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读教育学心得体会(精选4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

幼儿园每次发的《幼儿教育》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看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虽然这本书写自八十多年以前,相比起现在所流行这个教学法、那个教学法来说,这本书写得是相当的朴实,但确从实际出发,解决了我们家长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更重要的是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可以解决问题简单易行的实际方法。我们家壮壮,有时玩得忘乎所以不肯睡觉或是看电视到入迷处不肯停下来时,以往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或实在不听时采取强制手段,但效果并不好,过一阵又会重犯,看到书上介绍的游戏式的教育法,想着尝试一下,没想到效果相当好当我打算让他上床时,或停止看电视时,我就会喊:壮壮比比看,谁先跑到床边,或壮壮比比看,谁先把电视停下来他以为我是在和他做游戏,就会很快的行动起来,生怕你超过了他。教育是要讲方法的,采用合适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孩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家长再教育的过程。想要教育好小孩,家长应该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喜欢上洗手间的时候拿份报纸看看,壮壮看见过一次后他也学样,每次也会拿本看这就逼着大人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其实我们是和着孩子一道在成长

家庭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社会,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家庭中的各种影响,孩子往往不加取舍地接受。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家长良好的行为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长不适当的行为则影响着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家长的行为习惯指家长日常举止的稳定性,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等。好的习惯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害终身。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

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长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家长与幼儿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家长对幼儿品德及个性形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家长的言行对幼儿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幼儿对父母生活、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使幼儿常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因而这种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

另外,我很欣赏家长能和孩子间不仅是母女的关系,还是朋友的关系。就如《幼儿教育》中所述,父母若能与孩子成为朋友,那么在教育孩子时你将会发现很多的好处。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

“尝试教学”听起来非常熟悉的教学方法,可是一旦运用起来才知道要准备的内容有多少。本学期,我校积极推广尝试教学,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尝试着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中尝试题的设计,决定了整个尝试活动的流畅性,多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让学生以自学课本,操作学具及共同讨论,来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我惊喜的感觉到虽然课前查阅的资料比以前多,但心里更有底了。上课轻松了,学生活跃了。老师说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了,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少了。老师也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

不过,在尝试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1.对后进生关注多的话,时间不够。如何做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2.教学内容多,如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有限的时间里完不成教学任务。

信心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心中充满信心,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试教学的道路上一定会硕果累累。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4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5

幼儿园每次发的《幼儿教育》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看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虽然这本书写自八十多年以前,相比起现在所流行这个教学法、那个教学法来说,这本书写得是相当的朴实,但确从实际出发,解决了我们家长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更重要的是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可以解决问题简单易行的实际方法。我们家壮壮,有时玩得忘乎所以不肯睡觉或是看电视到入迷处不肯停下来时,以往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或实在不听时采取强制手段,但效果并不好,过一阵又会重犯,看到书上介绍的游戏式的教育法,想着尝试一下,没想到效果相当好当我打算让他上床时,或停止看电视时,我就会喊:壮壮比比看,谁先跑到床边,或壮壮比比看,谁先把电视停下来他以为我是在和他做游戏,就会很快的行动起来,生怕你超过了他。教育是要讲方法的,采用合适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孩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家长再教育的过程。想要教育好小孩,家长应该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喜欢上洗手间的时候拿份报纸看看,壮壮看见过一次后他也学样,每次也会拿本看这就逼着大人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其实我们是和着孩子一道在成长

家庭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社会,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家庭中的各种影响,孩子往往不加取舍地接受。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家长良好的行为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长不适当的行为则影响着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家长的行为习惯指家长日常举止的稳定性,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等。好的习惯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害终身。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

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长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家长与幼儿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家长对幼儿品德及个性形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家长的言行对幼儿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幼儿对父母生活、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使幼儿常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因而这种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

另外,我很欣赏家长能和孩子间不仅是母女的关系,还是朋友的关系。就如《幼儿教育》中所述,父母若能与孩子成为朋友,那么在教育孩子时你将会发现很多的好处。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6

继续教育网络研修犹如清风活水,给幼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幼儿教师看到了提高保教质量的契机,为我们幼儿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在本次学习活动中,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积极研修

在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讲座,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网络研修使教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研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网络教研的蓬勃开展,网络研修项目已成为推动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成为提高保教质量的重要手段。

网络研修是借助于积累了巨量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与不特定的教师就彼此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没有参与教研的教师比喻成“徒步者”,把使用传统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骑马者”,那完全可以将使用网络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驾乘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是众多一线教师的心里话。他们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在形成。

三、网络研修使教学和研究充盈着成功的喜悦

网络研修模式中的学习,一改传统的、呆板的传授模式,科学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利用专家讲座、在线答疑、讨论板、感言等多种交互媒体提供动态助学,通过案例学习、问题探索、交流研讨、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教师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文化,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

网络研修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普通教师与异地的同行、专家们一路同行。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相互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优势能得到互补。

网络研修为教师打开一个敞开、明亮的世界,让教师畅谈教育的心得体会,议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让教学更有效的对策。

四、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的研修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网络研修是良师益友,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的一大基石。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7

近一段时间,在董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人民教育的部分篇目。有学习就有收获,或是思想理论的提高,或是实践方法的指导。

通过夏青峰老师《让儿童享受学校》一文的学习,我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那就是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呢?夏青峰老师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人格尊严,有个性差异,我们必须尊重他们。儿童是不成熟的人,犯错误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则和视角去要求儿童。正因为他们发展的不成熟,才更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爱心去呵护、宽容和理解。我们不能过度的增加儿童的学习负担,用不科学的方法对其“拔苗助长”。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我们不能给他们过早的下定论,尤其是贴上差生的标签,这样只会遏制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坚信,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段的成长和进步。

二、让儿童在学校中享受到与人共处的快乐。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一个和蔼可亲的态度。教师的和蔼可亲和发自内心的关爱会让儿童感到无比的温暖。相反,一个教师对儿童采取负面、消极甚至粗暴的态度,足以让儿童的整个世界暗淡无光。其次,我们要优化评比机制,在学生们之间淡化竞争,强化合作。在以往的各种评比中,我们总是以名次作为唯一的标尺,获奖的名额也是规定的前几名。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这种你上我下的评比机制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也不利于儿童的团结。这里夏青峰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各项评比竞赛采用“达标”的方式举行。只要能达标就能获奖,不受名额限制。学生不再是与同伴竞争,而是与标准竞争,与自己竞争。这样儿童也会帮助其他同伴一起达标。

