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精选5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

小学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我有幸外出听课,分别听了江苏省吴汝萍执教的《时分的认识》、厦门市的李鹏执教的《数学广角》和北京市的慈艳执教的《分数的认识》。这三堂课对我很大的启发。最后我们还听了三位名师关于教学的设计及慈艳老师《如何评价一节课》的讲学活动。这次观摩活动我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我谈谈自己的体会。要上好一节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吴老师的《时分的认识》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情境,并把龟兔跑的路程变成一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走过的路程。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次慈艳老师的讲座中也讲到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分数的认识》时,慈老师利用笑笑和淘气分比萨饼的方法,把一个比萨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时怎么分?在活动中体验到用整数没法表示,引入分数的知识。既使学生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

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李鹏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一课,学习例2烙3个烧饼需要几分钟的问题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三个硬币当烧饼,演示烙的过程并算出所需的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并算出烙3个饼所需的时间。再如慈老师的《分数的认识》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中认识分数,体验到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吴老师的《时分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通过跳绳、拍皮球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我们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例,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

我是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师,今年9月24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在风景如画的遵义市行政中心举行的贵州省第二十五届小学数学学科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毕节市实验小学王刚老师讲《排队等候问题》用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学生接水的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毕节地区赫章县白果镇中心小学张瑜老师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

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参赛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其中两个教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好。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桂燕老师讲《数字编码》用自己的号码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恰如其分引入用数字编码问题。威宁县吕文选老师讲《口算乘法》时,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个数,再用这个数×2×4÷这个数+5,老师知道你们的答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 “你真善于观察”“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6、从本次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硬件及软件上的一些差距,感到了自身知识的更新不足,特别是多媒体教学。

总之在这次优质课观摩活动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学习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观摩课已经结束,可是重庆市郭丽老师的那几句话:蹲下来,把握教学的启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以及那首教师版的《心太软》时常提醒着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

20xx年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会,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六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及来自永济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成艳斌的课堂中,经历《找规律》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命题时,能主动的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寻盆花的摆放、四季的轮回、彩旗的悬挂……的规律,体现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优化解题策略。规律总是有章可循,但规律又总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时还藏着很多既变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规律,除了洞察力要强,还要有极高的悟性。成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认真的分析,细致的讲解,多种形式的反复操练,启发诱导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规律的由来,这正如上课,说起来课堂是应该有着既定的教学模式的,这也便可以理解成规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如同规律的可塑性了。数学的规律,尚且还可探得一二;而人生这个大舞台的规律,确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

这堂课是由来自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许洋老师带来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有缘可循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的能力上的综合运用,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许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也被许老师感染了,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许老师以及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许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三、强化知识应用

来自常州市博爱小学的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让学生用动作体验1秒;听儿歌体验5秒、10秒;用跳绳、拍皮球,计算等体验60秒。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汇报交流中提示1分等于60秒。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理解了1分等于60秒这个概念。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秒有多长,能做些什么?5秒,10秒,20秒,到一分钟同时渗透思品教育,指导学生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

此次观摩的课程内容是科学领域和音乐领域教学活动,而在六大领域中我认为科学领域是最难组织和施教的,特别是公开示范课,在选材和施教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施教中的语言组织不当可能导致孩子们的口无遮拦泛泛而谈,对教师的教态、语速、语感、情绪要求特别高,对孩子的掌控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真的是大开眼界,让我见识了两位老师的业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更多的是看到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新的理念,包括他们的。选材,教法及最后的评价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互动

感受最深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把互动的空间留给孩子,因为孩子们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更能为幼儿所接受。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贯穿于幼儿情感、认知以及兴趣能力的培养。

二、自由探索

教师能够深入挖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变被动为主动,深入活动其中。真正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王梅老师的科学活动《空气阻力》中,教师放的很开,整个活动就是以孩子自己提问题、孩子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的形式贯穿于其中,从导入活动的了解职业介绍所的意思到故事教学中的`由浅入深的提问,再到最后的自己尝试做职业介绍所所长。教师都是让孩子自由的想象,自由的探索,而在此过程中,幼儿体验到的乐趣和获得的感受都是教师的教所不能替代的。

三、精彩的鼓励语

教师在鼓励孩子时,能够及时肯定,不用泛泛的鼓励语,教师要能够运用准确地语言把孩子的回答鼓励在点上,尽量不重复孩子的回答。从孩子的回答中找到亮点,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在音乐活动《两只小鸭》中,臧老师的鼓励语就运用的非常到位,既鼓励了孩子,又起了小结的作用。

四、情感的发展

注重幼儿情感的发展,在小班音乐活动《两只小鸭》中,整个活动都是以两只小鸭为主线,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情感的教育渗透于整节活动,看似平淡的活动却蕴含着很深的寓意。

五、教师的教态

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不做作,发自内心地情感流露给人亲切感,很容易拉进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5

历时四天的教研课观摩活动圆满结束,在这四天的时间里,我认真听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四天总共27节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示范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收获。

回顾这四天的示范课观摩教案流程,有喜悦、有收获、有失误、有不足,但总体来说这四天的观摩课是我感触颇多,此次,看了老师的观摩课,我感觉到了老师们基本功扎实,技能娴熟,方法灵活,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教态亲切大方,有感染力,教学设计能做到目标设计合理,符合幼儿年龄身心特点,重难点把握十分得到,活动设计新颖,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们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给幼儿思维空间,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将以往的满堂灌方式变得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都能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活动,在我印象中最深的几节教学活动中如《如徐彩云老师的《音乐旅行记》,罗油老师的《有趣的桌子》,钟明琼老师的《土耳其进行曲》,杜燕老师的《超级玛丽》,侯开闲老师的《蔬菜总动员》,冯娟老师的《花轿的秘密》,雷庆老师的.《勇闯神秘岛》,陈丽老师的《舞龙》等等。观摩这样的示范课,无疑对我们乡村教师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

但是反思这些教学观摩活动,仍然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执教者过分关注教学结果及观摩者和评委老师的反应,有些教师故意压低声音,导致观摩者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观摩课其实不容易,执教者在进行示范课之前,精心制作教具,认真备课,教案都可能改过无数遍了,当执教者过分关注结果和观摩者评委老师的反应,而忽略了活动的真正目标,而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观摩课,教师应该做到时刻关注孩子,心中装有孩子,自己与孩子融入一体,才能在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充满激情,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是有些教师的活动设计相当好,但活动结束后,会听见有些老师感叹说,我在我们幼儿园上的效果要比在这里上的好,其实老师们有没有想过,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还有就是你在自己班级上是因为自己班的孩子对自己很熟悉,会配合,当去了一个新的环境,那里的幼儿对自己不熟,可能不怎么会配合,所以老师们与其在这抱怨,还不如好好思考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去考虑哪些问题,如何把陌生幼儿的目光吸引在自己身上。

总之,通过观摩此次活动,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围绕“以儿童为主体,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进行示范作用。我希望以后有更好更多的机会参加观摩活动,是我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学习。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6

20xx年10月,我在滨城区实验一小有幸聆听了几节滨州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的课堂展示课,分别是张艳玲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孙绍红老师、刘春霞老师、张朝霞老师分别执教的《玩出了名堂》,王媛媛老师执教的《花钟》,范文斌老师执教的《白鹅》和刘子煜老师执教的《猫》。结合听课的感受,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导入精彩纷呈。

例如:孙绍红执教的《玩出了名堂》老师用孩子最感兴趣的玩入手“孩子们你喜欢玩吗?”张朝霞执教的《玩出了名堂》“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找不同》”“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能找的这么快,这么多?”这样的开课以学生原有的情感因素为教学的出发点,唤醒学生心中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精彩课堂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学习目标明确。

滨城区范文斌老师的课这一点最吸引我。范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一上课,范老师先和孩子们回忆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接下来关注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整节课范老师抓住一个问题“你认为作者笔下的`白鹅哪一点最有趣,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展开教学。最后范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

刘子煜老师执教的《猫》,整堂课围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展开教学,学习目标明确,让孩子学有所获。

执教老师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在努力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这也是我今后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努力的方向。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制作,设计简练、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三、我的思考

首先,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汇报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课堂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赵兵老师的汇报中提到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再次,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子?

