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精选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篇1
一、关于大学期间的恋爱
在本次调查中,70%的同学都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是不可靠的。只有30%的同学肯定了大学生恋爱的可靠性。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大学恋爱的问题,认为身处大学校园的我们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并不能很好的维持一份稳定的感情,不能够很好的以婚姻为目的去经营一段感情,也没有足够坚实的基础去承担对另一人的责任,因此,认为大学恋爱并不是十分可靠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的同学对大学生恋爱持反对态度。而15%的同学完全赞成,另有7%的同学认为应该对其因势利导,剩余30%的同学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听其自然。说明同学们对大学恋爱还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能在大学时期体验爱情的喜悦。对于恋爱的最佳年龄阶段这个问题,58%的同学都认为大学时代是恋爱的最佳时期。的确,大学中的我们已经不再幼稚,我们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希望有一个特别的人来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想法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建立在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之上。
二、关于恋爱的动机和目的
在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的问题中,30%的同学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36%的同学是为了摆脱寂寞,17%的同学是为了寻觅结婚对象,7%的同学是为了寻找学习的动力,剩余10%的同学是为了享受其中的乐趣。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恋爱的同学,并没有找准自己在大学中的正确方向,有追求,有理想的同学是不会把精神寄托都放在恋爱方面的。而为了摆脱寂寞而恋爱的同学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仅仅因为寂寞孤独而投入一段感情,要怎样保证这份感情的真挚和纯洁。为了寻觅结婚对象的同学仅占不到五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多不是以结婚为目标的,大学生恋爱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和许多变数,很难保证大学中的恋爱对象就是今后的结婚对象,事实也告诉我们很少一部分大学中的情侣最终能够走进婚姻的殿堂。对于于大学生恋爱的目的,34%的同学选择了满足心理需要,41%的同学选择了享受这个过程,4%的同学选择了满足生理需要,13%的同学选择了为了毕业后建立家庭,剩下8%的同学选择了随大流。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同学恋爱的目的是有所偏颇的。其中选择满足生理需要的思想是被认可的,这种思想容易导致在恋爱中的`不负责任,容易伤害到他人。而因为同学中很多都恋爱而自己也加入恋爱的行列式完全不必要的。若没有合适的人选,没有真感情的基础,完全因为随大流而谈恋爱,往往不能很好的体会爱情带来的乐趣,有时也易造成分手现象,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情感伤害。
三、关于婚前性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30%的同学坚决反对,5%的同学持赞成态度,20%的同学认为应该任其发展,余下4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但他们自己不会这样做。这一题的调查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主张较纯洁的恋爱关系。这种结果显示了当今大学生对待自己还是比较负责任的,尤其是女生,懂得保护自己。这也表明了多数大学生还是思想上比较成熟的,并不会被感情冲昏头脑,做出自己今后可能会后悔的事情。对于大学生出现婚前性行为的原因,28%的同学认为是一时冲动所致,40%的同学认为是缘于生理和心理的强烈需要,32%的同学认为是情感深化的必然结果。
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篇2
一、关于大学期间的恋爱
在本次调查中,70%的同学都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是不可靠的。只有30%的同学肯定了大学生恋爱的可靠性。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大学恋爱的问题,认为身处大学校园的我们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并不能很好的维持一份稳定的感情,不能够很好的以婚姻为目的去经营一段感情,也没有足够坚实的基础去承担对另一人的责任,因此,认为大学恋爱并不是十分可靠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的同学对大学生恋爱持反对态度。而15%的同学完全赞成,另有7%的同学认为应该对其因势利导,剩余30%的同学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听其自然。说明同学们对大学恋爱还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能在大学时期体验爱情的喜悦。对于恋爱的最佳年龄阶段这个问题,58%的同学都认为大学时代是恋爱的最佳时期。的确,大学中的我们已经不再幼稚,我们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希望有一个特别的人来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想法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建立在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之上。
二、关于恋爱的动机和目的
在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的问题中,30%的`同学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36%的同学是为了摆脱寂寞,17%的同学是为了寻觅结婚对象,7%的同学是为了寻找学习的动力,剩余10%的同学是为了享受其中的乐趣。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恋爱的同学,并没有找准自己在大学中的正确方向,有追求,有理想的同学是不会把精神寄托都放在恋爱方面的。而为了摆脱寂寞而恋爱的同学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仅仅因为寂寞孤独而投入一段感情,要怎样保证这份感情的真挚和纯洁。为了寻觅结婚对象的同学仅占不到五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多不是以结婚为目标的,大学生恋爱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和许多变数,很难保证大学中的恋爱对象就是今后的结婚对象,事实也告诉我们很少一部分大学中的情侣最终能够走进婚姻的殿堂。对于于大学生恋爱的目的,34%的同学选择了满足心理需要,41%的同学选择了享受这个过程,4%的同学选择了满足生理需要,13%的同学选择了为了毕业后建立家庭,剩下8%的同学选择了随大流。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同学恋爱的目的是有所偏颇的。其中选择满足生理需要的思想是被认可的,这种思想容易导致在恋爱中的不负责任,容易伤害到他人。而因为同学中很多都恋爱而自己也加入恋爱的行列式完全不必要的。若没有合适的人选,没有真感情的基础,完全因为随大流而谈恋爱,往往不能很好的体会爱情带来的乐趣,有时也易造成分手现象,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情感伤害。
三、关于婚前性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30%的同学坚决反对,5%的同学持赞成态度,20%的同学认为应该任其发展,余下4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但他们自己不会这样做。这一题的调查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主张较纯洁的恋爱关系。这种结果显示了当今大学生对待自己还是比较负责任的,尤其是女生,懂得保护自己。这也表明了多数大学生还是思想上比较成熟的,并不会被感情冲昏头脑,做出自己今后可能会后悔的事情。对于大学生出现婚前性行为的原因,28%的同学认为是一时冲动所致,40%的同学认为是缘于生理和心理的强烈需要,32%的同学认为是情感深化的必然结果。
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篇3
在学海里苦苦奋斗了十二个春秋的学子们,终于披着荣耀跨进了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成为天之骄子。然而,随之而来的寂寞却常常让他们不知所措;于是,在这象牙塔里便多了许多浪漫的故事,那便是大学生的爱情故事。
据国内一家权威的调查机构统计数据表明,有87、9%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过恋爱,其中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高达94、6%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呀!