三、让儿童在学校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儿童在学校的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儿童只有享受学习,才会享受学校。课堂上,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用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数学可上,给学生讲数学小故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开展竞赛等等。另外,我们还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敢于展示。

四、丰富学校生活,使儿童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是打底色的教育,丰富性应成为其主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学校生活能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8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很问题,为了能更好的处理各种问题,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因此迈进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校门,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学习之旅。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的发展中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以前对“开放教育”这个新名称感到很陌生,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在电大学习《开放教育学习指南》课程以后使我受益匪浅。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开放教育放宽了人们终身受教育的限制,做到了受教育对象的开放。开放教育为广大有志于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在各种条件限制无法进入常规高校进行学习的情况下,多一个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场所,实现了教学场所的途径。

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开放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是一种新的现代教育模式,开放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学校。传统教育是以学校教师教学为主,辅以家庭作业来完成学生的学习计划,但开放教育明显不同,开放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卫星电视系统、网络、电子教程、学习小组等各种手段,将教育信息通过各种不同平台覆盖全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突破了学习上的种种限制,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基层和边缘落后地区,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

开放教育对入学者在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上不做太多限制,只要有充分自主的业余时间,都可以入学。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开放教育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开放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针对中国现有高等教育的各种教育形式的完善与补充,开放教育整合多种教育资源,通过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使我们学生能更有效的学习。开放教育的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自由选择课程,增加了学生对自我学习生活的全方面管理,学习的自主性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有了积极性。

广播电视大学在课程方面,为适应开放教学需要,课程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课程安排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上课时间安排在晚上和周六、日。学生以自学为主,同时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利用网上的教学平台,以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录音课、录像课等途径掌握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自学,电大在教材的编排上都尽可能地考虑到承认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时间不足等问题,力求简明、突出重点,并注重多种媒体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例如电大教学中的很多课件,它可以实现问与答、分步骤演示、灵活查询和仿真教学、模拟试验等功能,具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性,此外,电大提供的网上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课程、浏览资源、协作学习、参加教学活动以及完成形成性考核等。这些都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修满学分,顺利毕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为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所以就更要合理地安排时间。除了抽空参加教学点组织安排的面授课和在家看书学习外,还要养成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习惯,利用贵州电大和中央电大在线平台、qq群内信息咨询、打电话等手段向同学、老师、班主任获取教学信息。

“宽进严出”是电大教育体制的一大特色,这就对我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冲突,树立和巩固学习信心。在新阶段的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合理分配好每天的学习时间,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养成利用每天的业余时间学习的习惯。同时,按照既定时间表行事,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学习时间,争取最大程度的缓解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在学习《开放教育学习指南》中让我领悟到,要想学好自己的法学专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心理准备,长抓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才会用心去学,丰富知识。第一:法律知识的学习贵在坚持,我们应该注意时时刻刻学习法律,不要等要用法律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法律知识不足,出现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第二: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懂法,而懂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用法。这就需要我们领会法的实质,理解法的内涵精髓。

我觉得在学习法律的时候,完全可以联系自身实际,结合自身体会,加以通读、领会和贯穿。虽然有些法律条文不需要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但是个中脉络要领会清楚。同时还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中多听多看、多观察、多积累。第三,就是:学法重要,普法更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懂法的人,例如有的人明明自身的权利

受到了侵犯,却不懂的用法来保护自己,只得忍气吞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还有的人意气用事,感情为先,触犯了法律还振振有词;更有甚者,视法律为儿戏,肆意践踏。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利用自己学法所拥有的知识向他人宣传,引导他人自觉学习法律,只有人人都懂法,社会主义社会才会沿着依法治国的道路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电大开放教育提供了现代便捷的教育方式,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学好所学专业,对于我们上班族而言更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获取知识却是充满快乐的,为了让自己在新世纪不落伍,让生活变得更为充实,将来为社会能多进一份义务,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学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9

说起隔代教育,我有很深的体会。自从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就由父母照看,这也没办法的事情。我和孩子的妈妈工作都很忙,没法照顾。我相信,大多家长也是这种情况。

孩子在送幼儿园之前,由他爷爷、奶奶照看。我们也是利用周六、周日回去一趟,看看孩子。在送他到幼儿园之后,我们就接他到身边。慢慢的就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坏毛病。

一爱哭动不动就哭。我觉的这不是因为他只是个小孩。他的眼泪就是现成的,不满意就哭。我还就是见不得他哭。你说一个男孩子那么爱哭,真受不了。他一哭,我就没好气,冲他发过脾气,也揍过他,但没什么用。我觉得孩子爱哭,都是给老人惯坏的。小时,只有他一哭,就赶紧抱啊、哄啊的。大一点什么都依着他、顺着他。如果说他不对,他就哭着、闹着要奶奶,要回爷爷家。

二吃饭孩子小时吃饭,都是他奶奶喂他。他从没老老实实的在饭桌前吃过饭,总是一边玩,他奶奶一边喂。有时在外边玩,他奶奶跟着他,从这条街撵到那条街的喂。一顿饭是热了凉,凉了热,要吃上半天。有时还不按时吃,别人都吃饭了,他不吃。什么时候他想吃了,他奶奶赶紧下厨房给做。现在他都五岁了,在家吃饭还是那样。“在学校自己吃,在家喂着吃”这就是他说的话。

三管教他爷爷、奶奶待他多好,可他一不满意就叫“臭爷爷,臭奶奶”。我说不能这样,他不听。有次我急了,要揍他。这起码是尊重老人的问题,他都大了,该让他改一改了。他爷爷拦着我,护着孙子,替孩子说话:这么小的孩子,他知道什么。他知道的`多着呢!他知道在爷爷家,我不能把他怎么样。往往一回去,他就娇气的不得了。反正,教训孩子就不能当着老人的面。

这次学习《隔代教育》,也使我反思了很多,让我认真对待隔代教育。其实,孩子还有很多毛病,是我们做父母的给惯坏的,是我们自己没教育好。自己父辈们在很多方面都做的很好,比如:他们有带孩子的经验,细心,周到等等。就像我们带孩子,三天两头的病,一会拉肚子,一会感冒了,弄的我们焦头烂额。可老人带孩子,孩子就很少生病。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爷爷、奶奶带孩子有什么不好,不能否定了隔代教育。当然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我们去和父母沟通。毕竟这份亲情是割不断的,孩子也需要这份亲情。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0