最后,崭新的教学理念

执教老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文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效。

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淀教学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人民教师。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7

第一,两位老师都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设计的恰当合理,充满趣味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学生,使学生一步一步进入课堂,从而充分理解并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在课堂中,两位老师语言亲切,对于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为常用,对于学生的出错点语气并不刻板,不讥讽,做到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师德品质。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的理念,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课堂中的重难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我觉得这样更能让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对于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也就顺其自然,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是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8

20xx年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会,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六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及来自永济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成艳斌的课堂中,经历《找规律》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命题时,能主动的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寻盆花的摆放、四季的轮回、彩旗的悬挂……的规律,体现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优化解题策略。规律总是有章可循,但规律又总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时还藏着很多既变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规律,除了洞察力要强,还要有极高的悟性。成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认真的分析,细致的讲解,多种形式的反复操练,启发诱导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规律的由来,这正如上课,说起来课堂是应该有着既定的教学模式的,这也便可以理解成规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如同规律的可塑性了。数学的规律,尚且还可探得一二;而人生这个大舞台的规律,确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

这堂课是由来自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许洋老师带来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有缘可循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的能力上的综合运用,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许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也被许老师感染了,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许老师以及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许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三、强化知识应用

来自常州市博爱小学的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让学生用动作体验1秒;听儿歌体验5秒、10秒;用跳绳、拍皮球,计算等体验60秒。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汇报交流中提示1分等于60秒。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理解了1分等于60秒这个概念。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秒有多长,能做些什么?5秒,10秒,20秒,到一分钟同时渗透思品教育,指导学生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9

20xx年xx月xx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会,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六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及来自永济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成艳斌的课堂中,经历《找规律》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命题时,能主动的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寻盆花的摆放、四季的轮回、彩旗的悬挂……的规律,体现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优化解题策略。规律总是有章可循,但规律又总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时还藏着很多既变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规律,除了洞察力要强,还要有极高的悟性。成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认真的分析,细致的讲解,多种形式的反复操练,启发诱导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规律的由来,这正如上课,说起来课堂是应该有着既定的教学模式的,这也便可以理解成规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如同规律的可塑性了。数学的规律,尚且还可探得一二;而人生这个大舞台的规律,确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

这堂课是由来自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许洋老师带来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有缘可循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的能力上的综合运用,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许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也被许老师感染了,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许老师以及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许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三、强化知识应用

来自常州市博爱小学的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让学生用动作体验1秒;听儿歌体验5秒、10秒;用跳绳、拍皮球,计算等体验60秒。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汇报交流中提示1分等于60秒。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理解了1分等于60秒这个概念。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秒有多长,能做些什么?5秒,10秒,20秒,到一分钟同时渗透思品教育,指导学生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0

20xx年9月18日,我有幸参加由教研室主办的“综合与实践课型观摩课活动”。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杨守敬小学苏芙蓉老师的《搭配的学问》数学优质课,听了专家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苏芙蓉老师的《搭配的学问》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搭配衣服”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搭配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苏老师利用菜的搭配活动,引导学生去找搭配的方法与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苏老师在《搭配的学问》一课,学习衣服搭配的问题时,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搭配、组合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苏老师的《搭配的学问》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搭配衣服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1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 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 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2

此次观摩的课程内容是科学领域和音乐领域教学活动,而在六大领域中我认为科学领域是最难组织和施教的,特别是公开示范课,在选材和施教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施教中的语言组织不当可能导致孩子们的口无遮拦泛泛而谈,对教师的教态、语速、语感、情绪要求特别高,对孩子的掌控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真的是大开眼界,让我见识了两位老师的业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更多的是看到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新的理念,包括他们的选材,教法及最后的评价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互动

感受最深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把互动的空间留给孩子,因为孩子们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更能为幼儿所接受。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贯穿于幼儿情感、认知以及兴趣能力的培养。

二、自由探索

教师能够深入挖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变被动为主动,深入活动其中。真正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王梅老师的科学活动《空气阻力》中,教师放的很开,整个活动就是以孩子自己提问题、孩子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的形式贯穿于其中,从导入活动的了解职业介绍所的意思到故事教学中的由浅入深的提问,再到最后的自己尝试做职业介绍所所长。教师都是让孩子自由的想象,自由的探索,而在此过程中,幼儿体验到的乐趣和获得的感受都是教师的教所不能替代的。

三、精彩的鼓励语

教师在鼓励孩子时,能够及时肯定,不用泛泛的鼓励语,教师要能够运用准确地语言把孩子的回答鼓励在点上,尽量不重复孩子的回答。从孩子的回答中找到亮点,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在音乐活动《两只小鸭》中,臧老师的鼓励语就运用的非常到位,既鼓励了孩子,又起了小结的作用。

四、情感的发展

注重幼儿情感的发展,在小班音乐活动《两只小鸭》中,整个活动都是以两只小鸭为主线,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情感的教育渗透于整节活动,看似平淡的活动却蕴含着很深的寓意。

五、教师的教态

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不做作,发自内心地情感流露给人亲切感,很容易拉进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3

4月14日至4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示范课观摩交流会,与会期间一共听了17节课、6场专家点评及报告。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三天的观摩课活动,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上课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学理念超前、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识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贵州省的王春兰老师在《打电话》一课中,“将某地发生车祸,正碰到清明假期很多医生护士放假了,值班医生要尽快通知休假的15名医护人员回到医院抢救伤员”为主线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真实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平均数》时,河南省的李敏洁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读书情况入手,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以读书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不仅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还受到了多读书的教育。这样的学习对学生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新疆省的何立姣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她先出示预习要求,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图的任意一种图形,用不同的根数多试几次,比一比每次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从而为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做好了铺垫。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4

上周末,听了《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数学大赛》中的“用韦恩图解决问题”“用数对确定位置”“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三节课。这次听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潘彩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课,潘老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开始,通过创设“少年军校演练”的情景,找小强的位置,由于大家的回答不同,引出一般情况下用列行表示位置,接着引导哪是列,哪是行,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给予肯定,最后再说说自己的位置。通过找生说自己的位置,其余同学记录,比比谁记得快,最后通过讨论认识数对。

在教学中潘老师没有教给学生确定,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己创造形成知识。在《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中,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教师随即又引导着提出了新的问题,整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有效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保证。

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5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郭素英、王有花的课堂,此次观摩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郭素英老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这堂课中,从孩子们身边熟悉的“太阳城”超市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容易的引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次,结合例题中具体情境,分析得出单价、总价、数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单价×数量=总价;并从中引申出: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流畅、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最后,郭老师设计了既有新意,又有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当堂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王有花老师在讲授《加减混合》这节课时,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迅速与老师拉近距离,投入到课堂中。在课堂开始时,王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为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故事,王老师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把复习旧知和探究新知很好的衔接了起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动静结合地方式,使学生轻松且牢固地理解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观摩两位老师地课堂,我认识到,在教学时要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感到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略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数学教师。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6

就戴圣育老师上的这节课来说,他对教材把握是很准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对我来说,感触比较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教学层次性强,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扶”“放”有度,反映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在课堂中能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资源。由于教师预设充分,点拨恰到好处,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较到位。

