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红手指》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红手指》读后感 篇1
每看完一部小说,总是忍不住想写下一些感悟:
《红手指》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红手指是指涂了口红的手指,原来不是我刚接触这个书名想象的那种恐怖的故事。今日不讲故事情节相关的话,只想讲讲小说里影射出的两个社会问题:
1.教育问题:原生家庭的教育是何等重要,想必大家都知道,父母如果一味溺爱孩子,只会更让孩子误入歧途,不明是非,肆无忌惮,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孩子的成长与环境息息相关,父母若不能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往坏的方向发展了。
2.老龄化严重问题:社会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样问题,自然养老的责任全部落到子女身上。久而久之子女负担越来越大,当工作压力,家庭问题,其它问题一起爆发时,家庭就会越来越不和谐,对于中产阶级,目前状况就是如此。在文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必须记住的是,越是老年人,或者说正因为是老年人,内心常常会有不可平复的伤痕。治疗的方法有许多,周围的人不能理解。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无论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我们都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尊重。
《红手指》读后感 篇2
在上高一的女儿的催促下,我读了东野圭吾的小说《红手指》,读完感触很深。
回顾小说的情节,无不让人深思。初中生直巳掐死了7岁的小姑娘,因为猥亵未遂而遭到小姑娘的反抗,毫无人性的直巳手段之残忍使人瞠目结舌。小姑娘的凋谢让人无不悲痛,花样的年龄,还有美好的憧憬全部化为泡沫,受害者的父母可怜至极。直巳行凶后,并未有丝毫悔意,张狂、放肆、任性,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不出自己的房子,玩网络游戏。
直巳为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当警察最后询问时,直巳说了,“都是我父母”。怎么说呢?直巳的父亲昭夫和母亲八重子关系一直不好。八重子虐待婆婆,辱骂婆婆,和婆婆住在一起目的只是得到婆婆的房产,从没有让婆婆在饭桌上吃过饭。昭夫对自己妻子不待见老人毫无反应,他逃避家庭中的婆媳矛盾,不正面解决;昭夫对妻子溺爱儿子、任由儿子我行我素,也采取漠视的态度。昭夫疏忽对妻子的关心,疏忽对青春期儿子的教育,疏忽对家中已“痴呆”的老母的照顾,顾疏忽对家里复杂关系的处理;自己逃避现实,曾经还背叛妻子在外面拈花惹草。父母关系不和,母亲虐待奶奶,父亲疏于管理自己,母亲又过于溺爱自己,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直巳,飞扬跋扈、狂躁暴虐、任性自私,没有责任心,没有人性,成为杀人犯,也不足为奇。
当知道儿子杀人后,昭夫立即想到的是报警。虽为父亲,对于一个男人,对自己的叛逆的孩子没有任何办法。他想到只有警察才会制服于叛逆的直巳,他也知道这样会毁了直巳的一生,就是转换到其他地方居住,也不会逃脱周围鄙视的目光,自己也要陪孩子一起坐牢,孩子是未成年人,家长担有监护人的职责。但是没有其他办法。溺爱孩子的八重子,以死相逼丈夫,不能让孩子自首。八重子没有去想这件事孩子应付主要责任,家长也有教育失职的重大责任;而是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担心直巳收到打击和惊吓。逼迫昭夫,其实昭夫自己也是这样想的,抛尸在公园厕所,夫妻俩诡计想尽如何对付警察的询问。
可警察不傻,很快就找到昭夫家。当警察找上门来,眼看自己的罪行将要败露,昭夫竟然告诉警察是自己的痴呆母亲失手掐死的小女孩。昭夫母亲政慧被警察带走,昭夫内心非常煎熬,儿子的罪孽却让自己无辜的老母亲来承担,看见母亲的拐杖上还挂在自己小时候亲手为她做的名签,想起种种往事,他崩溃了,忍不住大喊“我母亲是无辜的”!其实警察很早就知道了真凶并不是政慧,就想看昭夫什么时候会醒悟。
警察为什么会知道真相呢?因为政慧的老年痴呆是装的,她知道八重子厌恶她,只有装痴呆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没想到亲身儿子竟利用自己的“傻”,把孙子的罪行强加到自己头上,于是偷偷给警察传递了巧妙的暗号。
小说直视现实问题:赡养老人,教育子女。赡养老人就是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不赡养老人就是对孩子的反面教育。
《红手指》读后感 篇3
这是最近读过的最好的东野圭吾的小说,他的侦探小说里面加贺探长系列都是精品,非常耐心寻味。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如何因为千疮百孔的内部问题而走向绝路的过程。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很普通的家庭,即使外表看似普通,家家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男主人昭夫是一个十足的懦夫,逃避型人格。他对家庭没有尽到父亲丈夫的责任,对父母也没有尽到侍奉赡养的义务。其实从后面儿子杀人之后的处理来看,他的妻子八重子是可以依赖他的,并不总是顽固而不肯妥协。而他因为暂时全权负责了这件事情的“善后”,婚后第一次确信妻子把一切都交给自己处理了,也是第一次担起了作为丈夫的家庭责任,使妻子感觉他值得依靠。在这里不得不说东野圭吾很会刻画人性的微妙复杂之处,这也是昭夫婚后第一次态度不好以及生硬的回答妻子的问话,是因为他做了事儿,顿觉有了底气。这反映出他平时完全知道自己没有做到位,让妻子处于丧偶育儿的状态而心怀愧疚,却因为怕麻烦而不做一点改变。他的偷懒以及自欺欺人的逃避影响到了家庭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子怎么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呢?
