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方案

知远网

2025-03-21方案

知远网整理的教学的方案(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教学的方案 篇1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文章初步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动植物、自然现象、人类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文章内容很有延续的余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历史的继续,人们对太阳的认识研究开发会不断进步。

当今的信息社会,呼唤具有独立性、敢于创新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从小敢于质疑、有独立见解、能独立思考,同时又善于收集处理信息、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过程都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教学中,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促使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已形成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学就要牢固树立“大语文”观,从课内走向课外,课内外相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融合《太阳》一课的教材特点,我为本课教学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在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

2.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发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

4.学习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四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我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宇航员不能登上太阳的原因。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新旧知识有了一个磨合的机会。

(二)、利用教具,理清层次。

1、摘录。

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小卡片摘录有关太阳的知识点。摘录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2、质疑。

当有关太阳的知识点无序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时,提出疑问:我们看得明白吗?使学生领悟到要说明一种事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调整。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归归类。这个过程操作性强,训练面广,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

4、再质疑,再调整。

当材料比较有序时,提出一个层次问题,启发学生说明一种事物除了要按顺序,还要有层次。经过调整,全文材料已按几方面清楚地呈现于每位同学的桌面。

(三)、细读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让学生划出具体描写太阳特点的句子,知道运用数据和作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读、议体会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交流,拓展

布置学生课前多渠道、多角度(人类对太阳的认识、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实际应用……)地收集有关太阳的材料,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说”太阳。

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与人交流,学习倾听,学习简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知道信息收集的渠道是很多的,掌握一些信息处理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交流信息的同时,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地想象、畅谈自己美好的.设想:怎样让太阳把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可爱。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质疑,培养主动质疑的兴趣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探索,激发学生课外研究探索的兴趣热情。指导学生课后结合自己的了解感受,写诗歌、散文、小论文,作画,编写小报,用丰富多彩的作品来布置板报,展示学习成果。

整个过程以学生的操作、探索为主,使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习语文的空间,掌握初步的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

教学的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辩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借助辩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摸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感受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一)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生:东、南、西、北。我们用你是怎样分辨出来的呢?

生:我面向北方、可以用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的口诀就可以分辨出来。

活动1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小红来到一所学校,妈妈告诉她体育馆的那一面是北,可是她找不到医院、商场、邮局都往哪儿走,你们能帮帮她吗?(课件出示:图片。)

生:能!

师:谁能来?

生:医院位于学校的西面,商场位于学校的南面,邮局位于学校的东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显示出四个方向词:东、西、南、北)

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

医院学校邮局

少年宫商场电影院

2.调动原有经验,初步感知新方向

师:除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以外,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过哪些新的方向?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我知道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师:你是在哪儿听到的呢?

生2:我知道西北方向,因为我听过西北风。

生3:我还知道东南方向,我看天气预报时听到过东南风。

师:(指大屏幕的图)以学校为中心,东北方向是指什么地方?

生:动物园在世纪门的东北方向。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为什么?

生:我同意,因为饭店几既世纪门的东面,又在世纪门的北面,所以它是在世纪门的东北方向。

3.用新的方向词说一说,图上的其他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师:在小组里说一说,图上的其他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2制作方向板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东、南、西、北,还通过努力认识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我们来比赛,给你一个方向,你能不能很快地认出其他的七个方向,把他写在方向板上,看谁的动作最快?标示有北面的空白方向板,请前七位同学来填写其他空出的方向。)

活动3辨认方向1.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的八个方向

(1)讨论:x什么辨认方向。

师:如果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连一个方向都不知道,同学们会怎么办?

生1:可以利用指南针帮助我们。

生2:还可以请教别人。

生3:可以看早上的太阳,太阳从东边生起。

生4:可以观察树木,长得茂密的一边是南边。

生5:还可以看傍晚的太阳,是西边。师:同学们真棒,碰到问题就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且办法还真不少。

(2)根据一个方向辨认教室的其他方向。

师:大家试试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你能辨认出教室的八个方向吗?(每个学生都在尝试辨认)

师:教室的黑板位于教室中心的北方。其他的方向同学们能说出来吗?你和你的同桌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利用方向板来帮忙。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这间教室的各个方向?

生1:柜子在教室中心的西北方向。

生2:后门在教室中心的西南方向。 ……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又慢到快)。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个关于方向的游戏,好吗?

生:好!面向南——点点头,转向西——拍拍肩,面向北——拍拍手,转向东——扭扭腰。向着东北——点点头,向着西北——伸伸手,向着西南——拍拍肩,转到东南——扭扭腰。

2.找出自己身边把个方向的同学

(1)体会方向的.相对性。

师:我们来玩第二个游戏,请第三排的同学站起来一起做游戏。

师:请于博文同学东边的同学冲他点头。

师:在他西边的同学招手。

师:再来一次!请王希凡同学东边的同学冲他点头……(学生再次经历思考、判断、调整、修正的过程。)

师:玩了两次,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沉默)

师:为什么同样是洪烨,一会说他在王希凡的东边,一会又说他在于博文的西边呢?

