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故事

知远网

2023-06-03文/古保祥故事

元宵节来了,雪花洋洋洒洒,花灯都花枝招展着。锅里煮了元宵,香气四溢。母亲点燃了灶火,笑意盈盈。日子由深及浅,春天从元宵节渐次灿烂,阳光也一点点明媚起来。

我喜欢躲在唐诗宋词里,品尝元宵节的况味。

好一座灯火辉煌的长安城。"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适逢盛世,长安城灯取消宵禁,要放三夜花灯,取名"放夜".全国各地慕名前来观灯的男女络绎不绝,长安城空前繁荣。灯是一座伟大城市的文化符号。无论男女老少,贵贱贫富,"新正圆月夜,犹重看灯时。"就连皇帝也不再待在皇宫内苑里,而是跑到长安城大街上与民同乐。唐睿宗喜欢观灯,先天二年(713年)元宵节期间,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十分壮观。唐玄宗时期更花样翻新,他在上阳宫建造了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巧夺天工。

时光荏苒来到了宋朝。宋朝物阜民丰,元宵节比春节还热闹。《水浒传》里写了三次元宵节,从民间到宫廷,从清风寨到汴梁城,多层次展示了不同阶层过元宵节的场景。施耐庵最喜欢的节日可能是元宵节,整部书里,最喜庆温暖的部分,是对元宵节的描写。双方搁置仇恨,暂获岁月静好人间太平。

说到元宵节,还想起宋徽宗,这个太平天子觉得五天放灯时间不够过瘾,干脆从腊月初一就开始放灯,时间长达48天。这番作为因耗费民脂民膏,被时人讥讽为"奈吾皇,不待元宵景色来到。只恐后月,阴晴未保"."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代放灯时节,取消宵禁,百姓倾城而出、通宵游玩,平民家女子可抛头露面,官宦家女眷出门就费劲得多,为防范街上人挨人挤,她们会用绢段或布匹扯作长圈围着自己,把外面的人隔绝开,这叫作"紫丝步障"或"锦步障"."锦步障"中的官家女子,更诱人遐想了。

我更喜欢在元宵节夜里,一个人绕村子感受团圆的氛围。

虽然立春了,空气照样寒冷,我裹着围巾,只留两只眼睛在外面观瞧。我们村在豫北地区,各色花灯在风中等候路人光临,如遇飘雪,更有一番别致况味。灯躲在灯笼里想心事,雪花肆意飞舞,雪绕着灯徘徊,有些不知趣的雪落在灯笼边上,热与冷交织,发出轻微声响,好像母亲在厨房炒菜的声音。大街上虽寒冷,却照样人流如织,小孩子竞相追逐嬉闹,大人们点燃起一处篝火,围在一起尽情诉说着好生活。灯笼的红,篝火的红,路灯的红,红衣的红,处处是红色,是吉祥,是和谐,是美好。雪花轻舞,银装素裹,某家庭院前一株风华正茂的寒梅开在元宵节夜里,璀璨。哪家院子里有说笑声,锅碗瓢盆轻微作响,人间烟火最是诱人。有元宵的味道吸入鼻孔,更有饺子的香味交织。雪停了,月亮出来了,这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我看到了月宫里面,嫦娥抱着玉兔,举止温柔优雅,月中桂树,更青翠挺拔。

每逢元宵节前,我的祖母会用好几天时间制作花灯,她心灵手巧,少年时曾参加过省城组织的花灯培训班,她制作的花灯曾名动怀庆府。花灯制作工艺复杂,须经过选料裁料、扎灯架、剪刻绘制图案、裱糊四道工序。所用竹料为两年以上的毛竹,纸张选用红、白、金、黄、绿色纸。祖母会根据花灯大小尺寸裁料,其后经火熏、扎架、糊纸等步骤。花灯为六格圆形灯,上下结构,中间分出多层,"满堂富贵""恭贺新禧""状元及第""子孙满堂"等题材的贴纸裱糊在灯的表面。

元宵节要吃元宵。元宵馅儿可以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母亲最擅长包元宵。把糯米淘洗后放水盆里泡涨,按水、米的适当比例,用勺子一勺勺倒入石磨内,随着磨盘转动,白色糯米浆从石磨缝里慢慢流淌,流进石磨下的桶里。母亲说,石磨得慢慢推,磨出的米浆才细滑,做成汤圆后,煮出的汤色才清亮。母亲用布口袋把米浆吊起把水沥干,放盆里揉匀成糯米粉团。然后炒花生炒芝麻,砸核桃煮绿豆,加入白糖、桂花等制成馅心,母亲用手拿起一团糯米粉,用手指边捏边旋转着,变戏法似的捏成元宵皮,包上馅料,用手捏拢搓圆,一个白白胖胖小元宵就做好了。

豫北有元宵节放孔明灯的习俗。一团火,在红艳艳纸的包裹中,熊熊燃烧。火,驱逐黑暗的精灵,将陷于绝望者引领向光明。温暖,拥抱全身,让冬夜不再严寒。孔明灯,自由向上飞,摇晃中,有若隐若现火的窜动。纸包着火一旦实现,就是火与纸的腾飞,在黑夜幕布下,那点点的火,如闪动的星,渐渐缩小变换。是纸带着火向上?还是火推动纸飞升?

元宵猜灯谜是必不可少的游戏。我们村的猜灯谜活动通常与唱大戏一起进行,台上人粉墨登场、且歌且舞,台下人对着灯谜疑惑不解,抓耳挠腮。旁边卖糖葫芦者也欣然挤在灯谜前。猜中一个后,兴奋地拿起两三串糖葫芦送人。

元宵节,注定是一场缤纷和繁华,在这样璀璨夺目的上元夜里,我们一年年长大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