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梭罗是崇尚自由的。当他从瓦尔登湖到村镇中修鞋却被捕时,可以发现他向往的是美利坚的和平与自由。“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梭罗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视的东西。并仍能保持自己单纯的、自然的、美好的伟大心灵。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读完后,我对梭罗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和行动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海湾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 具有的独特 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最后,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朋友向我推荐《瓦尔登湖》这本书很久了,这回趁着假期,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到书名,便被它朦胧的意境所感染,脑海里浮现出无数浪漫凄美的画面。可是当我迫不及待地阅读正文时,我大跌眼镜,瞬间石化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所以,一开始,我很难接受这本书的枯燥无味,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渐渐喜欢上了他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卢梭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瓦尔登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他开启了人生的新路程。
虽然生活清苦,孤独,但是卢梭却很快乐。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智慧,也开始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前的我们,总是在意物质的享受和攀比,我们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容颜是否倾国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鲜亮丽,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辉煌。但是了解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享受内心的欢愉。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快乐,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会使他变得光彩照人。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开始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开始学会淡泊。书中,卢梭告诉我们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生活哲理,梭罗记录了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通过这本书,愿我们都能够获得快乐,享受快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文章,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学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了,大概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须得听其言,观其行,而要了解一本书,不仅要了解书的作者,也要了解此书创作时作者所处的境况以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脱离了这些,书为死物,你既无法深究什么,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改革家,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其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梭罗26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纪,可是梭罗却挣脱了俗世的枷锁,独自在瓦尔登湖湖畔建立了一个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为自给自足,《瓦尔登湖》便是他在湖边两年生活里大小琐事的记录和思想的随笔。
19世纪的美国,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独立的美国文化诞生和生长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梭罗较之而言,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在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子里,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记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笔开销,除去原木,石头和沙子,他一共花费了28。125美元,这个花费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其实也同样难以置信。人们总是说,赚这点钱够干什么呢!于是又继续拼死拼活的劳动赚钱,等到钱攒够了,却发现物价又涨了,只能望洋兴叹罢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最美的事情不过于此书最后一篇以春结尾,春天总是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带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本书的结尾就如开头一般,总是让人无法预知作者的思想,仿佛作者是凌驾于宇宙之上的智者,没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马行空、跳脱不羁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对如此浩瀚无穷而又简单通透的真理,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任凭作者的思绪和文字,带我徜徉。每每读到朴实幽默的道理时,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让我心中称赞,作者竟可以一语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让我暗下决心,作者经历之丰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读时,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伟岸的精神形象,其对生活体味之细及周身万物之爱,让人赞叹。作者笔下的一树一湖,一草一物,都极具生命张力,一幅幅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辞让我惊讶,因为是我之前从未想象到的,然而却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眼前惊艳,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为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来读的时候,总是内心会变得安静,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渐渐发现,读瓦尔登湖成了治愈我内心烦乱的良药,反倒把开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后来索性就不想那么多了,只想安安静静把它读下去。
大道至简,无欲无求。看过豆瓣,听过书评之后,我也还是不能完全将它明白。也许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辈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读书这个过程却给了我与大家思想碰撞的机会,很是难得。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梭罗说,人舍弃越多就越富有。居无定所,就会享受每一个地方的好时光,让自己变成富人,思想中获得一片自然风景,每年再看也就会都有此收获。就如诗人离开田庄,他享用了其中的精髓,把田庄写进诗篇,只把空壳留给了农场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自然风景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喜爱的就会感觉到凄美,不喜爱的就会感觉到寒冷。梭罗告诫人们,尽量远离约束,活得自如才好,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更多的土地上、房屋里。田地,少而勤,呵护在心,自然会得到很多乐趣。
梭罗来到林间居住,像报晓的晨鸡,来唤醒邻人。生而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才是最好的,希望人们多去亲近自然的'、有思想的东西,感受自然而然,享受自然而然的诗篇。梭罗居住在林间湖边,享受到了开阔的世界,享受到了幸福的时刻。他对此的描述,给人带来清新之感,世界是如此辽阔,思想是如此深邃。大多数人却如井底之蛙,一生也没有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真实的世界,只顾随波逐流,任世俗的物欲横流过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思想的一切淹没,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人居于时空之中,宇宙万物之间,所占不过一隅之地,像自然一样简约纯洁,思想如世界一样丰盈饱满,充满神秘的不可知。人居于某处,人又为何而生?