事发之前,直已已经表现出了恋童癖,而且有尝试过把脑中肮脏的幻想付诸实施,就算昭夫自己上班忙没有注意儿子的动向,八重子也已经明确告知了自己的担忧。他却继续采取鸵鸟政策,消极的希望儿子可以不给他添麻烦的长大,就算出了问题也不要让他发觉的继续过。这样的父亲太不负责了,自食恶果,作为未成年人的儿子确实能够说一句:都是我父母的错。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这样的家庭不仅只出现在小说里,它也在世界上各地上演着不同的家庭故事。绝大部分的家庭结局没有这么极端,但如果他们读了这个故事,应该也会有所触动,而做些什么。如果有些人在故事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积极做出改变的话,那才是这个侦探故事的真正意义所在。
家庭成员之间如果毫无心灵的联系,毫无家人之间的温情,任何一个困难和变故都会让家庭箭弩拔张,分崩离析。而每一个家庭成员也会受到折磨,活的像一座孤岛。
养育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事儿,也是对社会尽自己的责任。无数个幸福的家庭构建了世界的安定与和谐,让一切的精神紧张得到缓解,因为美满的家庭是每个人的依托和港湾,这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
《红手指》读后感 篇4
《红手指》听完了,原谅我的智商,原谅我的理解能力,当语言消失的一刹那,脑子仍沉浸在半糊涂半清醒的状态。
静静地思索了一会儿,整理了一下头绪,东野大叔这本书究竟在写什么?
这部作品在篇幅上其实并不是太长,案件情节不是太复杂。以一个女童离奇身亡展开情节逐渐走入诸多社会问题的背面。当洋葱层层剥开,案件迷雾的最后只剩下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凉。这部作品的写作重点不是放在案件的推理上,而是放在了反映现实的家庭悲剧上,生活的悲鸣中,小说着重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一一亲情的'流失。
简单梳理,其实有两条线,明线是昭夫得知儿子犯罪之后抛尸到警察查案的经过,再到最后交代真相。这条线让人感受到的是他们一家人的自私自我软弱无能,阴暗可怕,心理扭曲,不义不孝的无情一面。这一家子人里有悲伤的爱情,有无限的溺爱,懦弱的逃避,有责任的缺失,有道不尽的心酸,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那缺失的亲情。书中印象最深的这句:当直已被警察带走时,说“都是我父母的错。“
另一条线则是一条暗线一一加贺和父亲的关系。
一直以为加贺是恨父亲的,父亲得病住院,至死也不送最后一程,到最后才知其实这正是加贺父亲的夙愿一一和妻子一样孤独地死去。而加贺为了成全父亲,宁愿忍受思念和悲伤,也不愿再在濒死的父亲面前出现,而在背后用其他方式默默地关怀,惦念着。父亲虽然在孤独中死去,在心头却释放了对妻子的爱。加贺说的一句话印象很深:“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两条线,一明一暗,一正一反,无比鲜明地讽刺与嘲笑了两个家庭不同的亲情道德,折射了社会上这种家庭的普遍性。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听到小夫妻为如何教育孩子争论不休,也常见到双亲老了,怎样照顾两方的老人,家庭中常处理不好两者间的关系。听多了,见多了,有时只有沉默,语塞,难受。
其实家庭亲情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语讲:子不教父之过“,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家庭亲情的温暖是不可缺失的。同样,对待家里的老人,更要给予家庭的温暖。这可能说说容易做做难。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唯有本真的对待自己的内心,才是难能可贵的。
再说句祝愿的话:愿天下所有家庭亲情洋溢,亲情普照,和睦幸福!
