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选5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tmp0063。txt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

xx年9月,我区进入第一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这就有利于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评价方法的改革:新课程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情景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形成特长,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好。

(5)、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习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师生讨论、交流、评价,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内容选择余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6)、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防止放而不收或收而不放的教学现象出现。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发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不足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达到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部分地方,进行投掷项目教学很难开展。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tmp0063。txt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6

1、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即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那么,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即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当前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2、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即教师以教为中心,学生学围绕教转,严重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个人认为,教师备课必须备学法,不要以"教会"为目的,而要以学生"会学"为目的。一位教师教学生学习"上、下、沙"三个生字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笔顺偏旁上。"竖————横————横————上"、"横————竖————点————下"、"左边三点水,右边少————沙",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凭借机械记忆学习识字、写字,学习难免枯燥乏味。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结果当老师让学生听写的时候,就有两个学生把"上和下"给颠倒了。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不能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进行反思。假如老师这样教"上"和"下":上和下的长横代表地平线,一竖、一横像不像长在上面的一棵小树?一竖、一点像不像长在下面的树根?小树当然要往上长,树根当然要往下长。假如老师这样教"沙":沙,我们在海边或者河中才能看见,水少之后,才能看见沙。这样学习识字,要让学生忘掉是困难的。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先进的学习"生产力"。大家都熟悉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方法比金子还重要。联系到教学,便会得出方法比知识还重要的结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教学多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很欣赏这个观点。叶老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令人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真正重视学法指导的却不多见。例如,对于大段知识的掌握,有些教师充其量只能从应试的目的出发,强调某某题考试已考过多次,很重要,要记牢。至于怎么记,即是学生的事情,教师是不操这份心的。

3、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视教材的相对性,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握教材不放,预设的教案也将是灵活的、有弹性的,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胆地开发和创造,使师生达到共同创造、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它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教师应抓紧机遇,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7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政府、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习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8

通过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在教学中一定要: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即教师扮演好导演角色,学生扮演好小演员角色。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县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9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0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而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要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1

20xx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 )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习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合作学习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2

XX年9月,我区进入第一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这就有利于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评价方法的改革:新课程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情景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形成特长,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好。

(5)、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习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师生讨论、交流、评价,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内容选择余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6)、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防止放而不收或收而不放的教学现象出现。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发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不足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达到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部分地方,进行投掷项目教学很难开展。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3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4

虽然培训只有短暂的1天,但对我来说却收获颇多。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一天我认真倾听了吕世虎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5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时,通过“竞选焦作市市长”的情景设计,使学生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煤城焦作。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发散学生思维。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 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理解地理,同时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地理,感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地理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

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浓浓的春意,浴创新教育链的阳光、雨水和年轻的园丁微笑气应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感到生活的教学过程新课改心得体会。

一、注重学习、改变概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是老师。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新的课程

一种新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用提出的'话题——实验探索指导实验教学方法的观察,分析,推理的结论。老师的注意力从学习的单一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的方法是:

1、建立一个思想,即“准备”的发展学生生活和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张应该是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学生的一部分,应该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是重精神轻,应该发展个性和不一样的模式,新课改心得体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但并不局限于目前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必须从每个部分。这是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的起点。

2、两个关键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将大脑,开始做。

3、三个变化

(1)教师的角色的变化;

(2)改变学生的状态;

(3)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7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进取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进取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十分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能够有不一样的教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供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取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本事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终各小组再把自我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构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到达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齐讨论,教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团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我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我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善。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

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齐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能够是课前的,也能够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8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9

当我们刚接触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时,感觉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很不适应,简直象在沼泽中行进。后来,经过听取黄恕伯老师等编委的指导,参加我区每月一次的教材研修,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人教版新教材不仅知识顺序安排衔接得当,符合逻辑规则;内容螺旋式编排,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相吻合,而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尤其是每当想起新教材中所蕴含承载的物理学科智慧,即学科核心价值及建构性呈现方式,总是使我们情不自禁地对自己所从教的学科油然而生敬意,同时也为白己走上从教生涯而感到自豪。如此等等,四年的实践,四年不寻常的收获。新教材,带给了我们思考,带给了我们感悟,更带给了我们很多成长的启示……

