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生死场》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生死场》读后感 篇1
生了死,死了生。难怪萧红以生死场”为之命名。
九一八前的十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农村,忙着生,忙着死——薄薄的一册子存在之思。书本再现了历史,一幕幕晃过眼前,我看到的是人处于极端状况时退化成为原始的野兽,剩下的只是病态的灵魂,再也谈不上高贵。
蒙昧之中生存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样样去做,完成了也就结束了,没有一句为什么的疑问。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候,生存尚且来不及,顾着填饱肚子的求生本能完全淹没了情感的追求,人性的光辉也成为一种遥远的奢侈。
活着,不为什么,也许是为了继续存在,也许只是为了抗拒那死的恐惧。在生与死之间,毫无理由的迷惘着挣扎着,没有谁想过要自行了断了那没有意义的余生,苟且活着。
我看不见美丽的爱情,却看见金枝像一只无助的羔羊,她是成业泄欲的生殖工具。在窘迫的生计面前,成业认为妻子和女儿是自己的累赘和负担,竟然在怒气之下把女儿小金枝活生生的摔死了。老王婆服毒自杀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作最后的挽救,甚至连丈夫赵三也无动于衷,巴巴的盼着老婆快点死掉好上棺材。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沉重的文字背后藏匿着的是彻底麻木的生命意识。冷漠,残忍,没有一丝人情的温暖。这就是当时的现状。
想要疯狂的呐喊吗?那些珍贵的东西——譬如爱、温暖,都到哪儿去了!战争、贫穷、落后、愚昧,是凡夫俗子命定的原罪和劫难。什么民主、自由、和谐亦或关爱,那是一些太派不上用场的虚无的东西,死守道德良知的人必定遭到人们的嘲笑,死于清高,死于饥饿、病痛或是战斗之中。
当生存的底线在一步步可怕的倒退,朝不保夕的人们只求自保活命,高尚不顶饭吃,谁还来得及顾着谁?人,一个个的少了,倒是动物血淋淋的本质渐渐暴露了出来——自私、冷漠、先己后人。僧多粥少,不得不展开一场无情的窝里斗。
金枝的母亲曾是那样坚决的劝说女儿洁身自重,可是当女儿真的迫不得已出卖肉体换回票子时,她贪婪的眼睛亮了,连清洁也忘记得一干二净,甚至怂恿着女儿赶快回城,多赚一点钱。毕竟,维持一个不算坏的肮脏躯体总比死了好。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活着不容易,不择手段才算有本事。
十年过去了,老百姓还是那样生老病死,就这样过了十年。”在残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蹂躏了村民的土地后,大家似乎才有点清醒过来。就连满脑子里只有那只老山羊的二里半,也在犹豫和畏缩中走向反抗。要站起来,要团结,要揭竿而起,不做敌人的奴隶!即使是死,也要日本鬼子陪葬,也要死得光荣!
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祭奠。这生生死死的宿命仿佛一幕亘古不变的场景,屹立在人们的面前,高远而不可动摇。在没有理清生存与毁灭的意义之前,所有的挣扎都像是一个巨大而廉价的玩笑。
战争摧毁文明、孕育罪恶、玩弄生死,贫穷则催化人性的扭曲和沉沦,凸显人类野蛮的本性和动物的欲望。然而在与战争和贫穷的斗争中,人类用生命的屈辱和毁灭提出严正的抗议,却没有一个胜利者。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生存困境和永在的苦难。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在乡村,永远也感受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他们。”如果你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加思索的说,活着是为了穿衣吃饭。再问,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这由生死交织而成的网,将所有生命的悲欢苦乐吸收、消泯,网罗其中的生命挣扎或反抗,但最终一切都化为虚无,化为死寂。
萧红带着放大镜,把对生死轮回的思考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点,去审视那时候贫农的生存状况,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再次探讨了活着或是离去这一永恒不变的人生命题。
《生死场》读后感 篇2
说实话,萧红的这本并不长的传世经典《生死场》我看了好久也没读完,一直停留在第八章就没再读下去了。不是写的不好,而是写的太好。每一章,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日常生活场景都有不经意间绞痛心脏的点。它比之于《呼兰河传》,更见作者深厚的功底;较之《小城三月》,更震撼人心。生,死,多么让人敬畏的字眼,可是在生死场里,生死变得如此卑微,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读之不禁叫人脊背发凉。
萧红为《生死场》创作的封面:半黑半红的图案。在经典的男性批评家看来,触目惊心的红色是人民的鲜血;而在女性批评家看来,那是女人分娩生产时流的血。在第八章鬼子进村之前,民族主义还没上升到主旋律的高度,全文的主题主要放在对女性身体的解读。
在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中——成业和金枝在草丛的私会开始,女性的身体出现变化,同时连带着羞耻、辱骂、焦虑以及恐惧。当金枝知道自己怀孕后,“她抽扭着说:‘娘······把女儿嫁给福发的侄子吧!我肚子里不是······病,是······”,金枝妈到这时节更要打骂女儿了吧,可是并不是那样,“母亲好象本身有了罪恶感,听了这话,立刻麻木着了,很长的时间她象不存在一样”,“她又想说,但是泪水塞满了她的嗓子,象是女儿窒息了她的生命似的,好象女儿把她羞辱死!”在极度痛苦和屈辱中,金枝生下了女婴,但不到1个月,她的父亲成业认为她们母女俩拖累了自己的生活,竟把自己未满月的女儿活活摔死。原本属于人的本能欢愉的男女关系因这女性身体的变化及诅咒而笼罩了一层苦难的阴霾。
