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琴”奏出新乐章

知远网

2023-11-02文/魏向阳随笔

大理是我的出生地,我的童年是在大理古城近郊的乡村度过的。闻名天下的崇圣寺三塔尖顶的风铃,为我吟唱过美妙悠扬的摇篮曲;三塔下茵茵芳草地,翻滚过我无忧无虑的天真与童趣。田坝西边巍峨傲立、雄伟壮丽的苍山雪峰,东边澄澈荡漾、鸥帆点点的洱海碧波,三塔尖顶如椽巨笔泼绘在蓝天白云间的梦幻,都深深铭刻在我心中。而其中最令我魂牵梦萦的是被称为"无弦万古琴"的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

洱海,因形状狭长似耳而得名,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滇西高原最大的断陷湖。在古代文献中,洱海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唐朝时即称西洱海,后改称洱海。洱海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比起烟波浩渺、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洱海一定是小巫见大巫,没法比;而作为高原大山里的内陆湖,它的澄澈开阔、它的波翻浪涌、它的潮起汐落,又无不具有海的形象和气魄。难怪冷兵器时代古人在洱海边发出过"此水可当兵十万"之惊呼,当年郭沫若老先生也在大理赋诗感怀,留下"洱海真如海"的感叹。

童年时,由于我父亲所在部队在洱海之滨的喜洲驻防,我舅爷一家居住在洱海边的鸡邑村,我得以经常到喜洲和鸡邑玩耍,喜洲附近的海心亭、海舌沙滩和鸡邑、才村一带的海边,都曾留下过我童年的足迹。因此我最初对洱海的印象,除了风光迷人,就是鱼虾很多,这对于童年的我自然是件美事。

10岁时,随着父亲所在部队调防滇南,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大理。然而,雄伟迤逦的苍山峰峦、波光潋滟的洱海碧涛,乡愁绸缪的锦山绣水、田园风光,尤其是在洱海畔游玩戏耍以及品尝享用洱海鲜美鱼虾的情景,还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大学毕业后,我自愿要求分回大理工作,40年来在洱海之滨,长久享受着洱海的恩惠和润泽,同时也从洱海的澄澈波涛、秀美风光里获取源源不绝的灵感遐思,从心里抒写着对于"母亲湖"和家乡的由衷礼赞。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洱海周边由于过度发展旅游业,大量开发酒店、客栈、民宿,导致洱海严重污染,一度陷入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环境状况堪忧的尴尬境地,"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面临危机。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湖滨的古生村考察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还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洱海由此开启了一场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7年多过去,洱海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色发展,摒弃以牺牲洱海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举全社会之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

如今的洱海,水质澄澈,波清浪洁鹤舞鸥飞,空气清新舒爽怡人,随处可见湿地,处处美景如画;如今的苍山,更加林木葱茏峰峦叠翠,漫山浓荫芳草葳蕤。绿水青山如画似锦,漫溢美丽乡愁。

就在近两年,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护与湿地建设工程完成,建成了大理洱海生态廊道。一路林木蓊郁,鸟语花鲜,风清气朗,各种慢行步道、自行车道和高低错落的沙滩、湿地、坡地、花圃、草坪、灌木林,一应俱全,使湖滨带自然净化的生态功能得以恢复。生态廊道不仅成为整个洱海保护体系的一道污染物拦截防线,同时也成为洱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为文献名邦大理和苍山洱海增添了一道多姿多彩、赏心悦目的风景。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可以在生态廊道上骑乘自行车环游洱海,尽情欣赏苍山洱海的秀美风光。

夏秋之交,我们漫步于不久前开通的龙龛码头到磻溪弯12公里一段,这里是环湖生态廊道上的点睛之笔,成片挺拔傲立水中的垂杨柳,为水波潋滟的碧湖岸滩增添缕缕绿意;廊道上一段段"S"形迤逦回环的海岸线,如同一条条彩带丝绦,把洱海西岸从苍山汩汩流出的十八溪中的阳南溪、葶蓂溪、莫残溪、清碧溪、龙溪、绿玉溪、中溪、桃溪、梅溪、隐仙溪、双鸳溪、白石溪、灵泉溪、锦溪等14条碧玉般的溪流,和沿途星罗棋布如珍珠般散落的若干村庄,青瓦盖顶、白墙彩绘的白族民居,以及游人步行、骑行的新晋网红景点打卡地,连接成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线,可谓移步换景,景景迷人。沿线树绿花红的岸滩湿地,引来众多拍摄婚纱照、民族风情写真的游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听当地人说,截至今年,洱海生态廊道累计接待游客已超过600万人次,成功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理样本。

伫立洱海之畔,只见那些从远方匆匆飞来的鸥鹤、白鹭和一些叫不上名的水鸟,以及洱海之滨原有的绿头鸭、斑嘴鸭等"常驻民""老住户",在碧水蓝天间翩飞起落。这一群群精灵,如同波平如镜的高原湖巨大琴谱上星星点点的灵动音符,弹奏出大自然和谐优美的欢快旋律和迷人乐章,为这片风景增添爽飒动感和勃勃生机;也如同这幅湖蓝色基调水墨画上的缤纷色彩,在这风和日丽的南国抒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美丽华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