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母亲河在家门口流淌。如今,重回故里,我却是一位过客,只能在母亲河畔的亲戚家借宿了。
弯月如钩,挂在天穹。独步登上鹰嘴山的最高处,俯瞰家乡,灰蒙蒙的,什么也没看见。这是意料之中的。
翌晨,太阳穿过薄雾,红彤彤的朝霞,透过窗棂大胆而赤裸地闯了进来,晨鸣的鸟儿、邻家的鸡,还有牛羊的欢畅之音,划破寂静的山村,精神一振,开门迎日。
风从万山湖面上吹上来,带着花香,夹杂着鱼的腥香。这是我熟悉的气息。
故乡啊,我离你咫尺,却又像天涯。我对着大山喊:故乡啊,我回来了!还没等到大山的回音,我已泪水涟涟。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情景,一幕幕苏醒。
小时候,最爱看的是黄河上的帆船,承载着几多梦想。纤绳深深勒进纤夫肉里,赤膀弓腰,几乎是匍匐前进,粗犷豪迈,悲壮的船工号子,越过峦峦山壑,和着涛声,像一首歌,感心动耳,回肠荡气。
夏日炎炎,最喜欢和伙伴一头扎进水里,复又出来,在太阳炙烤得滚烫的沙滩上,打几个滚,沙子像针刺一般烙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
农历六月六前后,上游水库调水调沙,集中泄洪,泥沙泛起,野生鱼儿浮出水面,吸氧求生,鱼跃波闪,形成“黄河流鱼”奇观。两岸人声鼎沸,仿佛是关于母亲河的一场盛事。
最美的风景,还是夕阳下的袅袅炊烟,在空中,聚了散,散了又聚,那是母亲催促孩子们回家的呼唤,是妻子期盼拉纤丈夫安全归来的心声。
凭着记忆,把大山当参照,指着湖面上的星星点点,那是寨上,那是南岭,那是村小学,那里就是老宅……
厚重的母亲河,日夜流淌,流淌出生命,也流淌着历史。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忧患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曾经决口泛滥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每次决口、改道给下游百姓带来灭顶之灾,淹没良田,摧毁房屋,百姓生灵涂炭。
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工作。20世纪90年代,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这一工程堪称黄河治理史上的一座丰碑,功在千秋,举世瞩目。
这座宏伟工程,涉及河南、山西八县市272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被淹没,20万群众需要搬迁,仅新安县就有6个乡镇61个行政村421个村民组23039户81557人迁离故土。
故乡旧里将被淹没,乡亲们面临离开祖辈繁衍生息的土地,至亲厚友将各奔一方。
喝黄河水长大的乡亲们,骨子里生就着母亲河一样宽广的胸怀,别离在即,抚老宅而流泪。但想到黄河的长治久安、生态安澜,舍小家,为大家,支援国家建设,乡亲们拭泪登车,驶向孟州、温县的新家,其场面撼天动地。
黄河小浪底水库正式蓄水后,库区形成大量的水湾、半岛和湖心岛,呈现出北国少有的湖光山色。近年,当地政府提出“生态立县”的绿色发展愿景,给母亲河注入绿色生态元素和山水灵魂。沿岸人民响应国家政策,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开发沟域经济,启动“保护母亲河”行动。
现在,故乡成了万山湖旅游景区。偌大的湖面,静时宛若一面镜子,岸边的绿树倒影在水中,天上的流云印在水面上。清风徐来,水波潋滟,层层涟漪,你追我赶似的涌向岸边,瞬间又被逼退回去。水清岸绿,如诗如画,好一派北国水乡。
母亲河,绿色的河,生态的河。
客鸟思故林。每年清明前后,远在他乡的游子,不约而同地回到故土,面对母亲河,朝着家的方向,燃一炷清香,一跪三叩首,告慰亲人,他们从没有离开母亲河半步,只是从黄河南岸迁移到黄河北岸,现在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农业生产机械化操作,省力省时,家家户户盖了楼房,买了汽车,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