那么大学生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和你一起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虚荣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综上所述,这五中类型的恋爱占了大学生恋爱的95%以上,可是其成功率往往不超过35%,可见大学生恋爱的失败性,就象泡抹般容易破碎!
二,大学生的迷茫成年话题
先来看下面的两则资料吧:
相关资料一:大学的性接触状况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抚:男生25.6%女生28.9%**:男生10.9%女生8.4%摘自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往》调查
相关资料二:我国青少年性健康调查结果令人担心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京伦家庭科学中心等单位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青少年远比他们的父母前卫。在他们当中,同意爱情是专一的,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真爱对象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28.8%,认为现代婚姻应该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只有20%,赞成与已经有恋人者谈恋爱的超过了30%.在这方面,女生似乎比男生更开放。45%以上的人对婚前性关系持肯定态度,其中34%的人认为这样可以巩固爱情。来自北京的另一项调查则更能印证年轻人的大胆:3034名婚检青年中,46%的男青年和45%的女青年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这使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预防专家们担心不已。
多项调查均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现提前的倾向。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认知心理学认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切,频繁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和生殖腺体,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动了性心理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他们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入盲目性。
于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就对性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得他们过早的涉足于性;另一方面,心理的不成熟却使他们对性产生了迷茫。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了性方面的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因为学校方面还是采取了谨慎的做法,不敢过于强调性方面的教育。
所以很多青少年,特别是热恋中的男孩女孩就容易产生迷茫,而且会出现两种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在青春期性萌发的初期发生性关系,它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封建贞操观的影响,认为自己已是不贞不洁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悔恨的包袱,抬不起头来,或者破罐破摔,糟贱自已;二是**过早的启动,形成**的猛烈递增,出现性亢奋,陷入追求性享乐的状态。这是一些青少年从性体验发展到性罪错所走过的路。性罪错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成为顽固的性癖恶习,要改变非常困难。
人的性心理的成熟有赖于性生理的成熟,而性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性心理的成熟。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性行为的发生是以**作为基础,灵与肉、性与爱的结合。因此,性心理的成熟与社会心理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人的性行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同什么样的人发生性关系,以及在性行为中的表现,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感、责任感和人格特征。性心理的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两性间不断地调整适应,尤其是情感的不断升华,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青少年在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慎重再慎重些,大学生也应该从中得到些启发,应该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大学生都应该考虑一下了!!!
我国学者对性心理学的研究还处在开始的阶段,人数也比较少。性心理的健与否,对人们性行为的作用,其重要性还鲜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即使是一些青春期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对中学生也仅限于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性心理问题。但是,性心理的教育对于塑造少女健康的人格,又是不可缺少的。这方面的教育应该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开展。
三,新时代的感情网恋
我们先来给网恋下一个定义吧:所谓网恋就是通过上网聊天的方式认识异性朋友,并且在进一步的交谈中发生感情,随着网上聊天的加深,逐步走到一起的恋爱过程。当然这个定义尚未经过验证,所以现在还不能完全解释网恋,但是既然有人提出来了,就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也就不容置疑。
当代大学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跟的上潮流,所以网恋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大学生所追求的潮流之一。据一项网上调查表明:有78%的大学生经常上网,有56%的大学生曾经玩过网恋,但是成功率却非常的底,几乎是接近绝望,可见网恋的成功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网恋者的心态吧,大学阶段很多人都过的很空虚,空虚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找点刺激的事情来做,而网恋正好迎合了这种心态,成为众多大学生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追求刺激是大学生网恋的动机之一。其次,网恋不用给人的压力也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大,比如吧,网上那么多男男女女,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最多再找一个了,很多人在网上谈了一个又一个,然而,没有见过面的,这样也就不用为承担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责任而苦恼,而这正是导致网恋失败的原因之一。
网恋为什么会失败呢,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网恋过程中(见面之前),双方只能是通过声音、言语等表现自己、了解对方,手段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时间稍长,就逐渐对对方形成了某种所谓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只是一个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除了这个印象以外的其他通过网络无法表达的部分呢,也就由着我们人类完美主义的天性,在潜意识里给对方打了满分。我们毕竟是人,也必定是要活在现实中的,所以双方见面了。而一旦把这份通过网络培养的感情带到现实中来的时候,那些现实和网络交集以外的东西,也就是前面说的通过网络无法表达的部分,也必然要出现。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就像面对一个有点陌生的人一样,因为人无完人吗,我们在网络中给对方打了满分,可是见面后我们就发现他(她)不是这个样子的,离满分还远得很,所以双方都很失望,所以分手也是必然的了。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恋到底能不能成功呢?让我们来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据调查,有31%的男生认为可以,只有16%的女生持相同观点,可见支持者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对网恋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了。
据《新快报》报道,河北曾经发生了一次网恋悲剧,故事的女主人公把她网恋的男人给杀了,又引发了人们对网恋的深思,象牙塔里的青少年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面对这新时代的爱情,你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关键看你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是不赞成网恋的,我也没有什么网恋的经验,所以以上所说的只是我认为的网恋而已,至于实际情况,还需要你自己去考虑清楚!!!