一、对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初步认识

我认为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人教版物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关于蒸发条件的学习,教材不是采用归纳的思路,而是将新知识的学习寓于问题解决之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了解的 加快蒸发方法入手,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蒸发的事例,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怎样加快液体蒸发学生在这样一个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思考,通过对快液体蒸发的方法熟悉,进而推断出蒸发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跟他的生活经验和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2.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在设计每一节的内容时,教材都通过交流共享、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另外,教材在呈现内容时多采用第二人称 你,以对话的方式提出问题,如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相信你有更好的想法。如何用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假如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呢?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这样的对话营造了一种平等、合作的氛围,丰富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材中主要设计了 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由你决定,长话短说,挑战自我,信息冲浪,单元练习与实践等栏目。不同的栏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教材中还插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主要包括实物照片、物质结构模型图、反应过程示意图、数据曲线图、拟人化图片等,这些图片形象直观,内涵丰富,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还使教科书的版面更加美观,有力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欲望。

二、使用人教版物理教材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经过课改教学的实践,我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 过去教师是《教学大纲》的贯彻者、教材的执行者。现在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课程计划与标准的执行者,同时还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使用者,教师可以超越教材,可以合理取舍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要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实现自身的发展,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为行动而研究,为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研究。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大家都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我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自学计算机应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有关技能;或看一些与物理教育有关的光盘、视频,它们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2.从新课导入看,导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物理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外,很多课都引用了演讲式导入。

总之,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导入新课方式,会很快带学生走进物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了,把课上得更精彩了。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强调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是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因而,新课程强调教育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建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三、感受与体会

通过人教版物理教材的教学,我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已经认识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都明显提高,并在平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愿意学物理了,会质疑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确实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学校领导、家长都在关心新课程改革,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我愿尽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0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1

在课改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始终以县优质幼儿园的标准严格对照,认真整改,能按照县幼儿教学工作要求进行研究,坚决杜绝小学化教学。能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尊重信任的团队精神、营造充满爱心的校园气氛、构建全面开放的园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注重学前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着眼幼儿潜在能力的开发,促进全体幼儿身心的发展。办园水平迅速提高,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锻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研人才,得到了我镇社会各界,家长同行的赞许和认可。现将一年来我园的课改工作做具体的评析和认真的反思。

(一)初显成效 通过一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园的课改工作已走上正轨,整个工作的框架已经建立,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是开好了局,起好了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学习呈现出新的生态。在课改的初期,我们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着眼点和突破口,重视理论学习,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园教师的教学开始真正关注幼儿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即时的体验,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易否定幼儿的各种奇思怪想,积极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不同于别人的见解,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鼓励性语言替代了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激励性评价替代了机械重复的表扬、奖励,"分层评价"等评价方式和"评价栏"、"幼儿成长袋"等评价工具被普遍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幼儿有了更多的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因学定教"、"有效教学"、"促进幼儿学习"成为教学新概念;"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什么?"、"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成为教师新词汇;"走下讲台,到幼儿中间去"、"蹲下来和幼儿对话"成为活动新景观;敢说敢问、求新求异、合作互动成为幼儿学习的新倾向;关注生活、走向实践、研究探索成为广大教师成长的新方式,师幼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态势。课改实验所活跃起来的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反思之风、写作之风,已在悄悄地改变着我园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购买课改书籍、订阅专业报刊,成为众多教师的新选择;上网学习交流成为青年教师的新时尚。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合作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呈现出人才辈出的新气象。

(二)感受与体会 回顾一年多的课改工作,我们以为以下几方面对于推进课改实验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经验的体会,也是我们行动中的思考,更是今后工作应该坚持的工作原则。

1、"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是我园课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和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因而它也是从根本上提升我园教育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机遇和挑战,我园确立"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抓课改的态度,确立了"说好不回头"的信心,决心把课改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正是有了这样的大决心,我园课改工作才能做到"不等不靠、抓紧抓早",才能做到构思宏远、谋划细致,才能做到感召全园教育工作者奋发努力,才能使我园课改工作克服园小、起点低,地处边远的劣势,真正开拓创新,勇辟蹊径、盘活资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课改的实施者是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所以,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

