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接着就是诸葛亮,这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欧亨利是20世纪欧洲乃至世界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巨匠之一。其小说大多反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社会金钱至上、私欲横流的腐败局面,有力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但也不乏又感人至深的温馨故事。

《爱的奉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篇目。故事中作者通过对小人物细致的描写,加上其精彩绝伦的欧亨利式结尾,使人印象深刻,反映了在黑暗资本主义社会下社会底层人民相互依靠、惺惺相惜的真挚情感。

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乔和德丽雅为了彼此不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却怕对方知道生活艰苦而放弃学业。那句“当你爱好艺术时。就没有什么奉献是难以承受的。”激励了数万人的心。是啊,“只消说‘当你爱的时候’”,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也经不起爱的奉献!

曾几何时,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挽救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曾几何时,春晚舞台上一舞《千手观音》让人潸然泪下;曾几何时,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震撼天地……

爱的奉献,一点一滴,汇成了长江黄河,喷薄入海;汇成了东升旭日,洒遍人间!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明白了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

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

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

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推荐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提的要求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时是在白鹿培训时,和学员们一起观看由这部书改编的电影《热血教师》。

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还记得去年任教五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老师你也别管她了。”后来再打电话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推荐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提的要求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时是在白鹿培训时,和学员们一起观看由这部书改编的电影《热血教师》。

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还记得去年任教五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老师你也别管她了。”后来再打电话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当我在漫长的暑假中读了这本书,我开始觉得《狼图腾》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书中的内容既深厚又好懂,而且真情真意。

书中记到,蒙古族很信奉狼,做什么都跟狼学,所以蒙古人才那么精。狼无论做什么事都计划好了。狼攻击或者狩猎的时候,总会有秩序并且有章法的攻击敌人,好像经过了统一的训练似的。而且我觉得狼也很具备团结精神:狼不顾自己,为后面的狼做充足的准备,无论是母狼还是公狼,都会奋不顾身的为自己的群体奋战,但他们也是为自己而斗。

作者笔下的狼,也会复仇,也会报恩。小狼抓了,兄弟死了,狼会有精密的计划去报仇敌人;羊少了的话,狼也不会去全部吃掉。所以我认为,狼是一种感情非常丰富的种族。狼的感情不仅丰富,而且作战发法也十分精密。

不过《狼图腾》中的狗也是忽略不了的,狗这种动物很效忠于人类。在《狼图腾》中,有狗养着幼狼的事,也有一只像狼、像狗的“狼狗”,这只狗虽然有狼的性子,但是和陈阵待的日子久了,这只狗也对陈阵有了好感,狗最终还是会爱自己的主人的。蒙古人的狗,怎么说也是个比较好的帮手,它能帮着人赶狼,陈阵捡回来的这只狗,虽然会咬人,但咬死的狼也不少。狗还是有狗性的。

狼对蒙古人有好大的用处,蒙古人打仗也是跟狼学的,要不是看了这本书,现在还不知道呢!怪不得蒙古人打仗时那么精,原来都是跟狼学的。狼抓獭子倒是挺有一手,还在獭子冬眠的时候捕捉,而且还刚好在初冬长齐了御寒皮毛。这一切的一切,都感觉像策划好了似的!

不过每一头狼在抓捕猎物前都会熟悉好场地,这也导致了巴图骑马时狼把马逼到池塘沼泽里的事情。而且还是在雪天的下午。

我觉得作者姜戎真是不容易,写这么一长篇的小说,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是经历了这么长的一次旅程,但就是因为这本书,才让我学会了许多关于狼的知识,有狼的狩猎的作战准备;狼的团结的精神;狼为复仇不怕死;狼的种种行为和做法,对我的触动真的有些大!

所以,我觉得看《狼图腾》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8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就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就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就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就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就是希望感到自己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就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就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就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就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就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就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就是理解了还就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就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就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就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就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就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就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就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9

推荐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提的要求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时是在白鹿培训时,和学员们一起观看由这部书改编的电影《热血教师》。

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还记得去年任教五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老师你也别管她了。”后来再打电话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并且希望从事一些又实际意义的工作。但是,当时的社会却充满着地位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的市民,还有傲慢的贵族,使他与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及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杀的行为。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系……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教育漫画》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洛克,这是洛克在流亡荷兰期间,曾担任友人爱德华·格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师,并与格拉克进行多次通信讨论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1963年,洛克将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并以讨论绅士教育为话题,发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画》。该书反映了洛克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当时资产阶级最关心的绅士培养和教育问题,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洛克在《教育漫画》中一开始就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不同于以往的封建社会把人的形成看做是遗传或天赋的产物,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洛克认为英国的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绅士教育上,他重视绅士的道德教育和实际知识。他曾说过:“英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有地位的国家,原因是我们有德行、本领和学问。”洛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自己子弟的要求,即有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的道德观念与品质,有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广泛知识和能力,有在各种场合与人进行交往的礼仪和规范。

如何对绅士进行教育,洛克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他主张由父母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来培养绅士,而反对他们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洛克站在上层社会的立场上,认为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学校里情况复杂、道德败坏,儿童到学校去,会由于“传染”而失去“纯洁”和美德。因此,他主张绅士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举止文雅、思维敏捷,学习容易和迅速。总之,在洛克看来,绅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能获得的。这样的教育思想当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反映出英国当时时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在《教育漫画》中,洛克把绅士教育的内容作了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的划分和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立法,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于体育的见解,对资产阶级子弟在身体素质上提出严格的要求。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洛克认为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各方面的德行,主要有:勇敢、坦白、公正、大度、谦虚、克制、聪敏等。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张首先要以理性为指导,从小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让儿童所有的欲望和动机都服从于理智。他强调,说理教育主要是让儿童明白,支配儿童活动的不是情感和欲望,而是理性,应让理性伴随着儿童成长。其次,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洛克说,成人可以尽量地对孩子谈论礼仪,但孩子的伴侣是什么样子,孩子的仪态就会是什么样子。在《教育漫画》中,洛克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育的地位。他认为,对一个绅士来说,“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做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书籍,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近二百个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我欣赏刘备。刘备重情重义,为了报仇,他奋不顾身,可惜最终大败,逃到白帝城,如果是像曹操这种奸雄为兄弟报仇,一定不会在树下扎营,为什么刘备要选择在树下扎营呢?因为刘备不想让士兵太热,借树乘凉,这体现出刘备是重情重义、故全他人的人!