四,由新高考制度引发的争议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
最近,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项新的高考制度,给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错过高考的学生一个优惠政策,那就是高考不受年龄限制了,由此引发了一场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的争议。
很多大学生已经不满足大学生生活中只是保持着恋人的关系了,很多有情人也开始想着为将来打算了,更有甚者居然无视学校规定,搬出去与心爱的人同居了,大学生怀孕的比率也较往年有所上升,状况令人担忧。如今,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高考制度无疑为他们找到了空子,成了他们的理论依据。
对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的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可以结婚。既然高考不受年龄的限制,那么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年龄将明显趋大,那么很多人都将达到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自然而然可以结婚,如果不可以的话,将和国家的法律相抵触。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大学生结婚。他们认为大学是求知阶段,如果结婚的话会影响学习,那么大学真正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这样的话所谓天之骄子就会成为婚姻的奴隶,大学就成了婚姻学堂,所以他们坚决反对大学生结婚。
第三种观点认为如果高考之前已经结婚的大学生可以继续保持婚姻关系,在大学里是不可以结婚的。这种观点比较民主,考虑了两方面的因素。首先考虑了非正常年龄高考的利益,也考虑了正常高考年龄对待婚姻应该持有的态度,我想国家也将支持这种观点,会定出比较完善的高考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婚姻问题!
以上四点基本上代表了大学阶段谈恋爱的几种观点,并且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我们认识到,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了普遍想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复杂化,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应该对此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思考,考虑一下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爱情,怎么在大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等等,至于学校也应该拿出一些措施来指导大学生的恋爱,这样整个大学校园既不至于死气沉沉,也不会因为恋爱搞的乌烟瘴气,相信新时代的大学生也一定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爱情!!!
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篇4
一、关于大学期间的恋爱
在本次调查中,70%的同学都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是不可靠的。只有30%的同学肯定了大学生恋爱的可靠性。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大学恋爱的问题,认为身处大学校园的我们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并不能很好的维持一份稳定的感情,不能够很好的以婚姻为目的去经营一段感情,也没有足够坚实的基础去承担对另一人的责任,因此,认为大学恋爱并不是十分可靠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的同学对大学生恋爱持反对态度。而15%的同学完全赞成,另有7%的同学认为应该对其因势利导,剩余30%的同学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听其自然。说明同学们对大学恋爱还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能在大学时期体验爱情的喜悦。对于恋爱的最佳年龄阶段这个问题,58%的同学都认为大学时代是恋爱的最佳时期。的确,大学中的我们已经不再幼稚,我们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希望有一个特别的人来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想法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建立在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基础之上。
二、关于恋爱的动机和目的
在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的问题中,30%的同学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36%的同学是为了摆脱寂寞,17%的同学是为了寻觅结婚对象,7%的同学是为了寻找学习的动力,剩余10%的同学是为了享受其中的乐趣。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恋爱的同学,并没有找准自己在大学中的正确方向,有追求,有理想的同学是不会把精神寄托都放在恋爱方面的。而为了摆脱寂寞而恋爱的同学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仅仅因为寂寞孤独而投入一段感情,要怎样保证这份感情的真挚和纯洁。为了寻觅结婚对象的同学仅占不到五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多不是以结婚为目标的,大学生恋爱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和许多变数,很难保证大学中的恋爱对象就是今后的结婚对象,事实也告诉我们很少一部分大学中的情侣最终能够走进婚姻的殿堂。对于于大学生恋爱的目的,34%的同学选择了满足心理需要,41%的同学选择了享受这个过程,4%的同学选择了满足生理需要,13%的同学选择了为了毕业后建立家庭,剩下8%的同学选择了随大流。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同学恋爱的目的是有所偏颇的。其中选择满足生理需要的思想是被认可的,这种思想容易导致在恋爱中的不负责任,容易伤害到他人。而因为同学中很多都恋爱而自己也加入恋爱的行列式完全不必要的。若没有合适的人选,没有真感情的基础,完全因为随大流而谈恋爱,往往不能很好的体会爱情带来的乐趣,有时也易造成分手现象,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情感伤害。
三、关于婚前性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30%的同学坚决反对,5%的同学持赞成态度,20%的同学认为应该任其发展,余下4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但他们自己不会这样做。这一题的调查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主张较纯洁的恋爱关系。这种结果显示了当今大学生对待自己还是比较负责任的,尤其是女生,懂得保护自己。这也表明了多数大学生还是思想上比较成熟的,并不会被感情冲昏头脑,做出自己今后可能会后悔的事情。对于大学生出现婚前性行为的原因,28%的同学认为是一时冲动所致,40%的同学认为是缘于生理和心理的强烈需要,32%的同学认为是情感深化的必然结果。
四、关于恋爱对生活的影响
1、学业方面
对于恋爱是否会影响学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85%的同学都认为大学生恋爱对学业的影响是不能确定的,有可能恋人之间互相鼓励,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但亦有可能双方过于沉浸于爱情的感受当中,花费过多时间在“二人世界”的甜蜜中,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耽误了学业。另有12%的同学认为恋爱对学业是没有不良影响的。也有3%的同学认为恋爱课余促进学业。对于恋爱对学业的影响并没有定论可言,结果是因人而异的。能够很好权衡爱情也学业的同学一定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既享受爱情,又保证学业的出色完成。
2、开销方面