近一年来,我们正是从这一点认识出发,用大力气抓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讨、交流,抓教师的反思和论文写作,从而达到教师素质明显提高,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课改热情高涨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学习同幼儿的学习道理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因此,我园创设了多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不断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3、整合多方资源、拓宽教育途经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地方资源。幼儿园要依托地方教育资源丰厚的优势,有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拓展个性化课程内容,丰富幼儿生活,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

4、加强课程研究,精选教育内容,多元的整合为课改插上双翼。加强对幼儿一日活动的研究。强化一日活动即课程的意识,创设积极有效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给予幼儿自主探索、表现表达的机会,加快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进程,保证每个孩子在园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来要求自己的教育行为,推动幼儿的学习。加强对主题课程的研究。强化整体意识,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对主题目标进行再定位,对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再整合,力求贴近幼儿的生活。开展主题活动应体现自主探究,以环境为依托,让幼儿亲历过程,体验乐趣,教师要重视观察,善于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或生成课程。

(三)问题与差距新课程、新教材、新活动,挑战无处不在,困惑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在;没有挑战是逃避的遁词,没有困惑是盲从的粉饰,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一年多来,让我们在享受着喜悦的同时,也深感我园的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有:

1、办园条件方面,我们除了加快新园的建设步伐外,环境、设备进一步扩充,争当一流水平。

2、在幼儿园管理方面,继续以科研带动教研,请专家亲临指导,总结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进行汇编。

3、在课程改革方面,要继续不断研究、多出成果,在幼儿发展方面,借助课改力量,争取达到最佳效果。

4、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虽然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已有较明晰的认识,对课改普遍有积极正确的态度,但有些老师还没有充分认识课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不能正确区分课改进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四)今后工作思路针对我园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课改引向深入。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课改创新水平,促进教师与课改一同发展。要对准"教学改变"、"评价改革"、"课题研究"等几个重点项目,深入推进新课程课题研究。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课题意识、研究意识,做到边教学、边反思、边研究。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方向和主题,进一步明确课题组内工作目标和分工,还要经常组织开展研究交流活动。以课题研究深化、带动课改实验,使课改实验在各项课题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课改背景下的幼儿园工作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因此,幼儿园要从园情、教情、学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管理。一方面,要把幼儿园管理从"行政管理"、"教学管理"逐步转变到"人本管理"和"课程管理"上来,要不断摸索符合各校实际、富于幼儿园个性的管理模式和幼儿园文化,使幼儿园工作向个性化、高效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和协调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工作为核心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幼儿园人、事、物、时各要素的关系,充分发掘幼儿园已有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确保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协调发展。3、将课改实验向纵深推进,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改工作是一个逐步推进和深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既要把握当前,更要着眼于发展,积极主动地把课改理念渗透到各方面工作中,系统地改进各方面工作。从纵的角度讲,要进一步明确各阶段课改工作的重点,做到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以主要矛盾地解决带动整体工作的发展。课改的深化与推进,要求我们加强反思,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才能实现课改的有效推进,实现我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没有回头路,改革呼唤行动者。实验新课程的过程,就是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破除困惑的过程,是不断反思、探索、创新的过程。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课程改革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2

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犹如灯塔,让我们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为我们今后数学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康校长温馨提示近期区里还推荐了许多关于新课标的专题培训,这么多优秀的资源,希望老师们把握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开阔教育视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教育要求,基于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线上教学多时,随着疫情形式好转,复课在望,老师们要做好随时切换线下教学的准备,有问题共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调研了三所学校各个年级的教学进度,礼轩小学张邈馨主任和宅科小学丁辉老师也交流了本学校下一步的教研安排和教学准备。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3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孤独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不体罚学生、辱骂、训斥等等,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

六、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七、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八、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的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4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5

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念,应用新型的教育评价方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课堂,如何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呢?教学中的交流式课堂评价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教师用充满爱心、饱含真诚的声音,和学生们互动交流;用智慧的语言、适时的点评启迪学生的心智,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勃勃生机。这样的课堂,就像我们的社会,有爱,才能有效地交流,才能构建出和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作用。

