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杨修之死读后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1
小时候,总听教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终很惨的吧。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最终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以后,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杨修竟与我等是“同乡”,应当是死于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中;是曹操担心杨修所主谋的曹植集团会给既定的曹丕集团带来麻烦以引起生灵涂炭,而下决心除了这一能臣的吧此论点不在此文讨论之列。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性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这一论点应当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
此刻的企业求贤、个人创业,多要求要能伸张个性、尽可能地发挥才干。所谓“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无才有德,培养使用”。那么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明白呢依我看,可能仅有去张扬表现了。只要说你能借助企业平台创造效益,并与公司提前约定利益分配,那么,你发挥的结果一般来讲,是不会成为杨修的。因而,在正确理解了“我从小所受之训诫”之后,又应从杨修的所做所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师长们之所以不让在小时读三国,是要我以杨修为诫,是担心从小就不务实,去勾心斗角;或象杨修一样只顾表现而不注意言行的负面后果。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2
杨修该不该死,不去辩论。他的才能,绝对在常人之上——能轻易掀开曹操心思的外纱,可谓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旷的杨修,带着些傲气,不知道尊重别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几次,让曹操恨再爱上;应该说,他不识时务。
这个我正面对的社会,体现给我并让我在其中生活的社会,让我不得不累自己,有时失去真实——除非脱离社会。不过,社会是这个社会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梦想是我自己的。虽然完全实现自己的梦想很艰难,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时需要伪装,必须伪装,那不要紧,因为那只是外套,因为那样做是为自己的梦想,真正的梦想。当有一个梦想成真,便将外套换得更薄。
有两种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种是大智的人,他们看透一切,看开一切,变得无拘无束;另一类是大于的'人,他们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变得无拘无束。这两种人获得真实,充实,无论成为那种,都很不错。如果被注定活在他们中间的部分,就蔑视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杨修属于夹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个和自己的胃口,不看干净。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3
杨修,一个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甚至无视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结于曹操身上,认为是曹操嫉妒杨修的聪明,从而得出了职场的潜规则,就是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说白了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尤其是必须要让领导认为他自己比你聪明,只有这样,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据《三国演义》里杨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并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储君之争和揭露曹操梦中好杀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给自己掘坟的原因。
作为曹操的“秘书”,插手别人的家事,明显就是不务正业,揭领导的短,损害领导的形象,更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面对一个多管闲事,不维护领导尊严的下属,无论谁心胸多么的开阔,估计心里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让我们从杨修身上吸取教训,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聪明。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4
杨修该不该死,不去辩论。他的才能,绝对在常人之上——能轻易掀开曹操心思的外纱,可谓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旷的杨修,带着些傲气,不知道尊重别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几次,让曹操恨再爱上;应该说,他不识时务。
这个我正面对的社会,体现给我并让我在其中生活的社会,让我不得不累自己,有时失去真实——除非脱离社会。不过,社会是这个社会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梦想是我自己的。虽然完全实现自己的梦想很艰难,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时需要伪装,必须伪装,那不要紧,因为那只是外套,因为那样做是为自己的梦想,真正的梦想。当有一个梦想成真,便将外套换得更薄。
有两种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种是大智的人,他们看透一切,看开一切,变得无拘无束;另一类是大于的人,他们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变得无拘无束。这两种人获得真实,充实,无论成为那种,都很不错。如果被注定活在他们中间的部分,就蔑视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杨修属于夹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个和自己的胃口,不看干净。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5
战国时期,魏国的才子杨修很有名气,可惜美中不足。他为人“恃才放旷”,在做某事之前,不顾及其他人的立场和面子,做了不该做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因此,他屡次冒犯操,最后落了个杀头的下场。
杨修之所以“恃才放旷”,是因为他有才能,所以不把人放在眼里。每次从他自己身上惹出的.祸,都能够解决,而且解决的天衣无缝,所以,他敢说、敢做。但是,现在有的人既没有才能,又没有一技之长,还整天说不应该说的,做不该做的。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人。
有一天,上课铃响了,教室外的一群人就开始向教室内流动,刚走到门口,他就把门一关,用力抵住。这时门外的人,就像水管里的水被堵住了一样,进退两难。外面的人就开始向里面挤了,这样很可能造成事故发生。还好,最后他把门打开了。
他还经常说他人的坏话,就连老师也难逃此劫。
我们要学习杨修,拥有才能,但是要学会去尊重他人。这样,我们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完美的人!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6
其实说到底,杨修的死在于他不懂得收敛锋芒,而越王勾践的性格却与此大不相同。
在越国将要被灭国时,身为越王的勾践有两种不一样的选择:一是拼死守国,保全自我身为王的“荣耀”;二是忍辱负重,保全实力伺机复国。勾践选择了第二种,勾践在吴国被吴王当作马夫,受尽了羞辱。可是却一向隐忍不发,最终最终灭了吴国。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赏勾践的做法。这不仅仅保全了自我,也为将来越国复国埋下了成功的种子。勾践极具聪明才智,他能复国的原因就在于懂得审时度势,能把握何时含蓄内敛,何时锋芒毕露的时机。
勾践的`臣子文种,又是和杨修相似的情景。文种和范蠡是助勾践复国的有功之臣。在越国复国后,范蠡便发现了越王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便退隐江湖并给文种留下忠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期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杀身之祸,然而文种一意孤行,不愿离去,最终被逼自刎。
杨修、文种两人的死,令人唏嘘不已,也同样令人深思。在当今社会上,审时度势也是一项职场法则,要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锋芒毕露便易遭人嫉恨,为人陷害,所以做事审时度势是十分必要的。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7
之所以说是演义中的杨修,并非在说史,请史者勿对照。
小时候,总听老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后很惨的吧。
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终于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以后,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杨修竟与我等是“同乡”,应该是死于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中;是曹操担心杨修所主谋的曹植集团会给既定的曹丕集团带来麻烦以引起政治动荡、生灵涂炭,而下决心除了这一能臣的吧?此论点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性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