恋爱中,一定有一些单身时并不必要的花销。如一起吃饭,看电影,旅游等。而对于恋爱中花销问题,认为恋爱会是花销增加的同学占47%的比例,认为会减少花销的同学仅占12%,其余41%的同学认为因人而异。恋爱中的开支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一般都会增加花销,对大学生的个人生活水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有的同学为了给男、女朋友买礼物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节衣缩食。但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影响较校3、爱情与友谊
沉浸于爱情喜悦中的同学们往往会忽视了与同学朋友的沟通和交流。“二人世界”占用了过多时间后,必然导致与朋友们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大学是发展友谊和扩展人际关系的良好场所。对于因爱情而忽视了友谊的培养的同学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4、失恋之后
失恋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对一个人付出许多感情之后,却发现那个人逐渐离我们远去了,这当然令人伤感。在对于失恋问题的调查问题中,47%的同学都选择了失恋后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31%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4%的同学选择了有报复倾向,18%的同学选择更加努力地学习。可见大学中恋爱失败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会对同学的情感造成很大的伤害。严重的影响到同学对生活的信心,自此消沉下去。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承受能力比较好,能够处理好感情问题,不至于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二、 建议和措施
1、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等其他方面的关系。
大学生终究是学生,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大学校园不仅教会我们许多知识,也肩负着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恋爱这能算是我们大学生活中的选修课,并不那么重要。所以,身为大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时时想着自己的理想,并为之积蓄力量。不能因为恋爱而荒废了学业,废弃了一直以来的理想。恋爱的同时,也要注重和同学朋友们的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未来走上社会是一定有好处的。所以,不妨在恋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2、量力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谈及恋爱花费的问题,我认为量力而为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没有必要为了虚荣心而去攀比和选择奢侈的花费。恋爱更多的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契合和愉悦,和物质上的享受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注重精神吧,物质仅仅是身外之物,只有情感才能长久。
3、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恋爱中的问题。
恋爱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生气吵架,分手等。要有正确的心态去处理这些问题。当双方产生矛盾时,尽量为对方考虑,尽快解决矛盾,以免影响心情,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而对于失恋的问题,则要放宽心态,不能钻牛角尖,过去的事情就让它真正过去,不要再留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人们的不快乐是因为执着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因而,若和恋人分手,微笑地祝福他(她),并看向前方,展望新一轮的美好。而不要沉浸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而荒废了了学业,忘记了朋友。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恋爱也是其中一抹亮丽的色彩。希望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向往的大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规避恋爱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享受恋爱的美好过程的同时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篇5
一、前言
爱情,是人类生存进程中很重要的感情,而作为大学生,恋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关乎个人成长。在恋爱中,居指导地位的便是恋爱观。恋爱观,是人们对恋爱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以及对恋爱所持的态度。
然而当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是,在中学时代,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和应试教育创造的氛围,学生或对恋爱视若猛虎,或对恋爱不屑一顾,或内心渴望恋爱却又无从开始。进入大学以后,恋爱氛围宽松不少,但由于缺乏恋爱观教育,导致相当数目的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来指导自己的恋爱行为。更有甚者,在国内外某些腐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了错误的恋爱观。蔡融指出,大学生恋爱观中存在着恋爱结果不谈婚姻、贞操意识淡化、恋爱目的功利性等问题。
四川某高校辅导员发现了躲藏在教学楼女厕所里面进行偷窥的学生甲,甲慌张之余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辅导员刺死。据了解,该学生已是大三,成绩优秀,准备考研。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春明正在教室做课前准备,要为学生讲授《比较法总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将之砍死。案件起因就是付成励认为其女友和程春明的暧昧关系是导致他和女友分手的原因。
从这两件悲剧性案例中可以得出,错误的恋爱观对大学生及其周围人的潜在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见》规定了当前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恋爱观是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论文也屡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出现,可见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已成为重要课题被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此方面做出了大量成果。例如,解鹏和王金奎把大学生恋爱分成四种类型:慰藉型、友情型、志趣型、娱乐型。[3]何润发现了电视相亲节目对大学生恋爱观引导、审美标准和婚姻认知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邵昌玉和胡珍指出,要基于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恋爱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爱情责任感教育,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要体现性别差异,加强大学生择偶观的引导。
由以上可以看出,调查大学生恋爱观具有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意义。所以,我们选取了“大学生恋爱观调查”作为我们小组马克思理论社会实践调研的题目,以期客观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并争取在真实数据、严谨讨论的基础上,给出如何树立正确恋爱观的合理化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力图通过该问卷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限于各种限制因素,我们选择在网络问卷平台发放、收集、整理问卷。该问卷总计十五选择题,除第七道为多选题外其余均为单选题,无计分方式。第一、二、三道题调查了填写人年级、性别、情感状况等基本信息,其余题目均与填写人的恋爱观有关。我们利用网络问卷平台自带的交叉分析功能,分别以年级、性别、情感状况为自变量,而以剩余的十二道题的填写情况作为因变量来进行数据分析。