应两校之约,3月17日至19日我带领学校领导及教师29人,去手拉手学校xx市xx小学学习考察。期间参加了他们学校的示范课“磨课”活动,观摩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示范课,参观了周一升旗和大课间活动,感受相当深刻,尤其是他们的示范课“磨课”活动,成为学校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求真务实的教科研活动——“磨课”活动

18日一天,我们观摩了xx小学语文、数学示范课“磨课”活动。观摩后让我们赞叹不已,这才叫真正的教研活动。五年级语文《东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已经是第三次磨课了,经过前两次的打磨,课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还不满足。更让我们振奋的是,接下来了评课活动,真正体现名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参加评课研讨的不管教研组普通教师,还是名师或校领导,都能平等的开诚布公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大到对教材解读的不同认识,小到对教师课堂中的一句话的推敲,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指导,有辩论,真诚的态度,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在不断的交流切磋中,有智慧的碰撞,优深刻的'启发,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那种浓郁的教研氛围和教师团队那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前,我自认为我校的教研已经很出色了,跟xx小学相比,自愧不如。

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自然

算起来我已是4次踏进xx小学,1800人的学校,无论是进教学楼,出教学楼,还是课间,楼内听不见一点吵闹声,放学都是站着对轻声慢步走出教学楼。如果是一次,学校为了迎接参观,严格要求的,那么我4次走进xx小学,看到的都是这样景象,这才叫习惯成自然了。我跟他们学校校长说:我们的学生跟你们的学生相比,就像土匪一样。

三、实实在在的减负——书包空了

因为深入课堂听课,和孩子们有了近距离接触,在三年级听课时,问孩子们你们作业多吗?孩子们说,我们没作业。看看桌斗里空空如也,扁扁的书包里也只有几本练习册、练习本。问有大作业本吗?孩子们竟不知道啥是大作业本。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参加课外活动。比较一下我们,作业、练习册、日记、读书笔记、小楷、错题集……学生厌作,老师忙不过来批,大兜小兜往回拿,学生累,教师累。真正的减负要从学生书包减起。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1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2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优良的医学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现的科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随着该学科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中,医学伦理学已经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有良好的医德。社会主义医德是传统医德的'继承和发展。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医德,将它视为行医治病的一个必然条件,学习和研究传统医德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医德规范、指导医疗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我们要增加资源投资,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深化医院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要规范医德双方的行为。

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已,为以为作为一个好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3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4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5

利用暑假的时光,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在我小时已有耳闻,但是在我读后才懂得了作者想要传达的这份生活态度,得到了许多生活态度方面的启示。虽然只是三年级学生的日记,但给我的感触仍然极深。

小作者写了许多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感想,以及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他和书中其他的同学们一样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但是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虽然有时会控制不住脾气做出一些不当的事情来,但是他的身边有父母通过在日记本上写话的方式与他沟通,化解他的疑惑以及矛盾的心理,并且他们会经常提醒小作者家中的生活来之不易,有许多的孩子们家境远不及他们的好,使他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环境,并对贫苦的人们有怜悯之心,不歧视他们。

除了父母的教育,他还有良师益友的教诲和提醒。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的朋友卡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对于弱者总是尽力让他们受公平对待,而不受欺负,如驼背的耐利就由他来同桌,使他不受同学的嘲笑,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并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一次爬竿的时候,就是卡隆的盯视使同学们没有嘲笑耐利,而在之后他也给了耐利鼓励,使他最终爬上了平台。这样的一个朋友使我敬佩不已。

除了对作者身边的人们的敬佩之外,我心中产生了许多次的愧疚之情。三年级的意大利学生们已经能够如此待人接物,而我们身上仍有许多未改正的问题。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同学被大家嘲弄的事情,而有些咧着嘴笑语的同学们在事后却还不认识到错误,对于伤害他人自尊心的错误没有丝毫愧疚与自责,使人在惊讶之余感慨日前经济愈加发达的社会中,不少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有缺失了。读过《爱的教育》,让我能够自省:有没有做伤害了他人的事?

读《爱的教育》培养了我的心态,使之更加积极向上,能够接受他人给予的意见,也让我能保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另外,也让我记住要关心,了解,帮助他人。其中的例话让我明白爱国精神的伟大,以及小作者改正缺点的过程和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态度,还有许多的事件同样让我能从中学习而受益。让我能更加关爱身边的人和社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6

利用暑假的时光,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在我小时已有耳闻,但是在我读后才懂得了作者想要传达的这份生活态度,得到了许多生活态度方面的启示。虽然只是三年级学生的日记,但给我的感触仍然极深。

小作者写了许多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感想,以及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他和书中其他的同学们一样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但是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虽然有时会控制不住脾气做出一些不当的事情来,但是他的身边有父母通过在日记本上写话的方式与他沟通,化解他的疑惑以及矛盾的心理,并且他们会经常提醒小作者家中的生活来之不易,有许多的孩子们家境远不及他们的好,使他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环境,并对贫苦的人们有怜悯之心,不歧视他们。

除了父母的教育,他还有良师益友的教诲和提醒。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的朋友卡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对于弱者总是尽力让他们受公平对待,而不受欺负,如驼背的耐利就由他来同桌,使他不受同学的嘲笑,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并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一次爬竿的时候,就是卡隆的`盯视使同学们没有嘲笑耐利,而在之后他也给了耐利鼓励,使他最终爬上了平台。这样的一个朋友使我敬佩不已。

除了对作者身边的人们的敬佩之外,我心中产生了许多次的愧疚之情。三年级的意大利学生们已经能够如此待人接物,而我们身上仍有许多未改正的问题。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同学被大家嘲弄的事情,而有些咧着嘴笑语的同学们在事后却还不认识到错误,对于伤害他人自尊心的错误没有丝毫愧疚与自责,使人在惊讶之余感慨日前经济愈加发达的社会中,不少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有缺失了。读过《爱的教育》,让我能够自省:有没有做伤害了他人的事?