一、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把握好自身发展方向。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显示出来的智慧方面不一样而已。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处与不足,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个性特征时常会显露出来。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一个发现者,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继而适时地对学生有益的内在潜能和外在表现进行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特点、特长产生特定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积极的情感倾向。对存在不足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纵向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激励性评价对其进行鼓舞,让学生产生“我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内部归因。这种评价效能的优势是其他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特征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适时、适度、适人地对他们的特长、爱好以及不足用激励性评价鼓励,促进其个性的张扬和全面发展,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按照评价的功能区分,课堂评价可分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发生在具体课堂情境中的评价,往往是为促进学生学习进行的评价。在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分析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考查出学生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行为表现及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技能与方法的形成。例如:师生在共同探究问题时,当学生思维开放,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用更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时,我们就要及时点拨,归纳总结,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再就是当学生们合作探究时,同学们思维灵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学生们的合作表现也各有不同,我们就要及时点评,不仅对学业目标,也要对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与表现给予肯定和激励,促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这种评价为学生今后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习技能和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的发挥,将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持续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参与实践机会不断增多,不论是书本的还是书本以外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不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在多元主体的互动中产生的爆发力,都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能有效的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发挥发展性评价激励功能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6

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也为适应新环境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着更新层次的改革。我们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未来成功教育的金钥匙。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在本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深深的知道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7

通过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所以有必要进行改革,所谓改革,我认为就是要越改越好,越改越完善。 新课程改革对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旧观念等都有许多突破,更符合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上海市委统战部秘书长徐海鹰在报告中说:我们的教育应该鼓励冒尖和允许落后。;而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就这个方面还是不够完善的。比如说,高考考生必须每一科都优秀才能考上大学,只要有一科或者两科落后,就有可被关在大学的大门外。而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语文特别好,或者数学非常拔尖,这样的学生,往往因为总分不高而错失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此而退学,这样势必会流失很多人才,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我们钻研和以后工作的专业也是很专一的。如果能在这方面进行完善,让在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会更好。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8

通过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所以有必要进行改革,所谓改革,我认为就是要越改越好,越改越完善。 新课程改革对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旧观念等都有许多突破,更符合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上海市委统战部秘书长徐海鹰在报告中说:我们的教育应该鼓励冒尖和允许落后。;而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就这个方面还是不够完善的`。比如说,高考考生必须每一科都优秀才能考上大学,只要有一科或者两科落后,就有可被关在大学的大门外。而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语文特别好,或者数学非常拔尖,这样的学生,往往因为总分不高而错失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此而退学,这样势必会流失很多人才,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我们钻研和以后工作的专业也是很专一的。如果能在这方面进行完善,让在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会更好。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29

从20xx年起,国家级课程改革在xx市实施了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对物理新课程作了初步的研究与尝试,新教材的使用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物理学科更应该站在国家级课改的前沿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谈谈我在新课改实施中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前提

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先导。作为课改实施者的教师能否真正领会国家新课程理念,能否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如何转变观念呢?我以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国家级物理新课程理念的内容: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体会、钻研、运用到教学中来;

2、认识新教材的优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主要优点有:

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新教材采用了大量插图,生动、形象,用学生的话说跟看小画书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致同学们”这一节用了11幅插图,而第一章用了35幅插图;

②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课后作业:

1)、用刻度尺测量一块普通砖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体积,在同学中交流测量结果;

2)、自来水公司是用水表测量家中的用水量的,你会读出水表上的数据吗?在第一章中还介绍了高压锅、电冰箱、飞船返回舱、记忆合金、纳米技术、绿色能源;九年级物理讲利用内能做功时,提到了“爆米花”的原理等。

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

二、抓好课堂教学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课改之初,我们手中只有教材与课标,没有现成教案及其它教辅材料,因此,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去摸索、去尝试。在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先进经验,建立了“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学案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实现了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在实行学案教学时,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案,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写好集体备课准备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易错点、中考链接、教学设想(或教学资源)。其中教学设想这一环节最为重要,要求备课教师提出创造性地设想,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引入,也可以是一个有用的习题,或者是本节课的处理方式等。主备课教师将每位教师的准备卡收集起来,结合自己的想法,写出本节课的学案草案,再集体讨论,或删或添,制定出正式学案。

2、强化学案的导学功能。强化导学功能,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如:第三章第一节《运动的描述》学案是这样设计的: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运动及参照物;

2、能根据所选择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3、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学习过程]通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运动?

