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

知远网

2025-04-22方案

知远网整理的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 篇1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发现、患者管理和健康指导等慢病管理服务,降低居民慢病主要危险因素水平,提高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进而减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健康和生命损失,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同时提高我院的知名度及扩大患者群。

二、服务对象

目前已有高血压、脑梗塞、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肾病等慢性基础病或有慢病高危因素的人群。

三、医院的规划

1、以三大内科率先开展慢病管理为基础,逐步扩大慢病管理范畴。

内一科高血压脑梗塞、内二科慢阻肺冠心病、内三科糖尿病肾病

2、开展慢病管理的.各科需提交各种慢病的具体实施细则,每月或者年度的计划安排,包括初诊、复诊随访的方法、患者微信群等相关内容。

3、医院将继续大力支持慢病讲座的开展及其他宣传活动,配合安排场地及微信、院内宣传服务等。

4、医院将每月组织慢病管理进社区及下乡活动:同时各科需做好人员安排及资料准备,并做好登记,为随访做准备。

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 篇2

一、工作目标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行接诊制度,对辖区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每3月随访一次,糖尿病患者每季度随访一次,随访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正确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进行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慢性病患者管理率达30%以上,控制率达60%以上。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登记建档工作,制定慢病管理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我院为核心,村卫生室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县疾控中心管理、评价我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各村卫生室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达到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并规范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村卫生室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村卫生室,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我院及村卫生室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辖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在辖区各村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五、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我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慢性病的预防是慢性病防治最有效的手段,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慢性病防治的效果,我区20xx年创省级慢病示范区领导办公室充分认识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将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列为重点,采取指派专人管理,成立“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科室,特制定今年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如下:

一、老年人管理、督导

1、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

2、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1次健康管理,包括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咨询指导和干预,进行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等。

3、对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健康管理的居民建议定期复查。对老年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和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及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和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高血压管理、督导

1、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血压异常者应登记造册。

2、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每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随访至少4次,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3、每年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一般体格检查和口腔、视力、听力、运动能力检查,并进行健康评价和健康指导。

4、管理人群血压控制情况。

三、糖尿病管理、督导

1、重点对35岁以上人群进行筛查(门诊服务、健康体检等)。

2、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每年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免费空腹血糖检测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3、每年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含足背动脉搏动检查)和口腔、视力、听力、运动能力检查,并进行健康评价和健康指导。

4、管理人群血糖控制情况。

四、重性精神病管理、督导

1、对辖区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2、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病情稳定和基本稳定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填写随访记录表,每年随访不少于4次。

3、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健康检查。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4、注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各环节规范;每年至少进行1次综合评价;对恢复期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实施康复训练;发现复发或加重征兆时,给予相应处理或指导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五、健康教育

1、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食品安全问题等内容,向辖区居民,尤其是重点人群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节假日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在醒目位置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

2、针对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讲授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指导居民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针对公共卫生问题,配合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的宣传教育。

六、死因监测管理、督导

1.辖区内上报死亡人数达标率是否有6‰。

2.辖区内上报死亡及时率是否大于50%。

3.辖区内上报死亡报告完整率是否大于95%。

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慢性病防治的重心则在基层或社区,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慢性病防治的效果。我们要充分认识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将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纳入我们卫生院的考核目标,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根据慢性病防治相关文件的要求,特制定xx年慢性病防治管理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慢病管理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每季度对辖区的慢病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量化考核打分。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卫生院、卫生室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建立健全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群众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按照规范要求做好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高血压患者及时进行登记和规范建档。

2、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90%;

3、发现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减少高危因素。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95%;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半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8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登记和规范建档

2、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8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8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健全慢病的防治制度和管理体系;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一)、利用现有的管理系统,对今年新发的高血压、糖尿病要求及时建档。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门诊医疗、义诊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档案,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个人信息表,进行规范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我辖区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人群的健康需求,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群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发放给群众。

2、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从事慢病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一年至少4次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开展效果评估掌握工作力度

1、过程评估

结合日常管理工作,我们将定期的对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知晓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2、效果评估