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诸葛亮,他一心一意帮助刘备,希望能康复江山。当我看见任何有关诸葛亮不好的评论时,我的心情十分不好,难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还不够好吗?我想问问那作者是怎么想的,让他的结局如此凄惨。或许诸葛亮不应该独自去征伐,应该和阿斗一起守住蜀国,说不定还可以打败司马懿呢!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让我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明白了人要团结,只有别人帮助了你,你才能取得成功。

这本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当前,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家长和学校所接受,逐渐形成共识,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入议事日程的一项中心工作。而小学教师正历史性地站在这一前沿。为此,小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从全面提高小学儿童素质的角度,对小学儿童的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交往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意识、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极为重要。热爱和关心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仍抱着陈腐的观念;或不思进取,修养低下;或屈从升学压力,方法粗暴,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心理压抑,情绪低沉,学生的身心必然会受到伤害。教育名著是经过历史反复验证的、得到世人公认的优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点:它穿越历史的重重烟云而光辉不减,其核心部分积淀着深邃的思想精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传达了科学性较强的育人精神,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具有启发性,能使人从过去的经验中领悟到教育法则和规律;具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有血有肉;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读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学;能照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全面理解教育问题。

学习教育名著,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研读教育名著,从中获得理论、思想、观点,把成功的经验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

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被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有的孩子见到书就想撕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问题学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问题学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这样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读。研读教育名著不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要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基础教育阶段,少年儿童一般都是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对每个学生全面负责,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正在成长的儿童随时地都在用自己的那双敏感的眼睛观察着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老师的良好修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最生动的教育力量,它不仅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而且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已的文化素养。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许多名著,其中包括《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笛福,讲述的故事、冒险是前所未闻、绝无仅有!

我不是在说大话,《鲁滨逊漂流记》其实有很多人看过,它讲述了鲁滨逊。克罗索不满于现状,乘船冒险却流落到萨累的摩尔人手中。他好不容易逃出后到国外干着高薪的葡园,可他又因同样的原因乘船离开,再次失事并独自逃到了荒岛,养羊、种地、抓鳖,生存了二十几年后,解救了土著并命名为“星期五”让他做奴仆。后来他又救了“星期五”的爸爸和一些白人,最终终于在1686年12月19日乘船回到故土,历时35年,岛上居住27年2月零19天。

看完这书,我不由感叹,丹尼尔的想象力让人折服,同时生动的描绘也令人身临其境。例如从鲁滨逊解救“星期五”的故事中我看到了鲁滨逊的勇猛与智慧,从“星期五”自愿让鲁滨逊杀他的故事中看出了“星期五”的忠诚。我认为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它没有分章节,并用第一人称写,如同自传,让我融入其中,仿佛主人公就是我。再次回想起来,书中的人物品质我都应该学习。鲁滨逊的勇敢、机智、处变不惊,“星期五”的忠心耿耿、领悟性高,这些都是我学习的目标。同时,我还懂得了不能不满足于现状,要知足等道理,鲁滨逊就是因为这而流落荒岛。在生活中同样要知足,俗话说:“知足常乐。”比如说:买了很多很多玩具了,却总是因为没收集完全套而不满足,就是不应该的了。

啊!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名著,它写得朴实、生动、有创造性。这样一本书,也不需要多说,你们也快去看看吧!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蓬头垢面的形象却无法掩饰刚毅、坚强、智慧的男子汉形象,他就是《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初一上学期,我就开始看这本书了,刚读了几页我便爱不释手。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历险故事:在一次航海中,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岸。小岛上荒无人烟,鲁滨逊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开始了。在这漫长的期间,鲁滨逊经历了生病、饥饿等多种磨难,在岛上建起帐篷并学会种植庄稼,冒着被食人部落杀掉的危险利用地形英勇作战,救下了“星期五”,在岛上的第28年,鲁滨逊带领“星期五”帮助船长夺回了船只,自己也终于得到了离开孤岛的机会……

鲁滨逊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灾难磨练了他的毅志,能在荒无人烟的岛上自力更生,能在危险遍布的敌人面前镇定自若,我深感惭愧,如今,大部分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掌上明珠”,真是拿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让现在的学生没有自强自立的精神,不能独立生活,有的人还成为“啃老一族”我很喜欢作者笛福的一个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恶劣的环境,饥饿的折磨,可怕的病痛也难以阻挡他对生存的进取和向往,他终将是一个成功者,一位英雄。

英雄,大家通常会认为做出什么伟大成就呀,救过某某人呀,这才叫做英雄,不!真正的英雄是他们有在临危不惧的基础上利用个人的勇敢和智慧与其搏斗,就算被击败甚至死亡也虽败犹荣,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学会生存”,这句话让我终身难忘,《鲁滨逊漂流记》将是我走向成功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颇多。

“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

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明白了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

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教育漫画》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洛克,这是洛克在流亡荷兰期间,曾担任友人爱德华·格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师,并与格拉克进行多次通信讨论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1963年,洛克将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并以讨论绅士教育为话题,发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画》。该书反映了洛克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当时资产阶级最关心的绅士培养和教育问题,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洛克在《教育漫画》中一开始就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不同于以往的封建社会把人的形成看做是遗传或天赋的产物,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洛克认为英国的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绅士教育上,他重视绅士的道德教育和实际知识。他曾说过:“英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有地位的国家,原因是我们有德行、本领和学问。”洛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自己子弟的要求,即有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的道德观念与品质,有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广泛知识和能力,有在各种场合与人进行交往的礼仪和规范。