三、问卷结果
我们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向自己的好友发送问卷链接,故而填写问卷接受研究的人员主要为组员身边的朋友,共计301人。按性别分布来看,男生有182人,占%;女生有119人,占%。按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年级有186人,占%;大二年级有93人,占%;大三年级有12人,占%;大四年级有五人,占%;研究生有五人,占%。按情感状况分布来看,“单身,没有追求”的有182人,占%;“正在追求”的有41人,占%;“正在恋爱”的有63人,占%;“刚失恋”的有15人,占%。在问题“您认为男女生在追求过程中采取的合理策略应该是”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各年级回答“速战速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 %、 %、 %。
四、结果讨论
(一)以年级为自变量的讨论
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我们发现以下一些变量明显受到年级的影响。
1.理想的恋爱时间
在问题“您认为大学哪个阶段更适合谈恋爱”之中,回答“大一”的占%,回答“大二”的占%,回答“大三”的占%,回答“大四或研究生”的占%,回答“大学阶段不应该谈恋爱”的仅占%。
大一年级的问卷填写者中%的人认为大二最适合谈恋爱,高年级(大四、研究生)的问卷填写者中则有%的人认为大一最适合谈恋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一时候因为基础课程较多,大多数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而恰好大二时候课程比较少,又加上大三、大四、研究生就要直接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问题,所以很多学生把大二作为他们经营爱情的最佳阶段。而高年级(大四、研究生)为什么大多觉得大一时恋爱的最佳阶段呢?在经历过一些情感波折和就业市场大潮之后,高年级同学变得很实际(高年级在事业与爱情当中,选择事业的占到%),越来越认识到:年级越高,那种青葱纯真的恋爱就会越来越少。另外,调查显示,%的高年级同学选择“打发寂寞空虚的大学时光”作为自己的恋爱动机之一,高于其他年级。这说明,高年级同学可能会把恋爱看作大一繁忙功课的调和剂。综上所述,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大学应该有一次青葱单纯的恋爱,且大二时恋爱的最佳时机。此时的大学生有时间,有精力,且思想较为单纯。
2.合理的恋爱策略
大学生在恋爱中会会分出两种人,一种人认为喜欢就追求,一旦察觉到没有希望或者不合适就放弃,不要耽误自己强迫他人;另一种人很享受暧昧期,想在在一起之前就能基本了解对方。但是大学生对合理的恋爱策略的选择的改变提醒我们,或许一直被家长们所倡导的日久生情式的恋爱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恋爱方式,它使我们的恋爱过于隐晦,使得恋爱双方都会产生疲劳感。而速战速决更能赢得对方的心,促成美满的恋爱。
3.理想的恋爱形式
在问题“您理想的恋爱形式是什么”中,回答“一见钟情式的”占19.93%,回答“日久生情式”的占77.08%,回答“任务式(迫于家长的压力以完成任务)”的占1.66%,回答“影响式(因周遭恋爱氛围太浓厚而去谈恋爱)”占0.66%,回答“促成式(同学朋友的极力撮合)”占0.66%。这说明,在恋爱形式上,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符合当代大学生自我张扬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选择“一见钟情式”的比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大一、大二、大三、高年级(大四和研究生)选择“一见钟情式”的比例分别为21.39%、18.09%、16.67%、36.36%。选择“日久生情式”的比例居高不下,分别为76.47%、78.72%、75%、54.54%。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倾向于拥有一份以踏实感情为基础的爱情,随着阅历的增长,爱情在大学生中的绝对浪漫色彩逐渐下降,但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4.事业与爱情的选择
在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事业(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的”中,回答“事业高于爱情”的占14.29%,回答“恋爱至上”的占3.99%,回答“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的占81.75%
这说明,虽然现实生活中能很好调和爱情和生活的同学不在多数,但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爱情和事业是可以调和的。因此可以说,大学恋爱中的浪漫化的问题在此也有体现。大学时代正是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刻苦奋斗的时候,但仍有3.99%的同学把恋爱置于第一位,这明显是不智的。
在以年级为自变量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随着年级升高,选择“事业高于爱情”的比例在上升:大一、大二、大三、高年级选择“事业高于爱情”的比例分别为12.83%、14.89%、16.67%、27.27%;选择“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的比例虽然居高不下,但依旧呈现下降势:大一、大二、大三、高年级选择“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的比例分别为85.56%、78.72%、58.33%、54.54%。
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年级增加和接受社会教育的增多,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向市场靠拢,同样在“先立业,在成家”的古老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事业心越来越强,所以低年级同学呈现出来的比高年级同学多得多的浪漫性,也就不奇怪了。同样,在经历或者目睹了很多感情的破裂之后,高年级同学也意识到调和好恋爱与事业的关系并不容易。
5.恋爱尺度极限
在问题“您可以接受的大学生恋爱尺度极限是”中,选择“一般身体接触(牵手,拥抱等)”占10.96%,选择“接吻”的占28.24%,选择“亲密的肌肤抚摸”的占24.92%,选择“性爱”的占35.88%。横向上可以看出,在各个年级的问卷填写者中,选择“性爱”的人数的比例一直是最大的,且在纵向上呈现上升趋势: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选择“性爱”作为恋爱尺度极限的分别为32.19%、36.17%、58.33%、60.67%、80%。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对于性的认识较为开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对于性的看法的改变便是一个例子:由保守走向开放。然而不能盲目认为,大学生对性的开放性认识便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开放也能反映出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心爱的好奇心理和游戏人间的心理。一旦大学生在性行为上没能把控好自己,便会很容易酿成悲剧,对自身和家庭都会造成伤害,这个现象值得警惕。
(二)、两性恋爱观的差异
在把性别作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我们发现,男女恋爱观之间存在有以下明显差异。
1.在问题“您(理想)的恋爱形式是什么”中,男生中选择极具浪漫色彩的“一见钟情式”的比例为%,而女生则为%。
2.在问题“您认为大学生恋爱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中,男生选择“看到大家都有男(女)朋友,耐不了单身的寂寞”和“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求精神寄托”的比例分别为%、%,而女生则分别为%、 %。
3.在问题“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中,您更倾向于哪一种”中,男生中选择“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的占%,而女生中选择该选项的占%。
4.在问题“您若单身,对大学校园情侣有何看法”中,男生中选择“羡慕”的比例为%,女生中选择该选项的比例为%。