读《爱的教育》培养了我的心态,使之更加积极向上,能够接受他人给予的意见,也让我能保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另外,也让我记住要关心,了解,帮助他人。其中的例话让我明白爱国精神的伟大,以及小作者改正缺点的过程和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态度,还有许多的事件同样让我能从中学习而受益。让我能更加关爱身边的人和社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7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优良的医学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现的科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随着该学科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中,医学伦理学已经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有良好的医德。社会主义医德是传统医德的继承和发展。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医德,将它视为行医治病的一个必然条件,学习和研究传统医德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医德规范、指导医疗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我们要增加资源投资,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深化医院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要规范医德双方的行为。

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已,为以为作为一个好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8

学习了《教育学》后,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9

我很喜欢幼儿教育这本书,它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像一盏指路灯,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书中有好几个版块,每当我一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让我体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我又一次翻开了《幼儿教育》,一册上,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很小的时候,我就学过。这个故事一直被老师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们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样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气馁、逃避。曾经我也给幼儿们讲过。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书中它又有了铁杵磨成针新释,难道在这里还有什么我们还没有参透的道理呢?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又进入了思考,现在的孩子,是新时代的人,同样的故事,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他们并没有对老奶奶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说:那么费力气,为什么不去买一根针呢?她真是太笨了。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故事对孩子而言,有另一层寓意,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要坚持到底。但是,又有谁能肯定这条道就不是死胡同?坚持是要的`,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由此感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对我们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得更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0

利用暑假的时光,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在我小时已有耳闻,但是在我读后才懂得了作者想要传达的这份生活态度,得到了许多生活态度方面的启示。虽然只是三年级学生的日记,但给我的感触仍然极深。

小作者写了许多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感想,以及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他和书中其他的同学们一样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但是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虽然有时会控制不住脾气做出一些不当的事情来,但是他的身边有父母通过在日记本上写话的方式与他沟通,化解他的疑惑以及矛盾的心理,并且他们会经常提醒小作者家中的生活来之不易,有许多的孩子们家境远不及他们的好,使他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环境,并对贫苦的人们有怜悯之心,不歧视他们。

除了父母的教育,他还有良师益友的教诲和提醒。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的朋友卡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对于弱者总是尽力让他们受公平对待,而不受欺负,如驼背的耐利就由他来同桌,使他不受同学的嘲笑,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并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一次爬竿的时候,就是卡隆的盯视使同学们没有嘲笑耐利,而在之后他也给了耐利鼓励,使他最终爬上了平台。这样的`一个朋友使我敬佩不已。

除了对作者身边的人们的敬佩之外,我心中产生了许多次的愧疚之情。三年级的意大利学生们已经能够如此待人接物,而我们身上仍有许多未改正的问题。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同学被大家嘲弄的事情,而有些咧着嘴笑语的同学们在事后却还不认识到错误,对于伤害他人自尊心的错误没有丝毫愧疚与自责,使人在惊讶之余感慨日前经济愈加发达的社会中,不少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有缺失了。读过《爱的教育》,让我能够自省:有没有做伤害了他人的事?

读《爱的教育》培养了我的心态,使之更加积极向上,能够接受他人给予的意见,也让我能保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另外,也让我记住要关心,了解,帮助他人。其中的例话让我明白爱国精神的伟大,以及小作者改正缺点的过程和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态度,还有许多的事件同样让我能从中学习而受益。让我能更加关爱身边的人和社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1

不知不觉,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培训学习已经结束,回顾这一个月来的学习,感到既紧张又充实,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收获了许多。

整个网络学习设置了八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阅读、阅读测验、讨论、作业几个小的学习版块。既有逻辑严谨的理论知识,又有贴近生活的教学范例,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实际的操作。让我们在学习当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网络教育技术水平。下面是我这一个月以来的学习体会。

首先,提高了教育技术水平

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评价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上我们要能够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加强了同事之间的交流

每个模块都设置了讨论版块,向我们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平时我们工作都非常的`紧张,同事之间没有多少时间进行交流,这次培训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这个版块,你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供大家交流。你可以浏览小组其他成员的帖子,学习他们好的地方,取长补短。另外,你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老师和同时请教。这次学习加强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我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网络培训学习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这次学习没有教师的当面讲授,是学员自己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就给自学提供了空间。我每次都利用闲暇时间到机房进行学习,阅读每个模块给出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发帖和做作业,力求比较好的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通过这次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我在今后工作中进行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网络培训学习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

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次网络学习,比较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不仅对学员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另外也注重对学员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这对我在教学评价方面提供了帮助,我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作业成绩方面评价的教学理念,加入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与课堂表现方面的评价,它打破了传统考试和测验的“唯分数论”,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氛围较为浓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虽然这次学习收获很多,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由于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只能抽出空暇时间来进行学习,而且时间安排比较紧,四天一个模块,所以就没有很多时间来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另外感觉有些知识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有些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其次,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只阅读了本组学员的帖子,没有更多时间来阅读其他组的帖子,失去了与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

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的过程中,在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同时,培训活动始终贯穿着一些真实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培训,学员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培训是否完成及其有效性的重要评估依据。活动中大家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我学到很多东西。就我个人认为,以真实任务来组织培训过程,能够贴近教师的真实教学背景,从而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提高我们的参与意识。在培训过程中,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我感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培训,因为教育信息技术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好!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2

教育就要遵从教育学的规律,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过去十六周的教育学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细细思考一番,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观看《教育到底能改变吗》系列电视节目的时候,很多感触可以说是不受控制的涌入我的大脑,冲刷着我的神经,让我深思。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听课、做题,教育本来就是对人心灵的一种纠正,一种重生。因为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理的发展,还有心理的发展。而教育制约着人生理与心理发展,优质的教育可以促进人身心健康,劣质的,不科学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反而还会危害个体身心发展。但对于现在的很多家长与老师,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可以说是把孩子逼迫到了摧残身心的边缘。而残酷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更是给家长们戴上了沉重枷锁,把现有教育制度推向崩溃的边缘。在节目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就已经有了很多乐器、舞蹈、美术、珠算等各种各样特长的证书,而到了小学,为了争上优质的小学,不得不买学区房,北京的学区房甚至达到了三四十万一平米,一套房则只有七平米。然而,这样令人咋舌的价格,却依然让人们趋之若鹜。节目中一直出现一句话“教育到底怎么了”,这也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在这样金钱与物质的高压下,孩子如何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为了学习而倾家荡产,这已经成为了可能。为了更好的出人头地,竞争早早的就开始了,这也为孩子的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够健康的成长,身心怎么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竞争优良的资源了,而是和培养心境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了。