如何对绅士进行教育,洛克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他主张由父母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来培养绅士,而反对他们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洛克站在上层社会的立场上,认为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学校里情况复杂、道德败坏,儿童到学校去,会由于“传染”而失去“纯洁”和美德。因此,他主张绅士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举止文雅、思维敏捷,学习容易和迅速。总之,在洛克看来,绅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能获得的。这样的教育思想当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反映出英国当时时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在《教育漫画》中,洛克把绅士教育的内容作了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的划分和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立法,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于体育的见解,对资产阶级子弟在身体素质上提出严格的要求。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洛克认为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各方面的德行,主要有:勇敢、坦白、公正、大度、谦虚、克制、聪敏等。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张首先要以理性为指导,从小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让儿童所有的欲望和动机都服从于理智。他强调,说理教育主要是让儿童明白,支配儿童活动的不是情感和欲望,而是理性,应让理性伴随着儿童成长。其次,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洛克说,成人可以尽量地对孩子谈论礼仪,但孩子的伴侣是什么样子,孩子的仪态就会是什么样子。在《教育漫画》中,洛克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育的地位。他认为,对一个绅士来说,“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做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悲惨的童年。凶残的外公如同恶魔,折磨着幼小的高尔基。除了打,外公还用挖苦,讽刺,辱骂等等刺激着高尔基,使他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受到了严重伤害。相比之下,我要幸福的多。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把我视为掌上明珠,不仅不打骂我,还保护我免受别人的侵害。

”那是一段由一个真善美的天才讲的悲惨故事,离奇而又黑暗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残酷。我不是单单在讲我自己,我讲的那个窄小的令人喘不上气来的恐怖景象,是普通的俄国人曾经有过,直到眼下还没有消失的真实生活。外公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后来从外婆那儿我才知道,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强烈要求外公分家。“

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外公家里充满了仇恨。“家庭不合,波及到了高尔基及表兄弟姐妹身上。我相信那时的高尔基最大的愿望一定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大家庭。

这一切一切,归根结底都是贫穷惹的祸。因为贫穷,高尔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因为贫穷,打架斗殴成了高尔基的家常便饭;在学校里,因为贫穷,老师讨厌他,同学瞧不起他;在这个世界上,因为贫穷,高尔基必须拾垃圾养活自己……

我呢?虽算不上富人,但衣食住行还是有保障的。宽敞的教室供我学习,舒适的住宅供我休息,餐桌上摆着大鱼大肉,衣柜里衣服琳琅满目。就算这样,我也经常抱怨。和坚强的高尔基比起来,我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呢?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孔子、叶圣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们常赞赏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苏联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提出了很多教育观点让我感受颇深,要求我们教师应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落实到学生上面,作为一名老师应当怎样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为师之责。 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成为一名留守儿童,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读了一些教育名著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接着就是诸葛亮,这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共同创造的。全书以封建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贾家由胜到衰的过程,以及各人物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悲剧命运。

跟四大名著中其他三本书不同,《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段让人悲痛欲绝的悲惨爱情故事,我看了第一遍就哭得泪流满面。林黛玉的哭哭啼啼、娇弱的形象与其他书中的英雄形象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或许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哭哭啼啼让你厌烦,但《红楼梦》却无疑是古典文学中的奇葩。这本书的名字也不同——《红楼梦》。一看这名字,我还真蒙了,《红楼梦》,什么意思呢?他给了我一种梦幻、神奇以及一种说不清的感觉。

合上书,书中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书中的人物还在跳跃、舞蹈。但当我一想起他们的结局,就忍不住想破口大骂,想潸然泪下,他已经把我深深地引住了。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在熠熠生辉的古今文化中,每一本宝贵的书籍在我们成长中都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书籍就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蒙昧的我们得以解脱,让我们在知识的圣殿里尽情的摄取营养来滋补心田。《爱的教育》更似一方沃土,在我的心中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歌曲中如是唱道。

《爱的教育》中有一篇父亲写给安利柯的信——《要知道感恩》。文中一句“安利柯,假如你只爱我,而不爱你的恩人,特别是除了父母之外,对你的恩情最为深重的老师,那我就会很不高兴,我会生你的气,就不认为你是个好孩子!”老师令我们喜悦,充实我们灵魂的每个知识点都饱含着他们的辛勤与汗水,带我们走过风雨,走出困境。用知识的营养将我们哺育,如同那勤劳的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感恩的概念看似模糊,其实却也清晰——做好身边的小事,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便是最恰当的感恩。面对我的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尊重老师的劳动,汲取他给的知识,便是最好的感恩。

教师节要到了,我会亲手做一张贺卡,写上满满的祝福,带上一颗感恩的心。祝愿所有的老师们健康快乐!我将一直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给予我们深重恩情的教师,感恩这一份“爱的教育”!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凡尔纳科幻名著》内容简介: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科学时代的预言家”。他是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其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球各地广泛流传。《凡尔纳科幻名著(名家推荐版)(超值典藏)》收录了凡尔纳的两篇代表作《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读者将从中感受到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丰富广博的知识面与生动传神的写作笔法,人们称赞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愿这位一代大师能为读者开启想象之门。

这是我拜读的第一部凡尔纳的科幻著作,最初读的时候只是忘情于激烈的战斗,曼妙的海底,并没有在船长个人身上下功夫,换句话说,那时我只理解了情节却忽视了背景和内涵。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重读次数最多的著作,甚至高过我大力推崇的《小王子》,随着阅历的加深和对于哲学思想的粗浅的理解,我开始研究尼莫船长的意志……