月英,曾是全村最美丽,最温和的女人,可是一过门就患了瘫病,“起初她的丈夫替她请神、烧香,也跑到土地庙前索药,后来就连城里的庙也去烧香,”可是病情非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后来做丈夫的觉得自己责任尽了,就开始咒骂她,不给她水喝,不给她饭吃。就像《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活生生的被请神烧香的巫婆折磨死了。活着对月英来说已成为一种折磨,这是怎样的苦痛才能让一个青春年华的女人只恋死,不恋生。《生死场》对旧农村女性悲惨奴隶生活深刻描绘让人读着触目惊心。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坟场是死的城郭,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生死场》读后感 篇3
《生死场》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
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读后感 篇4
读完整本书,尤其是其中呼兰河传这一部分时,忽然发现原来是老早就与作家萧红见过面的,呼兰河传中的几章选入过我们的课文,至于是哪一年级,不记得了。
首先不得不说不愧是鲁迅先生的门徒,萧红笔下透着的也是那冷眼观世界的文风。记得第一章是王阿嫂之死,形容最贴切的一段说,王阿嫂和那些妇女们向麦苗一样,风一到伏下去了,地主一走,又直起头聊起来了。王阿嫂总归是死了,但也只是生死场里不起眼的一例而已,这样的死亡司空见惯,萧红看似平淡的描述里似乎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再接着是看风筝,刘成仍是这大生死场里的一位过客,他死了,却是为了革命而死,“我”是在看风筝的路上看到他的,亦如我在牛车上听闻那赶车人和路人的辛酸,我不是讲述者,“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位看客,也同我们一样冷漠和后知后觉。
在接着是主篇生死场,这回是一个大的村庄的生死,三户人不同的辛酸和生死印证了生死场这三个字,孩子一个个生着,大人怀着各自的苦难和不幸死着,谁都不记得谁,谁都那么渺小,生着有其欢乐和苦难在前方,而死者也不是永久的解脱,他们还在东桥下呐喊哭泣,似乎永久得不到安宁。
“我”有二伯死了,歪脖子磨倌的老婆死了,团圆媳妇也死了,每分每刻都有人死,而“我”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不悲亦不喜,这大的`生死场,他带走了“我”可爱的祖父,可恨的祖母,然而“我”只是看着。
团圆媳妇死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开头我还骂着那胡老太太的假仁慈,后来我才发现了莫大的悲,不是那老太太,是所有人,是所有人的麻木和冷漠,是所有人的假仁慈害死了团圆媳妇,我和他们一样是看客,也是把她按进滚烫热水的一份子,我没有阻止,我即有份,团圆媳妇呢,她也有罪,她像是在看别人一样看自己:“看着吧,一会有人要洗澡了”,团圆媳妇眼睛大大的,笑呵呵的说(摘自原文),这是一个人人不自知的生死场,人们冷漠到连对自己都是那般冷漠,这是封建社会最大的悲。祖父理应是很善良可亲的,但他也只是说二月份要让他们搬走,哪有这样虐待孩子的;抽贴的理应是个有良知的,但他也只是受了一百吊钱走了,谁来救团圆媳妇呢,连团圆媳妇自己都不想救自己。
打梆子的人还在彻夜的打着梆子,“我”有二伯还在叫嚷着上吊,他是怕死的吗,不是吧,不是吗?“我”只是客观的存在和记录者,“我”不说对错,亦如我们一样叹着可悲却也只是叹着。
《生死场》读后感 篇5
《生死场》,萧红著名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1934 年东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们每天辛勤劳动,但还是得不到温饱的生活,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九一八 ” 事故后,鬼子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村庄,无情的折磨着村民。但村民们并不屈服,他们在暗中组织起来,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机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寡妇把孩子送回投靠了义勇军。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卖了山羊,头领参与了义勇军。即使会丧失性命,他们也不做亡国奴,一定要打败剥削人民的恶霸。
作者以毫无任何修辞的句段,一句句的向我们讲述着正义的村民在生与死、降服与反抗之间做的`抉择。他们在降服与反抗之间果断选择战斗下去;在生与死之间,他们也同样选择去冒险。他们觉得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打败敌人、守护国家、生存下去,而不是听天由命;他们以这样的想法与意志力生存下去,打败面前的敌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得了绝症的年轻人,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家人和医生们都觉得他没救了,但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相信自己能够从死亡的边缘逃出来。于是,他每天下床运动的时间增多了。他尝试着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奔跑、去感受阳光,而不是躺在床上,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痊愈,因此他还晕倒了好几次,但他依然在坚持。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他出院了,没错,他以自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力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同样,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就因为找不到工作,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他逐渐失去了自信、不再相信自己、渐渐消极,最后他真的一无所有。
