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很有境界很有雅量的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名声颇大的人物,曾国藩真正发迹并成名是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尽管曾国藩在咸丰之前的道光年间已经步入仕途做了国家干部,但是,那时的曾国藩还没有什么知名度。要说起来,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曾国藩是一个心胸豁达、待人宽容的人。
曾国藩这种待人宽容的雅量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看出来。
其实,最能够显示曾国藩的豁达心胸的,是曾国藩面对左宗棠的时候。咸丰二年(1852年)。当时,曾国藩回湖南为母亲办丧事,太平军横扫两湖,咸丰皇帝命曾国藩出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副部长。在长沙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曾国藩见到了当时在湖南巡抚张亮基手下做幕僚的左宗棠。左宗棠的地位当时最低,也就是一个老百姓。然而,在这次会议上,左宗棠却详细介绍起了长沙的防务安排,滔滔不绝,一副舍我其谁的神态。张亮基和曾国藩只能听左宗棠不停讲述。曾国藩对于左宗棠的锋芒毕露却并没有生气,他越听越觉得左宗棠才华横溢。曾国藩当时虽然是高居二品的副部长,但是,面对颇有傲气的左宗棠,他却极为尊重,言必称兄,向左宗棠虚心请教。
然而,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简朴、谦逊和强烈的担当意识虽然刮目相看,但是,一向自负的左宗棠却觉得曾国藩“才具稍欠开展”,也就说,左宗棠觉得曾国藩的才略平平,因此,左宗棠对曾国藩又抱着非常轻视的态度。
其实,雄才大略的曾国藩只是不善于在人前表现自己而已,平时,曾国藩的眼里似乎缺乏精明之气,脸上也没有英姿之容,但是,曾国藩绝不是才略平平之辈。左宗棠为人狂傲、处事明快而短于人情。曾国藩为人含蓄,长于人情而短于机变。由于两个人的性格和作风反差极大,因此,左宗棠才很是轻视曾国藩。左宗棠在曾国藩面前总是毫不客气,甚至对曾国藩动辄指手画脚,指示训诫。虽然曾国藩对左宗棠的高己卑人、当仁不让之态一览无余,曾国藩却毫不生气,他对左宗棠总是非常尊重,甚至俯首听命。曾国藩的豁达胸怀和从善如流的态度,却没有改变左宗棠对他的轻视。有一次,曾国藩给归隐的左宗棠写了一封非常诚恳的信,请左宗棠出山做自己的高级顾问,给他指点指点。没想到左宗棠毫不客气,他给曾国藩的回信十分冷淡,说曾国藩“文字似敬实疏,态度似谦实傲”,与曾国藩的热诚和尊重大相径庭。
要说起来,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身上有太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年龄只差一岁,一个四十一,一个四十。两人又都是湖南人,一个是湘乡人,一个是湘阴人。两个人都出身小地主家庭。最不相同的是,曾国藩是科举出身,左宗棠是布衣的举人。左宗棠却自认为自己比曾国藩高明百倍至少十倍。
虽然下意识地对曾国藩非常轻视,但左宗棠毕竟是一个奇男子,所以,在曾国藩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左宗棠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可是,即使出来帮助曾国藩,左宗棠依然轻视他。《药裹慵谈》中说,左宗棠在一次会面中曾当面嘲笑曾国藩是“猪子”,也就是湖南话里的笨蛋之意。要说起来,这和以后左宗棠多次对曾国藩的无理谩骂相比,这一骂还是好的,因为这毕竟是光明正大的一骂。曾国藩被左宗棠骂了之后,依然不生气,坚持要左宗棠做他的高参。曾国藩湘潭大捷后,率领湘军又连获武昌、半壁山、田家镇三次大捷,成了大清朝的中流砥柱。面对一个个胜利,曾国藩踌躇满志,以为太平军可举手而平。一直冷眼旁观的左宗棠却认为这是军事大忌,所以,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曾国藩存在轻敌思想,要求他提高警惕。左宗棠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问题是他把曾国藩进行了一番劈头盖脸的训斥。结果,曾国藩的湘军果然大败于江西湖口。此一败使曾国藩内心更推重左宗棠,而左宗棠却更看不起曾国藩了。
不过,对曾国藩骂归骂,看不起归看不起,左宗棠却没有停止对曾国藩的帮助,他一边刻薄地讥评曾国藩,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帮助曾国藩。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恶评传入曾国藩的耳朵,曾国藩却没有过任何反驳或者辩白,他把这些话默默地咽了下去,对左宗棠仍然一如既往地推重。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湖南募兵,写信给哥哥曾国藩,讨教用兵方法,曾国藩写信给他,让他多听左宗棠的意见,可见曾国藩对左宗棠才干的绝对信任,也足见曾国藩的豁达容人之胸怀。
曾国藩一生,凡事都追求踏实和彻底。曾国藩对待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就如同一个宽厚忍让的大哥哥对待任性不懂事的小弟弟一样,包容着左宗棠的不知分寸和任意嚣张,曾国藩的态度看似谦卑圆融,却营造出了一片更广阔的人生空间。曾国藩豁达的心胸正说明了他强大的自省功夫和克化之功。可以说,曾国藩的宽广胸怀和宽厚性格以及遇事忍让,使他显示出了深厚的修养,也使他成了比英雄豪杰更高一筹的圣贤。
和心胸宽广的曾国藩相比,左宗棠的心性修养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左宗棠只知进取,不能静处,而曾国藩却是进可以做大事、退可以做圣贤的。
自古以来,圣贤一定是英雄豪杰,而英雄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国藩是圣贤,因为他既有不俗的才华又有豁达的心胸,而左宗棠却只是一个英雄豪杰,因为他有的只是不俗的才华,却没有豁达的心胸。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为人处事的境界之高下,不言自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的雅量成就了他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