二、运用了多元化解决策略。整节课无不渗透着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策略。戴老师带领着学生运用割、补、拼的方法,解决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戴老现甚至带着学生把红旗图的解决方法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为构成两个三解形都是同底等高的等积三角形,从而把红旗的平面图面积计算演化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较好地拓展、提升到跟其他知识的联系。戴老师不仅仅拘泥于公式的联系,他在让学生分别计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时,就联系到了分数的知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以解决现实问题引入,有没有起到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得要先解决基础题,再去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2、在红旗图的讲解时,为什么要学生小组讨论?一个有效的交流,前提是独立思考,先要动笔,自己想,然后让每一个小孩子在小组都有发言权。

3、在红旗图的讲解时,没有让大多孩子了解为什么面积一样呢?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7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 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 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8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日照市实验二中听了“20xx年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现在我把听课后的心得体会作一下整理:

(一)还数学课堂以安静氛围听完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优质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正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一节课下来,精彩纷呈,演化缭乱。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贴近生活,源于教材,选材恰当,过度自然,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只重形式,淡化实质,只重结果,淡化过程,只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二是重视学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重数学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培养,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多媒体的大量运用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很真实,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著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逐渐成熟起来,冷寂下来。课改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课改的理念逐渐形成,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总之教学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模式,依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健康自由的成长。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19

我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市内各个学校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评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刘艳杰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阳”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找规律》时,吕金颖老师利用超市、商店开业时门口悬挂的彩旗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刘子跃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学习单位体积的问题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烧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币的大小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再如慈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吕金颖老师的《找规律》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0

20xx年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会,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六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及来自永济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成艳斌的课堂中,经历《找规律》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命题时,能主动的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寻盆花的摆放、四季的轮回、彩旗的悬挂……的规律,体现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优化解题策略。规律总是有章可循,但规律又总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时还藏着很多既变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规律,除了洞察力要强,还要有极高的悟性。成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认真的分析,细致的讲解,多种形式的`反复操练,启发诱导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规律的由来,这正如上课,说起来课堂是应该有着既定的教学模式的,这也便可以理解成规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如同规律的可塑性了。数学的规律,尚且还可探得一二;而人生这个大舞台的规律,确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

这堂课是由来自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许洋老师带来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有缘可循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的能力上的综合运用,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许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也被许老师感染了,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许老师以及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许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三、强化知识应用

来自常州市博爱小学的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让学生用动作体验1秒;听儿歌体验5秒、10秒;用跳绳、拍皮球,计算等体验60秒。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汇报交流中提示1分等于60秒。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理解了1分等于60秒这个概念。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秒有多长,能做些什么?5秒,10秒,20秒,到一分钟同时渗透思品教育,指导学生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1

20xx年4月1日,我有幸参加在石莱中心小学举办的“新泰市小学数学送课下乡级数学研讨会”活动,观摩了两位老师的的精彩教学,两位年轻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下面就这几天的听课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首先两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精准把握。听课的效果来看,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均被充分体现和调动了起来,使我觉得有一种从未踏足的全新的感觉。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老师们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评价方式都非常值得我学习。教师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现实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其次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和巧妙运用。这些参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的明确,教材运用灵活富有创造性。尤其是一些信息的搜集和利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非常乐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了参与度,使整个教学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教学效果明显。

第三参赛教师个性的教学手法和较强课堂驾驭能力。在参加优质课评比的选手中,他们富有激情、活力,有一种个人魅力。所有参赛选手的教学功底过硬,板书设计都非常规范美观,他们的语言简洁科学到位,语言基本没有重复,言简意赅,表达能力较好。并且普通话较为标准,口齿清晰,语速适中,不慢不快,对于一个问题基本不会重复说第二遍,尽量做到语言的精炼简洁。

通过听课,我感觉自己欠缺的地方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完整.如新课导入,问题思考,重难点讲解,新知巩固,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或学生收获,作业布置等。

2、新课的导入要新颖,要能引人入胜。如问题导入,图片导入,情景导入等。

3、重难点要突出。讲解重难点要详细、清晰,不可累赘。此环节要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最好要有联系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举例说明。

4、要学会利用学生间的互动,以增加学习气氛和兴趣。如小游戏,小组间的辩论赛,男女生对决赛等。

5、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截图、实物投影、自拍照片和自画图形等幻灯片的恰当运用,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课件用的比较到位,也比较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课堂效率。

6、要学会实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课堂中要对学生多鼓励、赞扬、赞赏,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胆识更大。如“你真聪明!”“你讲得很有道理!”“说得很不错。”“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把掌声送给他!””等等。

7、教学语言要尽量亲和,形体语言要丰富准确,表情要开朗,特别在借班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走近学生,要能融入学生之中,不能远远地站在讲台上。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任何一堂课,当我们深刻反思时,不免总是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我们的教学艺术也正是在这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通过这次观摩活动,让我看到了很多新鲜事物,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深入的进行思考,把这些教学信息内化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2

20xx年4月20日至22日,实验学校选派青年教师郑莎莎、孙亚灵在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名师之路”20xx年春小学数学教学“未来课堂与问题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会议历时三天,俞正强、唐彩斌、牛献礼、刘延革等15名小学数学界专家做了数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和报告,他们流畅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植树问题》,抽丝剥茧,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几个公式归类到“段”和“点”的关系上,把最本质的东西简单、实在的教给学生。在学生不能及时举出例子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联系生活,让每位同学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应用环节也能紧靠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又印证了不变的规律:占了几个“点”,少种几棵树。在巧妙的问题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一类”问题。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打电话》一课,是对“以学定教”的充分体现。把教材中的“15人”改成3人,如何尽快通知到所有人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易分析,学生能更快地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汇报展示和教师引领的过程,自己得出重点知识“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整节课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学,教师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做铺垫,最后的计算部分就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充分印证了体验式学习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秦莹老师的《一分有多长》,亲切自然,美妙的就像一首歌。课前的“经典咏流传”是前奏,引出关于用时的问题;精美的课件展示出的钟表是渐进,带领学生一步步体验秒针的变化规律;孩子们的两个活动是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是多少秒、以及时间不以人的感受做转移;深情的话语小结是尾声,温柔且坚定的语气,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了更好的收获;几个小练习的设计结束,贴近生活的练习,巩固了所学,同时结束亦是开始,学无止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整节课浑然一体,堪称享受。

罗明亮老师的授课教会了我们一句话“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给六年级的同学解决他们五年级就存疑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敢于去自己提出提问、自己通过探寻去明白道理,继而通过道理去解决问题。教学不应该只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在不断地追问中让问题引向深入,分享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吗?

周卫东老师的《小鸭在哪里》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创造力的惊人之处。整节课的风格极具童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鸭的例子,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其自由生长,继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深化、收获成功。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真正看到孩子学习的模样,体会到他们知识的增长,相机诱导、顺势而为,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这些专家名师们的课各具特色,但同样的都做到了紧贴教材和生活。同样关注了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学习品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明白所学的本质道理。精彩的专题讲座更是一个个先进教育理念的呈现,给我们的灵魂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思考和成长。

会议的一首插曲令人印象深刻,歌名叫做《梦在前方》。“没有什麼能阻挡,风浪再大又怎样;只需要一双手掌,就有征服的力量。”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专家前辈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助力;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呢?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就应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学生体会思维成长的快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

走近名师、聆听名师,这次观摩学习让人深切领略到了大师们别样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则是用心创造、执着追求,坚持不懈。成功无止境,起点总是零。教师易,名师难。我们坚信,风雨之后必能见彩虹!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3