5.在问题“您认为大学生恋爱中男女合理的消费比例是多少”中,男生选择“1:1”的比例为%,选择“2:1”的比例为%。女生选择“1:1”的比例为%。
6.在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事业(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的”中,男生选择“事业高于爱情”的比例为%,女生选择“事业高于爱情”的比例为%。
7.在问题“您可以接受的大学生恋爱尺度极限是”中,男生中选择“性爱”的比例远远高于选择其它选项的比例,为%;女生中选择“接吻”的比例最多,为%,选择“性爱”的比例最少,为 %。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和差异。
1.女生拥有比男生更为理性的恋爱观。可以看出,女生倾向于选择更为理智的选项。在恋爱形式上,男生较女生更多地选择了极具浪漫性质的“一见钟情式”,虽然男生女生在整体上都更倾向于拥有具备坚实感情基础的“日久生情式”,但明显女生在此有更大的倾向性。在恋爱动机上,女生比男生更为正确:她们更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而不是弥补空虚、打发无聊的工具。
2.虽说有情饮水饱,但感情无不建立在经济基础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情侣都偏向于“经济独立”,大部分男生还是懂得担当,女生也较我们父母辈而言更加懂得体谅。
3.男生的事业心较强,在事业与爱情之间更多地选择了事业,与此相联系的是,男生在恋爱中更愿意承担更大比例的消费。
4.男生在防止冲动造成爱情悲剧中要负担起更大的责任。很明显的,相比于女生,男生具有更大的游戏人间心理和对性爱的好奇心理。所以在恋爱过程中,男生有义务保持更大的克制,自重的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想法,切勿因为冲动而偷食禁果,铸成大错。
5.男生在恋爱上更加主动并且更愿意付出更多的爱,而女生则更希望得到平等的爱。这提醒我们,作为男生再也不能把自己的女友看作要呵护的对象,而是要让女生感觉到自己与男友在付出上是平等的,男生与女生要一种互相尊重的方式恋爱。
(三)情感状况造成的差异
在把情感状况作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我们着重比较了情感状况为“正在追求”和“正在恋爱”的填写着和“刚失恋”的填写者之间的区别,并发现一些差异。
在问题“您认为在大学中哪个阶段更适合谈恋爱”中,情感状况为“单身,没追求”、“正在追求”、“正在恋爱”、“刚失恋”的人选择“大学阶段不应该谈恋爱”的比例分别为9.29%、0.00%、4.76%、26.67% 。
在问题“您理想的恋爱形式是什么”中,处于上述四种情感状况的人选择“一见钟情式”的比例分别为21.86%、20.93%、20.63%、6.67%
在问题“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中,您更倾向于哪一种”中,处于上述四种情感状况的人选择“这很浪费时间和精力,影响自己奋斗”的比例分别为9.29%、11.63%、6.35%、26.67%。
在问题“您认为失恋会不会影响您的大学生活”中,处于上述四种情感状况的人选择“会,完全毁掉了大学生活”的比例分别为1.64%、4.65%、1.59%、13.33%。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失恋前和失恋后对于爱情的看法差别较大:对大学恋爱的排斥性明显上升,恋爱之中的浪漫性因素也急剧减少。同样,接受调查的刚刚失恋的同学中,认为失恋会毁掉大学生活的人的比例相对于处于其他情感状况的人来说,也是不小的。
五、结论
(一)大学生恋爱观特征
1.自主性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一见钟情或者日久生情式的的爱情,而这两种爱情的.自主性都很高。大学生们不喜欢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要求去恋爱,而是为了自己去恋爱,并主动采取行动,敢爱敢恨,而通讯方式的极大丰富也为大学生自主恋爱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学生恋爱的自主性,符合大学生充满活力、个性张扬的特点。
2.恋爱过程浪漫化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选择一见钟情式的人数不在少数,而认为对网恋持有肯定看法的也占到了填写问卷总人数的%,这个比例明显不低,说明不少大学生恋爱观中的浪漫色彩不小。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劳师动众的大摆宴席、精心准备让对方感觉到惊喜。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3.在年级和性别上有明显差异
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实际,恋爱中的一些不且实际的想法和一切浪漫色彩都在消退。在市场、社会的教育下,面临着就业问题的较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一份纯净爱情的几率比较低,但恋爱中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也在下降。而没有直面就业压力的低年级学生,虽然极有可能拥有纯净的爱情,但爱情中却掺杂者很多浪漫的、不实际的因素。
在性别上,女生比男生更为理智,表现出较高的情商,且在性观念上也比男生保守很多。
(二)大学生恋爱观中存在的问题
1.因空虚而爱
调查显示,%的同学认为大学恋爱可以用来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的同学则把弥补内心空虚作为自己恋爱的动机。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新的理想尚未建立,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道德观念淡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3.好奇心较重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与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浪漫化和理想化
如前所述,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着浪漫化的问题,同样当代大学生在其心里总有一种理想的恋爱模式,在思想上表现出理想化,在恋爱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寻找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如果有一点与自己的模式不想符合,恋爱就即将失败。在交往和寻求对象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因素,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成熟,过于理想化,则忽视了实际的现实情况,最终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伤害,会让他们排斥恋爱、放弃恋爱,甚至会有同学因为没有处理好恋爱失败给自己的影响而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完全毁掉。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建议
1.学校责任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所以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任务上,学校负有重大义务。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的只能就是通过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心灵塑造。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赋予学生先进的文化意识,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不自觉的形成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满足学生思想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样,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健康的兴趣爱好,客观上也能直接地减少学生因为空虚而去恋爱的可能,这也是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学生保持健康心理
大学生心理虽正快速成长,但尚未真正成熟,处于青春期后期,性意识成熟,渴望交往异性,同时性审美和性道德意识薄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因此学校应重视性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咨询。同时也应该加强宣传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减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心理。