人因为相信自己才生存到现在,科学家因相信自己的发明和发现才变得受人尊重。所以,同学们,不论遇到什么,都请记住,要相信自己。
《生死场》,萧红著名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1934 年东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们每天辛勤劳动,但还是得不到温饱的生活,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九一八 ” 事故后,鬼子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村庄,无情的折磨着村民。但村民们并不屈服,他们在暗中组织起来,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机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寡妇把孩子送回投靠了义勇军。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卖了山羊,头领参与了义勇军。即使会丧失性命,他们也不做亡国奴,一定要打败剥削人民的恶霸。
作者以毫无任何修辞的句段,一句句的向我们讲述着正义的村民在生与死、降服与反抗之间做的抉择。他们在降服与反抗之间果断选择战斗下去;在生与死之间,他们也同样选择去冒险。他们觉得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打败敌人、守护国家、生存下去,而不是听天由命;他们以这样的想法与意志力生存下去,打败面前的敌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得了绝症的年轻人,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家人和医生们都觉得他没救了,但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相信自己能够从死亡的边缘逃出来。于是,他每天下床运动的时间增多了。他尝试着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奔跑、去感受阳光,而不是躺在床上,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痊愈,因此他还晕倒了好几次,但他依然在坚持。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他出院了,没错,他以自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力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同样,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就因为找不到工作,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他逐渐失去了自信、不再相信自己、渐渐消极,最后他真的一无所有。
人因为相信自己才生存到现在,科学家因相信自己的发明和发现才变得受人尊重。所以,同学们,不论遇到什么,都请记住,要相信自己。
《生死场》读后感 篇6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场》读后感 篇7
首先说萧红这个作家,原来只是听说过她的名字,后来看看电影黄金时代,对她的经历过了一遍,也算是了解了,也喜欢了。前半部,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期望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由生死存亡转到革命前途问题。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副“力透纸背”的图画。
这是萧红的成名作,或许就是在写着她的命运,父亲出了名的抠门,从小跟着祖父,祖父有美丽的花园。就像书的结尾写着,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起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花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的,但都透露着生存与死亡的挣扎。好像就是叙述,那些故事真实的让读者就感觉它的确发生过。荒凉的年代,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人们还是有情的,只是情之前是吃饱,生存,然后是情。一本书看下来,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感,看到结尾,好像又解脱了,这种解脱,是死亡的解脱。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又说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它不是大部分小说那样,好人坏人分明,这里面都是复杂的人,真实的人,人性就是这样。没有绝对。她有事做着好事,有事做些谁也不理解的事。你以为她要死了,她偏偏挣扎着,最后活了过来。你以为她最终会好好活着,却无比凄惨的死去。你以为你可以预知他们的命运?没有经历过的,不会知道他们路途的远方。所有著名的小说,作家,都是来自生活,有着丰富的经历。平淡的人生不生波澜,无节无枝,实在没东西可写,所以乱世总是出作家的。
生死场我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所以故事在玩我心中是连贯的,也有些看不懂的地方,这或许是时代不同,有些话语不能理解。
它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萧红是个经历丰富的作家,《生死场》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
《生死场》读后感 篇8
无意间翻开《生死场》这篇,目光象征性地扫过两行。不知不觉中,《生死场》这篇已经深深震撼了我。胸膛中渐渐蔓延出一种奇怪的情绪:伤感、震惊,但更多的,是感动。