《红手指》读后感 篇5
《红手指》是我在办公室无聊的时候,在阅览室翻出来的一本书。不厚不薄,书里面的排版也是我喜欢的样子,不拥挤也不松散。作者东野圭吾虽是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但是我看书的量确实是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因此也只是听说过而已。
《红手指》的故事内容很简单,讲的是一个日本普通男人前原昭夫的故事,一天下班后,接到妻子八重子的电话,回家发现上初中儿子在家里杀死了一个小女孩,自己为了替儿子隐瞒,“保护”儿子,撒了一个弥天大谎,甚至诬陷了自己的母亲,幸而在最后,昭夫良心发现而坦白了事实真相。
《红手指》的核心讲述的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矛盾。作为男人,昭夫一味顺从妻子的表现让我觉得懦弱;作为女人,八重子无限溺爱儿子的行为又让我觉得可怜;作为儿子,已经上初中的小大人了,却十分的不懂事,让我觉得愤怒;作为母亲,在这个家里已经无能为力却还要小心翼翼的活着,让我感到同情。但就是现实啊,现实就是这样,因为每个人的不完美,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也只能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沉淀自己。
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已经大致猜出了故事的结尾,似乎所有的小说或是电视剧当某一样东西或者某一个镜头重复出现的时候,我们敏锐的嗅觉总会告诉我们,此处必有蹊跷。但是,如果让我写这样的文章,目前确也是真的写不出来,作者脑洞确实太大,而我自己惯性思维也太根深蒂固了。
最让我觉得深有体会的不是昭夫一家的故事,而是刑警加贺恭一郎的故事。故事开头介绍的是加贺恭一郎的父亲生病后一直躺在医院里,而加贺恭一郎却从来没有到医院看望过他,直到父亲去世。
我一直不解,作为刑警,加贺恭一郎是优秀的、敏锐的、正直的,却为什么一直都不去看望自己生病的父亲。直到故事的最后才给出答案。
加贺恭一郎的父亲因为他母亲的离世而深感自责,因为他母亲离世的时候没有家人的陪伴,一个人渡过了最后的日子。所以,加贺恭一郎的父亲也想要体会一下他妻子孤独离世的感受。我想,加贺恭一郎应该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吧。对一个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的样子。
《红手指》读后感 篇6
花了5个多小时,读完这本书!给个四星,值得一看的,主要内容是昭夫和加贺两个家庭的故事。
警察还是加贺,看来是东野比较喜欢他了,看的几本评分高的基本上都是他了,真是一枚暖男。
红手指是政惠对家人堕入地狱迷失深渊的救渎,是加贺、春美对不称职并且泯灭良知的八重子、昭夫以及直巳最后的悬崖勒马。八重子作为儿媳妇、妻子、母亲,昭夫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但是两个人却没把这三种角色扮演好,教育出一个自私、狭隘、冷血、幼稚、智商情商都很低的儿子,母亲对这个孩子只有溺爱和护短,父亲对他冷漠和暴躁。
同样是政惠的女儿春美比昭夫有责任感、责任心、孝心和同情心,承担起父母的赡养义务。昭夫作为儿子只会逃避责任,真的很失败。
同样是加贺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工作狂,导致加贺母亲早早离家出走,孤单的死在外地!加贺心里虽怨父亲,可并没有把过去母亲的事记恨于父亲,选择了宽容。父亲为了减少对母亲的亏欠,加贺也为了尊重父亲,遵守着对父亲的承诺:“孤单的死去,不让加贺照顾”。把对父亲的思念和照顾,用让护士帮自己与父亲下棋方式,并且时刻关注父亲身体等来实现。
一个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感情和爱是血缘的延续。如果这个家没了责任、关爱、宽容、沟通和教养,那这个家就不够完整,家庭成员之间就会有隔阂,可能就会出现不孝、自私、没责任心、没教养等不好的情况。
最后:“您有多久没看着家人的眼睛了,你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么?”
