样的直观方式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考虑进来,有助于我们对此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中,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以及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顽固派最高当权者各持何态度又各自采取了什么行动。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重点。

二、“提纲式”与总体复习

我在临近考试复习历史时往往采用这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纲的形式把教材知识内容重现出来,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录默写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可以帮你以快速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当然在画这种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多地回想具体的细节和思考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家在学习累的时候,不妨这样在纸上画一画,忆一忆,既休息了大脑,有复习了知识。

三、“点线面结合”与人物评价

学习历史,免不了涉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我认为作为高中生,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把握以下基本的三点即可:“点”即出发点,立场,是历史人物言论行为的初衷;“线”即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条“总线”;“面”是指结合其功过得失综合对其作出的全面评价。比如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既要看到他作为封建官员所持的立场,从而理解其镇压起义军时的残酷凶狠,又要看到他作为洋务派所具有的求强御侮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综合这两方面我们再对其做出客观总体的评价。

四、“先同后异,同中再求异”与事件比较

比较题也是在学习历史中经常遇到的,无外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我想这里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应该先看其相同点,因为不相干的两事物是无法做出比较的,相同点往往是较明显的,这样在作题时就会容易些。比如,比较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既然同称鸦片战争,我们很自然想到二者的关系,后者应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进而想到二者发动的目的和当时的国际背景都是相同的。再如,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异同,同样在字面上我们可看到两次战争都是与外国列强进行的,对他们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对中国的掠夺。所以对那些碰到比较题无从下手的同学,应该学会合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五、“扩展+关键词”与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是我们在考试中必然会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这两点。“扩展”是说在看材料时不应仅仅局限在材料本身,而应把思维进行延伸,把这段材料放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当中,考察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这样就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轮廓,便于在更大范围来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是指材料中不起眼的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信息,看似无用的往往却是重要的,比如材料的出处,时间或者某个人物等,这些都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所以说,难的不是题目,而是我们的眼睛能否看到这些细节。

古人说,读书,更要读好书。同样我们读历史,更要学会如何读历史。寻找学习的方法,让历史的学习变得有趣而简单。同样地,历史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让我们记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学的时候也要“思”,从中吸取更为深刻的东西,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吸引人之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惟有勤于思考,方能明智。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疫情当前,为防止开学形成学生聚集,学校延期开学,但学习不能落下。停课不停学的网课成为当前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学校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观看省实验的老师录制的直播网课。我们本校老师要认真观看并做好听课记录及课后的作业读记等反馈的工作。

我们九年级历史课主要是复习课。由省实验优秀的历史老师录制,九年级师生共同学习。我每次认真学习记录历史复习课的.时候,都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赵胜男老师),对比优秀老师结合我校实际学情我觉得有许多地方是我要努力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复习单元课之后,赵老师他们运用年代尺和知识框架清晰明确本单元的事件,知识框架的建立能清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外历史情况,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复习的主题板块和线索,这个环节用时不多,但非常行之有效。之后基础知识的精讲,赵老师简洁的语言或列表呈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能力提升环节,赵老师他们运用大量的材料,引导出事件的原因影响,既补充了课外材料又加深了对时间的理解,并通过部分点击中考真题来加以理解运用,提升学生的做题方 法。

综合探究(整合联系)也是省实验历史老师常用的复习手段。大量的材料、图片、图表能更好理解本单元的事件的原因、比较、影响及前后时间之间的联系。最后用简图直观表达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在写短文时候思路清晰。这方面也是我在日后复习教学中要多学习多借鉴来提升自己的重要方面。另外在本次听课学习中复习的是中国史知识,除了像年代尺这样进行纵向比较,省实验老师通常会把中国史和同时期世界史重要事件加以对比。这种横向的对比也是我需要强化的一个方向。

总之,在这次听课学习中,我感受到了省实验历史老师系统、渊博、扎实的历史知识,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加深了我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是学到了优秀复习课的一些教学方法,真的受益匪浅,感谢!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进入中学时代,一门新鲜的课程——历史,在我心里逐渐扎下了美好而快乐的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幸福。

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师走到我们眼前,他的那双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两盏探照灯,又仿佛是两个深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像是能把我们心中的干柴点着的火炬,他问我们说:“为什么不把元谋人称为元谋猿呢?北京人为什么不单独生活呢?”老师请我们自己阅读、思考,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又问:“同学们,你们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北京人的食物为什么要平均分配?对贡献大的人公平吗?”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讨论,并提示我们用反证法,假设北京人不平均分配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大家开始思索、讨论,最终,发现了北京人平均分配食物的奥秘——如果不平均分配食物,每天都可能有人挨饿,时间长了,北京人的人数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会灭绝。

历史课真有意思,我的大脑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课也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我的好奇心逐日俱增。我越来越爱问“为什么”。比如:“郑州为什么被称为商都?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吗?秦始皇姓什么?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岳飞是民族英雄吗?有没有穆桂英这位女英雄?”

曾经听他人说,历史课就是“贝多芬(背得分)”,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觉得,历史是需要动脑筋思索的。我产生的各种疑问,有的请教老师,更多是自己寻找或者合作探究出答案。我常常用百度搜索引擎找资料;也去查找专业书籍。找到了材料,我进行阅读与筛选,之后,经过思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与同伴交换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灵感。