这一论点应该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现在的企业求贤、个人创业,多要求要能伸张个性、尽可能地发挥才干。所谓“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无才有德,培养使用”。那么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知道呢?依我看,可能只有去张扬表现了。
只要说你能借助企业平台创造效益,并与公司提前约定利益分配,那么,你发挥的结果一般来讲,是不会成为杨修的。因而,在正确理解了“我从小所受之训诫”之后,又应从杨修的所做所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师长们之所以不让在小时读三国,是要我以杨修为诫,是担心从小就不务实,去勾心斗角;或象杨修一样只顾表现而不注意言行的负面后果。这样又看来,三国还是要精读,以助能理解世事的运行原理;杨修也要学些,以便领导能发现提拔。只是要能把握轻重原则。
目前,经济市尝社会运行规则已经进入了一个“销售时代”,人人都在推销自己;包括做管理、做市尝做工作;甚至做官、做文、做人;如果不去主动张扬,怕的是工作没成绩,连生活也解决不了的了。
这个论点说清楚了,大家方明白了目前以些怪异的思潮,原是如何产生的了吧。原来这杨修是要学的,也万不可学得“过精”了!非要重一个德字的哦,要不然,曹操虽死了,“民心”二字,焉知是不能杀人的?我先借鉴吧,亦不能说得太明,不然有被“咒杀”之祸!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8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9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可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像郭嘉、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队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令,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可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明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的人。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10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像郭嘉、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令,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明多。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的人。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11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可是为何最终却被曹操所杀呢?
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能够明白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可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喜欢承认自我的错误,虽是表面赞扬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会坚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保密”都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并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样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赤裸裸的,那还怎样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终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12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揭示了杨修性格――狂。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曹操赏识,当上了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气量小的,可他却毫不顾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屡犯曹操之忌,足见他的恃才放旷。在曹操建花园的事件中,杨修道出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后又指出“一合酥”的含义,曹操心恶之;再后来他又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曹操闻愈恶之。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
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杨修之死也非都是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他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意是想扩大花园门,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却被杨修轻易看出,这对曹操是一种羞辱。后来“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让曹操不高兴,再后来杨修识破了他梦中杀人的骗局,更是让曹操对杨修极为厌恶。直到后来“鸡肋事件”,曹操忍无可忍,便把杨修杀了。
事实上,杨修除了激怒曹操,还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杨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拥护者和老师,在曹植与哥哥曹丕“世子之争”的过程中,杨修极力帮助曹植,甚至为曹植拟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本出于好意的杨修后来被人陷害,背上了诬陷曹丕的黑锅,使得曹操觉得杨修对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觉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杨”了,看来杨修是不杀不行了。
杨修是有才,但也终究斗不过曹操。他本恃才放旷,又遇上了妒贤阴险的曹操,还数范曹操之忌,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杨修之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啊!
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13
杨修死了,他是被曹操寻了一个过失杀死的,一个有才华的人被杀死,着实可惜。
杨修,字祖德,死时37岁,其父杨彪曾为汉朝“三公”。曹操掌朝政后,杨彪曾被曹操执辱。
杨修确是有才学的。在一般人看来,杨修本来会依靠自身的学问,平安度此一生,但杨修犯了二个致命的错误,引来杀身之祸。
其一,卷入曹氏诸子夺继承权之争,干预了曹氏家事,为遭祸埋下伏笔。
其二,触犯了“为尊者讳”的原则,是死的直接原因。
凡为长官者,或多或少都喜欢故弄玄虚,以便摆弄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嘴脸来。曹操虽为政治家,也免不了来这一套,你嫌门阔,只消一句话便解决问题,可他故意写一个“活”字在门上,不是故弄玄虚又是什么?本来期待下属向他叩教,他再大加炫耀:何其愚也!门中写活,岂不是阔乎?于是导演出诸人叹服的戏剧性场面来,却想不到被杨修一语点破。所以“曹虽称美,心甚忌之。”趁别人睡去之时杀人,本是曹操的拿手好戏(暗杀董卓)。曹操怕别人对他也来个“克隆”,于是:“一日昼中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事过之后佯为不知,所以众人都认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却独被杨修捅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对此恨得牙痒痒。终于以“造言乱军”之名杀死。
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受正统教育,把君主与国家等同,忠君爱国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操守。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也出现了一大批爱国者,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然而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终被某一阶级所利用。
杨修所处的那个时代,战乱使社会道德标准扭曲,在杨修身上,体现了一种矛盾性格:一方面被曹操这样的新兴豪强集团所利用;一方面怀念其过去的“世代继簪缨”的.日子。这可从杨修与张松的对话看到:松曰:“……敢问公为朝廷何官?”修曰:“见为相丞相府主簿。”松曰:“久闻公世代簪 缨,何不立于庙堂,辅助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下一吏乎。”杨修听后,“满脸羞惭”。可见杨修被曹操所用是不大情愿的,是没有面子的事,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杨修不时捅破曹操是很自然的心态流露。本来,“为尊者讳”自古以来是为官的秘诀之一,“尊者”的“私处”被曝,又岂能成为“尊者”耶?终于曹操想起杨修的“家庭出身”,杀之以免碍手碍脚,话又说回来,即使杨修“夹着尾巴做人”,一旦利用价值用完之时,也将被杀,像荀彧叔侄二人,忠心耿耿为曹操筹谋划策,到头来也难逃一死,这正是杨修等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