每日清晨是自我更新的时候,清晨最有价值,万物醒悟的时辰。清晨,有清醒的头脑,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也是人精神最纯洁的时刻,梭罗关于清晨的描写诗意又富有哲学意味。梭罗提出觉醒便是生活,对清晨的觉醒,那是一种精神,要心怀无限向往,那是生命升华的状态。梭罗提出,让时光升华,才是境界最高的艺术,雕刻品味生活,让思想煜煜生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接近!——《瓦尔登湖》独居林中篇
假如我们离开了喧闹的环境,假如我们没有现在物质生活,假如我们丢掉虚伪的善意,假如我们重新活一回。你是否愿意去寻找属于你的那片宁静!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舒适安宁的生活,才是他们的最终的目标,你的奋斗,也都是为了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能够赚上许多的钱,可以过上比别人更好的日子。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个社会,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钱了,而是人们已经都没有丧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线,为了钱,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瓦尔登湖》那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一个完全乌托邦式的梦,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人来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瓦尔登湖》在他的笔下,仿佛拥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幻想,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拷问心灵的场所,一个在物欲横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罗生活在一个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享受让许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沦在城市里,以牺牲自由和践踏人与自然的平衡作为代价的。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弊端,并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尚未泯灭的良知,进而改变那种重物质,轻精神的浮夸世风,从而完成一个时代的救赎。
在刚听说《瓦尔登湖》时,以为作者是厌倦世俗生活,选择消极避世,读了之后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了找寻生活的最低成本而自力更生,也因此找到了属于他的生活方式。
我们都知道,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的。《瓦尔登湖》向我们阐述了简与真的守望、虚与实的对比、挣脱现实与走向自我的洒脱。生命的真谛在于我们去如何对待,在物质至上的惊涛骇浪中,是否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找一个清净的港湾。在流言蜚语的满天乌云中,是否给真实的自我一丝明亮的阳光。
越黑暗的地方,哪怕一丝阳光,也会那么耀眼。愿你我,向着属于我们内心的样子出发!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最开始接触《瓦尔登湖》是因为前同事的推荐,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阅读,就这样断断续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它读完,对它的印象仍处于懵懵懂懂阶段。读书时,我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经历的是什么,所展示的内容又是什么,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但是合上书时,脑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觉悟太高了,太哲学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浅薄了,无法达到作者的境界……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这是一般超凡入圣的好书,亲近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怀念。的确如此,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体会了自然的美好,感觉到心灵的纯净。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当农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
这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的功能可谓千变万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机依赖症,当我们空闲时,不玩手机会手足无措,没有安全感,总觉得错过了什么,我想我们是被这些电子产品给控制了,是手机拥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了手机。我们应当适度的远离手机,更多的追求朴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不要为物所困。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每个人最不缺的都是时间,然而却都显得没有多少时间来阅读思考。在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一些想法明显的拓宽了我的思路,虽然有些问题没有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但还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仅仅身陷于原本的想法。
偶尔无聊会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干嘛,我们光溜溜地来到世界,最后什么也没有带走。像玄幻小说里,最后主角都是自己创造了世界,自己成为了世界里的神,但是他们却还是没有脱离受想行识、色香味触法等,最终还是没有脱离亲人、爱人抑或是朋友之类的感觉。或者当一个人不需要旁边的其他人的时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断地满足自身的.感觉来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终我们是否是都是为了过日子而过日子,或者是为了一种感觉,但是到最后都变成了一种空。
就像是当一个人做慈善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想过他们所在的困境是他们今生所必须经历的[]磨难,我们可能传播了一种负能量,打破了他们自己所应该走的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的过程中,是不是只是为了找寻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思路更加宽广?为了寻找一种另类的方式么?
