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古诗萦

知远网

2024-05-10文/石少华情感

酷暑难当,蝉鸣如潮。面对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和响遏行云的嘹亮歌声,我的心头萦绕着古代诗人咏蝉的诗句。朱熹“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即景写景,意境十足;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却成了寂静的象征。古往今来,借蝉抒怀的诗句很多。曹植《蝉赋》、郭璞《蝉赞》均不吝辞藻、篇幅对蝉高风亮节的品行,歌之咏之;萧子范“流响绕从藿,余响彻高轩”,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大加赞誉。而在虞世南看来,“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已远,非是藉秋风”,咏蝉言志,持节不污,抒发了作者无需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播的豪迈。

蝉是夏天的精灵,没有了蝉鸣的夏天也就不热闹了。蝉声传响,情由心生,每位诗人由于心境、抱负和命运不同,听到蝉鸣后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杨万里“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渲染了闻蝉而产生的凄凉情绪;骆宾王以蝉喻己,写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诗句,寄情寓兴,表现了诗人命运多舛的苦闷心情。最具代表性的李商隐的《蝉》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说的是蝉餐风饮露于高枝,吃不饱肚子,不饱则“恨”,不平则鸣,“鸣”了也没人听。诗人把咏物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借蝉为自己鸣不平。

高高低低的蝉鸣,是无数人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故乡特征鲜明的一个符号。袁枚有诗:“儿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思是说我们大喊大叫丝毫不影响蝉的歌唱,但当我们去抓它的时候,它却闭嘴了。这就是蝉的“聪明”,也是少时捕蝉的乐趣。斗转星移,四季交替。蝉鸣作为季节流逝的物候,更能勾起乡思。漂泊在外的白居易异乡听蝉,著《早蝉》:“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以蝉为载体寻音思乡、纾解乡愁,流淌着无数的温馨与感动。

故乡的夏天热烈,蝉鸣的和声此起彼伏,穿透炽热的阳光,在盛夏的枝头传动,在风里流动,奏响了一支支充满无限激情的交响乐。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了家乡田间牧野别样的风景。在稻花香里想着丰收的景象,多么惬意!此时诗人感受到心灵上的回归,连喧闹的蝉鸣和蛙声听起来都是那么祥和恬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