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不仅以流畅清新的文笔,波澜起伏的情节,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更可贵的是,他那非凡的想象力,浪漫而又符合科学的幻想,使读者如痴如醉,跨过时代的门槛,提前迈进了未来世界。最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很多科学的'设想或者说假想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因此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的科幻小说三部曲之一,讲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尤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历险的故事。1866年,有人发现海上出现一种怪物“独角鲸”,阿尤纳斯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对其一路追踪,结果在搏斗中反被“独角鲸”俘虏,原来“独角鲸”竟然是一艘潜水艇!在长达10个月,两万里的旅程中,他们都看见了哪些奇观?经历了哪些险境?他们又是如何逃出潜艇的呢?种种惊险奇遇、处处神奇海景会将你带入一片美妙世界,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八十天环游地球》是从一个打赌开始的,这个打赌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产生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1872年,英国绅士福克与别人打赌欲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为了赢取两万法郎,他在没有先进交通工具的境况下,利用当时的火车、马车、游艇、商船、雪橇甚至大象,一路上马不停蹄分秒必争,经过了巴黎、土耳其、印度、中国、美国、英国等地。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福克能否如期抵达目的地呢?这次环游之旅又将带给他什么呢?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凡尔纳,正是把科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大师。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示了一位少年艰难的成长经历,唱响了一首英雄的颂歌。

穷苦少年保尔,在十月战争爆发后,意外邂逅了一位布尔什维克——朱赫来,他不但教会了保尔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对革命的热情。保尔加入了红军,为革命事业付出自己的青春和健康。当他双腿瘫痪,双目失明,仍不愿放弃自己,用惊人的毅力创作了《暴风雨所诞生的》,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保尔曾这样问过自己:“为了挣脱生命的枷锁,为了能够重新战斗,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你是否尽了的努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尽了的努力。”是的,他真的尽的努力在工作,上级派下的每一个任务,他都认真出色地完成。为此,死神的黑翅曾先后三次碰过他,在三个月内铁路如期的修好修通,在法庭上的辩论胜利,与各种“歪风邪气”斗争成功,这些都是他奋斗的写照。正如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也这样问过自己,然而有多少岁月我在消遣娱乐中逝去,又有几许时光我在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呢?我不禁陷入沉思,虽然当今社会不用再为革命出生入死,但是我们可以尽的努力让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为世界做出一份贡献。

保尔奋斗的人生警醒了我。从现在开始,我要珍惜点滴时光,不再让它白白流逝:我要跑出来,不再在追梦之路上止步不前;我要炼成钢铁,不再让梦想变成迷茫。人生虽然短暂,但只有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才不枉活这一生。

就让保尔精神鞭策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愿再次回首往事,我不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9

我国有四本无人不晓的世界名著,经典不衰,至今还有不少的粉丝。有让人落泪引起相思的《红楼梦》,让人热血沸腾,感悟大起大落意境的《水许传》,更有兵分天下,兵马相争的《三国演义》和神魔乱斗,西行取经的《西游记》。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吴承恩先生笔下的唐僧一行人向西前进……

师徒四人中有老实吃耐苦的沙和尚,仁慈但带有旧社会思想的唐僧,贪生怕死但有万夫莫开之勇的猪悟净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这孙悟空乃是个天生石猴,智慧比得过不少人,且有力量。可是却急躁,有叛逆精神,实为美中不足。他曾闹天官,不惧权势与制度,有哪怕天都与之作对也不屈服,欺天的神勇和伟大崇高的思想。他还是个如同孩子般幼稚的人,一不高兴就闹,还会偷吃仙桃,仙肴。着实顽皮,可爱,让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显得人性化,也突出了他淘气的另一面。

太白金星在此书中虽为小人物,但他的品格令人敬佩。他不顾众人意见,两次招安孙悟空,对山野精灵的胡乱风气不影响和斥责,待人和颜悦色,有礼貌,是一个文质彬彬,有教养的可爱老人家。他不以自己的身份而自认高人一等,实则可贵。

唐僧一行人虽然已取经归来,但他们永远是传奇今后都不会穿越,在很久以后,他们的“西行”——流传书籍不会结束。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0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

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1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2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就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就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就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就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就是希望感到自己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就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就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就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就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就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就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就是理解了还就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就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就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就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就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就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就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就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3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

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4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并且希望从事一些又实际意义的工作。但是,当时的社会却充满着地位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的市民,还有傲慢的贵族,使他与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及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杀的行为。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 运不相称。” 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 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 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 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 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 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 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 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 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 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 “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 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 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 系…… 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 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 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 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的理想 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 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 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5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孔子、叶圣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们常赞赏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苏联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提出了很多教育观点让我感受颇深,要求我们教师应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落实到学生上面,作为一名老师应当怎样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为师之责。 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成为一名留守儿童,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读了一些教育名著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6

我读了梅子涵爷爷写的《女儿的故事》,这本书里的故事直好看,其中《体育的故事》这章节可真好笑:体育课上,只要是跑步,女孩子们没有一个是及格的。可是她们的体育成绩怎么样呢?50米不及格,400米都不及格了,那800米还能及格吗?但是,女孩们的体育也有及格的,比如:实心球和仰卧起坐,除了跑步,其他都是及格!如果每个同学都是这样,那么成绩单上就会出现这三个大红字:“不及格”!回家不不是要提红灯笼吗?

不过后来她们的体育都有了明显的进步:50米、400米、800米都及格了。她们还说班组绝对要团结,不要令人太感动哦!跑800米的时候,跑得快的带跑得慢的,男生带女生,体育老师激动得差点热泪盈眶——结果全部及格!

这是一本让很多人一提起就称赞不已的故事、一个爸爸看见女儿的故事、一个女儿讲爸爸听的故事、一个很多快乐也有很多忧伤的故事、一个十分日常却讲述得无比风趣的故事、一个爸爸想起自己的故事、一个应该讲给很多爸爸和妈妈听的故事,因为孩子的童年和成长也参与、见证了父母的生命,因为,爱需要教育,也需要智慧和策略。每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触及到人类生存很深很永久的东西。比如爱、友谊、诚实、智慧、勇敢,还有生死等。而经典故事中的意义就是,它会不断与你的生命相撞,然后增加新的体味。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7

星期天,我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古代名著。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一幕幕浮此刻我的眼前。在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他从20岁起就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动摇那份忠心,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他一生中立下了无数战功,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堪称忠义的楷模。