如果大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就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辩论,比如:我班先后进行了“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秦始皇与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唐太宗是暴君吗?”等辩论会,同学们唇枪舌剑、短兵相接、高潮迭起。我们通过辩论,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初步掌握了“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怎么能放过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呢?当我想知道战国编钟的知识时,我就去了河南省博物院,亲眼看一看战国编钟的结构,听到一听编钟的演奏。当我亲耳听到用编钟演奏出的美妙音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我们的先人,高冠长袖,在舒缓地起舞。我们还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考察了郑州商城。我们沿着商城遗址走一遭,亲手抚摸一下商城遗址宽厚的土墙,想象着我们的祖先,在3600年前,用简陋的工具,比如箩筐、小推车、青铜铲、石夯等,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城墙的土层,不仅留下了祖先夯土的印记,也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历史课最终的目的是引领我们去发现的。这个学期,我参加了河南省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活动。老师先为我们讲了一些相关常识,引导我们阅读了一些范例,指导我们分析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接着,我就开始了第一个步——选题。我生活在郑州,每逢汛期,郑州的街头就变成河流,大小车辆泡在水里,我想知道,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城市内涝的,我通过互联网,知道了江西赣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内涝的城市,原因是宋代建设的“福寿沟”。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的题目,我开始查找资料,走访专业人士,我计划利用假期,亲自去赣州进行实地考察,我还有到法国巴黎考察学习的心愿,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师,让“郑州、郑州,天天挖沟”的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好奇、思索与发现,就是我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我教历史课也只有几个月,简单谈谈我的经验吧: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可能比较有个性一些。我讲历史课会穿插很多小故事,还会联系到其他科目。比如,讲到《秦王扫六合》以及《伐无道诛暴秦》之前,我会给学生读语文课中的《过秦论》,先从六国联纵到秦王逐一灭六国,再讲秦朝强盛时的情况,这样学生就渐渐明白当时的形势。同时我还给学生看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纪录片,片中有情景再现,讲秦的暴政,以及秦二世时的黑暗。又讲“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含义,具体让学生明白秦这个短命王朝结束的原因。同时,我还联系诸子百家思想中的法家,讲到秦的刑罚残酷,并结合商鞅变法与焚书坑儒事件来评价秦朝。当然,也评价秦王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有效措施,以此,客观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我曾经去一些地方旅游过,也会给学生讲自己的见闻和当地的历史。在讲商朝时,就给他们讲到安阳的殷墟,讲述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些足以让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讲三国的诸葛亮时,我特意讲到南阳的诸葛庐,诸侯祠,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更为深刻。此外,我把《出师表》也拿出来给他们翻译一下,借此让学生知道诸葛亮的忠心和献身国家的志向。在讲到佛教和道教时,给他们讲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一些情况。还讲到湖北武当山这个道教圣地,还结合《西游记》给他们讲道教中神仙的位子排列。讲远古人类时,也会给他们提到北京七日游就含有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这个项目。学生听我的课就比较有兴趣。有时,我还拿出来地理书,给他们穿插一些城镇的历史故事。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还是很喜欢我这个新老师的,但是,他们喜欢我讲课,喜欢听,不喜欢动脑。每次考试,学生的成绩都不理想,我开始思考我的教学方式。后来,才了解到,学生虽然喜欢历史,但是,历史对我们现实生活太远了,一些成语典故,一些著名战役他们都没有听说过,在写连线题时,总是张冠李戴,朝代和人物都混淆了,鉴于此,我用了两节课,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将给他们听,然后又让他们复述一遍,这样,学生对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年代,地点,人物,揭示的人生哲理也进行了掌握。比如:在讲“纸上谈兵”时,我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形容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夸夸其谈。后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论而不切实际导致失败。同时也告诉他们学习不要过于张扬,不重注平时的学习,而导致止步不前。在讲到“乐不思蜀”时,告诉他们不要安于现状,乐而忘本。在讲到“一鸣惊人”时,告诉他们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喜欢默默无闻的学生也不要小看他们,因为他们不鸣则已,关键时会做出惊人的成绩。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这个成语的大意,也知道是关于哪方面的道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在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时,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列举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还总结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学生们讨论发言都很积极,我又做适当的评价,不至于让他们的观点过于偏激。我想这对于他们学习历史也是有帮助的.。

为了使历史课堂不再枯燥,我每堂课找一个学生讲一个与本单元有关的历史故事,像三国里的,还有兵书上的三十六计。学生讲完我还进行点评,有时再把这个故事引入到本课教学中,学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后,学习兴趣很浓,课下收集资料也很积极,这样也丰富了他们的见闻和知识。学那些名人轶事,生活中的歇后语,也是我们经常开展的活动。当然,我知道,基本的知识还是要掌握的,为此,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典故和流传至今的名言。在辅导学生写同步训练时,我引导他们多看历史年代表,尽量不看课本就能理出年代顺序和朝代更替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复习中,我单独将知识分类汇总,哪些是有关战役的,哪些是关于改革的,哪些著作是文学的,农学的,医学,书法,及科学的,还专门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列成表格去学习,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再分类掌握,学生在这种比较中不容易记混淆。

讲历史课,我还需要经验,怎样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教材知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希望同仁们给些建议。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积极要求自己要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努力进步。

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总之,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要树立让学生学真、学善、学美、学成人、学成材的观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想我们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总之,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 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 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 探究性(创新)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不容易,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开始尝试。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 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3月12号我县九年级历史研讨会在卧龙北校召开,全县各学校九年级历史教师全部参加,会上有两位教师举行了公开课,有九名教师做了典型发言,最后,高明主任针对今年中考考点做了总结,通过这次会议,我学习了很多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卧龙学校来陆老师讲的是一堂复习课,(新民主主义的兴起)这一单元知识多,涉及的面广,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虽然,这节课也有不妥的地方,但陆老师通过多媒体,利用小组合作手段,从不同的侧面把这节课上的那么精彩,值得我学习,同时,陆老师注重中考考试的热点,重点以及新闻等内容,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接近中考,提前接近中考题,使学生对中考不会产生紧张。

二、郭老师讲述的是一堂新授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从开始到结束就是一堂享受的课,从老师的语言、肢体的使用都是那么的完美,特别是郭老师的过渡词,真的是无可挑剔,从的使用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讲解知识到学生的巩固,郭老师那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美中不足的就是,可能有点紧张,有些词语说的`还是不够熟练,视屏有点多,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不够,没有练习板块,但这些都不能影响郭老师的这堂课的精彩。

三、张安宝老师做了典型发言,他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九年级历史的复习方法。

1、做足功课,认真备课,就是教师在课下从考点、共建知识框架、热点、周年做好备课。

2、删除81个不考的知识点。

3、分层教学,就是抓差生。

4、自信,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相信老师,老师说的内容就是重点。

5、答题方法,针对选择题和材料题给入学生不同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做答题时少走弯路。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四、高明主任针对20xx年中考情况,结合以前出现的问题,从考试的内容到教师的思想变化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现在的形式以及热点,从思想上加强了教室的改变。

总之,通过这次县历史研讨会,我学到很多知识,如何通过复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知识,如何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关注热点、重点等等,受益匪浅。今后,我一定改变我以前的做法,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课下认真备课,课上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争取使自己的历史成绩有所提高。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当前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推进我们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我深刻认识到,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而现实中,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仍很普遍,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进课堂,对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不能熟练运用,甚至干脆不用。所以,今年我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高中技术能力研修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提升自己技术与能力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历史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历史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历史思维方法,获得广泛的历史活动经验。

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片断,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已经是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历史学科也不仅局限于单一的历史问题,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许多政治、哲学、地理、文学、艺术问题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而各学科的老师又是不可能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及各种教育新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搞好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工作。

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在此次高中技术能力研修活动中,我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提升自己应用现代教学设备的技术和能力,借助平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与指导老师及各位同仁进行充分的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以便实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目的。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在校本培训期间我认真阅读了《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这次我参加了20XX年初中历史科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在培训中,先后听取了几位骨干老师关于新课程课标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新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人才培养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从客体走向主体,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讲授力求新颖,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艺术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四、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

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5

暑假里聆听了金坛四中丁苏霞老师 “例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常州地区为限”的讲座。丁老师以其深厚的理论、翔实的资料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通过丁老师的讲座,我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丁老师的讲座包括六个部门。分别为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分析、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探究、常州地区乡土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历史课堂教学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策略。其中“常州地区乡土资源开发现状”一目让我受益颇多,丁老师按着时间顺序将常武地区历史遗址、历史名人及府邸故居、书院文化、口头历史等乡土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整理。自己之前也收集一些常州地区的乡土资料,但与丁老师搜集的资料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通过丁老师的讲座我的乡土资料库得到大大丰富。另外我注意到丁老师对“口头历史”资料的发掘,可能因为不是常州人,从未想过语言的发展过程也是我们重要的乡土材料。丁老师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她结合自己的经历经验总结了几条非常实用的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如成立研究小组,收集文字类的乡土资源、收集非文字类的乡土资源(历史遗址、历史名人、参加爱国主义专题活动)、组织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课程资源。这里很多策略我们培育室也在积极进行中,相信我们坚持下去定会有所收获。在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策略中,丁老师将常武地区的乡土与历史书中的知识点一一对应,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好的把握乡土资源的运用。这个过程培育室领衔人唐老师也给我们布置过类似的作业,我想我们应该把培育室各成员整理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资料共享。