为了真正了解群众高血压、糖尿病对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我们将定期在辖区群众中抽查,对效果进行评估,使得科学干预能够真真正正的去的时效性,为群众服务。

八、督导和考核

(一)组织督导和考核,开展每季度一次的工作考核,对乡医进行考核,同时对卫生院内部管理工作也进行考核,届时将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医院内部科室和各卫生室都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要求上墙的制度必须上墙进行明示,不断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7、工作制度制定和实施情况;

8、各种活动的记录和归档情况。

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 篇5

为深入开展我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加快建立适宜的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按照相关工作要求,20xx年我区将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推进政府倡导、社区实施、医疗机构指导的健康之家,探索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高血压、糖尿病的工作模式,建立运作规范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

二、工作内容

1.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根据辖区人口与患者数,按不同病种类别,组织慢性病患者成立相应数量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并按要求确保完成6次以上小组活动任务(见附件1)。

2.每个自我管理小组人员数量为10-15人,在参加活动的患者中设立正、副组长各1名,并配备1名专业指导医生。

3.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要落实固定活动场所,面积在20——50平方米;活动场所应配置黑板、挂图、血压计、体重称、腰围尺、电视机、放松音乐光盘、健康处方、宣传资料等基本设施。

4.每个小组至少每月组织开展1次慢性病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拟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学习。

5.每次小组活动要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和活动小结,每次活动中要进行问卷调查,开展个人健康状况评价(见附件2、3)。

三、工作职责

1.区疾控中心: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和协调区级师资培训,负责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

2.区级医院:建立自我管理小组长培训基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在专科病区开展患者自我管理活动,示范、引领全区患者自我管理工作开展。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小组工作,指导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对小组人员制定详细的个人健康档案,并根据小组要求和建议,提供有针对性地培训和指导服务。

4.居(村)委会:指派专人协助小组开展工作,负责招募志愿者和参加者,提供活动场所,负责联络与信息沟通。

5.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小组日常活动开展、组员管理;了解、汇总组员各类健康需求;定期与指导医生沟通;做好日常活动的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

四、实施步骤

1.组建小组:居(村)委会发出公告和邀请信(见附件4),发动慢性病患者报名参加管理小组,各管理小组在小组人员中推荐正、副组长。

2.组织培训:各镇社区卫生服务对管理小组组长(每组2名)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指导手册、指南)等。

3.开展活动:各小组开展自我管理活动,认真填写活动记录(附件5),及时收集、整理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资料、影像资料及问卷调查、组员个人健康计划等相关的资料,并按要求上报区疾控中心。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协调。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康行动,对建立患者主动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协调,充分调动患者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患者自我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定期开展交流。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实行月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小组负责人汇报、交流各管理小组工作开展情况,采取互动交流或座谈方式,激发组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认真落实考核。区疾控中心按照区卫生局要求,结合基本公卫工作考核,以查看台账资料、实地观摩、现场走访等方式,综合日常采集信息,对各镇患者自我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以工作数量、质量和现场效果为重点,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对工作开展较好者进行适当奖励。

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 篇6

一、明确目标与任务

目标设定:确立慢病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包括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

任务明确:明确慢病管理中心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二、组织与管理

建立管理团队:组建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的管理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

制定管理制度:完善慢病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工作流程、质量控制、风险评估等。

三、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诊疗服务:建立慢病诊疗中心,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强化基层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基层医生的慢病管理能力。

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咨询活动,提高公众对慢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综合干预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管理:规范药物使用,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心理干预: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五、信息化建设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患者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方便信息共享和查询。

开发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慢病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六、科研与培训

加强科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慢病管理的相关研究,推动理论和方法创新。

开展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慢病管理培训班,提高医护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七、监测与评估

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慢病管理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反馈与调整: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不断优化慢病管理工作。

八、政策与资金支持

政策保障: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慢病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确保慢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慢病管理中心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从组织、服务、干预、信息化、科研培训、监测评估以及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规划和实施,以提升慢病管理的整体水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