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许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在许多危机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凭着一身好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了敌军。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赵云不仅仅有勇更有谋。他多次陪伴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遇到多么危急的情景,他总是机智应对、化险为夷,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沉着地带领后卫部队,成功地击退了二十万追兵,还缴获了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喜出望外。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数不胜数。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8

以前,我有一个不小的缺点——做事缺乏毅力,常常中途打退堂鼓。比如刚学英语时,觉得挺新鲜的,还能天天早起拼读英语单词。不久,觉得记单词既枯燥又乏味,慢慢地就没劲儿了。爸爸见我像小猫钓鱼似的对待学习,就特意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介绍给我看,并说这本书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期望我能从中受到启发。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工地上的磨难和病床上的痛苦等等考验,使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把自我铸成一块“钢铁”。是什么力量支配着他?是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

读完书之后,我觉得保尔这个人十分坚韧和顽强,他面临的困难,不是常人能感受的,他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所有的困难;他在我的生命中就像英雄矗立在我的心灵深处,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保尔是如何战胜困难的,以此推动我战胜困难,永不放弃。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让我们背书,同学们一个个胸有成竹的举手起来背书,当同学们都背完坐下时,教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轮到我了,突然站起来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背起,我看教师的脸上有了不悦的神情,我不禁害羞地低下了头。忽然,保尔在书中那些顽强拼搏的画面,浮此刻我的眼前,我下定决心像保尔学习,感觉有股力量鼓励着我。刹那间,我以最快的语速、最协调的声音背完了课文,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书虽然看完了。然而,书上一幕幕使人感叹、催人奋进的情景仍时时出此刻眼前。想到自我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条件如此优越,却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地发愤学习,真是太不应当了······我要感激保尔·柯察金,他使我懂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真正意义,激励我奋发向上,并不断攀登学习上的高峰。

读书能够教会我们无尽的知识,读书也能够教会我们认知的道理,可是读书真正的含义是让我们在读书中享受欢乐,惟独仅有欢乐的读书,才能真正感受读书的真谛。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9

整理书橱,在最顶端的书角处,发现了大学时代经常阅读的一本书——《老人与海》,这本曾经带给自己无数喜悦和动力的书籍。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曾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作者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作品讲述了一个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第八十五天一大早老人独自把小船划出老远,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巨大的马林鱼。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与它周旋了两天两夜,终于抓住机会将它刺死。在返航途中,血腥味吸引了许多鲨鱼,老人与它们进行了殊死搏斗,尽管老人杀死或重创了前面的几条鲨鱼,但夜里鲨鱼成了群,抢光了老人的鱼肉,最终精疲力尽的老人拖着森森白骨返回岸边。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老人最终是一无所获,是失败的,可是在我看来,老人的“一个整理书橱,在最顶端的书角处,发现了大学时代经常阅读的一本书——《老人与海》,这本曾经带给自己无数喜悦和动力的书籍。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曾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作者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近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作品讲述了一个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第八十五天一大早老人独自把小船划出老远,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巨大的马林鱼。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与它周旋了两天两夜,终于抓住机会将它刺死。在返航途中,血腥味吸引了许多鲨鱼,老人与它们进行了殊死搏斗,尽管老人杀死或重创了前面的几条鲨鱼,但夜里鲨鱼成了群,抢光了老人的鱼肉,最终精疲力尽的老人拖着森森白骨返回岸边。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老人最终是一无所获,是失败的,可是在我看来,老人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精神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学习的。面对远比自己强壮有力的`对手,老人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调集手头仅有的物资为保卫战力品与鲨鱼奋力一搏。也许这一群又一群打不完的鲨鱼赢了,因为它们夺走了全部鱼肉,但我坚信老人永远没有被打败,因为他在这场与整个大自然的恶战中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无论他所处的环境多么险恶,面对的敌人多么强大,身边的物资多么缺乏,他都没有向命运低头或放弃为理想奋斗。“我会誓死奉陪到底”、“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这两句嘹亮的口号体现出了他在逆境中爆发出的可怕的巨大能量。老人是精神上的圣者,理想上的赢家,他在这场心灵之战中完胜。不以成败论英雄,老人那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为逊色,他将成为经历磨难而战无不胜的巨人,值得每个人倡导。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种种想不到的磨难。也许会迎难而上;也许会畏难止步。张海迪阿姨,她小时候双脚就已经残废,但是她并没有向挫折屈服,而是以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去挑战挫折。她天天把词语贴在床头、墙壁上、厨房……经过张海迪阿姨的不懈努力,她终于战胜了挫折,而且还获得了荣誉,为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当我们碰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坚持到底,决不退缩的人。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0

“十一”长假到了,老师推荐我们看《昆虫记》这本书。当我拿起这本书后,我便被这里有趣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屎壳郎如何滚屎球,了解了蝉的习性,蟋蟀是如何捕食的,松毛虫的“家”在哪儿,蜘蛛常见的种类……还有勤劳的蜜蜂,愚笨的毛虫,漂亮的孔雀蛾……这里介绍了几十种昆虫,每一篇都是那么精彩。

蝉,是一种神奇的昆虫,它在夏天的夜晚就会悄悄爬出来换上华丽的新装,然后开始它的歌唱生涯。但我怎么也想不到,蝉居然是一种害虫!“七月时节,当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寻找饮料时,蝉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奇特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藏在它的胸部,能刺穿树皮,吸树的汁液。它坐在树上唱歌,渴了的时候只要钻通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屎壳郎在我的印象里是一种很恶心的昆虫,但我发现其实它是一种很有趣的昆虫。为了更了解屎壳郎,我还专门调出了屎壳郎滚屎球的录像。看着视频中跌跌撞撞地滚石球的屎壳郎,我不禁发现屎壳郎的意志力多么强。

孔雀蛾是一种很漂亮的蛾。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脖子上有白色的领结,翅膀上洒着灰色和褐色的小点儿。中间的是一条淡淡的锯齿形的线,翅膀周围有灰白色的边,中央有一个大眼睛,有黑得发亮的瞳孔和许多色彩镶成的眼帘,包括黑色、白色、栗色和紫色的弧形线条。这种蛾是由一种长得极为漂亮的毛虫变来的,它们的身体以黄色为底色,上面嵌着蓝色的珠子。它们靠吃杏叶为生。这种蛾子不懂得吃,寿命只有两三天的时间。我真为它惋惜。