通过学习《课堂教学》,受益菲浅,特别对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情境,教学关系等方面印象尤为深刻。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生成性及教学情境等环节,它们是相辅相承。现将谈谈我在教学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只要带着耳朵来听足矣。其实不然,数学学习离不开书本,进行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即使初三学生处在复习阶段,也还是离不开对书本的阅读。当然,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也可以对例题进行改造。既完成练习,又复习旧知识;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有一位老奶奶家里的圆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课件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好的教学情境,创造和谐的教学情境,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数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数量和空间关系,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模特高跟鞋高度的选择,尽量让自己的身高满足黄金分XX比例;又如,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都用到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生活。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容器,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但新课标要求,教学并不是老师塞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脑子可装进知识,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及主体性和独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再次,在教学中,应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教任务实际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统一的,是交往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只作听众,应自觉地动起来,操作数学,通过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可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进行合作交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同时,在发展个性中,要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还有,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师生间的关系,他们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是独特的,独立的和发展的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

只有把《课堂教学》的五个方面把握好,才会使自己的课堂焕发精彩的光芒。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4

本周三,我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参加了课改观摩课活动,整整一天的行程虽然很劳累,但利用拼拼凑凑的时间,我一共听到了三节优秀的课,参加了一个研讨活动,收获了很多很多。

听到的第一节课的课题是高一数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虽然活动已经过去了几天,但是对于那个课堂的印象还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会永远记得那个活泼的班级,会永远记得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个例子变式得到许许多多的其他经典案例,会永远记得最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整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许之前我一直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很努力,自己的课堂总是不能够很吸引人,我想,我现在一定知晓了许多,一个老师,一定要是勤奋负责的,但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更需要去动脑筋,去思考,更需要去精心地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例子,学生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要进行细致入微的推敲和揣摩,这样,展现出来的才能是离完美更近一步的课堂,收到的教学效果也应当是最最佳的。从例题的安排来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老师和学生越来越需要的是鲜活形象生动的例子,而不是一些陈旧难懂繁杂的案例,同时,有了这些案例,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形成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在例题中获得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一个值得老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第二节课是省常中陶老师上的《关于椭圆问题的研究》,很出彩的是她的上课内容,她将圆中的“蝴蝶定理”类比到了椭圆中的“蝴蝶定理”,对相交弦中点在椭圆中心,椭圆的短轴上,椭圆的长轴上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讨论和拓展。之所以认为上课的内容很出彩,是因为我认为,这一个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很少有老师真正地实践过,果然,在下午研讨会的交流中我又得知,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陶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研究完成的,除了椭圆中的“蝴蝶定理”,陶老师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很多。突然我就觉得,一个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学老师,虽然看起来离科研很远,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研究,也许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研究会显得很浅,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的研究一个好的探索,我很佩服陶老师的勇气,敢于将这一块内容搬上课堂,并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地进行拓展。也许,这就是课改在未来对老师要求的一个新方向,老师们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老师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探索。大胆地去进行一些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尝试,这难道不是一个优秀中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吗?

最后的一节课是陈兆华老师上的《数列问题》,主要与学生一起探讨了由数列的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的几个例题,相当地精彩,我对整堂课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起初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心里想,这样一个经典的命题,作为一堂高三的复习课,如何才能把它上出新意呢?随着课堂的进行,我发现,陈老师相当吸引人的一个地方是,他将数学思想深深地贯穿进了整个授课内容。也许很多老师都会觉得,高三的复习课就是习题堆积起来的课,为了讲题而讲题,但是陈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对每一个例子的把握都相当地准确,他将“方程”、“化归”的思想结合着“相加消去法”、“待定系数法”、“拆项法”和“不动点法”,融入进了整个课堂。题目永远是做不完的,但方法是可循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探究出具有新意的思考方式,不断地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才能真正地学会数学,学好数学。这样就算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他们处理起来也能游刃有余。

下午的研讨交流活动,我大致有以下几点感想:一是随着课改的进行,老师应该慢慢地回归课本,课本上许多引入新课的例子设计地都非常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使用地却不多,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呼吁,呼吁更多的教师真真切切地参与到课改当中来,通过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来完善课改。二是作为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中要更多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要更多地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设计更多可操作的环节,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才是一个出色的课堂。最后一点很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知识的好习惯,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应用题中。有很多学生一直有这样的疑惑:学数学有什么用?我想,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在这方面更好地完善引导工作,在课堂上更多地从生活案例入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的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真正的魅力。

以上便是我在课改观摩课活动结束后的一点小小心得,作为一个新教师,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不断学习吧,还是那句话,踏踏实实地慢慢来,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做得更好的自己。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5

1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加强数学阅读指导,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听课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感受。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6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杨宏老师的《数学广角》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烙饼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主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植树问题》时,马老师利用植树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李老师的《角的分类》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享有动中学的乐趣。

2、重视游戏活动。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角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找角,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去做,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等等,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角的大小。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如罗老师的《条形统计图》,使我受益匪浅。

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理解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刘老师的《数与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规律,学习数学。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6

我是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师,今年9月24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在风景如画的遵义市行政中心举行的贵州省第二十五届小学数学学科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毕节市实验小学王刚老师讲《排队等候问题》用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学生接水的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毕节地区赫章县白果镇中心小学张瑜老师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

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参赛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其中两个教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好。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桂燕老师讲《数字编码》用自己的号码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恰如其分引入用数字编码问题。威宁县吕文选老师讲《口算乘法》时,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个数,再用这个数×2×4÷这个数+5,老师知道你们的答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 “你真善于观察”“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6、从本次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硬件及软件上的一些差距,感到了自身知识的更新不足,特别是多媒体教学。

总之在这次优质课观摩活动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学习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观摩课已经结束,可是重庆市郭丽老师的那几句话:蹲下来,把握教学的启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以及那首教师版的《心太软》时常提醒着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7

12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共听了四个专家的讲座,观摩了五节示范课。专家们的讲座精彩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体现了小学数学最前沿的教学理念,诠释了他们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和魅力。使我更加明白了在“教学中,以前教材采用的方法没能体现估算的学习价值,只是把估算当成一个技能(知识点)去教,为了估算而估算。今后的教材采用“寻找区间”的方法,则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建立一种规划的意识:解决这个问题,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通过“探索规律”和“分类”案例的讲解,使我更进一步地理解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不断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感悟。在教学中口号是:“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错”孩子不犯错误长不大,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人人都会出错,出错并不可怕。只给学生讲明白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会引导学生想明白的才是好教师。普通教师教知识,优秀教师教过程,卓越教师教智慧。

五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创新思想,无不冲击着我的思想和心灵,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我心灵深深的震撼。也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思考。

一、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位教师的课都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教学内容更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平时在教学时,大多数教师都是利用书上的例题,重点教学生如何描点画折线,完全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张健老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充分感知新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大胆地进行了创新。教学描“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教学生如何描“点”,而是先让学生比较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方格图有什么不同,接着问学生为什么条形统计图中的年份对着方格,而折线统计图中的'年份对着线,学生明白“点”应该画在线上,接着让学生思考“点”应画在什么地方,这个“点”应对着几个方向?

