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4-26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尿毒症透析的间隙对人性、爱情、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读之余,内心激荡,我的灵魂随着他的灵魂颤动、颤栗,追随之余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索。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生,像钢铁般的生长,他不屈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打动了无数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具体来说,由于每个人的相对价值观不同,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观,就是还没有一个价值观可以得到大家绝对的认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幸福和快乐是消极和虚无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这点我很认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痛苦的态度,把人生视为历练的旅程,把痛苦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这样我们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会像破茧的蝴蝶,涅槃的凤凰,绚烂。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的挣扎,唯当互爱。”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随之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只能是以我心,换你心,才不负这苦痛,才能不负来这人世走一遭。写到这里,主题也便明了了,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对死有独到的看法,可能因为他离死神很近,比大多数人来得更近。他认为死亡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是永恒的,在飘渺、虚无的境地里飞翔。灵魂不死,是人类最高级的猜想。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证明灵魂不死,但是呢,也同样没有证据证明灵魂会随着肉体而死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并不执着,我不会因为希望灵魂不死,便就相信灵魂不死。所以,我对死亡的`态度是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来看,死亡不可避免,我相信肉体死亡之后便无意识了,所以不必害怕死亡之后的事,因为你不会有害怕的感觉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在过程中享受精彩的人生。

禅宗中有个词叫“明心见性”,用心理学解释就是让处在冰山一角下面的无意识尽可能的显现出来,进入意识当中;用文学来解释就是在人生这幕剧中,尽可能多的做观众,而少做演员。真正的英雄,是把这世间看的透彻,而仍然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世人。史铁生,我想,他做到了,他经历了为数不少的苦难,他的灵魂在高处、远处、旁边冷静的、淡然的观察着肉体的他,他的灵魂始终处在观众席的位置,看着他的肉体,仿佛那只是一个臭皮囊,关他史铁生什么事呢。

我敬重他,敬重他海一般的深沉,山一般的厚重;敬重他深刻的思想,宽大的胸怀;敬重他在朝圣者的道路上的坚定,勇往直前,敬重他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作文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3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这句话出自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史铁生。这是《病隙碎笔》中的一句话。他深深地明白,生命使自己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会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的感悟。

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但他还是熬了过来,乐观地对待生活。他说:“生病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意义:我们无时无刻都处于幸运之中,应当珍惜当前的幸运,不应该总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他用一生找寻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重于看见了路。

“‘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才是实情。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书中的这句话深深地激励了我。他如同一位智者,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了方向。

他也以另一种方式向我们阐述了––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每当我处于尴尬之中,心中多了一份安慰和鼓舞。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无疑,史铁生用他半生的领悟和怒放的生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健全自己的灵魂。

读这本书时,就如同在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他如同你的一个朋友向你讲述他的一生。

因此,当你细细品读《病隙碎笔》时,自会有另一番感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这本书从信仰讲到神明,从宇宙论及生死,由残疾至爱情,最后便是灵魂与深思。这是一本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史铁生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他用矛盾性的写法和自己丰富的阅历来告诫人们:上帝不会眷顾某个人,处于自己的角色,那便尽力的扮演好他。他从信徒约伯和自己笔下的画家Z看到了自己。一个相信上帝,一个相信爱情。可他又不认为史铁生只是史铁生,他不仅是约伯和Z,还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他终于想通: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在诚实与谎言中,欲望与命运中,他悟彻了白昼。白昼会带来魔法,使人被名字所束缚从而显得拘谨、犹豫,甚至慌不择路。但当一俟白昼遁去,夜的自由到来,脱下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是史铁生。我想,这也是许多作家愿意佚名的原因。

此书让我回韵良久并深刻剖析生与死的关系。人的死亡是否会带来灵魂的不灭?史铁生并没有直接回答,因为他也无能为力。倘若有人说:“灵魂不死”是否是迷信?若有一樽强大的意志信誓旦旦的:死亡是绝对的寂灭,并无灵魂的继续,是否是想引起宗教斗争或引起上帝的注视?

灵魂不死,只是猜想,科学无法证实或证伪。科学智能理性地建造未来,可它也有局限性。当科学也不知何去何从,面对地球的毁灭、太阳的枯竭时,人类应当如何?依旧满怀热情地准备活下去,大家要靠什么?是迷信这种对未来无凭据的猜想和希望?