2、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如何选择参照物? [对应练习]……

如:

4、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当然,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限于学生的知识、阅历还不知、不懂且有必要现在就知就懂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新课程并非不讲了,一切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但讲要少而精,要深入浅出,要强化“导学”功能,用启发式地教包括启发式的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成功的保证

实施课改实验是否成功,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而不仅仅是选择。评价应重视做到:

1、注重激励性。

评价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赞美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突出主体多样性。

评价文体不再是唯一的教师,学生可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学生家长也参与评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与学生评价的机会:“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谁来说一下哪个地方好?”等等。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接纳和吸取。

3、在评价中讲究批评的艺术。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做错事情,说错话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善于正面引导外,还要善于批评,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四、在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内容编排上不是很合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讲质量和密度,本身密度的概念就不好理解,做计算题时还要有那么多的要求:必须写公式,必须带单位,除号得用分式等等,学生感觉很难。况且,密度的单位kg/m3、 g/cm3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复合单位,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而第三章运动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过此类计算题,所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把题目做得很好。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把二者的顺序颠倒一下,先学第三章。

2、学科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相对来说,与物理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当属数学了,可这两科之间的脱节很严重,有些物理上的出错点就是因为数学知识不配套造成的。如:科学记数法。在密度的计算题中,大多数同学不会科学记数法的计算,对于乘以103、除以103不知道怎么做;再有体积单位的换算,m3、dm3、cm3、mm3之间的换算不会或不准,也是造成物理计算题失分的一大原因。还有像繁分式,学生不会化简,如不会把化成,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就要事先给学生讲清楚。

3、课时安排不太合适

新教材重视探究过程,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如八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实验,熔化和凝固,按照教师用书的说法,本节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这几个环节,说出猜想,作出假设,制定好计划,做出实验,收集出数据;第二课时分析、归纳总结出特点、规律。第一课时的任务一般完不成。另外本节探究的实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4、有些消失了的“重点知识”还得再加上。如测密度的实验,Q吸、Q放的计算公式,考试仍然要考,需加上;有些就不必加了,如:I=Q/t,还有浮力的计算题要求也确实降低了。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0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时,通过“竞选焦作市市长”的情景设计,使学生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煤城焦作。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发散学生思维。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 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理解地理,同时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地理,感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地理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

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1

通过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所以有必要进行改革,所谓改革,我认为就是要越改越好,越改越完善。 新课程改革对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旧观念等都有许多突破,更符合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上海市委统战部秘书长徐海鹰在报告中说:我们的教育应该鼓励冒尖和允许落后。;而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就这个方面还是不够完善的。比如说,高考考生必须每一科都优秀才能考上大学,只要有一科或者两科落后,就有可被关在大学的大门外。而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语文特别好,或者数学非常拔尖,这样的学生,往往因为总分不高而错失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此而退学,这样势必会流失很多人才,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我们钻研和以后工作的专业也是很专一的。如果能在这方面进行完善,让在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会更好。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2

每次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感受都不同:

感受最深的是在教学进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特别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我们需要的是有见解,有独特思想的人。每个孩子都是一朵需要盛开的花,但花香不同,颜色不同。他们都需要阳光和土壤的哺育,我希望自己就是那片土壤。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3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 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 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因此,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老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

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通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 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 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强调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并不是不要结果,只是我们并不去计较结果。因为有了设计合理的过程并且精心的去实施,预期的结果是肯定会发生的。只要我们在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我们的聪明才智,就无愧于我们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是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的。

强调过程和反思是我们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尤其要重视在过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经历的过程最具新鲜感,也最有价值。这就必须注重及时进行总结,吸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同时加强必要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断的提高。也使我们的课题日趋完善。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4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tmp0063。txt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5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习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6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习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7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习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平,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学习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8

XX年9月,我区进入第一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这就有利于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评价方法的改革:新课程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情景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形成特长,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好。

(5)、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习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师生讨论、交流、评价,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内容选择余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6)、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防止放而不收或收而不放的教学现象出现。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发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不足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达到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部分地方,进行投掷项目教学很难开展。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39

长期以来,我们就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造的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近几个月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领悟课改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广大教师来说要改变几十年传统的教育理念,还要将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不同。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教学大纲和教材,思想上和行为上最注重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把“双基”掌握好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教材,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寻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发展各种能力,要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尽快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顺应教改要求。

