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早已过了立秋,但是暑气尚未全消,炎热尚未退尽,精神还有些倦怠。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已到了"秋分",气温才有些下降。这时才有了秋的意味,有了秋的消息。其实这一物候的先知者是秋虫。
下班回家,灯光下,小区花坛里蟋蟀异常地活跃和繁忙。它们蹦跳着,扇动着灵动的翅膀,唱着秋天的颂歌。高亢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似在演出二重唱,蹦跳的身影,又似参着跳高或跳远的运动会,因了它们,小区陡增田园般的趣味。
仔细谛听,远远近近、徐徐疾疾,整个大地犹如在弹奏着一支生命的琴、欢乐的琴和富有秋韵的琴。狄更斯在《炉边蟋蟀》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这难以描述的震颤,渲染了夜的宁静,把人引入了无边无际的遐思中……
此时的气候,宜人也宜虫。北方人说,"天凉好个秋",这意思是对酷暑之后的清凉的感受和赞美。而南方人过去有一句老话"七月七秋凉、家家剪布做衣裳",这如同《诗经》上所说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对待凉爽的秋天,人们还要安排生活,从长计议。
一切生物都是敏感的,秋虫,我想也是喜欢秋天的。它们生活在泥里,好不容易熬过了炎夏的炙烤,怎么不快乐呢?所以也就非常活跃、非常精神,因而也就元气十足彻夜无眠地欢叫,而形成了这一季节的愉悦的天籁之音。
这是一个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先生在《没有秋虫的地方》如是说: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到一只蝴蝶,鹁鸽笼一样的住房、井底似的庭院和铅色的水门汀的地。这显然是一个城市的环境。他是不满意这个又枯燥又单调又僵化的环境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不容秋虫居留,也容不得人类居留的。
人是离不开大自然的,虫也离不开大自然,人和虫都是大自然的附着物,离开大自然就无法生存。整齐划一的城市,自然比不上小桥流水人家,人造的音响也并不比天籁本真自然。记得有句诗是这样写的:此曲应是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我想借此套用一句:秋虫应是乡村有,城市哪得几回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