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划,我们这个村湾即将面临拆迁,家里的坛坛罐罐遵从家人的意见,能用的搬进新居,其他的丢弃亦可,唯独放在一角的一副旧水桶,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引起了我的沉思。近几年,时移势异,许多老物件逐一被淘汰。曾经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器具,逐一由闲置到陈旧、到无用、到占地、到障目,最后一扔了之,呜呼哀哉。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木水桶便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抚今追昔,无限感慨。在过往不久的那个年代,水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是汲水的工具、贮水的容器,能抗旱浇菜、消防灭火,许多方面都用得着水桶。在城镇还未自来水入户以前,挑水卖,往顾主家送水成为一个行业,水桶成为这个职业的必备工具。
水桶的材质必用山杉,这种木材坚韧而比重轻,不怕水浸。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三年",正好用来取水、贮水。用过之后立即沥干,避免潮湿。
水桶制作工艺复杂,难度较大,是木匠行业中的专门手艺。制作水桶的人被称为"箍匠",凭经验和秘诀加工一块块条板,弧度、曲线、斜切面都凭手工制作,拼接成腰鼓形状,一次成功,毫厘不差,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工匠师傅挑着必要的专用工具和必须的材料沿村揽活。我见过箍匠做桶,他虽然不懂数学,但做桶时用上了圆周率的原理,多大的桶用多宽的板子,刨多大的坡度都有一定的标准,一天的工夫就做完了,东家还得管一顿饭。他们有一个卡尺,板宽定了后再定弧度,定了弧度再定上宽尺寸和下宽尺寸,刨出相应的坡度,钻眼,插上竹梢,拼接成型,内外刨光,水桶就做成了。
由于水桶材质要求高、制作手艺精巧,所以取值较高,主家对水桶是十分爱惜的,每年夏秋之交必打磨上油保养,让水桶黄亮闪光,经久不腐。一副水桶要用好几代人,从水桶可折射出这家人的经济状态和精明程度。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像样的水桶,有的贫穷之家,向邻居借用。
有些事情挺有趣,农民一般都勤劳苦干,可是对挑水这件事又显得有些懒散。对于年轻力壮的农民来说,挑水并不是繁重的活,每天挑二三担就够用了,用零星时间即可完成。可是年轻人却不乐意做,因为它琐碎,天天要做,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常常有妻子催丈夫,母亲催儿子去挑水,等着水做饭。一担水百来斤重,远近不等,男人们也厌倦了。在这个氛围下,才产生了一个妇孺皆知的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我们看忆旧的电视,常见先进人物做好事,给孤寡老人送水的情节,那是真实写照,水桶成为人们传递友爱的媒介。
农民有幽默风趣的天赋,它们赋予水桶丰富的文化内涵。夏夜纳凉,常听泥腿秀才讲"一肩担日月,双手推乾坤"这类穷开心的笑话。意思是挑水的两只桶,一只是太阳,一只是月亮,或者说一只桶水底映着阳光,另一只桶水底映出月影,浓浓的诗意啊。在家里推磨,上下各一磨盘,象征着天地,推动磨石不停地转,不就是扭转乾坤吗,这气魄、这胆略何等振奋人心啊!
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关于木桶的故事,值得详细一说,这个故事叫"薛登砸桶".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个叫薛登的官家子弟,十分聪慧。一次,他被大孩子激将,将皇宫门前的一对木桶故意砸坏了一只,皇上责问,他说历朝历代只有一统(桶)江山,何来二统(桶)江山。皇上听后大笑,便放过了薛登。过了几天,还是受大孩子挑动,薛登又将另一只木桶砸坏了。皇上大怒道:"顽童,这又作何解释?"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你说是木桶(统)江山好,还是铁桶(统)江山好?""当然是铁统江山好。"皇上答道。薛登又高兴地拍手道:"皇上说得对,既然是铁桶(统)江山好,还要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一句话把皇上说乐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
薛登利用"桶"与"统"的谐音,敏于机辩,转祸为福,不得不夸他大脑的聪明和口才的善辩。这个民间传说,其他版本很多,都属于子虚乌有。实际上,这是农民的智慧,口口相传,给生活用具打上文化的印记。
青山挡不住,大江东流去。毕竟历史要发展,技术在进步,一切事物都摆脱不了成、住、坏、空的四象演变。木水桶历史地被淘汰了,代之以塑料模压水桶。现在哪怕是住在深山老林,也都接上了自来水管,塑料桶也改变了用途。如果真需要老式木桶,机械化、数字化木工机床成批制造,也只是分分钟的事,何足道哉。我这里小题大做也只是借题发挥,闭目忆旧,一解乡愁罢了。须知忆旧是老年人的专利,解乡愁是老年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