讲座中,丁老师提到目前乡土资源虽然丰富但还没有充分开发,存在很多问题,如重复开发、无序开发,缺少社会力量的支持等,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6

为让全体高一一线教师深刻领悟新教材,贯彻新教材当中的编写理念和国家意志,xx省于20xx年x月xx至xx日召开了新教材专题培训。为期三天的培训早已结束,回顾这三天的培训,收获满满。在这三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名师精彩的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教学观念。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理解了新教材的主要导向,一是要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三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四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总而言之,新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时代性。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初高中课程相衔接,避免出现初高中课文跨度太大而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情况。新教材继续采用历史时序的编排,逐渐铺展历史的脉络。必修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又比初中有所提升。新教材既求贯穿整个通史,也要求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这就导致教材存在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大,课文较为浓缩等状况,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历史教学的价值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就不再是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学会运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适当的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再从头讲到尾。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的贯彻新课标,因此,我们教师要专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家教学任务。而对于内容及其丰富的必修教材,我们可以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强干弱枝,突出重点。二是对单元内容整合,按朝代按专题等。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当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在这次培训中,既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而又产生了新的困惑。比如在面对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叶小兵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整合课程资源。我的困惑在于,若是按专题如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来整合是否违背了通史教材的初衷,回到过去老的专题教学中去。

最后,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简要的谈谈对于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思路。第二课的标题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的熟悉及感兴趣,许多典故他们的都耳熟能详。因此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历史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更上位的历史认识,通过争霸战争和商鞅变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并且在教学当中贯彻唯物史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什么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这个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的井田制瓦解产生了变法革新的需要。而变法革新又需要大量士人,这催生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通过这次教材培训使我对一堂课有了重新思考、一个知识点呈现方式的灵活多变也比以前思考得更深刻、更透彻些了。但我认为,要把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去实践和沉淀。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基层老师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其实,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把培训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思想应用到自己实际教学中去。

培训是结束了,但是真正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这还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7

历史是门严肃的学问,严肃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但是我对历史却似乎有着无穷的兴趣,从来不会把它当作负担或累赘,反而越学越想学,许多别人很头疼的知识点,对我而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掌握了。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历史趣味化。

首先,我总乐意把自己“代入”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我们先辈的生活。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与结果。

比如,有时,我把自己变成一方诸侯,在乱世中求生存,在面临乱世纷争时,尽自己的才能来使自己强大;有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想办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异彩。

我习惯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针中,就仿佛在脑海里自编自演了一部《三国演义》。这样,历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现实来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因此,我经常从现实出发,采用假设法来学习历史。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我们现在会怎样?”比如,“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会怎么样?”也许,没有鸦片战争,我们就不会流失那么多金银,沦丧那么多领土,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苦难;可同样,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轿车,不会有楼房,没有民主的共和国。有时候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会不断发现自己以前的假设存在缺陷,或是这个假设就不应该存在。比如,我当时的这个鸦片战争假设,现在想来,问题就很多。但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正反面都考虑进去,有益于我把历史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对于那些无法按照逻辑记忆的,如时间、地点之类的知识点,我习惯把它们写成一张张纸条,贴在镜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这样就不需死记硬背,每天早晨起来就有意无意的看一眼,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记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三点心得,学无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出许多比我好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8

这次我参加了20_年初中历史科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在培训中,先后听取了几位骨干老师关于新课程课标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新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人才培养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从客体走向主体,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讲授力求新颖,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艺术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四、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

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9

当前的高考,历史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一要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应将高考考情、考纲要求融进各单元、章、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应了解每一章、节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应用“导读法”实施课堂教学。变“教”为“导”,变听讲、记笔记为思考理解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

三、注重习题课,精选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所持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说到底,我们学校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核心。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学着教师的做法,自己独立评析题目,运用有关原理来解析问题。这样就内化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功感会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关于高中历史课教法的研究与探索

1、目前考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具体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

根据上述这些要求,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一要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具体做法:

①高一、高二应用"导读法"教学。所谓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归纳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这种方法共分四步。第一步,凡讲各章、节课文,具体讲每一个目时,均一一列出子目,然后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记录,每一子目的内容。第二步,只提示每一个具体目应列几个子目,让学生在限定时期内自己看书,作出笔记,然后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修改笔记。第三步,凡讲各目,不再提示,让学生自己看书后分析决定应列哪些子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课堂笔记,教师与学生讨论,借以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靠拢,同时也使学生修正了各自的笔记。第四步,每一节课各目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做好读书笔记,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讲,讲的正确即予肯定,不正确则让另外的学生来补充,内容一旦完善便予肯定。实际上到这一阶段,90%的学生都可做对。

②高三年级应安排三遍教学过程。原因有三:一是高考题覆盖面广,知识点分布较合理,重点突出,命题角度新颖,难度体现了高考的意图,经得起推敲;二是阅读、分析它尚可了解命题的规律;三是一切能力要求分别融会在各个具体试题之中,读、思历年高考题便可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适应高考的水平,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否则,要具体讲这些能力要求,是很抽象和有些枯燥的。③应努力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横向进行联系,促使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说,历史科教学,可以、并且应该:与地理学科联系;与语文学科联系;与政治学科联系;也可以与外语学科联系。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0