二、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与弱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扬长避短,当然短处也不能就放弃发展,但对于长处确是需要大力发扬的。但现在的学校却存在着大量的矫枉过正。比如对于高考来说,过于看重总分,忽视了分析个人各方面的评估,对于有专门特长的人才不够重视,或者由于某一短板而失去了发展自身的机会。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缺乏德育与实践的培养。我认为,所谓的德育培养,并不是上多少节思想品德课,也不是政治成绩占总成绩的份量,而在于教师言传身教。而所谓的“实践课”也并不是做多少义工,当多少次志愿者,而是在平时多动手、勤动脑,真正的热爱实践,比如化学、生物实验,有效的社会调查等,而不是简单地做些书本上的小手工。

三、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选择高效的教育手段。

我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样的重要,而社会教育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性格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孩子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不关心孩子。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首先要做到自己有健康性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里请家长无论如何也要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儿童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关心指导越多,越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充满关爱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所以,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还有很多观念和理念需要我们去改正,在未来的教学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实践,找到更适合中国孩子的路。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3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4

我很喜欢幼儿教育这本书,它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像一盏指路灯,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书中有好几个版块,每当我一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让我体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我又一次翻开了《幼儿教育》,一册上,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很小的`时候,我就学过。这个故事一直被老师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们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样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气馁、逃避。曾经我也给幼儿们讲过。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书中它又有了铁杵磨成针新释,难道在这里还有什么我们还没有参透的道理呢?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又进入了思考,现在的孩子,是新时代的人,同样的故事,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他们并没有对老奶奶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说:那么费力气,为什么不去买一根针呢?她真是太笨了。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故事对孩子而言,有另一层寓意,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要坚持到底。但是,又有谁能肯定这条道就不是死胡同?坚持是要的,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由此感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对我们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得更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5

教育就要遵从教育学的规律,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过去十六周的教育学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细细思考一番,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观看《教育到底能改变吗》系列电视节目的时候,很多感触可以说是不受控制的涌入我的大脑,冲刷着我的神经,让我深思。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听课、做题,教育本来就是对人心灵的一种纠正,一种重生。因为人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理的发展,还有心理的发展。而教育制约着人生理与心理发展,优质的教育可以促进人身心健康,劣质的,不科学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反而还会危害个体身心发展。但对于现在的很多家长与老师,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可以说是把孩子逼迫到了摧残身心的边缘。而残酷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更是给家长们戴上了沉重枷锁,把现有教育制度推向崩溃的边缘。在节目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就已经有了很多乐器、舞蹈、美术、珠算等各种各样特长的证书,而到了小学,为了争上优质的小学,不得不买学区房,北京的学区房甚至达到了三四十万一平米,一套房则只有七平米。然而,这样令人咋舌的价格,却依然让人们趋之若鹜。节目中一直出现一句话“教育到底怎么了”,这也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在这样金钱与物质的高压下,孩子如何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为了学习而倾家荡产,这已经成为了可能。为了更好的出人头地,竞争早早的就开始了,这也为孩子的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够健康的成长,身心怎么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竞争优良的资源了,而是和培养心境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了。

二、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与弱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扬长避短,当然短处也不能就放弃发展,但对于长处确是需要大力发扬的。但现在的学校却存在着大量的矫枉过正。比如对于高考来说,过于看重总分,忽视了分析个人各方面的评估,对于有专门特长的人才不够重视,或者由于某一短板而失去了发展自身的机会。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缺乏德育与实践的培养。我认为,所谓的德育培养,并不是上多少节思想品德课,也不是政治成绩占总成绩的份量,而在于教师言传身教。而所谓的“实践课”也并不是做多少义工,当多少次志愿者,而是在平时多动手、勤动脑,真正的热爱实践,比如化学、生物实验,有效的社会调查等,而不是简单地做些书本上的小手工。

三、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选择高效的教育手段。

我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样的重要,而社会教育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性格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孩子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不关心孩子。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首先要做到自己有健康性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里请家长无论如何也要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儿童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关心指导越多,越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充满关爱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所以,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还有很多观念和理念需要我们去改正,在未来的教学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实践,找到更适合中国孩子的路。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6

幼儿园每次发的《幼儿教育》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看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虽然这本书写自八十多年以前,相比起现在所流行这个教学法、那个教学法来说,这本书写得是相当的朴实,但确从实际出发,解决了我们家长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更重要的是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可以解决问题简单易行的实际方法。我们家壮壮,有时玩得忘乎所以不肯睡觉或是看电视到入迷处不肯停下来时,以往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或实在不听时采取强制手段,但效果并不好,过一阵又会重犯,看到书上介绍的游戏式的'教育法,想着尝试一下,没想到效果相当好当我打算让他上床时,或停止看电视时,我就会喊:壮壮比比看,谁先跑到床边,或壮壮比比看,谁先把电视停下来他以为我是在和他做游戏,就会很快的行动起来,生怕你超过了他。教育是要讲方法的,采用合适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孩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家长再教育的过程。想要教育好小孩,家长应该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喜欢上洗手间的时候拿份报纸看看,壮壮看见过一次后他也学样,每次也会拿本看这就逼着大人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其实我们是和着孩子一道在成长

家庭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社会,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家庭中的各种影响,孩子往往不加取舍地接受。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家长良好的行为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长不适当的行为则影响着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家长的行为习惯指家长日常举止的稳定性,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等。好的习惯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害终身。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

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长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家长与幼儿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家长对幼儿品德及个性形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家长的言行对幼儿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幼儿对父母生活、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使幼儿常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因而这种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

另外,我很欣赏家长能和孩子间不仅是母女的关系,还是朋友的关系。就如《幼儿教育》中所述,父母若能与孩子成为朋友,那么在教育孩子时你将会发现很多的好处。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7

我认真参加了这次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我领略了多位专家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准确模仿的习惯以及大胆开口的习惯,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还要有及时复习的习惯;还要养成勤于积累,实践的习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英语学科感兴趣,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口头语言、体态语等向学生传递关爱、信任、期望等信息。以情激趣,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勇于尝试和冒险,通过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创造语言学习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以口语为主。重在交际,在听、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前,老师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努力将每个步骤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语言学习情景。可采用sing、chant、draw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中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教学而努力,在积淀中成长,在坚持中磨练,在反思中创新,在研究中奋进。我将结合新课程的精神,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符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教学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世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教学技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专家们的“点化”和“引领”,使我豁然开朗。今后,我会在教材的钻研上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转变我的教育思想,改变我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8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9

我们作为现时代的农村小学教师,应该要不断的学习,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更好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小学实现信息化、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自从我接收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来,并利用资源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我总结了以下体会:

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但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了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不满足了,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如我在讲这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数学中的时分就在我们身边,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讨论一节课有多长时间,并在课后随时观察自己生活周围有趣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利用资源实施素质教育

远程教育为我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资源,为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在利用学生自习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节目中同学们了解了数学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力量,憧憬着数学的未来,激发了孩子们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所带的学生不再感觉到流通数学的乏味,而是争先恐后地要上数学课。我也觉得非常的慰藉。我认为,如果我们老师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备教案,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教法呢?

