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厕所革命”

知远网

2023-08-09文/乐星情感

我是一个头脑简单、反应迟钝的人,往往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接受也比较缓慢。不过,在这次村里进行厕所改造的过程中,我却以全村倒数第三的名次受到了东巷田大哥的夸赞,他说我不再是最后一位,就属于一种进步。

记得我小时候,村里各户人家的厕所,基本都是由四面不太高的土墙围成的,中间多是由两块石头支成简易的便坑,便坑跟前备有灰土,用于填埋粪便。由于当时还没有通电,全靠自然光,如果遮得太严实,晚间如厕会很不方便,所以厕所的顶都是露天的,光线比较好,只是无法阻挡风吹,也不能躲避雪雨。对于这样的厕所,人们习惯称之为茅圈,也有人家称作粪圈。

茅圈是自家的,但里边的粪土是属于村集体的,一般不能轻易处理掉,要在茅圈跟前堆放起来。堆积到一定的数量,生产队会安排一些社员,用扁担和粪筐把粪土挑走,送到集体的农田里。那时候没有化肥,种庄稼全靠集体牛羊产粪和农家的土粪,所以生产队每年都给各户分有积肥的任务。

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土地分到了农户,自家的粪土便能自作主张,用于肥自家的田,加之化肥的逐步应用,庄稼的收成比生产队时期提高了许多。也因为有了电灯照明,村里的人家就把厕所改造成比较正规的小瓦房。房内设便坑,备有灰土,还有细心的人专门在墙面写上"便后盖土"之类的提示语。在厕所墙外的地下,另建一个密封的蓄粪池,积攒粪便。既能减轻风吹日晒对肥效的影响,也能遮掩气味的四处扩散,保持环境的卫生整洁。与之前相比,明显上了档次。从此,人们就不再用茅圈或粪圈的名字了,而是改称为茅房,也有文雅一点的人称厕所。

这些年来,可能是习惯的缘故吧,我一直对自家的茅房感到很满意,从来没有要改变它的想法。可是,前一段时间,村干部却来动员我,让把茅房改成用水冲洗的厕所,还给我说,就跟城市里的厕所差不多,用水一冲,干净卫生,好像我没有见过城里的厕所一样。

我没有长时间在城里待过,但还是去过几趟城里的,并且使用过那里的厕所。方便之后,按一下水箱上的开关,"哗啦"一声,全都冲刷干净了。还有一种更先进的,不需要自己动手,用完后会自动出水冲洗。听别人讲,那是红外线感应的,让人感觉很是神奇。

城市的厕所确实好用,可是,在乡下,我还是认为原有的茅坑用起来方便,况且村里的自来水不像城里那样随时都有。村主任却给我做工作说,家里洗刷用过的废水足够了,用不了太多的水。

我依旧半信半疑,始终不答应安装那种新玩意。

村主任离开的时候,悄悄告诉我,要我先到安装好的人家去看看,这个建议不错。我先去了正在安装的那几家,看了施工队挖坑、埋罐和接管道的过程,也听跟前人谈论其使用的原理,大概明白了一些道理。我又去安装好并使用了的田大哥家,看看具体效果,还亲自体验了一把,才知道这东西确实不错。这回,我彻底信服了。

回来后,我赶忙给施工队打了招呼,并挤进了后三名,顺利完成了我家厕所的改造。我还给家里人说,以后不再称其为茅房了,改用比较时髦的词语,叫卫生间。

对于人们认为我脑子反应慢的说法,我有些不服气,也一心想改变这种观点。现在,我就有了一个比较超前的想法:准备在不远的将来,把家里的太阳能洗漱间与新改造的卫生间整合到一块,或者把距离靠近些,达到多重利用、多种方便的效果。到那时,我还要把卫生间的名字再改成洗手间,看谁还敢说我脑子不够灵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