二、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因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课堂新模式。我们提出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教学管理改革,转变管理职能。

新课改带给学校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必须有一种相应的管理模式相适应,无论从教学,管理,后勤等一系列方面都会有着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旧的教育模式将不再适用。新课改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学分制管理,学生修完每个科目的必修学分后,可以任意的选修自己所喜爱的科目。还是拿化学来说,化学的学习,当学生学习完化学必修1和化学必修2以后,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科目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科目。这样一种模式所到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上课地点将不再是一个班的学生一起听同样的内容,而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有“个性”的课表,有可能与其他班,甚至其他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课,这个将给实行了几十年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教育模式以巨大的冲击。

第二,由于新课标的这种学生学习的模式,随之而来的学校课程编排、科目老师的配备、学生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突显,甚至会带来一场学校体制的一场重大改革。

四、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现实中,惟有好的学习成绩才是人才的标准,才是家长炫耀的资本,才是教师眼里的乖小孩。为什么在学校时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而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往往不是在校时的成绩最优秀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评价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当今社会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选拔人才的时候,比如中考、高考、招聘考等等,总会因一分之差甚至半分之差,而被录取或淘汰,多一分半分就说明他是你需要的人才,少一分半分就说明他不是你需要的人才。其实并非如此。首先,你的考试题目是在考察什么?你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考试,都是考的一些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有些工作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你却用一个侧重分析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能力很少测试甚至根本不测试。还有,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不管多难的题目,解题条件都是现成的,甚至是不多不少地摆在你面前的,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题条件是要你自己去寻找的,你找来的是不是真是解题条件是需要你自己判断的。因此,一个人适应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未必适应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由上可见,以一分半分来选拔人才实在是不科学的,新课改要成功,非得探索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选拔办法不可。

五、实施化学新课程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1、高一教师有点“不知深浅”、难于把握。

①课标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

②高中教师多数不熟悉初中化学新教材内容,讲课内容有时会脱节,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2、高一教师普遍有点“恐高症”、对高考变化心中无数。

①考试评价不明确,有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仍然以高考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是“宁难勿易”、“宁多勿少”、“一步到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不多。

②虽然经过暑假短期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有所认识,但是由于新的高考考试方案迟迟没有出台,新教材教到什么程度?考试又会考到什么程度?教师普遍感到心里没有底,再加上课时紧,内容多,新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跟不上,在教学上教师们普遍感到有点心中没底。

3、课改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摸索,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自我学习的时间少,调查研究的时间少,而且缺少一定的活动经费等等。

4、对于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课改所要求的学生应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个问题。

5、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很多学校的实验室条件落后,疏于管理;缺乏信息化教学设备与技术。

总之,我们感到新课改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新课改又是成功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有很多的矛盾和困难等待我们去化解,还会有很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不管怎么说,新课程标准反映了我们教育进步,为教育改革,学校制度完善,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以及最终的评价方式指明了一条前进的方向,但路还是要我们自己走,只有连同学校,老师、学生以及社会各个力量,踏踏实实的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新路,完成好这一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宏伟大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0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1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关注课堂 走进课改》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四、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矗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2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习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3

长期以来,我们就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造的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近几个月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领悟课改的精神,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广大教师来说要改变几十年传统的教育理念,还要将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不同。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教学大纲和教材,思想上和行为上最注重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把“双基”掌握好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教材,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寻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发展各种能力,要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尽快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顺应教改要求。

二、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因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课堂新模式。我们提出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教学管理改革,转变管理职能。

新课改带给学校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必须有一种相应的管理模式相适应,无论从教学,管理,后勤等一系列方面都会有着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旧的教育模式将不再适用。新课改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学分制管理,学生修完每个科目的必修学分后,可以任意的选修自己所喜爱的科目。还是拿化学来说,化学的学习,当学生学习完化学必修1和化学必修2以后,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科目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科目。这样一种模式所到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上课地点将不再是一个班的学生一起听同样的内容,而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有“个性”的课表,有可能与其他班,甚至其他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课,这个将给实行了几十年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教育模式以巨大的冲击。

第二,由于新课标的这种学生学习的模式,随之而来的学校课程编排、科目老师的配备、学生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突显,甚至会带来一场学校体制的一场重大改革。