(3)、帮助学生树立大学目标
目标是人们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尚未建立新的目标,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大学目标,制定职业规划,以目标激励行为。同时,也能防止学生因空虚而爱,最终迷失在爱情的森林里。
2.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大学生未能在高校拥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与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学生、家长、老师们被迫围着高考指挥棒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树立。因此从大的方面说,社会应尽快完善教育体制,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救出来,以便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思考和经历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从小的方面来说,从学生青春期开始,就要增设一些课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同样也要加大社会宣传,让各位家长改变“谈爱色变”的心理。
而作为家长,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任务上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首先,在学生中学阶段,家长要改变“谈爱色变”的心理,不要回避,要主动与孩子交流,如果孩子发生早恋,也不必惊慌,注意引导孩子,让早恋经历成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恋爱观的一次宝贵经历。在大学里,家长也要注意与学生沟通,当孩子在恋爱上遇到困惑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给予指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
3.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1)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2)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对自己和他人极不负责。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相反,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3)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不能影响学业,相反要促进彼此朝共同的目标努力。
(4)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学会识别爱情,保护自己,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5)自律自重
男生较之于女生,在性的问题上具有更大的好奇心理,同样也就具有更强的冲动性。所以男生在恋爱中,务必保持更大的自制和自律。同样,女生也应该自重,爱惜自己。男女之间共同克制,严防偷食禁果,酿成悲剧后果。
六、结语
我们在经过近一个月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后,得到了以上结论,在结论中我们已经详尽的介绍了我们在大学生恋爱观中发现的大学生恋爱观的特征以及大学生恋爱观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给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几点建议。为了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成果,在此做一个简单明了的总结。
我们调查了300余名大学生,他们在各个年级分布均匀,主要集中于低年级,男女比例较为合理,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合格的社会调查。其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具有自主性、恋爱浪漫化、恋爱观存在年级分歧等特征同时大学生内心空虚、欠缺严肃、过于满足好奇心化以及过于追求形式等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针对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所以学校的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提醒我们,学校在树立学生恋爱观上是存在一定的义务的,宣传指导在校园中是必要的。很多大学生是远离自己的家乡来到异地求学,家庭已经很难在影响到学生们的生活,但是家长们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可能家长的一句话就能点破一段恋情。所以作为大学生的避风湾,家庭同样有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观的义务。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自身要做好自我监督的工作,而社会也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恋爱环境。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用传统的评定标准来说还是很健康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很担心这只是刚刚脱离中学的大学生们因种种原因,还未真正的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我们根据目前的数据得到解决办法针对目前的情况并无法适用于特殊情况,这体现了本次调查的局限性。我们在近一个月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中,不仅了解到了当代大学生中在恋爱观的情况,同时也对自己的恋爱观情况有新的看法和理解,并且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合理的表现自己的内心的空虚,理智的恋爱消费,适度的开放,勇于面对失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再生活在拘谨的年代,而大学正式我们恋爱的时期,我们不用去回避这个话题,但也不会过于的游戏恋爱;我们不用在为吃穿发愁,但也不会为恋爱挥金如土;我们不再因为两性话题而羞愧难当,但也不会轻率地宽衣解带;我们不会被失恋摧毁人生,但也不会只觉得风轻云淡。
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是未来,我们要做真正懂恋爱的人。
七、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版
[2]蔡融.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恋爱观教育.社会心理学,第20卷,总第79期
[3]解鹏,王金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和引导.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4]何润.电视相亲节目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及建设对策.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邵昌玉,胡珍.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
八、调查问卷
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研究生
3、您认为在大学中哪个阶段更适合谈恋爱: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研究生
F大学阶段不应该谈恋爱
4.您当前的情感状况是:
A.单身,没有追求目标
B.正在追求
C.正在恋爱
D.刚失恋
5、您(理想)的恋爱形式是什么:
27
A、一见钟情式
B、日久生情式
C、任务式(迫于家长的压力以完成任务)
D、影响式(因周遭恋爱氛围太浓厚而去谈恋爱)E、促成式(同学朋友的极力撮合)
6、您认为大学生恋爱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A看到大家都有男(女)朋友,耐不了单身的寂寞B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求精神寄托