《昆虫记》是法布尔用毕生的心血和研究成果写成的世界名著,这里聚集了法布尔智慧的结晶。真想不到,昆虫的世界是如此丰富。昆虫,如此微小的生命也能这样精彩。我们应该保护昆虫,爱护大自然,多读名著,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1

《教育漫画》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洛克,这是洛克在流亡荷兰期间,曾担任友人爱德华·格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师,并与格拉克进行多次通信讨论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1963年,洛克将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并以讨论绅士教育为话题,发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画》。该书反映了洛克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当时资产阶级最关心的绅士培养和教育问题,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洛克在《教育漫画》中一开始就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不同于以往的封建社会把人的形成看做是遗传或天赋的产物,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洛克认为英国的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绅士教育上,他重视绅士的道德教育和实际知识。他曾说过:“英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有地位的国家,原因是我们有德行、本领和学问。”洛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自己子弟的要求,即有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的道德观念与品质,有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广泛知识和能力,有在各种场合与人进行交往的礼仪和规范。

如何对绅士进行教育,洛克认为,理想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他主张由父母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来培养绅士,而反对他们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洛克站在上层社会的立场上,认为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学校里情况复杂、道德败坏,儿童到学校去,会由于“传染”而失去“纯洁”和美德。因此,他主张绅士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举止文雅、思维敏捷,学习容易和迅速。总之,在洛克看来,绅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能获得的。这样的教育思想当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反映出英国当时时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在《教育漫画》中,洛克把绅士教育的内容作了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的划分和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立法,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于体育的见解,对资产阶级子弟在身体素质上提出严格的要求。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洛克认为要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各方面的德行,主要有:勇敢、坦白、公正、大度、谦虚、克制、聪敏等。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张首先要以理性为指导,从小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让儿童所有的欲望和动机都服从于理智。他强调,说理教育主要是让儿童明白,支配儿童活动的不是情感和欲望,而是理性,应让理性伴随着儿童成长。其次,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洛克说,成人可以尽量地对孩子谈论礼仪,但孩子的伴侣是什么样子,孩子的仪态就会是什么样子。在《教育漫画》中,洛克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育的地位。他认为,对一个绅士来说,“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做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2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迫百姓反”。

《水浒传》这一书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有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3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

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4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5

在暑假时,我读了一本名叫《海的女儿》这本书,下面就是它的故事。

人鱼是海底的公主,在海底她可以拥有很多,有父母的爱、有姐妹的关心。但她却喜欢岸上的一切,特别是遇上自己喜欢的王子时,为了靠近他,她愿意牺牲一切。为了获得这个灵感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她忍受得这些痛苦把自已的鱼尾换成了一双人腿。

后来她喜欢上的那个一个王子,得到一份人类的灵魂。后来,那个王子和人间女子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原来读海的女儿,我以为,那是一个悲伤的童话。现在读海的女儿,我认为,那是一个幸福的童话。

美人鱼为王子割去长发,牺牲了甜美的歌。可是,她可以用微笑传达对王子的爱。她会有甜蜜的感觉……美人鱼为王子离开王宫。可是,她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因为,她活在王子的世界里。

美人鱼为王子变成泡沫,虽然,她没有漂亮的长发,没有甜美的歌喉,她甚至连继续活下去的权力都没有。可是,她却是最美的泡沫,因为她可以守候王子,看到王子的幸福。美人鱼有守候的幸福,王子有思念的幸福。放弃又何不是一种幸福?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6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人物有师徒四人和各路妖魔,师徒四人为取得真经奔赴十万八千里,西行路上坎坷不断,他们历经艰险,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西游记》里故事纷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打白骨精》的片段了,据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白骨精就打起了唐僧的主意,怎么样才可以吃掉唐僧呢?唐僧作为一个凡人不足为惧,可是他的身边还有三大高手呢!特别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曾经大闹天宫,几十万天兵天将都拿他无可奈何,武功甚是了得。“只有趁着悟空给唐僧化缘的时机了,我到时候再变成凡人的模样,他们定然认不出我的,一旦骗过他们,就可以逮住唐僧,吃到唐僧肉啦!”白骨精暗暗地计划着。

白骨精摇身一变,化成一个芳华正茂的二八少女,扭了扭腰肢,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模样,阴恻恻地笑了起来。果然,悟空一走,白骨精就来到了唐僧、八戒、沙僧的面前,八戒一看,眼睛都瞪直了,脑子里全都是美女,丝毫没有怀疑她的身份。白骨精还没来得及下手,悟空就回来了,他的火眼金睛可不是吃素的,一下子便认出了妖精,劈头就打,白骨精抛下假尸,化成青烟落荒而逃。

唐僧三人还蒙在鼓里,还责怪悟空,冤枉他打死了平民百姓,让悟空心里好生委屈。我读到这里,不禁想到了悟空平日里为唐僧斩妖除魔,可是唐僧却常常误会他,动不动就念紧箍咒,让悟空疼痛到翻滚在地上。但是尽管这样,悟空还是坚持保护唐僧,识破妖精的奸计,将妖精打得现出原形,真的是了不起的英雄啊!