我教历史课也只有几个月,简单谈谈我的经验吧: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可能比较有个性一些。我讲历史课会穿插很多小故事,还会联系到其他科目。比如,讲到《秦王扫六合》以及《伐无道诛暴秦》之前,我会给学生读语文课中的《过秦论》,先从六国联纵到秦王逐一灭六国,再讲秦朝强盛时的情况,这样学生就渐渐明白当时的形势。同时我还给学生看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纪录片,片中有情景再现,讲秦的暴政,以及秦二世时的黑暗。又讲“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含义,具体让学生明白秦这个短命王朝结束的原因。同时,我还联系诸子百家思想中的法家,讲到秦的刑罚残酷,并结合商鞅变法与焚书坑儒事件来评价秦朝。当然,也评价秦王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有效措施,以此,客观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我曾经去一些地方旅游过,也会给学生讲自己的见闻和当地的历史。在讲商朝时,就给他们讲到安阳的殷墟,讲述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些足以让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讲三国的诸葛亮时,我特意讲到南阳的诸葛庐,诸侯祠,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更为深刻。此外,我把《出师表》也拿出来给他们翻译一下,借此让学生知道诸葛亮的忠心和献身国家的志向。在讲到佛教和道教时,给他们讲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一些情况。还讲到湖北武当山这个道教圣地,还结合《西游记》给他们讲道教中神仙的位子排列。讲远古人类时,也会给他们提到北京七日游就含有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这个项目。学生听我的课就比较有兴趣。有时,我还拿出来地理书,给他们穿插一些城镇的历史故事。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还是很喜欢我这个新老师的,但是,他们喜欢我讲课,喜欢听,不喜欢动脑。每次考试,学生的成绩都不理想,我开始思考我的教学方式。后来,才了解到,学生虽然喜欢历史,但是,历史对我们现实生活太远了,一些成语典故,一些著名战役他们都没有听说过,在写连线题时,总是张冠李戴,朝代和人物都混淆了,鉴于此,我用了两节课,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将给他们听,然后又让他们复述一遍,这样,学生对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年代,地点,人物,揭示的人生哲理也进行了掌握。比如:在讲“纸上谈兵”时,我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形容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夸夸其谈。后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论而不切实际导致失败. 同时也告诉他们学习不要过于张扬,不重注平时的学习,而导致止步不前。在讲到“乐不思蜀”时,告诉他们不要安于现状,乐而忘本。在讲到“一鸣惊人”时,告诉他们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喜欢默默无闻的学生也不要小看他们,因为他们不鸣则已,关键时会做出惊人的成绩。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这个成语的大意,也知道是关于哪方面的道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在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时,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列举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还总结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学生们讨论发言都很积极,我又做适当的评价,不至于让他们的观点过于偏激。我想这对于他们学习历史也是有帮助的。

为了使历史课堂不再枯燥,我每堂课找一个学生讲一个与本单元有关的历史故事,像三国里的,还有兵书上的三十六计。学生讲完我还进行点评,有时再把这个故事引入到本课教学中,学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后,学习兴趣很浓,课下收集资料也很积极,这样也丰富了他们的见闻和知识。学那些名人轶事,生活中的歇后语,也是我们经常开展的活动。当然,我知道,基本的知识还是要掌握的,为此,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典故和流传至今的名言。在辅导学生写同步训练时,我引导他们多看历史年代表,尽量不看课本就能理出年代顺序和朝代更替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复习中,我单独将知识分类汇总,哪些是有关战役的,哪些是关于改革的,哪些著作是文学的,农学的,医学,书法,及科学的,还专门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列成表格去学习,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再分类掌握,学生在这种比较中不容易记混淆。

讲历史课,我还需要经验,怎样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教材知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希望同仁们给些建议。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1

开篇先要说句实话,虽然都说“文史哲不分家”,然而我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文科生,历史却是相当的不好,甚至常常会被工科的孩子爸爸嘲笑。各种朝代乱入,年代不清,人物混淆,事件蒙昧,甚至连一条历史线都捋不清楚,一到乱世的时候就糊涂掉了,贻笑大方。那么,到底为何开始读,读了四个月到底感觉怎么样,我今天动动笔,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一、读史的引子

想着孩子还小,接触历史实在有点过早,脑袋里形成一条时间线?感觉有点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直都没真的动心思搞历史。此前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孩子读完了《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书呢,主要是由中国最传统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少数民族故事、名著故事等组成,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历史故事。孩子对历史故事异乎寻常的兴趣令我惊讶。《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里提到的七八个“三国故事”竟然成了她们的大爱,于是找来《三国演义》又补着讲了一些,她们说比《西游记》还好听,真让我这个从小不读《三国》的人醉了。随着《最美》的展开,孩子们渐渐了解到了李世民、朱元璋、岳飞、张骞、班超、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对历史朝代问得越来越多,我就开始琢磨着要用一套历史书来接《最美》的班了。由此开始了历史故事的讲读。

二、市面上若干儿童历史读物的简单介绍

1、《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一开始对这套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毕竟是步印大社出品的名牌,但也许是孩子小了点,这套在应用起来不能说很理想,至少不适合做启蒙读物。

先来说说《写给》的优点:一是图片精美,纸张高级。大社出品的质量是没说的,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很多不错的图片,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的照片,在讲到具体朝代时看看,非常有现场感。二是属于主题式串讲,围绕一个时代,突出几个观点,把多个故事串在一起,引发思考,结尾还会有思考题。三是篇幅短,适合孩子自己看。

再来说说《写给》不适合启蒙的问题,主要是不以故事切入,太过于像“教材”,趣味性不强,每一件事都是浮光掠影,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霸王别姬”之类的,也都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缺少故事的前后铺垫和渲染性,所以也难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情化的理解。此书配套的台版“小鲁讲历史”我没有听过,不好评价,但看目录来说,无疑是太粗了,一个朝代三两个故事,是根本无法领略到什么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上学时学历史的痛苦回忆,干巴巴的教材、人物、事件,一个年代表,背吧!那年代表后其实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有多少鲜活的人物,有多少经典的典故,有多少隽永的哲理,都没有印象。当然《写给》如果用好了,还是很不错的,最好是对历史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用来串讲串读。

2、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系列。经过反复比对,以及各种版本的书最终都买来看了以后,基本可以确定,著名历史学家林汉达编写的系列中国历史故事书,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几乎也是唯一靠谱的原创历史故事书。如果你在当当或京东上搜索,基本上可以说,你搜到的绝大多数其实都是林汉达的作品,林林总总,然而不离其宗。《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是其主体,对,很遗憾,林先生只写到三国,就像红楼未完、海棠无香一样令人遗憾。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几个套系:《中国历史故事集》(大厚本,压缩版,到三国)、《中国历史故事经典》(6本,只到三国,故事多,内容全)、《中国历史故事集》(10册,修订版,雪岚续写,有压缩,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多种包装,与曹余章合著,到清朝)、《中国历史故事漫画版》(10册,到三国,严格按照历史故事集脉络画成)。其它历史普及书籍不是没有,但水平、原创性无一能与林先生作品相提并论,部分粗制滥造,画风低劣。

大家看上面这一大堆书肯定晕头了,我个人来说,推荐用10册装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来给孩子做第一套正式的历史入门书。原因一是稍稍精略,但不失原貌,重要的脉络、人物、事件都算比较充分。因篇幅精干,大人孩子读起来不至于失去耐心。将来对某一个朝代感兴趣,可以找别的再补充。二是这套故事集朝代全,林先生只写到三国,后面虽然是续写,总归是尽力保持统一风格,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第一次捋历史脉络无疑还是一撸到底比较好。三是与写给比,故事性更强;与上下五千年比,朝代性更完整。四是一些、典故,往往被提炼出来作为题目和重要内容,非常有利于孩子学到历史故事的副产品。

再次感叹老一辈历史学家兢兢业业治学著书的伟大精神,多少孩子因此受益,多少人对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拜林老先生所赐。把历史讲成孩子能听、爱听的故事有多不容易,又有多重要!看到书后老先生的手稿,真心佩服林汉达的勤勤勉勉,更加佩服他的惊才绝艳、学士无双!再次鞠躬!