C对方追求强烈,自己被感动
D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
E满足好奇心
7、(多选)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中,您更倾向于哪一种
A.这是正常的身心需要
B.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
C.打发寂寞空虚的大学时光
D.这很浪费时间和精力,影响自己奋斗
E.随波逐流
8、您若单身,对大学校园情侣有何看法:
A.羡慕B.不看好C.淡然
9、您认为在校期间情侣每天在一起多久合适:
A、1小时左右
小时左右
C.一天中大部分时间
10、您认为大学生恋爱中男女合理的消费比例是多少:
11、您认为男女生在追求过程中采取的合理策略应该是:
A.速战速决
B.持久战
12、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事业(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的:
A.事业高于恋爱
B.恋爱至上
C.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13、您是怎么看待网恋的:
A.网恋也有真爱
B.不会有结果
C.中立
14、您可以接受的大学生恋爱尺度极限是:
A.一般身体接触(牵手,拥抱等)
B.接吻
C.亲密性的肌肤抚摸
D.性爱
15、您认为失恋会不会影响您的大学生活:
A、会,完全毁掉了大学生活
B、不会,无所谓,完全不放在心上
C、会影响一阵子,但生活仍需前行
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篇6
摘要:
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及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
2.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周围初中和高中同学朋友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份,回收39份,有效率为97.5%。
3. 调查时间为20xx年2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四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后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
三、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 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 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 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 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 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篇7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
一、性别差异
男性受访者认为“浪漫”、“专一”、“负责任”是最重要的恋爱品质,女性受访者则更看重“信任”、“忠诚”、“支持”。在对恋爱目的的看法上,女性受访者更注重感情的投入和交流,男性则更看重肉体和生理需求的满足。
二、恋爱阶段的不同看法
在恋爱阶段上,大学生们对恋爱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大一、大二的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不谈恋爱就是浪费时间”,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则更看重稳定的感情和对未来的规划。
三、网络恋爱的看法
对于网络恋爱,大部分受访者持开放的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网络恋爱不靠谱,不如现实中的.恋爱稳定可靠。
四、异地恋的看法
对于异地恋,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可以理解和支持,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异地恋不如现实中的恋爱稳定可靠。
五、恋爱对学业的影响
在对恋爱对学业的影响上,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适度的恋爱可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但过度的恋爱会影响学习和成绩。
综上所述,大学生们对恋爱的看法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需求。对于恋爱,大学生们需要理性对待,注重对方的品质和自己的发展,不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要做出符合自己情况和价值观的决策。
大学生恋爱观调研报告 篇8
调研背景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恋爱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调研,了解其恋爱观念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收集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涵盖了大学生的性别、年龄、恋爱经历、恋爱态度、恋爱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调研结果
一、性别比例
男性占比48.5%,女性占比51.5%。
二、年龄分布
大学生的年龄分布比较广泛,其中19-22岁的学生占比最高,达到了65.0%。其次是23-25岁的学生,占比为24.5%。26岁及以上的学生占比为10.5%。
三、恋爱经历
近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谈过恋爱,其中18.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有过一段以上的恋爱经历。有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未谈过恋爱。
四、恋爱态度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恋爱是一种很重要的情感体验,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外,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恋爱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或社交需求。
五、恋爱观念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恋爱持开放的态度,认为可以自由选择恋爱对象。另外,有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恋爱需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才能建立长久的感情关系。此外,近30%的受访者认为恋爱需要双方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让感情更加稳定。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对恋爱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大部分人认为可以自由选择恋爱对象。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恋爱需要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或社交需求。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恋爱需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才能建立长久的`感情关系。
近30%的受访者认为恋爱需要双方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让感情更加稳定。
针对以上结论,我们建议:
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念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情感需求,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念。
学校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更加具备理解和支持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