《红手指》读后感 篇7
《红手指》其实就是一出被放大化的家庭悲剧,一种生活化共鸣。本书中东野着重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病——亲情缺失
当一个无知的孩子,犯了罪,他逃避、他愤怒、他斥责,他就像个恶魔一样,让每个人都变得好丑陋,这是谁的错?当一个母亲,母爱泛滥的时候,便会不断的包庇和纵容自己的孩子,她这样做真的对了么?当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犯了罪的儿子的时候,内心的抉择是怎么折磨他的?让自己年迈的母亲去顶罪,面对警察的盘问,烦躁、恐惧、黑暗、良心的不安会一涌而上,谁能给他正确的选择?而当一个年迈的老人,被冷漠、被利用,她只能用仅存的回忆,来原谅她的子孙们,来救赎他们的灵魂,当发现自己被代做替罪羔羊的时候,她的内心又如何……
我一直很喜欢东野的书,因为他的书,永远也猜不到结局,而每一个结局中都藏有一个秘密,每一个秘密都让人震撼。
本书的推理的关键,剧情的转折都在于红手指上,这一点的设置有点莫名其妙。有些推理读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设置就是非常巧妙的。
当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转化为一种溺爱的时候,罪恶就开始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逃避的东西。所谓的“蝴蝶效应”,可能只是婆媳之间的一次争吵,父亲对儿子的一次责骂。八重子的溺爱会告诉她的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罪,背后总有母亲撑着,却不知这是多大的一个误区……
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儿子犯罪,到隐瞒罪行,到最终让年迈的母亲去顶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绍夫对母亲的冷漠!一味的纵容和包庇自己的儿子,却遗忘了那颗从来都只愿躲在自己世界的凄凉的心……可是,他真的错了么?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面对只有十五岁的儿子,却成了杀人犯,如果让警察知道了,直巳还呢么小,他以后要怎么办?作为一个父亲,他即绝望又无奈;面对妻子的以死威胁,他作为一个丈夫,只能顺从!面对年迈的母亲,他作为一个儿子,要忍受多大的良心不安?只有他,只有这个男人,只有这个已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的男人,才是最不容易的……其实看到这里,我不经想大哭一场,人性、宽容、抉择,都在这本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红手指》读后感 篇8
很喜欢东野的书随着案件的推进也给人带来深思,无论是对社会现状还是某种价值观,都能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见解和感悟,这便是东野圭吾的令我着迷的原因之一。作家的职责不是写出优美的句子,而是传递着思想、爱与力量。
父母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就算是无意间对父母露出的不耐烦也会让孩子觉得,唔原来老人就是这么令人讨厌的,从而失去对长辈爱与尊重和感恩之心。在乱如麻的生活重压下,我们对痴呆或时而行为举止奇怪的老人都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对于年迈不能自理的父母我们还怀着敬意和尊重吗?东野在本书中尖锐的指出了这点,不禁引人深思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我们该如何去做,怎样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就像加贺虽然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看似冰冷却也用着那样的方式进行温暖的陪伴。“他很满意”这便是加贺和父亲之间找到了属于他们相处方式最好的诠释,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记得尊重父母。
不得不吐槽一下前原一家简直奇葩之极,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像八重子这样溺爱孩子的母亲和只知道工作想要逃避责任对家庭琐事不管不顾的父亲。就像告白里的小男孩,这样人格缺失不健全的孩子又有多少呢?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中,父母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红手指》读后感 篇9
每看完一部小说,总是忍不住想写下一些感悟:
《红手指》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红手指是指涂了口红的手指,原来不是我刚接触这个书名想象的那种恐怖的故事。今日不讲故事情节相关的话,只想讲讲小说里影射出的两个社会问题:
1、教育问题:原生家庭的教育是何等重要,想必大家都知道,父母如果一味溺爱孩子,只会更让孩子误入歧途,不明是非,肆无忌惮,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孩子的成长与环境息息相关,父母若不能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往坏的方向发展了。
2、老龄化严重问题:社会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样问题,自然养老的责任全部落到子女身上。久而久之子女负担越来越大,当工作压力,家庭问题,其它问题一齐爆发时,家庭就会越来越不和谐,对于中产阶级,目前状况就是如此。在文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必须记住的是,越是老年人,或者说正因为是老年人,内心常常会有不可平复的伤痕。治疗的方法有许多,周围的人不能理解。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无论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我们都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尊重。
《红手指》读后感 篇10
本书反应的正是当下的社会现象及家庭问题。
主人公妻子不愿照顾两位老人,推卸责任没尽到半点孝道,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才导致了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这大概就是慈母多败儿中最好的案例吧。
身为母亲不能因为爱就宠坏,多点时间陪伴,发现问题需及时指出,做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孩子不可能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孩子犯错尽想着如何帮忙掩盖,这对夫妻也是绝了,将错就错,竟然想让老人去帮自己小孩顶罪,这种丧尽天良的做法实在是令人发指。当时看到主人公对加贺举证自己母亲时气的让我抓狂,没有照顾老人,还想着让老人家替自己小孩顶罪?