3、《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应该说,这么多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再出什么像样的历史普及书读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跳出林汉达先生的圈子。而中国台湾地区,倒是另辟蹊径,可以不受林先生影响,搞了一个教材式的《写给》,还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性的历史读本。作者吴涵碧女士,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中国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0xx年从未间断,本书即由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吴姐姐的历史讲到明朝中叶,我虽然没有买过,但从网上看到的片段来判断的话,吴姐姐应该是比林汉达系列更注重故事性的,着力突出的是历史上一些有趣鲜活的片段、人物,描写似乎更加细腻更加女性视角。但与此同时,在时间脉络走向上就弱化一点,有些故事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甚至是乱的,比如战国时孟子的故事,却放在春秋时伍子胥、勾践夫差的前头说,这也体现了专栏连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特点。虽然没那么多所谓,但对于第一次接触历史的孩子来说,时间轴上却有可能发生混乱。这是一个小小的缺点。这套书目前网上也有音频。

三、关于孩子读史的好处、年龄段及方法问题 历史概念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不到一定年龄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低龄读史,那么除非是和鲜活的历史故事相结合,否则是不大容易推进的。那么,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读史?说句实话,我曾经也很犹豫,也是在跟孩子读《最美》的过程中彼此推动的结果。因为我虽然是文史哲出身的学生,却希望孩子能学理科,学科学、学技术,学一些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端学科。历史这种学科,吃饱了饭挣够了钱,玩玩可以,万一孩子学得太投入,将来非得搞这个,实非我所愿。然而,经过这四个月来天天晚上固定的讲历史故事活动,我也觉得自己是想多了,这个只是历史普及,孩子也并未因为天天听这个,就减少对自然、科学等的兴趣,除了听故事、了解历史线,对未来的历史学习考试有帮助外,还收获了这些意外的好处:

第一:大量成语、典故的透彻讲解。作为中国语言精粹的成语、典故,其实都是来自各种历史故事,还有比前因后果铺垫十足地讲解这些故事更有助于了解这些语言的吗?一鸣惊人、老马识途、唇亡齿寒、病入膏肓、围魏救赵、四面楚歌、千金一笑、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百家争鸣……孩子对这些语言的理解自然而然就上了一个台阶。牛妈家儿子“牛少”听完了郑庄公的故事,再跟妈妈吵架的时候“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脱口而出,有没有感到那文化扑哧扑哧地往上飙啊!?

第二:掌握到多种多样的人生套路。我有时候问闺女们“历史故事好听,还是童话故事好听”,答曰“历史故事好听,因为童话故事太无聊了,就是公主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没儿没女老夫妻有了个神娃!”我的乖,原来是嫌童话故事套路化,不新鲜。然而,“一切都是套路”,历史也一样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过好几次,忍辱负重的套路玩过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开国皇帝都在玩啊!韩信哭着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时候不会想到,后面还有前仆后继的功臣被杀掉。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孩子们听到东汉,已经知道在信不过的人面前永远不要流露真实情感,在敌人说“来呀来呀”的时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为这是历史,是真实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后还能剖出来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鉴的。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等以后来到职场上遭人算计,可以在心里微微一笑“小贼,你这些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啦!”

第三:感受千样人生。人这辈子,只能活一次,但在书中,却可以活千百次。我们自然不愿意让孩子去经历乱世,那么也就失去了体会英雄辈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机会;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么也就没有感受王侯将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幸好我们还有书,有真的来过这个世界,真的拼过、爱过、哭过、笑过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听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先问最后谁赢了,然后选择一个“她向着”的人,为的是最后不为角色伤心。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说了不算,孩子会跟着故事情节走,跟着喜怒哀乐、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恼后悔,或意气风发,或伤心落泪。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渲染了半个多小时的悲壮气氛下,早早就说要向着刘邦的大宝最终忍不住哽咽流泪。有这一滴五岁孩童的纯真眼泪,这本书也算没白买。

第四:正三观,练思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说,呈现在后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经过主观修饰加工的。虽然值得商榷,但历史的主观性,无论是记载的主观性,还是解读的主观性都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取向。我个人认为林先生的三观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过时,也不矫枉过正。如果说读史读史,读读热闹过去了,未免可惜。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以妥善的引导发挥和提问讨论,孩子们便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积极的三观基础。

那么,究竟多大开始读史合适呢。我家五岁半开始读历史故事,我个人认为,这稍稍还是早了点,但以故事为切入呢,只要孩子不抗拒,也不是不可以接受。通过听我讲历史故事的小读者们的情况反馈,我觉得7-12岁的孩子似乎听得特别好,对里面一些隐含的更深的道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最早也不能早于5岁了。读完可以买一套漫画集让孩子自己读,比较有趣。

我家的讲法也说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一天一个故事,以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为蓝本,提前会做一些功课,对里面提到的成语、典故、名古文、后世、人物评价、人物轶事做适当的拓展。其中一些节点要问孩子们的观点、意见和选择,一个朝代结束,进行一个总体的测试,以考察吸收理解的程度,再适时推进。对于一些过细的战役情节,以及过于纷繁的人物姓名,我有的时候会故意省略掉了,一切以保持孩子听故事的兴趣为前提,该恶搞的时候要恶搞,该穿越的时候要穿越。经过这一遍的串讲,我自己的收获也是无比巨大的,甚至超过自己在上学时学到的、感受到的。我想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关于最近读史的感谢,也就是上面这么多了,只是一家之言,毕竟历史真的真的是很主观的东西。然而说到底,中国的孩子,我真心认为确实还是要读一读中国的历史,功利点说,读史对学习语文的帮助极大,不光是典故知识方面,更加是思想方面。宏观点说,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2

进入中学时代,一门新鲜的课程——历史,在我心里逐渐扎下了美好而快乐的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幸福。

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师走到我们眼前,他的那双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两盏探照灯,又仿佛是两个深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像是能把我们心中的干柴点着的火炬,他问我们说:“为什么不把元谋人称为元谋猿呢?北京人为什么不单独生活呢?”老师请我们自己阅读、思考,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又问:“同学们,你们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北京人的食物为什么要平均分配?对贡献大的人公平吗?”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讨论,并提示我们用反证法,假设北京人不平均分配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大家开始思索、讨论,最终,发现了北京人平均分配食物的奥秘——如果不平均分配食物,每天都可能有人挨饿,时间长了,北京人的人数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会灭绝。

历史课真有意思,我的大脑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课也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我的好奇心逐日俱增。我越来越爱问“为什么”。比如:“郑州为什么被称为商都?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吗?秦始皇姓什么?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岳飞是民族英雄吗?有没有穆桂英这位女英雄?”