在《西游记》中,我最佩服孙悟空,我要学习他高强的本领,学习他坚持不懈、坚守正义的精神。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7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8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接着就是诸葛亮,这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9

文学是一种比小鸟非得还要远的梦想,是比花朵开的还要美的情感。比星星闪的还要亮的`智慧,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忘怀的一种信念。

《西游记》这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神话故事,讲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事情经过。

《西游记》中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如孙悟空是神通广大,好吃懒做的八戒和勤快的沙僧。这本书极具想象力,从而它便成为了中国人民那个最喜爱的古典名著之一。

书中的故事脍炙人口、曲折动人。其中真假美猴王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章讲述了是师徒四人在去取经的路上遇到了强盗,孙悟空只好杀了他们,不料师父大怒再次赶走了孙悟空。孙悟空他只好求助观音。观音他让孙悟空在此等候。就在孙悟空等候的时候有个小猴子冒充孙悟空打伤了师父。后来,两个孙悟空在花果山见上了,最后真的孙悟空打败了假的`孙悟空,假的变回了原型,原来只是一个小猴子。真相大白后孙悟空又继续和师父一起去西天取经了。

这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使我们成长的路上充满阳光与滋润我们心灵的雨露。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0

“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伤压倒你,要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平静。”这是《爱的教育》作者亚米契斯说的,这句话对我感触很大。读过这本书后,书里的故事内容对我感触更大。

全书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内容主要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种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日记本上写的劝说启发的一些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读的很精彩的“每月故事”,每一章节都把“爱”表现的精细深入,大到国家、社会、民族的爱。小到父母、老师、朋友的爱,处处扣人心弦。而那众多丰满的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保护弱小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助人为乐的班长代洛西,虚荣狭隘的瓦梯尼,傲慢无礼的诺卑斯,朴实可爱的“小石匠”,还有自强不息的克洛西等等,他们都在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下变得非常有爱。

由书里的故事,让我也想到了我身边的爱,像妈妈每天早起做的每一顿早餐,晚上临睡前给我充的每一杯热牛奶,在我生病时爸爸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奶奶每天坚持不懈接我上下学,学校里老师同学给我的帮助,邻里之间见面时说的“你好”等等。处处都感动着我。

这本书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用爱的眼光和笔触给我们传达了最美好的生活和心灵,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爱无处不在,我喜欢《爱的教育》这本书。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1

书架上,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书的名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息,名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和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们的英勇无畏。

书中的人物冠晓荷是住在小羊圈里的住户,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千方百计的想和日本人做朋友。他,对日本人毕恭毕敬,向他们的背影深鞠躬,给日本人下跪,却因为“消毒”丢了性命。他的太太外号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国被日本打垮,找关系给日本人做事。她的性情火爆刚烈,对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后和冠晓荷的结局一样,在他们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书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大学生,见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国奴,而决定离开北平,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做一个抗战的英雄。他回到北京后,他已经不是一个急躁的学生,而变为了有丰富的阅历和抗战斗经验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组织委派,潜回北平,做情报工作,他在北海公园刺杀了给日本人做特务的招弟,在抗战胜利时,与邻居们共享快乐。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他不怕为国捐躯,只希望为战争胜利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书中曾经讲述了一段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片段。日本人发给北平人的共和面,弄坏了北平人的肠胃,日本人怕这种病传染到日本居民身上,就把这些晕倒的,闹肚子七名病人的,都用大卡车拉到野外,把他们活埋了。多么残忍的暴行!

掩卷沉思,我立志发奋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份贡献,成为一个爱国爱家和自强不息的人。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2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世界名著《飘》,独坐书桌前,忍不住低头沉思,《飘》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呢?

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书中大部分都是对美国南北战争的描写,是对战后重建的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描写的淋漓尽致,战争的无奈和痛苦,也写得入木三分。本书的主人公斯佳丽小姐就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女人,由战前不谙世事,只懂得谈情说爱的娇小姐成长为一个战后坚强有力、无所畏惧、勇敢向前的女强人,当然,战争为她带来的恐惧、痛苦、悲伤和磨练,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一本有关爱情的书。书中描绘了斯佳丽与卫希理的爱,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卫希理与媚兰的爱。种种爱情,在作者的如花妙笔下,被描绘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特别是白瑞德对斯佳丽的爱,那是一个成熟的、有能力的、有主见的、桀骜不驯的男人所能给予女人的最深沉的爱。为了斯佳丽他付出了一切,他开解她、安慰她、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帮助她,最后,为了斯佳丽的幸福,他冒着不为她爱的极大风险娶了她。卫希理对斯佳丽的爱不叫爱,充其量是一种欲望的吸引。斯佳丽的爱比较复杂,最初,她盲目的爱上卫希理,而且爱的坚定、执着而长久,纯洁美好而无奈。有一个时期,卫希理成为她生命的支撑,没有他她简直活不下去。而对白瑞德的付出和深爱,她始终没有感觉,直到媚兰去世的那天,她才明白了自己的真爱,找到了心之所向往――白瑞德。而此时,被斯佳丽数次所伤的白瑞德终于伤心难忍,悲伤的离去了。斯佳丽终于失去了最爱她的男人,不过,她还有希望,因为它永远都是向前看,永远都是有希望的。

本书中有4位主人公,他(她)们分别是:。斯佳丽、白瑞德、卫希理、媚兰。她们几个都值得我一谈。

斯佳丽并不是我喜欢的女人。虽然她是故事的主人公,但我们之间没有共鸣,因为斯佳丽做事太也不择手段,但她坚强勇敢、永远向前的性格是我所羡佩的,这是斯佳丽性格特征中最为明显的成分,因为有这种性格和精神,斯佳丽才在战争这座死坟中打开口子,坚强的活了下去。

白瑞德是个成熟的、聪明的、狡猾的、桀骜不驯的男人,我喜欢白瑞德,喜欢他高大潇洒、风度翩翩,喜欢他文质彬彬、斯文有礼,喜欢他桀骜不驯、富有个性,喜欢他身上男子汉的刚强和坚毅,喜欢它独有的狡猾和叛逆个性,喜欢他为人夫、为人父的慈爱心肠,更喜欢他他身上那种成熟男人的味道。虽然在书中他似乎是个“坏”角色,但我仍喜欢他。

卫希理是这样一个人,他高大威猛,有着金黄|色的头发,迷人的微笑,高尚的品德,所作所为有男子汉气概,是人们心目中(至少是斯佳丽心目中)的好男人。但他耽于幻想,沉湎与过去,对现实缺乏了解,没有实战经验,这是他的致命伤。当生活稳定是,这些缺点并没有什么,但当生活艰难,处于困境时,就能致他于死命。小说中的卫希理始终没有摆脱对斯佳丽的依赖,主要是由这些性格原因造成的。