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灵通了,变得"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我相信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他们对我任教的历史学科将会产生更浓厚地兴趣。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0

没有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之前,觉得教育学应该是一本相当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里面所讲述的内容也差不多是一些很死板,一些条条框框的定义罢了。但是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开始喜欢上这门学科了。首先是要感谢带我们这门课的老师,她是一个温柔又智慧的女子,记得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她穿着一身淡绿色的裙子,美丽大方,那种亲和力完全让我感到温暖,听其授课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她不像别的老师那样只是一味单纯的讲述课本的知识,而是提供很多素材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带着我们做了许多实践活动,让我们从这些事情中更能高效、深刻的去理解教育是什么。从她身上我也明白了人格健全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老师,只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让学生都对他敬而远之,无法与学生有正常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他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了。从他的身上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他十分的敬业,有时连我都有点羡慕他的学生了,因为他对学生的爱甚至有时都超过了对我的爱。记得他曾经告诉过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工业,教书育人,就要踏踏实实的干下去,把每个学生都当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的去传授他们知识,让他们都学有所成。在他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记得有一次,他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去了另一个学校,事先他没有告诉那些学生,也不知那些学生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纷纷给他发短信挽留他,还有学生都因为他的离开而哭了。听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很感动,也为父亲有这么一群亲切又善良的学生而感到高兴。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也想成为像父亲那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民教师。

学习了一学期的教育学,让我最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有三点,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其中,第一点是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的含义、地位和作用,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要求和劳动特点,形成对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认识。首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验者。一般来讲,“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一种社会职业,其二是指这一职业的从业者。作为职业来讲,教师是由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社会职业,其鲜明特征就是承担着教育学生的社会劳动任务。作为从业者来讲,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上看教师指学校中的专职教育者。要进一步理解教师的含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教师同律师、医生和会计师等一样,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从事特定的专业技术工作的从业者。作为一个教师必须首先获得一定的专业资格。

第二,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虽然具备教师资格,但不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教师。

第三,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使命是由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教师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神圣使命,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许多国家在教师任职时进行忠诚宣誓。我国虽无教师宣誓仪式,但广大教师必定牢记自己的使命,用爱心去感化、引导每一位学生,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不仅是自己的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所应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传授者、教学管理者、心理保健者、学生的朋友、学习者和研究者。传授者是亘古以来教师表现出来的首要角色,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中居重要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正是对这一角色最好的诠释。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预设的整体目标和功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和科学管理。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科学分配时间,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管理工作,调控教学环节,处理教学偶发事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更是一个有意识有情感的社会人。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理保健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工作的丰富内涵,把心理保健工作落实到学生生活深处。虽然学生与教师在年龄、经历、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妨碍师生之间的友情的建立。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创造、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对每一成员都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也不例外。各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教师要想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学生发展,就必须不断学习。教师

作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重要补充。教育研究是教师不断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适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踏踏实实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二点,从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所做的实践活动中对现代中小学教育和当今我国教育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也领悟到了一些知识。从开学至今,老师总共给我们看了六集《教育能改变吗?》,看完之后颇有感想。其中最深刻的是第一集《起跑线上》,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对比国际上教育领先的国家,如近邻日本,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潮流的反面。这场“起跑线上”的战争值得深思。还有第五集《大学危机》。中国公众对大学教育的失望情绪日趋严重。就业难,扎堆考公务员,大学生择业观与现实的脱节等现象将大学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滞后,培养模式的单一,教师忙于论文,疏于教学,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而从中走出的“合格的公民”却越来越少。如何找回丢失的大学精神?这值得人们深思,很多大学都是打着自由开放式学习的旗帜,干着应试的事情。学生没有了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没有了钻研精神,没有了主动追寻知识的欲望。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思考,觉得上过四年的大学,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

第三点,我想谈谈有关于我成长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位老师。首先,我要谈的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他为人很严肃,对待自己的学生很严厉,做什么事情都是抱着吹毛求疵的态度。他不是很喜欢鼓励别人,他好像只是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老是板着一张脸,十分的不招学生喜欢,而且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其次,我要谈的是我的高中英语老师,他外形胖胖的,长得好像一个卡通人物,性格非常温和,与我们都相处的十分融洽。他很会鼓励别人,不会刻意为难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的好朋友。从我的描述当中,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这是一对相反的案例,两位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同所导致学生的喜欢程度也有所不同。我更喜欢我高中的英语老师,因为他的亲切温和,让我对他的英语课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喜爱。我想每个学生都会喜欢那种亲切又随和的老师吧,以及他们令人折服的处事态度和为人方式。我想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将来可能成为一名教师的我来说,我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抓住学生的心,做一个亲切又随和的老师。

以上三点就是我学习教育学之后最大的感受了,在此感谢老师带我们走进教育的大门,从中获益匪浅。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1

法制,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法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法制教育不仅要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我们要认真学好法制教育,做个有文化、讲文明的国之栋梁。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增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前不久,班里组织同学们观看了剧本《法庭内处》,故事内容曲折,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一位十四岁少年因家中贫困被迫缀学,整天闲在家中无所事事,渐渐地就染上了赌的恶习,最后为了还赌债,竟失手杀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看了这部影剧,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现在青少年犯罪记录高得吓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航天载人飞船刚刚飞入太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怎么不让人忧心如焚呢?

