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

知远网

2023-06-15文/董月光随笔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是我女儿的口头禅。

诸如,我家每人生日时必须买个巧克力蛋糕,插上蜡烛;过年地板必须打蜡……她说,这就是——“仪式感”。

今天,我上网查后终于明白,所谓仪式感,就是在年复一年的日子里,让某一天、某一时刻,变得和其他日子不一般。

就拿今天来说,一件小事瞬间变得很正式,很有“仪式感”。我近年来用眼过度,眼睛不适,医生叮嘱要远离手机电脑。我尽量不看手机和电视,决定练字,陶冶一下性情。

女儿送我全套上好的羊毫笔、宣纸、上海西泠印社的印泥和一本厚墩墩的《赵孟頫书法临习》。我幼时虽然练过沈尹默先生的字帖,退休后,苦练赵氏字帖一段时日,却依然不见一丝长进。前不久,女儿给了我一卷宣纸,上面印有几首很漂亮的古诗词,可以像小学生一般描红。亚金色的线条配上金粉,偏素的色泽让我分外喜欢。

第一首《虞美人》,我很用心地描红。屏住呼吸,像小学生般描写完,可自觉每个字都差了一口气。接着写《相见欢二首》《清平乐》和《浪淘沙》,对自己依然很是失望,感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女儿下班回来,看见我压在玻璃板下的宣纸,仔细审视后说:“老妈,还不错耶,就是有的撇、捺还不太到位。”我忙自嘲道:“如果我每笔都到位,岂不是成了大家?”

她一边品着茶,一边指着《虞美人》说:“您念一遍我听听。”这是篇没有标点的诗词,我念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听我一口气读完,女儿微笑着说:“还行哦!”像是表扬。女儿很少表扬我。瞬间,我一下觉得自己好像并非朽木不可雕。

于是,我加快了“描红”的步伐,又追加了一页。周六的清晨,我将第二页“描红”压在玻璃板下。女儿仔细审视后夸赞道:“有进步哦!老妈,您不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应该有仪式感!您把姥姥送您的水晶图章拿出来。蘸上我送您的西泠印社的印泥,在这幅字最后盖上章。”

有道理啊!我马上从抽屉深处找出母亲留给我的遗物——一枚水晶图章。

半个世纪前,在我和弟弟离开上海去农村前夕,母亲为我们每人刻了一枚水晶图章,她说以后会用得着。这以后,无论是在农村接到家里寄来的月饼,还是我在乡下工作时去会计室领取工资,用的都是这枚水晶图章。我搬过十几次家,带着母爱的温暖和牵挂的这枚小小印章,辗转跟随了我大半辈子。

我请先生帮我按上印泥。他端坐、双手握章,仔仔细细在我的“作品”上按上“董月光”,还打趣说:“明明是假个,像真格一样!”

鲜红鲜红的印章极是耀眼。想起生前办理好遗体捐献,已经安睡在福寿园十五年的母亲,我心头一热,眼泪几乎要跌落下来。听了先生一句戏话,却又破涕为笑。

在键盘上打下以上文字的时候,脑中再次跳出“生活需要仪式感”。此话说得何其好!记得有人说过:“这跟矫情无关,而是你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敏感度。”

古人的“沐浴焚香、抚琴赏菊”,就是一种极好的仪式感。多些兴趣爱好,会让我们因此对生活多了期许。我们需要发现、挖掘、注重生活的美好,让生活的调色板色彩更加绚丽。

今天又有一篇拙作被刊用。我立马做东,全家去饭店用餐——这也是一种“仪式感”。生活值得我们用心对待,值得去付出与热爱!这就是我的时尚态度。

又一次掀开新生活的篇章,真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