文中那位名为阿牙的女孩,被菲尼克斯公墓雇佣。第二天,她遇到了一位站在一座新墓旁的跛脚老人,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有一幅漂亮的白纱裙,画的背后,写着一行极其简单的话:我想念你,女儿。她告诉阿牙:她恨自己的女儿去做抽脂手术,也正是这样,她死在了手术台上;老人说,女儿安妮身穿的那条白裙,是她不眠不休地亲手赶制的,那是她一直以来都希望得到的。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也像这位老人一样的爱我,只要是我想要的,她都尽量满足我。母亲是多么爱我 ,我悔恨现在才清楚地意识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我,而我,却很少为母亲着想。常言道,父爱如山,而母爱就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母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情,而母亲,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人。
好一个生死场,好一块是非之地。这篇看似不合实际,却依然能够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人如果到死都不明白,哪些人在爱自己,哪些人又在恨自己,自己又做错了什么,这样的灵魂,绝不会再被人怜悯。“干净的、承载着美好希望的灵魂,自然不会轻如草芥。只有那些犯了过错,又一直没有意识到的灵魂,才上不了极乐世界。”弗兰克看似不经意间说出的这句话,却能让人回味无穷。安妮就是这样,一直不明白妈妈的用心良苦,才会过不了零号巴士的秤,上不了极乐世界。傻安妮,你丑了,***妈爱你;你胖了,***妈爱你;你老了,***妈依旧爱你呀!何必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呢?母亲,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默默无闻、最不求回报的人;母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默默无闻、最不求回报的亲情!我们要怎样才能报答母亲对我们这伟大的爱呢?正如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样,连古人都知道,母爱是无价的,更何况我们呢?
让我们敬,这伟大的母亲,这伟大的母爱!
《生死场》读后感 篇9
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又如之前所提细节,孩子生下来了,不知谁家的小猪也在生小孩,无论人还是猪,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很自然而然地相提并论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在萧红笔下的这样一个时空里,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们之间并无界限,不是好与坏的对比,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差异,而是硬币的两面,是同时存在的,是相生相随的。这是个一片混沌的世界。而生命不正是这样吗?生命赋予一切以平等的意义,如同白天和夜晚,我们称之光明与黑暗,可是对大自然而言,无非是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
生命无所谓生与死,美与丑,人与兽,它存在了,它拥有一切存在的理由和意义,生命不作任何评判,它只让一切发生。
《生死场》读后感 篇10
走六小时寂寞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海涛闲话。自以为看过几本你的传记,我早该把你读懂。可你的长眠之处太远,都来不及为你折一束红山茶。
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你在呼兰河里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我却唯独心疼生死场中的黯黯寂寞,越轨的笔致,细致的观察,道出了那个时代愚夫愚妻的悲欢哀乐,人们在黑暗动乱中武装着太平,渐趋麻木朽化的灵魂早已腐蚀肉体,人竟可以和动物一样。
那段历史太过遥远。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旧似十年前,河水静静的在流,山坡随着季节在变换衣裳,大片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眼眶,鼻腔,胸肺间充溢着疼痛,因为人的价值比不上一棵菜根,处处都是死亡的气息,没有人关心他人。二里半眼中的妻子麻面婆呆滞愚拙,美丽的月娘卧病,被丈夫无视,最后甚至不闻不问,年幼的平儿自私到不懂得把食物给饥饿的父亲……这些悲剧从来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于是金枝出家,月娘惨死,王婆被活埋……这是逆来顺受的时代,人们似乎从来不懂得反抗。
所有的人都病入膏肓,闲情到以别人的不幸作为自己饭后茶空的谈资笑点。浓厚的化不开的悲凉蔓延至心底。就算这样,在这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我们依旧能看到作者心底最期待的光明。正如《呼兰河传》的最后冯歪嘴子在受尽冷嘲热讽后,依然可以珍视生命,自强不息。我也看到《生死场》中赵三爷历经杀人入狱出狱后,能够改过悔悟,青山一群年轻人对祖国纯挚的热爱。
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早已力透纸背。写景和对人物的描写,早已胜过叙事,简单的母羊咀嚼草根的动作,三婆眼角任何一根细纹,都可以活灵活现。萧红以独有的女性的纤细的感观,写出了蓝色天空下血迹模糊的大地和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
纵观萧红的一生,亦是一幅苦情与悲难的画卷。于呼兰河出逃,邂逅生命中三个重要的男子。本是痴情人,却两度遭抛弃。张爱玲是冷情之人,她可以爱也放手,恨也放手。可萧红不同。当所有的真相破碎成尖锐的瓦楞,她愿意踩上去记住那痛彻心扉的回忆。《生死场》又何尝不是她内心真情的流露?
