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始上学那阵,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意无意,总听说邻村牛角山的日子很苦,缺水无电自不必说,就是那个村的娃,每天能够按时赶到学校,能够安安稳稳地坐在教室里,都算惊人之举。我那时毕竟年幼,面对诸多传闻,感觉异样,却也没想那么多,因为那年月,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即使有同情心,也没有能力"博爱".自家的"门前雪"都扫不干净,实在管不了别人家的"瓦上霜".
不过,仔细想想,或许,我们是占些优势的。就拿上学来说,我们距离学校近,拐一个弯、抹一个角就到了。而牛角山村的那些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据说,他们几乎都是天没亮就起床,捏一"饭坨",边赶路边吃。"饭坨"也不能一下子吃完,还要匀一部分作为中餐,因为离家远,中午不回家,只能这样安排;在上学的路上,因为路途远、山道陡峭,小伙伴都是结伴而行,相互有个照应;因为起得早,天没亮,所以一路上,伙伴们都是打着火把,他们是在稻草和竹篾的微光中前行……很多时候,我怔怔地听着,有触动、有冲动。"深夜火把疾行",虽苍凉,却刺激,这似乎也是每个励志少年必须行走的路。多年后,再回头,想到自己的幼稚、想到自己的冷漠无情和残忍,我忽然悲从中来。
我生在素有黔西南州"小粮仓"美誉的木咱镇,"万亩大坝"孕育了辖区四十八古寨,牂牁古国遗址就在村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皇都"居民。但是那又怎么样?上小学了,我还穿着破洞的裤衩穿梭于村镇;虽然没有经历饿饭的苦楚,但是一家几姊妹围在锅边、盯着柴火里微微冒泡的青蓝白菜喉结滑动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我所在的木咱村,算得上是木咱大坝的"龙头",地理位置、水源、田地,各种资源,堪称全镇之最好。在占尽优势资源的情况下,我们的日子尚且过得那样艰难,其他地方不言而喻,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的牛角山更是如此。所以,我只能在心里茫然发问:这山里的苦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二
十多年后,我上了高中。一个假期,与同学相约去牛角山拜访同学项全。我提议骑自行车去,同学熊文嗤笑:去那儿,也不知是人骑车,还是车骑人。我不解,有同学解释:那儿全是山路,车路不通。于是,我们甩开大步,向村里进发。好在,我们都是农村娃,从小在山里长大,爬坡上坎不是问题。因为走走停停,途中还在半山腰呐喊、尖叫、高歌、追逐,所以到项全家时,已是几个小时之后的事。
寨子很安静,偶有狗吠声从密林中传来,让人于宁静中感知一丝躁动。村里的房子,大部分是瓦房,偶尔也能看到一两间小草屋,屋顶有青烟缭绕。有些小草屋建在石旮旯里,如果不细看,一下子还真辨别不出事人的居所,直到走近了,看到有头发花白的老妪端坐屋前,手里正缝补着衣物,才明白,那是他们的家。
项全一家很热情,忙活了一阵,端上一桌包谷饭、南瓜汤和青菜。山里娃不讲究,一阵风卷残云,同学们都吃了个肚儿滚圆。
期间,我看到这里差不多是在山顶,便问项全家里用水从何来,他悠悠说道:都是山塘蓄的雨水。说实话,站在山顶,完全可以看到木咱镇万亩大坝,也可以看到横穿大坝的河流,然而,也只能是看到。牛角山享受不到大坝的资源,只能在石旮旯里"刨食"眼睁睁地看着河水从北面的石崖流出,然后悄然融入南面的暗河。
我站在山腰上,看着同一片天空下不同的风景,心里莫名的刺痛。
三
毕业分配到学校任教,已是新世纪。因为有学生是牛角山的,所以日常家访自然免不了进村入户。随着认识的逐步加深,我大致明白了牛角山村的情况,其实,同学项全所在的寨子,虽然隶属牛角山村,但是与村委会所在地却距离很远,差不多有十公里的山路。而且,类似的寨子不止一个。其余几个寨子相对集中,条件要好些,距离镇上不过两三公里,而且有田有地,水源也不错,至少,一般情况下,人畜饮水不是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我不知道该欣喜还是该难过。同为一个村,要说每个寨子的资源完全一样,自然也不实际,但是差别太大,也着实让人唏嘘。想到项全、想到在火把中寻求知识和希望的一群人,我忍不住眼眶湿润。
家访中,我还看到,村里已有不小的变化,草房已消失,木瓦房已不多见,大部分是钢筋砖混的平房,偶尔看到一两间木瓦结构的房屋镶嵌其中,反倒感觉是一种别样的点缀,一种怀旧。了解下来,说是有部分年轻后生外出务工,赚了钱,回家建起了平房。我于是开始畅想,如果外出务工的青年再多一些,村里会怎样?我暗自决定,要让有限的青春,散发无尽的光彩,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
四
又十年,机缘巧合下,我调到政府工作。进村入户的频率多了,对村情民意的了解也就更深。此时的牛角山,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延伸至村里,瓦房已基本消失,一栋栋平房拔地而起。而且,房屋经过修缮改造,更显精巧亮丽,一栋栋特色民居掩映于绿林之中,似乎在笑迎一个美好的盛世。牛角山,已是"美丽山村"的范本!
资料显示,这些年,村里抓住机遇,不仅在引导务工方面走出了新路、扩大了规模,而且,还争取到了宁波市象山县的对口帮扶,村容村貌自是日新月异。
就是相对偏远的村民组,也在原成都军区的帮助下,在石旮旯里开凿出了一条通村便道,村民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也破天荒有了"富裕路""小康路""幸福路".应运而生的,是产业发展,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搞起了金银花种植、搞起了种草养牛产业,成立了合作社。在项全家门前眺望,我看到了青山牛羊入画图,看到了山间升腾的希望,.
五
不几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一批批有志青年来到村里,调研、策划、建设,短时间内,相对偏远的大山、花棚子两个村民小组就建起了宽敞、平整的通村水泥路,串户路延伸至各家各户。接着政府再发"福利",为农户硬化了庭院。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小村一片喧嚣,村民的心里同样一片喧嚣。老人拄着拐杖,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面露微笑;小孩奔跑穿梭,撒下阵阵欢乐……
经过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牛角山顺利退出了贫困村系列,在村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此时,村里除了星罗棋布的养殖场,就是静卧山间、孕育希望的种植基地。牛角山村,在一项项惠民政策的滋养下,正在完成一次次嬗变,正在幸福的大道上迈步疾行。
近年,牛角山获批省级"乡村旅游"村寨,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已提上日程。可以预见,有国家的好政策,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牛角山必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