然而,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活成了同一个人、同十个人,是因为在前人的经验模式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让自己生活吗?所以我们是否只是另一种模式下别人的延续呢?就算最终我们能够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种传说中的情况,是否真的是?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我还记得富人和渔夫之间简短但有意义的故事:当渔夫悠闲地享受微风,海浪简单、沉闷、悠闲时,富人教渔夫努力奋斗赚钱,这样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记烦恼,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是已经过上这样的生活了吗?渔夫回应道。
某种程度上,比起富人复杂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像个聪明人,找到了通往内心的捷径,简单朴素。仓民离缅甸很远,人员还没配齐。目前大部分人明显选择了致富之路。为了一个明确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不懈努力,不断为所谓的诗意和距离而奋斗,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无法逃避。
不过梭罗大概能理解渔民的智慧。他选择了独自走这条瓦尔登湖的捷径。湖边的丛林里竖立着一座木头房子,几十块钱,一幅简单生活的画面在《瓦尔登湖》慢慢展开。
在这样简单的生活中,梭罗试图直接面对生活的本质,违背命运,吸收生活的所有本质,从而彻底摆脱一切不是生活本质的东西,把生活推向死角,过滤到,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所以,他不需要茶和咖啡,不需要黄油、牛奶和鲜肉,所以他不需要用它们来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来钓梭鱼,然后用梭鱼做诱饵来钓鲈鱼。他的生活就是一年工作三四十天养活自己。那是森林里的第一缕晨光和淡淡的夕阳,鸟儿和松鼠的啁啾,豆田里的自由劳动,朋友们时不时的来访,远离城镇的喧嚣,对邻居的关心,对清澈无底的淡绿色湖泊的热爱和依恋。无论是寒冬的屋内取暖,还是初夏的林中漫步,融入瓦尔登湖都是对简单舒适生活的不羁追求。
当人们谈论金钱时,梭罗断言满足灵魂的需求是没有用的。这大概是一个在追求极简主义的道路上不屑金钱的不羁灵魂;正是这种对金钱的判断,让梭罗避免了重复做富人的错误,以简单的方式追求最不复杂的生活。
生活其实并不复杂。希望你能和梭罗一起在《瓦尔登湖》的岸边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欣赏鸟鸣虫鸣,破冰开湖,共享极简之旅。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立秋前后,我读了这本书。很薄,仅有三百多页,断续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读的书都停下了,很有点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几乎就没怎样热过。立秋这几天,一向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户外活动。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时候,一群人躲在易初莲花的檐下避雨。人们脸上,大多是焦急、烦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没有什么表情,无聊的翻看着自我买的东西。路上没有什么人,有伞的和没伞的.人,都在避雨。虽然我有伞,但雨水还是立刻就把我的裤管打湿到膝盖的位置,鞋也湿透了。我索性就在水里淌着走,引来几个卖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办完了事,正想着要不要也跟大伙一样,找地方躲躲。这时,雨渐渐停了。
大自然,有时就是这么气人。但我心里很清楚,他并非是跟我作对(我人品还没差到这份上),他只可是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罢了。
回到梭罗这本书。他跟大自然的关系算是很不错的,但潜水鸟或松鼠有时候还是会愚弄他。或许说愚弄有些过分了,可是是游戏而已。唯心一点说,同样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游戏就是游戏,看它无所谓,它便不存在。
生活简单化,或者说简朴化,是我多年来的想法,并且也是按照这个想法来执行的。虽然很多时候,跟这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我觉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层面更重要,那么多少就必须要放弃一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或者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角度来说,并非是单纯的自制、节欲,而是心灵的净化使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自动脱离了视野。“制”、“节”是一种痛苦,“无为”则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级车看成是目标,但我没有,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不需要这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此“乐”非彼“乐”,这世上并非仅有那么几种欢乐的。
我把欢乐,建立在内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3
在咖啡馆随意选了一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的第一篇读后感。读书先读序是多年的习惯,记得当年连《牛津高阶》买回来也是先读了余光中的序才开始查字。虽然经过短短半小时的浏览,就决定这本《瓦尔登湖》必将会出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是急不可耐的抄下了一小段何怀宏为它写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
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难道我也是心底寂寞之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4
《瓦尔登湖》很显然是值得欣赏的一本书,但是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上面的读书精神。我看瓦尔登湖仅仅是因为书上的一句话:“人与自然的心灵经典,自然与人的和谐共鸣”然而当我漫无目的分看完第一章时,脑子里也是茫然无知,因为这本是真的太浓缩,难度,艰深,甚至是不知所云。
所以也就被我束之高阁了,然后当大家再次把这本书提出来时,我才发现他还挺出名的,然后我就决定无论如何我要把它读一遍,看看到底为什么它被奉为经典。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上面有一章谈练习,我觉得用在读书上也是合适的。它把练习分为三个相嵌的园,最里面的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读书完全是一种放松,是一种无意识的阅读,然后最外面是恐慌区,这个区域的读,对个人来说可以称之为天书区,完全看不懂。
然后中间就是学习区,这个区用梭罗的话说就是:“好的`阅读像田径运动,也是需要训练的,人们需要穷毕生精力。”“真正的好书不会像奢侈品那样麻醉我们,让我们的思辩能力昏然睡去,而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去拜读,需要我们将最敏锐和清醒的晨光奉献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