二、以问促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只有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学到知识。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

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一节成功的课,教学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得到突破,所以教学中,课前应深钻教材,找准本课时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选择恰当方法。听课虽然很快结束,但是工作还在继续,努力不能停止,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而且要把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8

10月24日—27日,新城实验学校数学组分两组对年轻数学老师进行了达标课的听课验收。每一堂课都是一场没有彩排的剧目,教师面临的是时刻都会发生他们所设想之外的情形,而要自如地掌控这种随时都有“意外”的局面,就必须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及应变能力,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教师与直播现场的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是一样的。在这次听课过程当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执教老师的那种良好的教学机智,丰富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表现以及老师们的良好的课堂应变能力,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一、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而应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认真地看,仔细地听,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且考虑下一步要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特别是现在提倡讨论式的学习,教师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精神。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设计问题时要“跳一跳,够得着”,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马丽、于学帅老师做的尤其好。

二、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在转变,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世界的“引路石”。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在丛成美、魏红、杨乐乐、徐长宽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比较好。

通过听这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可以看出他们基本功扎实,教学素养高,在他们的努力下,我校的数学成绩肯定还会排在全镇前列。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29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提出几何引言中的问题:“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初三讲相似三角形一章前,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杆直尺,不爬树并能测出树的高吗?不过河测河宽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主探究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例如《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教者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条代替木条进行探究,很快发现14cm的木条太长,6cm的木条太短,9cm的木条可以与木条a和b钉成三角形木框。通过探究,感知木条c要有一个范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些同学受到复习内容的影响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对学生各种解法,老师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教学效率。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

(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到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与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择多变、多题型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要在练中有反馈,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0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1

20xx年4月1日,我有幸参加在石莱中心小学举办的“新泰市小学数学送课下乡级数学研讨会”活动,观摩了两位老师的的精彩教学,两位年轻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下面就这几天的听课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首先两位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精准把握。听课的效果来看,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均被充分体现和调动了起来,使我觉得有一种从未踏足的全新的感觉。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老师们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评价方式都非常值得我学习。教师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现实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其次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和巧妙运用。这些参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的明确,教材运用灵活富有创造性。尤其是一些信息的搜集和利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非常乐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了参与度,使整个教学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教学效果明显。

第三参赛教师个性的教学手法和较强课堂驾驭能力。在参加优质课评比的选手中,他们富有激情、活力,有一种个人魅力。所有参赛选手的教学功底过硬,板书设计都非常规范美观,他们的语言简洁科学到位,语言基本没有重复,言简意赅,表达能力较好。并且普通话较为标准,口齿清晰,语速适中,不慢不快,对于一个问题基本不会重复说第二遍,尽量做到语言的精炼简洁。

通过听课,我感觉自己欠缺的地方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完整.如新课导入,问题思考,重难点讲解,新知巩固,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或学生收获,作业布置等。

2、新课的导入要新颖,要能引人入胜。如问题导入,图片导入,情景导入等。

3、重难点要突出。讲解重难点要详细、清晰,不可累赘。此环节要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最好要有联系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举例说明。

4、要学会利用学生间的互动,以增加学习气氛和兴趣。如小游戏,小组间的辩论赛,男女生对决赛等。

5、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截图、实物投影、自拍照片和自画图形等幻灯片的恰当运用,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课件用的比较到位,也比较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课堂效率。

6、要学会实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课堂中要对学生多鼓励、赞扬、赞赏,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胆识更大。如“你真聪明!”“你讲得很有道理!”“说得很不错。”“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把掌声送给他!””等等。

7、教学语言要尽量亲和,形体语言要丰富准确,表情要开朗,特别在借班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走近学生,要能融入学生之中,不能远远地站在讲台上。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任何一堂课,当我们深刻反思时,不免总是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我们的教学艺术也正是在这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通过这次观摩活动,让我看到了很多新鲜事物,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深入的进行思考,把这些教学信息内化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2

我有幸参加《全国苏教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虽然南京气温骤降,阴雨连绵,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仃遮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热闹气氛。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3天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全国的1 5位选手的课堂评比课和6位特级教师的展示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名师教态自然,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中,他们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激发兴趣,不吝啬表扬,每一个表扬评价都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各有千秋。

首先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特色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顾梦亚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时通过简单活动(爱的抱抱)导入新课,不仅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感受到人的体重有轻有重,进而引出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从而引出千克这一重量单位;还有的是华德勇老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以最近热门的全面二孩话题导入,让生感受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很自然的引出在数学中,数与数在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本课所要研究的因数与倍数。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面,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吴凌艳老师上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她注重的是整合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具准备了多组线段,每小组研究一组线段,有的小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小组不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冲突中研究出两条线段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很自然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这一规律,接着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体现数学教学的严密性,特 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王恒干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树叶中的比》,王恒干老师以大方自然的教态,亲切温和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展示出其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数学底蕴,完美地向全国数学专家及教师呈现了一节组织有效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课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探索并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感受刭树叶的形状与它的长与宽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王老师的课堂诙谐幽默,激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堂,老师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设计新颖,层层递进,让生自己探索船的位置,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船的方法,不断让孩子产生学习探究的需求,最后更是将方向与距离提升到面、线、点的高度,深化确定位置的要素,整堂课站得高、挖得深、讲的透、学得好,这正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的《小数乘整数》一课如潺潺溪水叮咚前行,沁人心脾,她不纠缠于乘法竖式如何计算,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处理小数点的这一重点展开教学与练习,对于课堂上学生产生的错误,采取兵教兵的方法,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刻。接着通过各种练习层层递进的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看到的所学的用在平常每一节课上,潜心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3

我有幸到XX市参加了XX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名师授课和专家点评、讲座组成。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幼稚的认为,教小学数学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现在想想真的错了。因为太没有工作的经验,参加工作的二个多月以来,磕磕绊绊,诸多困难。参加了这次观摩会,让我受益良多: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改革,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学情境中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往往是从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还要在实际中应用。特别是王锐老师执教的《旋转》一课中,王老师创设学生玩大炮打鱼的游戏情境,一个学生到讲台上遮住眼睛,王老师把鱼的位置藏好,再找一个学生来指挥上面的学生怎么旋转大炮一定打到鱼。经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学生很自然地就知道了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2、以生为本。如今信息社会中不断创新才能让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育人工作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习基础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我们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作为一名新教师,总认为因为知识过于简单,所以认为这对于学生而言也很简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并不成熟,接受新事物复杂程度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事。以我走上三尺讲台上的第一节课秒的认识为例,很有幸的是,观摩课上,晁老师上了和我相似的课分的认识,晁老师处理时和分的关系上时,让男生看分针,转一圈就喊停;让女生看时针,转一大格就喊停。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分和时的关系。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震撼了,设计的很好,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3、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多看书,多听课,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这次的观摩学习是短暂的,留给我的思考却是长久的。名师们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纯熟运用的能力,都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目标。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4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园领导与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我总结出幼儿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幼儿创设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提出的问题要仅仅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幼儿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这些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作为数学老师,在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幼儿,幼而对于颜色、声音、肢体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生的魅力去吸引幼儿,让幼儿多感受、多运用,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下面就是我在大班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总结:

一、创设情境,激发主动。

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气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还利用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的心里特点,紧密结合数学科学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幼儿感到真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幼儿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并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同步发展。

大家都知道幼儿对故事,小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幼儿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在游戏中学数学,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组织大班教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教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中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与操作活动效果还好。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与生活的游戏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与应用,如:在复习整点钟、半点钟,我就用游戏来报数。让一名幼儿扮演公鸡,我就扮太阳公公…..当公鸡叫:“喔、喔、喔…..天亮了,太阳公公敲了六下锣鼓,全体幼儿将时针、分针分别指着12和6,表示6点钟。通过游戏,幼儿扮演的各种角色参与活动,通过模仿与想象,体验活动的乐趣。如:商品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在买卖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主动去购物、结账,充分对人民币单位有更高的认识。并且在买卖的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法。其他如:抢椅子、扑克牌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分解、序数等知识,为幼儿提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与材料。

三、在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别异。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客观的,是不以老师意志为转移的。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感悟快、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思维迟缓、感悟慢、总不开窍。在数学中,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练习、也可以让幼儿按不同要求练习。如:在认识1----10的排序,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提供6种以上的图片进行排序,能力差的幼儿可提供3个明显大小的实物供其摆弄。实践证明,只有承认幼儿的差异,让幼儿在进行有层次的操作练习,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支持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去探索与表达。”俗话说:“千人千面”。说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老师只有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自由、大胆地表现自己。

总之,我认为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5

xx月15、16日,全县三十名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xx省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培训会,和全省近千名教师共聚xx文理学院,观了八节观摩课,聆听了三场专家讲座。观摩课授课教师既有全国特级教师、知名专家,也有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已经比较成熟的青年骨干,还有年轻的教学新秀,他们的课也就各有特色:或者朴实而韵味悠长,或者匠心独运、点拨巧妙,或者活泼生动、新颖明快。三位专家报告也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徐老师的“解决问题教学研究”用大量生动案例为老师们答了疑解了惑,孙老师的“提高教学质量从研究学生开始”获得老师们的认同。