其实老人给过很多次暗示的,给过主人公认罪的机会,他哪怕看老人家一眼,关注一下都能接收都信息。可想而知主人公多少次伤到老人的心啊?
最后是因为老人家的拐杖,触动了主人公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还是无动于衷,就很想问还是人吗?
本书的老母亲给儿子的一次次机会感动到了我,孩子永远是母亲们的软肋,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与把毕生的耐心都给予孩子。
《红手指》读后感 篇11
前原昭夫:一个自私、懦弱、毫无责任心的普通上班族,没有照顾过患病的父亲,没有关心过儿子的身心健康,又因为妻子的强势打压而疏远自己的母亲,最后竟然把儿子的杀人罪行嫁祸给无辜的养育他一辈子的母亲身上,令人心寒。
前原政惠:一个平凡的母亲,只是想和儿子、儿媳、孙子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然而家人的疏远令母亲失望,于是她将自己封闭起来,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不让其他成员进来,假装老年痴呆;在母亲得知儿子的阴谋之后,她用实际行动来引导儿子,希望儿子可以悬崖勒马,这份无私的爱令人动容。
加贺恭一郎: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这个人物,我原本以为加贺恭一郎就是一个精明干练,有敏锐观察力的刑警,但在本书中才得知原来加贺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加贺是爱自己的父亲的,为了遵守与父亲之间的承诺——父亲决定要孤单地死去,为了父亲能够释放对妻子及自己的愧疚,加贺可以忍受别人的误解,可以忍受思念和悲伤,在父亲住院期间,加贺虽从未去探望过,但他一直默默关注着父亲的病情,并且通过邮件指示护士下棋来增进与父亲的交流,这份无言的爱使人感到温暖。
我们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也应该陪父母变老,有人说父母老了以后就会变得像一个小孩,我希望到那时,我们每一个身为子女的人都可以像父母曾经关爱我们那样去关爱我们的父母!
《红手指》读后感 篇12
《红手指》听完了,原谅我的智商,原谅我的理解能力,当语言消失的一刹那,脑子仍沉浸在半糊涂半清醒的状态。
静静地思索了一会儿,整理了一下头绪,东野大叔这本书究竟在写什么?
这部作品在篇幅上其实并不是太长,案件情节不是太复杂。以一个女童离奇身亡展开情节逐渐走入诸多社会问题的背面。当洋葱层层剥开,案件迷雾的最后只剩下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凉。这部作品的写作重点不是放在案件的推理上,而是放在了反映现实的家庭悲剧上,生活的悲鸣中,小说着重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一一亲情的流失。
简单梳理,其实有两条线,明线是昭夫得知儿子犯罪之后抛尸到警察查案的经过,再到最后交代真相。这条线让人感受到的是他们一家人的自私自我软弱无能,阴暗可怕,心理扭曲,不义不孝的无情一面。这一家子人里有悲伤的爱情,有无限的溺爱,懦弱的逃避,有责任的缺失,有道不尽的心酸,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那缺失的亲情。书中印象最深的这句:当直已被警察带走时,说“都是我父母的错。“
另一条线则是一条暗线一一加贺和父亲的关系。
一直以为加贺是恨父亲的,父亲得病住院,至死也不送最后一程,到最后才知其实这正是加贺父亲的夙愿一一和妻子一样孤独地死去。而加贺为了成全父亲,宁愿忍受思念和悲伤,也不愿再在濒死的父亲面前出现,而在背后用其他方式默默地关怀,惦念着。父亲虽然在孤独中死去,在心头却释放了对妻子的爱。加贺说的一句话印象很深:“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
两条线,一明一暗,一正一反,无比鲜明地讽刺与嘲笑了两个家庭不同的亲情道德,折射了社会上这种家庭的普遍性。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听到小夫妻为如何教育孩子争论不休,也常见到双亲老了,怎样照顾两方的老人,家庭中常处理不好两者间的关系。听多了,见多了,有时只有沉默,语塞,难受。
其实家庭亲情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语讲:子不教父之过“,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家庭亲情的温暖是不可缺失的。同样,对待家里的老人,更要给予家庭的温暖。这可能说说容易做做难。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唯有本真的对待自己的内心,才是难能可贵的。
再说句祝愿的话:愿天下所有家庭亲情洋溢,亲情普照,和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