本书中最不能不提的人物是那个瘦小病弱,没有美貌的媚兰,表面上她是最不起眼的,但是是最伟大的女性,她身上具备一个女人所能具备的一切优点,她是骨子里最坚强、最坚韧又最勇敢无畏的,她一直是斯佳丽和卫希理没有察觉得依靠!她又是白瑞德尊敬、信任并且愿意给予赞美的女性。这也是一个强悍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女性。

《飘》这本书是我第二次拜读了,但有些感觉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对白瑞德的喜爱,对媚兰的欣赏,对斯佳丽的有爱有恨,对卫希理的有所认同。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3

我爱读书,没有什么能够形容我对它的感情,那是简单、纯净的喜欢,不带一点粉饰。在书海中,我能够尽情遨游,领悟哲理,感受人生,得到成长。

小时的阅读,只是一幅简单的插图,几句简短的文字,一个小小的故事,却足以让我心生感悟:读《皇帝的新衣》,我懂得做人要诚实,要敢于说真话;读《灰姑娘》,我明白仅有心存善良,才会得到上帝的眷顾;读《丑小鸭》,我认识到华丽的蜕变总是在风雨过后……在这些童话的滋养中,我慢慢长大。

成长为一名“红领巾”,再成长为一位“共青团员”,书籍仍然是我最好的伴侣。它就像明灯,牵引我走向光明。当我遇到困难,鲁滨逊告诉我迎难直上,绝望终究变期望,他让我重拾信心与勇气,整装待发,挑战困难,最终取得胜利。当我心性浮躁,《性格决定命运》告诫我,良好的性格才会造就完美的未来,这时我便会沉心静气,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当我怕苦懈怠时,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故事会敲醒我即将沉睡的刻苦勤奋,于是我又打起十二分精神,努力做“早起的鸟”、“先飞的鸟”、“勤劳的蜂”……

进入初三,升学的压力更是席卷而来,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与物理电学弄得我晕头转向。第一次月考遭遇“滑铁卢”,一张张“圈多钩少”的试卷,让我有些心灰意冷。放月假回家,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那天晚上,她递给我一本书:《成功的人背后的故事》,对我说:“孩子,这是妈妈送给你的礼物。”新书在手,岂会怠慢?享受读书,书香满口。很快,一个个故事驱散我心空的黯淡:爱迪生实验数千次才发明出电灯泡;司马迁忍受宫刑,经历艰难才著成《史记》;贝多芬即使耳聋,也依旧谱写出辉煌的乐章……成功的人背后都有着辛酸与挫折,我这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读着读着,我的心境越来越平静。“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将无法使我屈服”,我再次得到勇敢前行的能量,再一次在阅读中成长。

沏一壶香茗,捧一卷书册。在袅袅茶香与氤氲墨香中回味阅读的经历,享受与感悟渐变为成长,与我合二为一。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4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孔子、叶圣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们常赞赏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苏联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提出了很多教育观点让我感受颇深,要求我们教师应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落实到学生上面,作为一名老师应当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为师之责。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成为一名留守儿童,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读了一些教育名著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5

我们需要勇气——读《水浒传》有感《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为施耐庵所著。这部书主要写了,在宋朝嘉佑年间,仁宗皇昏庸无能,天下的军民死伤无数,梁山英雄们起义成功的故事。

在水浒传内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有又为人仗义,绰号‘呼保义’的宋江,有满腹经纶,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也有性格鲁莽,为人刚直,又称‘黑旋风’的李逵……但最令我佩服的是打虎将武松。

武松是个英勇的侠义之士,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在景阳岗上醉打恶虎的经历让我敬佩,但在敬佩之余,我想:是什么能让只有一根木棒的武松打败一之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呢?是他的勇气,是他求生的欲望,让他越来越勇。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勇气呢?在考试失利时,要勇气面对自己的成绩,不必气馁,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下次继续努力;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也需要勇气,在四川的大地震中,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用自己平时积攒下的零用钱捐给灾区,终于,我们度过了难关;在与朋友吵架时,我们更需要勇气,用一颗真诚的心向他道歉,并请求她的原谅……

生活中,勇气必不可少,没有勇气我们会一蹶不振,所以勇气是缺一不可的。是《水浒传》这本书教会了我这么多,我要用自己的勇气来面对将来的种种困难!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6

文章写了主人公鲁滨逊出生在一个中介产阶家庭,一次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了大风暴,一人漂流到了一个没有人的荒岛,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鲁滨逊凭着坚强的意志力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生存了下来。经过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鲁滨逊在漂流在荒岛上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与命运抗争,在二十八年的时间里顽强拼搏着。

在我们之间很少有人能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可是鲁滨逊做到了,他的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他能做的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其实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能坚持,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难道鲁滨逊没遇到困难吗?他遇到了困难,但他不放弃,他一直在努力着,让自己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我们要学习鲁滨逊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7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接着就是诸葛亮,这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8

在读《简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读书的态度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我被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当小简爱被斥骂的时候,我不禁对这位被命运捉弄的孩子报以同情的眼光,或者在她的眼中,这所谓的同情是对她的蔑视,她不需要。童年的'悲惨遭遇让她反感,也会让他感到痛恨。

或者是海伦和谭波儿小姐的出现,让她学会了改变,但在闲暇之余,我们不得不感慨当时社会的无情与冷漠。伴着简爱的每一次的化险为夷,我不禁为她欢呼,当她勇敢拒绝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的真爱时,我被她的选择所感动,当她去照顾已经残疾的罗切斯特的时候,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每一段的经历更重要的还是写出了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感纠葛和心路历程,她的心灵矛盾和内心冲突,她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憧憬和追求,将女主人公的热情奔放,藐视习俗,追求解放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简爱的身上,不得不对今天的生活报以庆幸,相比较而言,我们所缺少的不都在简爱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吗,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生活中,简爱的任何一点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当今社会的典范。(马艳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