培训期间,我县参训教师都能按时参加,特别是xx小学、xx中小等教师还能积极交流讨论,认真学习的精神可贵。

培训会后,xx中小、xx中小等学校参训教师按要求上交了心得体会或教学设计,共计16篇,部分学校还组织参训教师上了汇报课。这些学校及参训教师重视二次培训,重视反思与总结的做法值得提倡与表扬。

总之,本次培训会,我感到老师们不论是在观课、听讲座过程中,还是回校反思实践过程中,总有一点、两点被打动、被点亮的地方。培训会对老师们的影响正如徐老师追求的“无痕教育”那样,“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不露痕迹中理解”,相信老师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6

11月18日,在园长的带领下,我有幸参观了市凤鸣示范园。我们一踏入幼儿园,就会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儿童化气息,和一支充满爱心、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通过观察、交流,都能感受到他们团结、进取、敬业、乐业的精神。园长的热情接待、老师无私的经验介绍,让我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

在活动中,我们主要通过看、问、听等形式去参观学习。通过此次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通过看,我们了解了幼儿园的特色,如:各班环境创设丰富多彩:老师们充分利用了空间,教学楼内的走廊和各班级的环境创设真是各有千秋,他们的墙壁上全部装上了用木板制作的围墙,这样便于粘贴孩子的作品,也便于更换,老师布置的作品几乎没有,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全是孩子的作品,真正让孩子成为了环境的主人。各个活动室所有的摆设都是那么适合孩子,从各个角度考虑,为孩子设置的环境非常全面,有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值日生,有培养孩子爱心的动、植物角,植物角特别丰富,有各种花卉、孩子种植的农作物和大蒜等,孩子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然后把观察结果记录到本子上。通过让幼儿种植、观察、管理等培养了幼儿积极学习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通过问,我们了解了好多教玩具的制作方法和玩法,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缝制的特色玩具:沙包、鱼类、水果等,如果不问,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玩具的玩法,原来他们都是用扣子连接起来的,如:沙包可以一个一个的玩,还可以把几个沙包用扣子连接在一起,做成毛毛虫、长龙等玩具,鱼类身上的鱼鳞可以用扣子扣到鱼身上,一块块苹果用扣子组成一个完整的苹果。这些一物多玩的玩具适合小班的孩子,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丰富了想象力。再如:老师们制作的多功能棋盘,即在硬纸板上画上线,中班可写上从1——10的数字,大班可延伸到从1——20的数字,孩子通过下棋,不仅开发了智力,还使孩子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以上游戏促进了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提高。

通过听,让我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及开展的方法。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和孩子们那灿烂的笑容以及他们间的平衡发展、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感说感讲的行为表现。我想这肯定离不开老师点点滴滴的培养,更离不开他们对孩子的解读和分析。为此我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要赶上他们,甚至比他们先行一步。

总之,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懂、不会的地方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活动环境!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7

我是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师,今年9月24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在风景如画的遵义市行政中心举行的贵州省第二十五届小学数学学科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毕节市实验小学王刚老师讲《排队等候问题》用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学生接水的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毕节地区赫章县白果镇中心小学张瑜老师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

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参赛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其中两个教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好。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桂燕老师讲《数字编码》用自己的号码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恰如其分引入用数字编码问题。威宁县吕文选老师讲《口算乘法》时,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个数,再用这个数×2×4÷这个数+5,老师知道你们的答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 “你真善于观察”“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6、从本次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硬件及软件上的一些差距,感到了自身知识的更新不足,特别是多媒体教学。

总之在这次优质课观摩活动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学习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观摩课已经结束,可是重庆市郭丽老师的那几句话:蹲下来,把握教学的启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以及那首教师版的《心太软》时常提醒着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没长大的孩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8

我有幸听了几节数学教学优质课,课后的课堂教学点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学习使我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龚瑞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2、教学过程精致

从老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学生在回答课堂提问以及课堂练习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循循善诱,笑容可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练习、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4、老师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听课评课是一个短暂的学习过程,我要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39

12月2-3日本人和我的同事有幸被学校派往南昌参加由《小学教育研究》杂志社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课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全国各地名师数人,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毓信教授,还有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朱乐平教授,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教师等12位。参加活动的几百名老师来自各个省市地区,虽然活动时间安排紧密,但名师们的教学和讲座都非常精彩,给我们来学习的老师带来的精神大餐让我们记忆深刻。

活动开始由刘德武老师带来两节找规律一节是六年级《斐波那契数列》,他在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学习,采用尝试方法,有步骤、多角度的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语言风趣幽默,以及丰厚的知识底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一节是一年级的《找规律》他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特点从初步认识规律、到找规律、再到用规律最后是感受规律教师的行序渐进收放自如,使学生们更加喜欢数学,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神奇。郑毓信教授的讲座《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是深思。 郑毓信教授在分析了多年课改所存在的“钟摆现象”之后,明确指出,一线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因此,立足专业成长,关注基本问题,才是教师成长的正确路径。

特别是贲老师讲座《十年反思的力量》主题,贲老师的讲座,言简意洁,幽默风趣,他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介绍了两个十年的反思历程,就什么叫反思、为何用文字反思、反思写什么、怎么用文字记录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贲老师是个坚持的人,他认为反思就是反反复复的思考、反思是正过来反过去换个角度思考、反思就是回顾;贲老师也是个执着、平静的人,他期望能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虽然工作辛苦,但不心苦;贲老师还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他认为反思可以写亮点、败笔,还可以是意外;反思可以用最直白的纪实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是随笔。反思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

一个多小时,一个个精彩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反思能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反思能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亮丽的感动。

一个多小时,我们感受到了反思的力量,也看到了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巨大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本人更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做一名真正的好数学教师 。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0

本周三,我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参加了课改观摩课活动,整整一天的行程虽然很劳累,但利用拼拼凑凑的时间,我一共听到了三节优秀的课,参加了一个研讨活动,收获了很多很多。

听到的第一节课的课题是高一数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虽然活动已经过去了几天,但是对于那个课堂的印象还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会永远记得那个活泼的班级,会永远记得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个例子变式得到许许多多的其他经典案例,会永远记得最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整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许之前我一直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很努力,自己的课堂总是不能够很吸引人,我想,我现在一定知晓了许多,一个老师,一定要是勤奋负责的,但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更需要去动脑筋,去思考,更需要去精心地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例子,学生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要进行细致入微的推敲和揣摩,这样,展现出来的才能是离完美更近一步的课堂,收到的教学效果也应当是最最佳的。从例题的安排来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老师和学生越来越需要的是鲜活形象生动的例子,而不是一些陈旧难懂繁杂的案例,同时,有了这些案例,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形成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在例题中获得数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一个值得老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第二节课是省常中陶老师上的《关于椭圆问题的研究》,很出彩的是她的上课内容,她将圆中的“蝴蝶定理”类比到了椭圆中的“蝴蝶定理”,对相交弦中点在椭圆中心,椭圆的短轴上,椭圆的长轴上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讨论和拓展。之所以认为上课的内容很出彩,是因为我认为,这一个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很少有老师真正地实践过,果然,在下午研讨会的交流中我又得知,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陶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研究完成的,除了椭圆中的“蝴蝶定理”,陶老师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很多。突然我就觉得,一个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学老师,虽然看起来离科研很远,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研究,也许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研究会显得很浅,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的研究一个好的探索,我很佩服陶老师的勇气,敢于将这一块内容搬上课堂,并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地进行拓展。也许,这就是课改在未来对老师要求的一个新方向,老师们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老师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探索。大胆地去进行一些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尝试,这难道不是一个优秀中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吗?