相比《呼兰河传》,我更喜欢《生死场》,毕竟孩童眼中的世界太过清晰,所有的一切早已开始。生死场中艰难的呼吸确实无法触及。身体的沉沦堕落,灵魂的腐烂摧毁,行尸走肉般,混着沉厚的乡土气息,湮没在无人畏惧的乱葬岗。
这段往事太过沉重。蜘蛛结网,墙壁落灰,永远尘封在那个年代的麦场中。是萧红为自己写的檄文,是对封建礼教戕害人性的讽刺。或许只是为了那一场义无反顾的逃离,或许是为了那一段生无可恋的旧情,还是内心底层的不甘?我们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一个女子的厚重,担起“洛神”声名。
而今日新月异的时代,那段往事无人提及。倘若我们在点一盏灯,温一杯香茗,点读萧红,是否能重回遥远的地方。或许到那时,我们会更珍爱身边的生活。这个世界会多一份善良,少一份虚伪。
或许总有人愿意再为你折一束红山茶,陪你卧听海涛闲话。愿真的有人问你有粥可温,愿有人为你雨中撑伞,愿每一个受尽苦难的生命都能够自强不息。愿这世界都是你想要的欢颜,愿你真的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生死场》读后感 篇11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故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写了序文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关于生的刚强,关于死的挣扎,却常常曾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察看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颖。——鲁迅我们才干够逼真地看见了被抢的土地上的被征伐的人民,用了心的冲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渗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理想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理想的繁重的心里反响。在黄土地里,贫困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严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勤劳劳累,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故后,声称霸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严酷压榨的广阔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昼看着声称霸道的破旗,夜里机密地组织起来。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机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投靠义勇军了。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了老山羊,头领参与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氛围,衬托出人民请求抗战到底的决计。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理想,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灾难命运,展现人生的荒芜感。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到女性世界。《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练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她,后来痛快丢弃了她和孩子,单独跑进关内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分,儿子对抗官府,被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掩埋的时分,又活转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要十七岁,像一切的年轻人一样,幻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遭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嘲热讽的嘲讽。嫁过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本人,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月英,原本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的妇女,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负担,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作者经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北方贫困妇女的凄惨的遭遇。萧红考虑关注着女性的生命方式及生存状态。她将本人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灾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芜感与女性的孤寂与悲剧融为一体,从而使她笔下的萧红式女性着悲剧美,这些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也是理想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萧红对男权社会的激烈鞭挞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性认识,即女性应该取得人格的与人性的威严。在五四传统的道路上,萧红以本人创作召唤着妇女解放与女性盲目。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构造章法,书中写了时节的改换,年代的,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开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此,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好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间转换的节拍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构造的构造,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之所在。
《生死场》读后感 篇12
初秋的夜晚,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做为呼兰人读萧红的书,说得上是一种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阅读了。这样一个夜里,凉爽而优柔的微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地从窗外轻轻而过。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闲散秋夜里,灯光下,任手指捻过一页页的无奈,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秋天,风吹得令人抑郁,有一种说不出的抑郁。也许抑郁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语),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
是的,《生死场》浸透着旧中国“生”场的悲凉。
萧红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农村的风俗画,画面中,贫苦无靠的农民背向蓝天,面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生存十分艰难。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赵三。可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就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她又活过来了。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岁,梦想着青春和幸福。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落和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后来死了。好惨啊!这幅画中圈定的是呼兰还是别的地方,可以不假思索,但这个“场”是旧中国地主的天堂,农民的地狱。读着这些人物,感悟画面中的风俗,思考着人物的命运,心头涌出不尽的忧伤。也为萧红将自己坚强背后的敏感,嬴弱背后的率真,通过笔端将她对“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由衷地赞叹,我想这样一种对人生痛楚的绝妙稀释,让我感到了“活着”的悲哀。
《生死场》也着墨于满洲国“死”场的沉重。
小说中萧红为人们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村庄、田野。日本旗代替了中国旗,日寇把东北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村庄里的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往日静穆的村庄,尸骸遍野,一片呻吟,这“死”场的恐惧撕裂着人们的心。于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们宣誓的日子,气氛很悲怆,那种抗战到底的决心十分坚决。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诠释生命的悲凉,让我感到了“死去”的沉重。
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初霜过清秋。在中秋节未到来之前,做为家乡人,我再次阅读萧红的文章,算是对萧红的纪念。明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现在的萧红故居正在修缮、扩建,说明家乡人没有忘记萧红,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我们都知道萧红是无法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