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显示,青少年犯罪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狠抓宣传力度,专门请一些法律工作者来为同学们开座谈会,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组织学习出一些专题手抄报,写有奖征文,开展主题班会;学校广播也向大家介绍法律知识;老师也带我们去参观了监狱。

总而言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要以法为重。邓小平爷爷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因此,我们每位中、小学生都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2

利用暑假的时光,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在我小时已有耳闻,但是在我读后才懂得了作者想要传达的这份生活态度,得到了许多生活态度方面的启示。虽然只是三年级学生的日记,但给我的感触仍然极深。

小作者写了许多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感想,以及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他和书中其他的同学们一样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但是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虽然有时会控制不住脾气做出一些不当的事情来,但是他的身边有父母通过在日记本上写话的方式与他沟通,化解他的疑惑以及矛盾的心理,并且他们会经常提醒小作者家中的生活来之不易,有许多的孩子们家境远不及他们的好,使他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环境,并对贫苦的人们有怜悯之心,不歧视他们。

除了父母的教育,他还有良师益友的教诲和提醒。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的朋友卡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对于弱者总是尽力让他们受公平对待,而不受欺负,如驼背的耐利就由他来同桌,使他不受同学的嘲笑,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并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一次爬竿的时候,就是卡隆的盯视使同学们没有嘲笑耐利,而在之后他也给了耐利鼓励,使他最终爬上了平台。这样的一个朋友使我敬佩不已。

除了对作者身边的人们的敬佩之外,我心中产生了许多次的`愧疚之情。三年级的意大利学生们已经能够如此待人接物,而我们身上仍有许多未改正的问题。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同学被大家嘲弄的事情,而有些咧着嘴笑语的同学们在事后却还不认识到错误,对于伤害他人自尊心的错误没有丝毫愧疚与自责,使人在惊讶之余感慨日前经济愈加发达的社会中,不少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有缺失了。读过《爱的教育》,让我能够自省:有没有做伤害了他人的事?

读《爱的教育》培养了我的心态,使之更加积极向上,能够接受他人给予的意见,也让我能保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另外,也让我记住要关心,了解,帮助他人。其中的例话让我明白爱国精神的伟大,以及小作者改正缺点的过程和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态度,还有许多的事件同样让我能从中学习而受益。让我能更加关爱身边的人和社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3

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这本《普通教育学》所带给他的名声,在当时还仅仅限于学术界内。赫尔巴特的学说,真正被运用于教育改革运动之中,是在19世纪中后期,是在他的学生们的努力宣讲下,才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注意的。作为现代教育之父的他,生前曾不无悲凉地这样说过:“我早就知道,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学说都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也不想耍小手腕去迎合这种精神。”杜威晚年之时,常代进步教育家们受过,其实他的教育理想和主张并不为他同代人真正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杜威的理论并没有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真正得到实施,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天才总是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相比于后人,赫尔巴特和杜威离他们的同时代人更远。从后世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状况,而且从19世纪中叶至今,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恐怕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够像赫尔巴特那样,对欧美各国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活动发生过如此广泛、直接、持久的影响,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教育学者们时常引用的经典,尤其著名的是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成为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赫尔巴特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确定这个原则,是现代教育学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步。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虽在裴斯泰洛齐已经开始,但它为世人所信服和普遍采用则应归功于赫尔巴特辛勤实验和研究的功劳。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赫尔巴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能够诞生?尽管赫尔巴特的理论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例如,他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走得太远,以至于他对儿童的能力越来越不信任;他对科学能够带给人类永恒的秩序,如此坚信不移,以至于他把他的理论机械化和教条化了,从而冷漠了人的主体性价值和创造性;他并没有建立一套合乎理性的道德秩序理论,而是更多地停留在了对宗教和现有封建伦理规范的保守立场之上,以至于他总是因此而备受后人诟病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理解:赫尔巴特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成就指引着后人在科学教育学的道路上,不断迈向人类智力发展的一座座高峰,他的智慧启发着后来的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断试图以观察、实验和数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至于他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使然。赫尔巴特是伟人,但他不是神仙,他无法脱离开他的时代想问题,正如我们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4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5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优良的医学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现的科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随着该学科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中,医学伦理学已经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有良好的医德。社会主义医德是传统医德的继承和发展。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医德,将它视为行医治病的一个必然条件,学习和研究传统医德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医德规范、指导医疗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我们要增加资源投资,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深化医院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要规范医德双方的行为。

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已,为以为作为一个好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6

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他能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可是在现在和过去的几年里,森林总是遭到了极大的损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全是因为一个字,“火”。你认为它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字,但是你想过没有,假设你随便扔掉一截烟头时,如果上面还有残余的火星,把草点燃了,那换来的是什么?是成千上万树木的死亡!所以说我们要小心用火。

河北省遭受50年未遇的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严重旱灾,持续的干旱天气导致全省森林火灾高发。

山西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接到晋中市和阳泉市防火办报告,两市交界处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当地组织近3000人实施扑救。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知道了火灾对我们的危害是多么大。预防森林火灾,我们必须做到:

1、进入林区必须做到“五不准”:不准在林区内乱扔火柴梗;不准在林区风燃放爆竹、焰火;不准在林区内烧火驱兽;不准在林区内烧火取暖、烧烤食物;不准在林区内玩火取乐。

2、发现森林火灾及时拨打火灾电话12119。

3、发生森林火灾小学生不得逞能救火,要及时逃生。

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那美丽、脆弱的森林;制止那冷酷、无情的火灾。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7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8

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这本《普通教育学》所带给他的名声,在当时还仅仅限于学术界内。赫尔巴特的学说,真正被运用于教育改革运动之中,是在19世纪中后期,是在他的学生们的努力宣讲下,才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注意的。作为现代教育之父的他,生前曾不无悲凉地这样说过:“我早就知道,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学说都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也不想耍小手腕去迎合这种精神。”杜威晚年之时,常代进步教育家们受过,其实他的教育理想和主张并不为他同代人真正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杜威的理论并没有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真正得到实施,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天才总是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相比于后人,赫尔巴特和杜威离他们的同时代人更远。从后世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状况,而且从19世纪中叶至今,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恐怕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够像赫尔巴特那样,对欧美各国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活动发生过如此广泛、直接、持久的影响,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教育学者们时常引用的经典,尤其著名的是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成为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赫尔巴特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确定这个原则,是现代教育学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步。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虽在裴斯泰洛齐已经开始,但它为世人所信服和普遍采用则应归功于赫尔巴特辛勤实验和研究的功劳。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赫尔巴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能够诞生?尽管赫尔巴特的理论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例如,他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走得太远,以至于他对儿童的能力越来越不信任;他对科学能够带给人类永恒的秩序,如此坚信不移,以至于他把他的理论机械化和教条化了,从而冷漠了人的主体性价值和创造性;他并没有建立一套合乎理性的道德秩序理论,而是更多地停留在了对宗教和现有封建伦理规范的保守立场之上,以至于他总是因此而备受后人诟病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理解:赫尔巴特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成就指引着后人在科学教育学的道路上,不断迈向人类智力发展的一座座高峰,他的智慧启发着后来的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断试图以观察、实验和数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至于他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使然。赫尔巴特是伟人,但他不是神仙,他无法脱离开他的时代想问题,正如我们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9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40