曾经听他人说,历史课就是“贝多芬(背得分)”,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觉得,历史是需要动脑筋思索的。我产生的各种疑问,有的请教老师,更多是自己寻找或者合作探究出答案。我常常用百度搜索引擎找资料;也去查找专业书籍。找到了材料,我进行阅读与筛选,之后,经过思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与同伴交换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灵感。

如果大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就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辩论,比如:我班先后进行了“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秦始皇与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唐太宗是暴君吗?”等辩论会,同学们唇枪舌剑、短兵相接、高潮迭起。我们通过辩论,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初步掌握了“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怎么能放过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呢?当我想知道战国编钟的知识时,我就去了河南省博物院,亲眼看一看战国编钟的结构,听到一听编钟的演奏。当我亲耳听到用编钟演奏出的美妙音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我们的'先人,高冠长袖,在舒缓地起舞。我们还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考察了郑州商城。我们沿着商城遗址走一遭,亲手抚摸一下商城遗址宽厚的土墙,想象着我们的祖先,在3600年前,用简陋的工具,比如箩筐、小推车、青铜铲、石夯等,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城墙的土层,不仅留下了祖先夯土的印记,也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历史课最终的目的是引领我们去发现的。这个学期,我参加了河南省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活动 。老师先为我们讲了一些相关常识,引导我们阅读了一些范例,指导我们分析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接着,我就开始了第一个步——选题。我生活在郑州,每逢汛期,郑州的街头就变成河流,大小车辆泡在水里,我想知道,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城市内涝的,我通过互联网,知道了江西赣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内涝的城市,原因是宋代建设的“福寿沟”。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的题目,我开始查找资料,走访专业人士,我计划利用假期,亲自去赣州进行实地考察,我还有到法国巴黎考察学习的心愿,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师,让“郑州、郑州,天天挖沟”的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好奇、思索与发现,就是我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3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探究性(创新)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不容易,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开始尝试。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4

在暑假期间农垦总局组织我们历史教师在农垦教育学院进行了集中培训,我有幸参加,感觉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当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出表率时,也同时给学生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如果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而成为行动的矮子,那所说的也无异于对牛弹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榜样”意识,榜样的行动,会让我们坦然面对每一个学生,更会提升教师的自我形象。

二、拓展了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还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通过这次培训,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因为每一天都能面对不同风格的教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5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难教了。然而,据我所知,目前的大部分农村中学,包括我校在内对于初一初二的历史课根本不重视,直到初三,要中考了,才把历史课当作主课来对待,所以历史专业的老师年年把手毕业班,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又严重打击了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把课上完就行,好像是综合科和体育课,实际上,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上述教学情况的出现让我很怀疑历史教学的成果会有多大?历史教学的明天在哪里?

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教学的层次感非常严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专业的学识理解和教学钻研能力。我们提倡教学中应用构建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这些理论对教学成果的帮助很大,应该提倡和推广。可是,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手段,需要在课下付出大量的时间来整合教材,课堂上有的放矢。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教学,不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知识的短缺,存在浮躁,无奈,“得教且教”的心态,那是很难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在教学成果上有所成就的。非常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广大历史老师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反思一:教师教学设计的落后于教学理念的困顿

本人在历史教学中有很深切的感受,学生能否接纳老师,能否走入老师的教学模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很重要。在很长时间里,历史等同于故事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我认为,历史不能没有故事,可以以故事为一节课的教学切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一味的故事里来故事里去,也不能在课堂上没有精彩的故事,一味地照科宣读。这两点都是误区。前者淡化了历史的学科系统性,无法把握教学环节上的诸多要求,学生在笑声中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后者忽略了教学对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的拒绝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据我所知,很少有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原因可能是不屑一顾,可能是根本不会,或者是学校没有多媒体的教学平台。这在教学设计上就大打折扣了,笔者认为,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上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则学生可以以视觉的冲击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得理解和把握,二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对教学内容给予补充和升华,遗憾的是,农村初中的`历史课进行多媒体教学者寥寥无几。教学设计依然是黑板,板书,粉笔。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没有教学设计的新意和创造。

教学理念上,很多老师墨守成规,开放教学与互听上课几乎不存在。老师无法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构建式转变,一味的继承和静听。

反思二:开卷开始对历史教学的更高要求与对策

学生淡出的认为开卷考试非常简单,所以书不用看,课不用听,历史可以不用重视,中考进考场后,拿书抄就行,几乎是每一届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开卷后,在短暂的一个半小时里,既要做历史,又要顾政治,平时书不熟,到时候再去找答案,谈何容易?开卷开始后,更加注重历史能力的考察淡化历史知识的要求,学生以为开卷带书就可以考好成绩,拿到分数的认识需要老师及时更正。20_年20_年和20_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就很明确的给出了考试趋势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加重要。

我认为,历史不是用来背的,当我看见很多学生迫不得已的去背他们已经失去兴趣,感觉枯燥的历史书本时,我觉得这是历史的悲哀。历史是项链,历史知识是珍珠,而感悟历史就是串成珍珠项链的线。

如何感悟呢?我对学生说:我不要你们背书,但是你们一定要常看历史课本,谈谈你们对历史中的任何你感兴趣的事或人的看法或想法或困惑,可以使书本中的,也可以是书外的,教学相长。如果哪个学生问的问题有水准,老师会充分肯定和鼓励的。这样,学生即使不背书,也要花一定的时间在历史这门课上了。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没两周写一次学习心得和得失所在,这样我可以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反思。在上课过程中,我还利用音频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历史真正感兴趣。我的教学宗旨是在不耽误学生更多的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对历史重视和喜欢起来。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6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蔡元培说:“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可见前辈们对历史的重视。

历史连接着过去,揭示着未来。历史的作用很大,怎样教好历史,需要教师长期的钻研和思索。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个人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业务能力也有很大提高。通过培训我觉得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目标。

过去,我们经常提倡课堂的有效性,如今我们更注重课堂的效率,更加注重如何实现初中历史优质高效课堂的目标,注重理顺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在讲课时应当避免抽象讲解。如教授《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和头脑中的意识对不上号。对此,教师可以针对鸦片战争做一个周详的讲解,那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正在起着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没用外权干预,清政府大权在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屡屡签订让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遭受侵犯,一些主权丧失,这就是“半殖民地”。至于“半封建”,就必须从经济上解释,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经济,鸦片战争后,国外的商品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同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所以说,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清楚了,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次能够把大量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引用了丰富的课堂实践的案例,使我们对课改的新理念和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较为全面的理解。也有许多教师针对历史中考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有效教学对策,这些对于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搞好中考复习有着现实意义和启发。

三、要加强交流合作,做好教研结合

面对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培训学习,通过教学思想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汲取了不少新观念,新方法,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注重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多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教学思想,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总之,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引领和教化作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教师们深深懂得: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学得越积极,获得知识的速度越快。相信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历史课必然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7

第一对历史学习要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有些学生感觉自己天生就不喜欢历史,或者因为不喜欢某个历史老师从此不喜欢历史。如果这样可以多看一些课外历史的书籍,没有人会对历史上的人都不喜欢,古代的现代的,你喜欢谁就先看谁,看人物故事时必然会涉及到人物所在时代的方方面面。再说“历史是万精油,到哪都能学一点”,语文课本里,英语的阅读理解等,我不相信有人会一点也不喜欢历史,说不喜欢历史的学生只是认为不喜欢学历史的死记硬背罢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方法问题了。