这时,迷信便不是迷信。可以称之为信仰,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大部分人都不会放弃活着。而信仰便是唯一的依靠,史铁生深知如此。在轮椅上,无论他信仰佛陀或上帝,最终凭借信仰的力量活了下去。科学无法为他带来生命的活力而信仰可以!

这本书是作者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从困惑与痛苦出发,审视世界与时代,表现对人生意义与精神寄托的不断追求。让人回味良久。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6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7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8

感三月的阴霾和霉雨天气,浓罩着整个天地,接近一个月的日子,都很少见过阳光,偶尔的阳光出现,也像是古时待嫁藏在深阁的少女般,刚一探头,又躲闪了进去。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却也难受。网购的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时候看《病隙碎笔》,却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记者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但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他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9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0

作家总是需要在文字里隐含什么东西,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显得很方便,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让人以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铁生对生命世界和各种深刻问题的认识,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带给他的弥补内心伤痕的礼物。他很难有机会拥抱自然,接触社会,这使得他能拥有这种层次的思想境界显得更为可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残疾而生。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史铁生也许不会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但他对世界的认识依然可以获得我们的认可。

可以认为史铁生的人生是悲惨的,连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缝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铁生饱尝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医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状态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同情他。毕竟人在临终前大都是悲惨的,在花丛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悲惨的自己。我们会因为一些一时的惨剧而同情某个人,但那种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们最终同情的还是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1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的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所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也是有喜有悲,但在悲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仍然保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却是十分不易的。

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但这还没有结束,不幸的事依然在发生着,但病痛的折磨却没有把他压垮,反而使他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刚失去双腿的那些日子,他就像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仿佛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母亲也是为他而白了头,早早的就离开了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万幸的是,他在这段悲惨的记忆中走了出来,从他的《病隙碎笔》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态度。

《病隙碎笔》对于史铁生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还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经历病痛的他体会到残破的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愈发减少,所以不论病痛怎样折磨着他的身躯,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这些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就写进了他的著作中。史铁生没有回避与躲闪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淋漓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病痛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但他依旧保持着一颗对写作热爱的心,坚持着对活下去的希望,他用平淡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了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他说“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说法是对他的惩罚,但我却认为这是让他能在病痛中活下来的宝物,让他在危难中能够保持本心。连被病魔缠身多年之久的史铁生都这样淡然地看待生命中的“不幸”,我又怎么能期期艾艾的过活呢。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你是否有像史铁生一样对生命的态度。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文章中得到借鉴,那我们就能跟客观深刻的看待我们的生活,得到更深的心灵感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2

他的写作和他的生命完全构在了一起,他用他残缺的身体写下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后半生在轮椅上度过,一生被病魔所纠缠,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是史铁生——一个令人敬佩的作家。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便是他明媚的笑脸。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乐观向上,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将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话虽幽默,却让人惋惜难过。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却不嫌多啊”。是啊,我们把幸运当做理所当然,而厄运却不该到来,人往往只会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这样也只能天天哀叹,为何不乐观一点?人生一世短暂如梦,生死离合已是常态,何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人什么都可以躲过,唯有死不逃脱,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我最爱这句话,三言两语道清人的心理,他将生死描写的如此云淡风轻,生命会不断重复,但总有一天太阳会黯淡,地球会老去,甚至宇宙都会不复存在,能永生又如何?

人与人类不同,史铁生这么认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传承,指的是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由许多细胞互相联络,诸多经验的积累,延续和创造;人类的文化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的特点似乎只是肉身功能(比至于其他生命)的空间复杂。人性却有种种丑恶,肉身也有种种限制,唯爱愿于人间翱飞飘缭历千古而不死。不要悲哀这世界有一天会没有你,要知道这世界曾经也没有你。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人的完美》中,他说:“ 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那么这就成为了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差不多,没有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其他各种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拥有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当你有了缺点,才会看见别人的完美,你也变得完美了,你的残缺确定,你的心灵闪现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3

感三月的阴霾和霉雨天气,浓罩着整个天地,接近一个月的日子,都很少见过阳光,偶尔的阳光出现,也像是古时待嫁藏在深阁的少女般,刚一探头,又躲闪了进去。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却也难受。网购的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时候看《病隙碎笔》,却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记者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但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他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4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