由于时间关系,后来虽然在图书馆找到了唯一一本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看着那泛黄且破旧不堪的书,还有一种发霉的味道,又那么厚,真是一点读下去的心情都没有。

于是,我就只好硬着头皮看复印的大纲,总共才二十多页,也不会觉得有压力,希望看完后可以专心准备英语六级和期末考试。

绪论部分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通过教育要想得到什么,教育要求达到什么目的”。只有培养目标明确了,后面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成了瞎子乱撞,没有头绪,也容易走很多弯路。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过时、老套,虽然他是传统的教学的代表,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但这种与新课改坚持的杜威的儿童、活动和经验为中心大不相同的教学思想,并不是听说的那样的一无是处。它也有它的好处:系统的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对普通人而言,是获取知识的比较有效率的途径。

在讲到“权威与爱”的时候,心智屈服的权威,十分夸大权威的作用,比如他说“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的天性的人来说,权威是最不可缺少的,因为这些人善与恶都会尝试,而只有当他们在恶中不迷惑时才会追随善。”虽然他说权威是要通过卓越的智慧获得,但是并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这种权威,换言之,如果一个儿童被不具备这种权威的人引导,就像千里马遭遇到伯乐的弟弟一样悲惨,其身上的闪光点最终被一些偏见和世俗的东西抹杀掉。

说道老师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的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这的'确比较困难,应该属于对教育者较高层次的要求了。“较长的时间、温柔的爱抚、单独的交往”这些在小班教学中都难以很好的做到,何况在很多大班化教学的地方呢?

“以教育代替的管理”中,总结道“对服从的必要性具有信念的儿童只能接受不是人们擅自作出的决定”。很多时候大人都自以为孩子还小,不用跟他们讲什么道理,只是一味的让孩子做这做那而不说理由,其实这也是家长言传身教失败的一个地方,一般的道理还是要讲的,无论孩子当时能不能听懂,总有一天他会懂的。大人不能因为孩子还小而偷懒。

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这一点无可非议,一如现在的一句顺口溜所说“,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一个危险品”在一个宁要次品不要危险品的社会里,道德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一个缺乏道德或者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可怕的,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

而真正教育的措施是,训育。这一部分,是他大篇章讲述的部分。只是,他说“训育”“主要是对任性起作用”,“部分的也对认识起作用”。提到“训育”不知道为什么老有一种消极的压抑的感觉,像过去修道院里的儿童一样惨淡不堪,但是百科里却是另一种解释,还稍微有一些褒义色彩。

1、教诲抚育。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五宝亮》:“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异。”明邵璨《香囊记逼试》:“自你父亲亡后,训育之功,都是我一身担了。”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别录》:“坚如母端严静默,贤而知书,富大家风,子女皆由其训育。”

2、旧指学校里的道德教育。陶行知《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徐特立《整顿第一女师之计划》:“至于训育方面,则重人格感化,与规则生活。”看来,这褒义色彩是中国文化赋予的,在西方,我就不清楚具体意思了。只是赫尔巴特的训育措施——压制、强迫、惩罚,是无情的。这样的训育,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儿童乐意接受?

训育的要点,是使儿童留意周围人的普遍意见,也就是公众的意见。可是,公众的意见就一定是评价标准吗?如果是世俗的偏见或者错误的导向怎么办呢?不适应就离开,或者沉默。做屈原吗?还是在沉默中灭亡?

当孩子能奔跑时,母亲不应当阻止孩子到野外自由奔跑。这一点可以算作赫尔巴特那个时期的自由思想的体现吗?

在“教学”一章中,他批判卢梭的自然教育法,说道:“把人交给自然,或者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让自然来训育,那是愚蠢的。”他认为,进一步确定人的发展和促进其天性的完善工作,“完全应该交给人类去做”。这一基本点认识的不同导致了以后所采取的教育的方案和措施的迥异。

他的“教学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这一提法很恰当,而且也十分重视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要求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他在教学上还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发展学生的自由想象。这些,在我看到他的著作以前,是绝对不会相信的。传统的教学法居然也这么重视这些东西,为什么这些和我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传统教育感觉不一样呢?我所感觉到的好像是“经验和交际作为教学的补充”,多么可笑!是不是我们曲解了赫尔巴特的思想了呢,还是施行的时候偷懒,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却又来责怪思想的源泉?

在教学的材料部分,他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人——在我们附近常常有人知道如何把我们不了解的而又觉得必须教的事物恰到好处的传授给别人。这正应了《师说》里的名言“:圣人无常师”。我们大可以放手的大胆的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进行教育,不要怕自己的地位会被这些“能人”动摇,作为教育者,不能心胸狭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开展一些名家讲座,暑期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到社会中学习……,中学,就我的感受而言,也还行,只是碍于升学压力和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等原因,没有很好的实施。

教学的进程,这一部分我读的有些糊涂,不作评论。唯一有共同语言的部分是“用大写字母装饰婴儿室的墙壁”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中学时候的卡片学习方法,贴在床头,书桌上,装在口袋里,随时看到随时熟悉强化。不过这对婴儿而言,似乎过早了一些。婴幼儿阶段的教育重点还不该是知识教育。

教学的一般结果——心灵的充实。说是一般的结果,其实也是最神圣的结果,就像“每天都进步一点点”那样难。

行动、思想范围、素质、生活方式对性格的影响。在行动方面,我的理解是,行动大于口号,不要做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素质方面提到“最值得教育的人”和“最需要教育的人”,他这样分类,让我怀疑:值得和需要,孰轻孰重?

毕竟读的不深入,时间紧迫,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