第二,方法为主

1、记忆问题记忆分机械记忆(事实),理解记忆(原因,影响)同学们不要把二者搞混,历史课本大量属理解记忆,只有极少的如时间地点等基本事实需机械记忆。(这才是大家感觉到的记忆负担部分)

2、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再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

3、提高上课效率首先,上课一定要精神好,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和工作”。古人们提倡的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佳,效果最差。我们同学晚上学习不宜太晚;中午睡眠半个小时为准,这是澳大利亚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太短也不行。太久了反而精神不佳;课间一定要休息,它不是上课的延伸,人不是机器,人是有生命的个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最后才能精神焕发。其次,上课专心听讲。老师讲解课本时要跟着老师的思维去感受历史,老师会引领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历史,该做的笔记得记,但不宜太多。所谓学会如何学习历史,也就是在课堂上学会的。不要认为历史只要课后看看课本,抄抄同学的笔记就万事大吉,那种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和角度是你无法从课本和笔记里体现出来的,还有就是思维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提升,现在历史高考更主要的就是能力的考察。

4、“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5、 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6、解题的思考。进入高中,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要认真审“问”,即要明确试题所发诸问之指向、时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审至为重要,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同时在审“问”的时候,要依其“问”构思答案要点。构思答案时,要体现出“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与材料毫无联系,或者不是从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来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问;二是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答案不一定是课本中的原文原话,但其精神、其结论、其说明是符合历史课本主导思想和历史事实的,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三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答案,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第四,心态为辅,保持阳光心态和平常心。

首先快乐学习。古云:好知之者不如乐而知之者也,我们学历史务必跳出死记硬背的陷井,华南师大博导郭思乐教授所提倡的感悟教学法是完全能够帮助同学们解决学新课程的困难,即大家尽情去感受历史,感受后自会悟出真理,这也就是史学界所流行的“神入”历史,由此领略历史学科无穷快乐,正由于如此,新课程提供了很多真实的各式各样的材料,目的是让我们去感受,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我们进入高中学历史要学会感受材料,分析材料,充分获取有效信息,应用好材料。现在历史考试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要学生感悟历史,要学会收集资料,鉴别资料,分类归类资料,分析综合应用资料,有人提出历史学就是材料学,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次保持平常心。平常学习历史时,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慢慢根据自己的规律去学习,到最后让我们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特别是面对即将高考的学生,放下精神负担,不要把平时考试成绩排名排队与高考对比,平时考试作为查漏补缺,作为心理体验过程,作为知识的强化,要做的是考后认真纠错,纠正一个错误为高考成功增加了一份希望。考试分数越低,说明考试诊断效果越强,对自己的提高越有利。把考试作为享受,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完善与提高,显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江西省历史学科带头人宜春中学黄洲祥老师给高考前的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做好每天该做的事。”高考就是这么简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8

开篇先要说句实话,虽然都说“文史哲不分家”,然而我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文科生,历史却是相当的不好,甚至常常会被工科的孩子爸爸嘲笑。各种朝代乱入,年代不清,人物混淆,事件蒙昧,甚至连一条历史线都捋不清楚,一到乱世的时候就糊涂掉了,贻笑大方。那么,到底为何开始读,读了四个月到底感觉怎么样,我今天动动笔,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一、读史的引子

想着孩子还小,接触历史实在有点过早,脑袋里形成一条时间线?感觉有点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直都没真的动心思搞历史。此前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孩子读完了《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书呢,主要是由中国最传统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少数民族故事、名著故事等组成,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历史故事。孩子对历史故事异乎寻常的兴趣令我惊讶。《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里提到的七八个“三国故事”竟然成了她们的大爱,于是找来《三国演义》又补着讲了一些,她们说比《西游记》还好听,真让我这个从小不读《三国》的人醉了。随着《最美》的展开,孩子们渐渐了解到了李世民、朱元璋、岳飞、张骞、班超、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对历史朝代问得越来越多,我就开始琢磨着要用一套历史书来接《最美》的班了。由此开始了历史故事的讲读。

二、市面上若干儿童历史读物的简单介绍

1、《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一开始对这套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毕竟是步印大社出品的名牌,但也许是孩子小了点,这套在应用起来不能说很理想,至少不适合做启蒙读物。

先来说说《写给》的优点:一是图片精美,纸张高级。大社出品的质量是没说的,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很多不错的图片,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的照片,在讲到具体朝代时看看,非常有现场感。二是属于主题式串讲,围绕一个时代,突出几个观点,把多个故事串在一起,引发思考,结尾还会有思考题。三是篇幅短,适合孩子自己看。

再来说说《写给》不适合启蒙的问题,主要是不以故事切入,太过于像“教材”,趣味性不强,每一件事都是浮光掠影,很多著名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霸王别姬”之类的,也都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一下,缺少故事的前后铺垫和渲染性,所以也难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情化的理解。此书配套的台版“小鲁讲历史”我没有听过,不好评价,但看目录来说,无疑是太粗了,一个朝代三两个故事,是根本无法领略到什么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上学时学历史的痛苦回忆,干巴巴的教材、人物、事件,一个年代表,背吧!那年代表后其实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有多少鲜活的人物,有多少经典的典故,有多少隽永的哲理,都没有印象。当然《写给》如果用好了,还是很不错的,最好是对历史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用来串讲串读。

2、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系列。经过反复比对,以及各种版本的书最终都买来看了以后,基本可以确定,著名历史学家林汉达编写的系列中国历史故事书,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几乎也是唯一靠谱的原创历史故事书。如果你在当当或京东上搜索,基本上可以说,你搜到的绝大多数其实都是林汉达的作品,林林总总,然而不离其宗。《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是其主体,对,很遗憾,林先生只写到三国,就像红楼未完、海棠无香一样令人遗憾。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几个套系:《中国历史故事集》(大厚本,压缩版,到三国)、《中国历史故事经典》(6本,只到三国,故事多,内容全)、《中国历史故事集》(10册,修订版,雪岚续写,有压缩,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多种包装,与曹余章合著,到清朝)、《中国历史故事漫画版》(10册,到三国,严格按照历史故事集脉络画成)。其它历史普及书籍不是没有,但水平、原创性无一能与林先生作品相提并论,部分粗制滥造,画风低劣。

大家看上面这一大堆书肯定晕头了,我个人来说,推荐用10册装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来给孩子做第一套正式的历史入门书。原因一是稍稍精略,但不失原貌,重要的脉络、人物、事件都算比较充分。因篇幅精干,大人孩子读起来不至于失去耐心。将来对某一个朝代感兴趣,可以找别的再补充。二是这套故事集朝代全,林先生只写到三国,后面虽然是续写,总归是尽力保持统一风格,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第一次捋历史脉络无疑还是一撸到底比较好。三是与写给比,故事性更强;与上下五千年比,朝代性更完整。四是一些、典故,往往被提炼出来作为题目和重要内容,非常有利于孩子学到历史故事的副产品。

再次感叹老一辈历史学家兢兢业业治学著书的伟大精神,多少孩子因此受益,多少人对中国历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拜林老先生所赐。把历史讲成孩子能听、爱听的故事有多不容易,又有多重要!看到书后老先生的手稿,真心佩服林汉达的勤勤勉勉,更加佩服他的惊才绝艳、学士无双!再次鞠躬!