最后的一节课是陈兆华老师上的《数列问题》,主要与学生一起探讨了由数列的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的几个例题,相当地精彩,我对整堂课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起初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心里想,这样一个经典的命题,作为一堂高三的复习课,如何才能把它上出新意呢?随着课堂的进行,我发现,陈老师相当吸引人的一个地方是,他将数学思想深深地贯穿进了整个授课内容。也许很多老师都会觉得,高三的复习课就是习题堆积起来的课,为了讲题而讲题,但是陈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对每一个例子的把握都相当地准确,他将“方程”、“化归”的思想结合着“相加消去法”、“待定系数法”、“拆项法”和“不动点法”,融入进了整个课堂。题目永远是做不完的,但方法是可循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探究出具有新意的思考方式,不断地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才能真正地学会数学,学好数学。这样就算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他们处理起来也能游刃有余。

下午的研讨交流活动,我大致有以下几点感想:一是随着课改的进行,老师应该慢慢地回归课本,课本上许多引入新课的例子设计地都非常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使用地却不多,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呼吁,呼吁更多的教师真真切切地参与到课改当中来,通过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来完善课改。二是作为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中要更多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要更多地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设计更多可操作的环节,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才是一个出色的课堂。最后一点很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知识的好习惯,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应用题中。有很多学生一直有这样的疑惑:学数学有什么用?我想,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在这方面更好地完善引导工作,在课堂上更多地从生活案例入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的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真正的魅力。

以上便是我在课改观摩课活动结束后的一点小小心得,作为一个新教师,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不断学习吧,还是那句话,踏踏实实地慢慢来,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做得更好的自己。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1

这几位老师用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展示了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基于核心素养及儿童视角建构有效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和游戏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并体会数学的乐趣。下面我就针对这次学习谈谈我的感想。

一、 注重课前交流,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这些老师们走进课堂,他们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自己非常熟悉的学生,与他们一道上课的是都是初次见面的小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基础、语言表达、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等,只能从短暂的课前谈话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他们的话题和语言魅力及幽默的风格总能让学生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师生积极情感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准备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三、 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这些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总之,在本次的听课中我最喜欢刘松老师上的课,回归数学本质,展现了本真教学 ,语言诙谐幽默,真正让学生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其次,在学习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要创设有价值的、生动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精彩的生成!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2

我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市内各个学校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评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刘艳杰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阳”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找规律》时,吕金颖老师利用超市、商店开业时门口悬挂的彩旗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刘子跃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学习单位体积的问题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烧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币的大小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再如慈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吕金颖老师的《找规律》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3

20xx年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观摩会,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六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及来自永济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教师成艳斌的课堂中,经历《找规律》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命题时,能主动的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寻盆花的摆放、四季的轮回、彩旗的悬挂……的规律,体现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优化解题策略。规律总是有章可循,但规律又总不是能一眼望穿的。有时还藏着很多既变的因素。要想真正掌握规律,除了洞察力要强,还要有极高的悟性。成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认真的分析,细致的讲解,多种形式的反复操练,启发诱导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规律的由来,这正如上课,说起来课堂是应该有着既定的教学模式的,这也便可以理解成规律了;但模式通常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如同规律的可塑性了。数学的规律,尚且还可探得一二;而人生这个大舞台的规律,确是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求得答案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

这堂课是由来自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许洋老师带来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有缘可循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的能力上的综合运用,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许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也被许老师感染了,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许老师以及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许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三、强化知识应用

来自常州市博爱小学的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让学生用动作体验1秒;听儿歌体验5秒、10秒;用跳绳、拍皮球,计算等体验60秒。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而有趣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示、在汇报交流中提示1分等于60秒。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理解了1分等于60秒这个概念。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一秒有多长,能做些什么?5秒,10秒,20秒,到一分钟同时渗透思品教育,指导学生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4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郭素英、王有花的课堂,此次观摩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郭素英老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这堂课中,从孩子们身边熟悉的“太阳城”超市引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容易的引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次,结合例题中具体情境,分析得出单价、总价、数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单价×数量=总价;并从中引申出: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流畅、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最后,郭老师设计了既有新意,又有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当堂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王有花老师在讲授《加减混合》这节课时,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迅速与老师拉近距离,投入到课堂中。在课堂开始时,王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为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故事,王老师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把复习旧知和探究新知很好的衔接了起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动静结合地方式,使学生轻松且牢固地理解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观摩两位老师地课堂,我认识到,在教学时要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感到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略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数学教师。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5

20xx年12月3日至4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在德州举行,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几位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学教学执着的追求,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他们的课堂上还是报告中,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在第一天上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杭州特级教师刘松的课,让我们一饱眼福。刘老师幽默的语言,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当课堂结束,孩子们坐着还不想走的时候,我就被感动了,刘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让他们“感觉”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杨秀清老师的鸡兔同笼以巧妙创新的设计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研究的氛围中,真正达到了其乐融融的课堂效果。张冬梅老师是一个爱数学的老师,是一个爱钻研教材的老师,也正是如此,她可以用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在互相地配合与协作中,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活动气氛。钱守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大量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还有他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都让我大开眼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高境界。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最后王彦伟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将数学的这种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了对数学美的一个反映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各位名师的方法、经验,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6

9月26日上午,接到学校教导处通知,前往梅山路小学观摩学习市级数学优质课,怀着虔诚和激动的心情非常荣幸的参加了这次观摩学习活动。

上午一共有四位来自不同区县的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各位老师的展示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语言富有感染力,展现学本课堂,学生探究结合教师引导打造优质课堂。教师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的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课的魅力。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印象最深刻的是霍山文峰小学曹小芳老师的《去图书馆》这一课,这是四年级上册知识,本是枯燥繁琐的认识方位知识,她通过巧妙的设计各种游戏环节、分组活动、闯关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并掌握新授知识。曹老师的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学生既有学习的兴趣,又能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堂精彩的教学,对于教学者和观摩者而言都是一次锻炼,一次提高。通过今天上午的学习,看到了别人的上课风采,对此不仅仅是羡慕,还要把别人的风采结合自身转换成自己的风采,所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是我的终身学习目标。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7

通过学习《课堂教学》,受益匪浅,特别对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情境,教学关系等方面印象尤为深刻。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生成性及教学情境等环节,它们是相辅相承。现将谈谈我在教学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只要带着耳朵来听足矣。其实不然,数学学习离不开书本,进行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即使初三学生处在复习阶段,也还是离不开对书本的阅读。当然,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也可以对例题进行改造。既完成练习,又复习旧知识;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有一位老奶奶家里的圆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课件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好的教学情境,创造和谐的教学情境,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数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数量和空间关系,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模特高跟鞋高度的选择,尽量让自己的身高满足黄金分XX比例;又如,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都用到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生活。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容器,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但新课标要求,教学并不是老师塞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脑子可装进知识,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及主体性和独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再次,在教学中,应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教任务实际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统一的,是交往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只作听众,应自觉地动起来,操作数学,通过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可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进行合作交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同时,在发展个性中,要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还有,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师生间的关系,他们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是独特的,独立的和发展的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

只有把《课堂教学》的五个方面把握好,才会使自己的课堂焕发精彩的光芒。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8