生1:我们刚才搞错了吧?生2:因为我们每一次的中心不同,第一次是以王希凡为中心,第二次是以于博文为中心,所以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观察和判断方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以什么为中心。

(2)同桌活动:向同桌介绍自己身边八个方向的同学。

师:你能不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你的八个方向分别有谁?在玩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先由一个同学说,另一个同学当小裁判评一评,然后再交换。当小伙伴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帮帮他。(同桌活动。)

教学的方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设计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教学的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同时也是语文拓展性活动的一个好素材。

【设计理念】

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不是很多,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等等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并在过程中运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各个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活动目标】

通过赏图入境──品读感悟──合作探究──美文赛读──拓展交流,感受赵州桥的悠久历史,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研究桥、创造桥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

1、媒体:powerpoint幻灯片① (赵州桥近远景、石桥系列)② “夸夸赵州桥”音乐幻灯片③(各国现代化的桥)

2、学生画桥写桥作业展示栏 (学生“桥文化”研究专栏)

【活动过程】

一、赏图入境──观桥

师:这是赵州桥。──用幻灯片呈现赵州桥的近远景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想说什么?

生:赵州桥很美。

生:赵州桥很坚固。

生:赵州桥有两个桥洞,没有桥墩。

师:(点头)噢,有的同学已经把赵州桥的.建筑特点看出来了。我们还要在课文里学到赵州桥更多的特点。

二、品读感悟──赏桥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们把生字“请”出来,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哪个小组来当小老师?

(生读生字,并组词。然后带领全班同学读。)

生(读生字卡片):济,安济!

师(纠正):是安济吗?

生:不是,是安济桥!

师:那么安济桥又是什么桥呢?

生:赵州桥。

师:对,安济桥就是赵州桥。

生(读生字卡片):匠,石匠。

师:课文中的石匠是谁呢?

生:李春!

师:下面老师想欣赏一下各组同学读课文。边读边发现一些新词好吗?

师:他们读得非常整齐。板书:世界闻名。(指着板书):大家一起把这个词语读一下。

生:世界闻名。

师: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世界最有名。

生:全世界最创新。

生:这桥在世界最好的,最古老的。

生:也是最有名气的。

师:(点头赞许) 最古老的桥,那么它有多少年历史了?

生:1300多年。

师:我们再来相互介绍一下这世界闻名的桥。同桌同学对面读。

生:对读。

师:有感情! 我们一起把第二段读一下。

(读到“好处”师引读: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生继续按照课文内容读下去。)

师(夸奖):同学们真厉害,这么长的句子也能读通顺。我们再接下去读。

三、合作探究──议桥

师:读完了课文,大家体会了赵州桥的特点。一定有许多想法。先在小组里讲讲。

(生讨论)

师:现在哪位小组代表来告诉大家你们的想法?

生:读完这篇课文,我想告诉大家赵州桥有50多米长,9米多宽,有可行车,有可行人。

生:如果我在河北,我看到赵州桥一定会把我见到的给记下来。

生:我看到有一个句子旁边有一句话。我知道这句话好在哪里。

师:那请你告诉我们。

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不但……而且……是个递进关系。(师表扬)

生: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李春叔叔为什么要用石头砌这座桥呢;另一个是,这座桥是怎么样用石头砌成的呢?

师:有没有同学能解答这位同学的疑问呢?

生:我知道用石头砌会比较坚固。

生:赵州桥已经有了1300多年的历史了,真的很坚固。

生:我还知道第二个问题。当时人们先在陆地上建好了桥的两端,然后再把石头放在船上,运到桥中建的那段,一点一点地建成的,我是从一本书中了解的。

师:嗯,你的知识丰富。

生:桥用石头砌成的,又是怎么样把石头固定的呢?

生:我知道,那是用石灰来砌的。

师:谁能根据自学情况来设计一个抢答活动?

生:(举手,走上台)你们能用这个字说不同的词语吗?(用粉笔写个“创”)

生:创举。

生:创造。

生:创新。

生:新创。

生:创想。

生:创世纪。

生:创建。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精彩。还有想主持抢答活动的吗?

生:有(站起来),谁能用“坚”组词?

生:坚固。

生:坚持。

生:坚强。

生:坚毅。

生:坚定。

生:坚决。

生:坚硬。

师:好。那赵舟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坚固

四、美文赛读──赞桥

师:大家已经非常了解这著名的古桥了,让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来美美地夸一夸赵舟桥吧!

教学的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

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欢哪句名言,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同学们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从名言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懂得更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板:22

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板: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

(1)轻声读这句话。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教学的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1、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3、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师

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二、学生

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腰鼓的表演片段)同学们,欣赏了这幅精彩的表演场面,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那么请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场表演、(交流评议)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有困难、不妨让我们一同欣赏刘成章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气势,竟至于使我们如痴如醉、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提问:这是……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说明: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等等、

2、自由大声地朗读:

找出描写“腰鼓”部分、

三、研读全文

1、理请结构(师生齐读)

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内容赏析:

⑴布置分组朗读,分组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如:

①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③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⑵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3、品味语言:

⑴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⑵学生间互相交流、

⑶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句式上: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修辞上: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4、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作业(迁移练习)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