3、《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应该说,这么多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再出什么像样的历史普及书读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跳出林汉达先生的圈子。而中国台湾地区,倒是另辟蹊径,可以不受林先生影响,搞了一个教材式的《写给》,还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性的历史读本。作者吴涵碧女士,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中国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0xx年从未间断,本书即由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吴姐姐的历史讲到明朝中叶,我虽然没有买过,但从网上看到的片段来判断的话,吴姐姐应该是比林汉达系列更注重故事性的,着力突出的是历史上一些有趣鲜活的片段、人物,描写似乎更加细腻更加女性视角。但与此同时,在时间脉络走向上就弱化一点,有些故事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甚至是乱的,比如战国时孟子的故事,却放在春秋时伍子胥、勾践夫差的前头说,这也体现了专栏连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特点。虽然没那么多所谓,但对于第一次接触历史的孩子来说,时间轴上却有可能发生混乱。这是一个小小的缺点。这套书目前网上也有音频。

三、关于孩子读史的好处、年龄段及方法问题 历史概念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不到一定年龄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低龄读史,那么除非是和鲜活的历史故事相结合,否则是不大容易推进的。那么,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读史?说句实话,我曾经也很犹豫,也是在跟孩子读《最美》的过程中彼此推动的结果。因为我虽然是文史哲出身的学生,却希望孩子能学理科,学科学、学技术,学一些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端学科。历史这种学科,吃饱了饭挣够了钱,玩玩可以,万一孩子学得太投入,将来非得搞这个,实非我所愿。然而,经过这四个月来天天晚上固定的讲历史故事活动,我也觉得自己是想多了,这个只是历史普及,孩子也并未因为天天听这个,就减少对自然、科学等的兴趣,除了听故事、了解历史线,对未来的历史学习考试有帮助外,还收获了这些意外的好处:

第一:大量成语、典故的透彻讲解。作为中国语言精粹的成语、典故,其实都是来自各种历史故事,还有比前因后果铺垫十足地讲解这些故事更有助于了解这些语言的吗?一鸣惊人、老马识途、唇亡齿寒、病入膏肓、围魏救赵、四面楚歌、千金一笑、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百家争鸣……孩子对这些语言的理解自然而然就上了一个台阶。牛妈家儿子“牛少”听完了郑庄公的故事,再跟妈妈吵架的时候“不到黄泉,永不相见”脱口而出,有没有感到那文化扑哧扑哧地往上飙啊!?

第二:掌握到多种多样的人生套路。我有时候问闺女们“历史故事好听,还是童话故事好听”,答曰“历史故事好听,因为童话故事太无聊了,就是公主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没儿没女老夫妻有了个神娃!”我的乖,原来是嫌童话故事套路化,不新鲜。然而,“一切都是套路”,历史也一样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过好几次,忍辱负重的套路玩过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开国皇帝都在玩啊!韩信哭着说“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时候不会想到,后面还有前仆后继的功臣被杀掉。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孩子们听到东汉,已经知道在信不过的人面前永远不要流露真实情感,在敌人说“来呀来呀”的时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为这是历史,是真实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后还能剖出来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鉴的。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等以后来到职场上遭人算计,可以在心里微微一笑“小贼,你这些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啦!”

第三:感受千样人生。人这辈子,只能活一次,但在书中,却可以活千百次。我们自然不愿意让孩子去经历乱世,那么也就失去了体会英雄辈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机会;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么也就没有感受王侯将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幸好我们还有书,有真的来过这个世界,真的拼过、爱过、哭过、笑过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听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先问最后谁赢了,然后选择一个“她向着”的人,为的是最后不为角色伤心。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说了不算,孩子会跟着故事情节走,跟着喜怒哀乐、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恼后悔,或意气风发,或伤心落泪。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渲染了半个多小时的悲壮气氛下,早早就说要向着刘邦的大宝最终忍不住哽咽流泪。有这一滴五岁孩童的纯真眼泪,这本书也算没白买。

第四:正三观,练思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说,呈现在后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经过主观修饰加工的。虽然值得商榷,但历史的主观性,无论是记载的主观性,还是解读的主观性都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取向。我个人认为林先生的三观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过时,也不矫枉过正。如果说读史读史,读读热闹过去了,未免可惜。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以妥善的引导发挥和提问讨论,孩子们便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积极的三观基础。

那么,究竟多大开始读史合适呢。我家五岁半开始读历史故事,我个人认为,这稍稍还是早了点,但以故事为切入呢,只要孩子不抗拒,也不是不可以接受。通过听我讲历史故事的小读者们的情况反馈,我觉得7-12岁的孩子似乎听得特别好,对里面一些隐含的更深的道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最早也不能早于5岁了。读完可以买一套漫画集让孩子自己读,比较有趣。

我家的讲法也说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一天一个故事,以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为蓝本,提前会做一些功课,对里面提到的成语、典故、名古文、后世、人物评价、人物轶事做适当的拓展。其中一些节点要问孩子们的观点、意见和选择,一个朝代结束,进行一个总体的测试,以考察吸收理解的程度,再适时推进。对于一些过细的战役情节,以及过于纷繁的人物姓名,我有的时候会故意省略掉了,一切以保持孩子听故事的兴趣为前提,该恶搞的时候要恶搞,该穿越的时候要穿越。经过这一遍的串讲,我自己的收获也是无比巨大的,甚至超过自己在上学时学到的、感受到的。我想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关于最近读史的感谢,也就是上面这么多了,只是一家之言,毕竟历史真的真的是很主观的东西。然而说到底,中国的孩子,我真心认为确实还是要读一读中国的历史,功利点说,读史对学习语文的帮助极大,不光是典故知识方面,更加是思想方面。宏观点说,因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9

其实历史与理科不同,数理化可能在临考之前是很难突击的,但是像史地政这样的文科在考试前抱一下佛脚然后拿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下面一点点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在课上尽量保证听课的效率(当然对于想学文科以及历史想拿高分的同学是肯定的啦)。如果实在做不到,也应该做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至少对老师说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不要连这节课讲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不知道,这样在最后总复习时才不至于一头雾水。

练习题也要跟上进度,选择题最好要自己全部认真地做,因为选择题是对书上一些细碎的知识的归纳总结,我们看书的时候可能会很容易忽略的东西。三新上的大题我个人认为复习时可一带而过,主要以复习提纲上的为主。

我在历史考试之前的大约两个星期就已经开始复习了,第一遍的复习要特别仔细的看书,要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内容也要看,如“历史纵横”,边看边记,然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架构和知识的'轮廓。当然,看一遍书就把所有的点都记下来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还会进行第二遍的阅读,巩固记忆。

以上的任务在考试前两天就应该完成,那么考试前几个小时复习什么呢?应侧重在对大题的梳理上,每一个问题的条理都要很清晰明了,能一二三四地列出来,在答题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我学习及复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40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探究性(创新)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不容易,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开始尝试。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