上星期到xxxxx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地向同行学习机会!通过观摩教学活动后,她们的游戏化及情景化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在本次的观摩活动中,3位老师设计游戏课均教学目标明确,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相扣,很好地完成了目标。而且3位老师能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材,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将幼儿带入一个跃跃欲试的情境中来,使幼儿充满期待地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在小班体育活动《小青蛙学本领》中,冯老师选择了幼儿熟悉的小青蛙,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在整个过程中,冯老师讲解动作要领时清楚,而且能多次的强调。在练习“从高处往下跳”这个基本动作时,还请一名动作正确的孩子来展示,在每个跳跃的动作后还设计了缓冲的动作,非常的细心。为了避免枯燥的纯动作练习,还设计了营救小蝌蚪的情景,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很积极的参与,看着孩子们的高涨的活动兴趣,以后我们也要多开动脑筋把一些体育动作结合游戏带给幼儿们。在大班体育游戏里,程老师结合家喻户晓的《猫和老鼠》这一情景,把幼儿所喜欢的追逐跑游戏改编成了《汤姆和杰瑞》这个体育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发展了幼儿的变向跑过程中的灵敏性,在游戏中,程老师在讲清楚过程后请幼儿示范,发现问题及时的提出来请大家思考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更好的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在音乐游戏活动中,罗老师用幼儿熟悉

的动画片《托马斯》和小椅子并结合音乐设计了《火车变变变》,在整个环节中由易到难,在幼儿参与熟悉音乐到听着音乐变化队伍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合作、观察、思考,最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老师及时给予的表扬和表扬方式也很到位,并且在这个活动中,罗老师选择的这个音乐简洁,让幼儿很容易接受,还始终以观察者,引导着的身份出现,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的。

总的说来,通过这次观摩课的学习,让我的思路不在局限,仿佛看到了前方的明灯,有了前进的方向,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从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众人之长,相信我一定能快步前进的。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49

几天的时间匆匆而过,但名师们的课,名师们的话,课间的一举手一投足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从他 们的身上看出一个教师要成为名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讲一节课或几节课,一个教师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在教学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首先必须博览群书,看到的要勤记,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有感想就记下来;要有超前意识,创新精神,敢想敢做,会想会做,不怕失败。心有多高,就能飞多高。

(一)亮点

参加“(湖北宜昌)十省市区第六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让我受益匪浅,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感受很深:

1、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新,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教师们在课堂上激荡着积极创新改革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在试图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2、在教学中,教师都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都能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多数都能进行整合,如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教材的整合,有创造性地生成教材。此外,还能联系、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重要资源。

3、在课堂上,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探究与解决问题,优化策略。

4、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课堂上老师们都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强化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终身受益。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2)利用数学关系等。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

5、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课堂上老师们都能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注意到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以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为辅;或者多种方式组合(优化)的结果。

6、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了良好的数学素养。

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们的数学素养。在理解“进一法”、“退一法”一课中,学生的回答:从生活角度看,为什么用进一法;从数学角度看,为什么用去尾法,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功底。甚至学生的发言比老师的讲解更加重要。这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好;二学生方面:呈现出学生的发展不错,也进一步检验了教师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

1、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是好的,但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太少,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过难,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有时教师把问题讲得太透,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要改进教师的讲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2、练习的安排有如下几个问题:

(1)练习的层次性不明显,大部分练习的难度相当。

(2)练习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完成。

(3)口头练习多,而实际动笔的练习偏少。

(4)一些课有执行教案的痕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不好!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多地方需要改进,如果要想自己真正的进步,真的要多听课多反思,抓住根本的要点,去掉无用的细枝末叶。我觉得最好多听听同事的常态课,每一节课你只要认真去听,都会有收获的。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50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观摩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点感受,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来自市内各个学校5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参评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刘艳杰老师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小沈阳”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时分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找规律》时,吕金颖老师利用超市、商店开业时门口悬挂的彩旗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规律,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刘子跃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学习单位体积的问题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烧杯去量水,用手感知硬币的大小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物体的体积。再如慈老师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也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吕金颖老师的《找规律》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规律,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51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夯实教学基本功,有效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近期,我校举行了异彩纷呈的青年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崔海静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取之于生活,用于实际,让数学核心素养在她的课堂落地生根。

在本课设计中,崔老师融合现代教学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有坡度、难易适中,由浅入深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崔老师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平台,让学生们寻找发现并且记录生活中见到的字母,进行针对性的预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字母在生活中各个层面、领城的广泛应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其次,崔老师借助微信红包,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准确、概括等优越性。利用拼手气红包让学生认识字母有一定的取值范围,再通过简单的计算红包总额,更深入理解字母还可以表示运算结果。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具体的数量到表示一定数量范围的字母,再到表示运算的字母式和表示运算结果的字母算式,在微信红包的活动情境中逐步完善数学思维的认知结构。崔老师提问的“a元和10元合在了一起是多少?”,将具体量与字母合在一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被驾驭到了一个高度,很自然地对a+10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崔老师借助“数青蛙”的儿歌,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感受青蛙数量与腿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整理强化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由具体数量到字母抽象概括的认知飞跃。

总之,整堂课教学设计新颖有趣,严谨条理,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借鉴、学习,我将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积淀教学素养,让自己在数学的课堂中不断成长。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52

第一,两位老师都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设计的恰当合理,充满趣味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学生,使学生一步一步进入课堂,从而充分理解并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在课堂中,两位老师语言亲切,对于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为常用,对于学生的出错点语气并不刻板,不讥讽,做到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师德品质。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的理念,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课堂中的重难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我觉得这样更能让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对于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也就顺其自然,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是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篇53

非常有幸能够参加“xx市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课堂教学观摩课”这一活动。从4月17至4月19号,为期三天,共有14位来自xx市各县的精英教师参加比赛,一共听了14节课。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深刻的了解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对参赛教师的总体印象:

(1)参赛教师穿着都很大方得体,语言和蔼可亲,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精干、干练。

(2)参赛教师课前的准备活动都很到位,都精心的设计过。有提问形式的,有课前游戏形式的,通过这样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参赛教师都对学生进行了及时评价,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表扬的特别多,且并不是单一的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4)参赛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了课件,也还都为学生准备了学具,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到结果。

(5)参赛教师都很好的利用了视屏展示台,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了展示,对学生那更是一种肯定。

对当地学生的总体印象:

(1)当地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很高,进场秩序井井有条,下课后还不忘跟所有在场老师说:“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普通话很标准,表达能力特别强。

(2)当地学生特别聪明,总是能回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也总是能提出老师想要的问题,真是帮老师解决了一大难题。

对课堂效果的总印象:

总体效果都听不错的,每位参赛教师都想尽各种办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跟学生就像是朋友一样,很随意的跟学生对话,让生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有的教师就像学生的妈妈一样,时刻都那么的和蔼可亲,面带笑容,让学生不会一直处在一个紧张逼人的状态当中,学的很自在轻松;有的教师还不忘跟学生互动,对学生做了鼓励的动作,摸摸学生的头之类的动作,使得学生学的很有信心。但我个人觉得这次的活动当中有个很大的失误就是:虽然课堂气氛都调动起来了,但大部分老师对课堂的一些生成并没有处理得当,时间也没掌控好,拖堂特严重。当然也有时间掌控很好的老师。

本次学习给我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是铅山县实验小学的邹红玲老师的那节课《三角形的内角和》。整节课都面带笑容,平易近人。课堂上她总是钻空就表扬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当中学习。她还有一个很大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当中,她让学生用折角的方法求三角形内角和。有个学生在用折角求和法的方法求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通过折角,结果就重合了一个直角了,画面上就只有一个直角了,那个学生就说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在这时候,邹红玲老师非但没有责怪笑话他,反而将这位学生不小心犯的错当成了一个闪光点,通过耐心的演示解释,最终让全班学生都知道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讲完这个知识点后,还特意请所有师生对其表扬了一番,说谢谢他不小心犯得这个错误。因为如此,才能让所有学生都那么深刻的记住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没有例外。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知道了,并不是按你设计好的课堂走才是一节好课,一位好老师就必须得知道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一些一想不到的生成,怎样对待回答的答案不尽你意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正确答案才是有益学生学习的,有时抓住学生犯的错误,将它当成一个闪光点去处理,说不定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这样做,不但不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越来越自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经营每节课,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