四、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现实中,惟有好的学习成绩才是人才的标准,才是家长炫耀的资本,才是教师眼里的乖小孩。为什么在学校时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而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往往不是在校时的成绩最优秀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评价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当今社会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选拔人才的时候,比如中考、高考、招聘考等等,总会因一分之差甚至半分之差,而被录取或淘汰,多一分半分就说明他是你需要的人才,少一分半分就说明他不是你需要的人才。其实并非如此。首先,你的`考试题目是在考察什么?你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考试,都是考的一些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有些工作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你却用一个侧重分析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能力很少测试甚至根本不测试。还有,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不管多难的题目,解题条件都是现成的,甚至是不多不少地摆在你面前的,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题条件是要你自己去寻找的,你找来的是不是真是解题条件是需要你自己判断的。因此,一个人适应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未必适应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由上可见,以一分半分来选拔人才实在是不科学的,新课改要成功,非得探索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选拔办法不可。

五、实施化学新课程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1、高一教师有点“不知深浅”、难于把握。

①课标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

②高中教师多数不熟悉初中化学新教材内容,讲课内容有时会脱节,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2、高一教师普遍有点“恐高症”、对高考变化心中无数。

①考试评价不明确,有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仍然以高考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是“宁难勿易”、“宁多勿少”、“一步到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不多。

②虽然经过暑假短期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有所认识,但是由于新的高考考试方案迟迟没有出台,新教材教到什么程度?考试又会考到什么程度?教师普遍感到心里没有底,再加上课时紧,内容多,新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跟不上,在教学上教师们普遍感到有点心中没底。

3、课改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摸索,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自我学习的时间少,调查研究的时间少,而且缺少一定的活动经费等等。

4、对于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课改所要求的学生应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个问题。

5、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很多学校的实验室条件落后,疏于管理;缺乏信息化教学设备与技术。

总之,我们感到新课改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新课改又是成功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有很多的矛盾和困难等待我们去化解,还会有很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不管怎么说,新课程标准反映了我们教育进步,为教育改革,学校制度完善,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以及最终的评价方式指明了一条前进的方向,但路还是要我们自己走,只有连同学校,老师、学生以及社会各个力量,踏踏实实的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新路,完成好这一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宏伟大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4

20xx年6月22日上午在中心三楼多媒体培训,听陈不换领导讲座,收获很大。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新课程下如何上好教学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做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对于如何的上好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所有参与讨论人员的共识是,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并非一下就立杆见影的,要经过一朝一夕的漫长的过程的。

从公开课的类型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与展示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会倾注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集中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今年我们的片区教研有个不错的创意,即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提交到整个片区研讨,然后由某个老师综合大家意见再设计,然后进行教学观摩,再由大家进行反思,我觉得这样的公开课更有意义,没有修饰与表演,有的是尝试与反思。”这位老师对这种公开课的赞赏代表了所有教师的心声。教师需要公开课,但教师需要有实效的、真实的、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公开课,那种表演、作秀的公开课也是老师们强烈反对的。

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常规课好比家常菜,一说到要上公开课,就像家里要来客人了,自然要精心准备一番。时常听到客人说:不必那么麻烦,你们平时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吧!话虽这样说,可是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准备几个拿手好菜!也许,这就是常规课和公开课的区别吧。参与讨论的网友黄国才老师这样比喻。正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所以把公开课打造得更精细一些,体现出理想课堂的色彩是应该的,但这种理想并不是作秀与表演的理由。

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这种具有理想闪光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如果备课过程变成了某一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授课教师,不去考虑授课教师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导致教师上课“卖教案”的情况,没有了授课教师自己,那教师就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过程进行表演。

如何上好公开课,“一是听设计,二是听生成”。那些事先演练好的、每一个环节都天衣无缝的课,并不被教师买账。教师要求的真实课堂,就是具有真实事件的课堂,而不是事先排练好的课堂。“要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我听公开课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听,比如他是如何设计课堂的,怎样设置问题的,怎么样的上,怎样的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会怎么表现,等等。我有一些自己的观察点,从这些点上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设计的精心与完美,课堂上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教师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5

通过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所以有必要进行改革,所谓改革,我认为就是要越改越好,越改越完善。 新课程改革对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旧观念等都有许多突破,更符合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上海市委统战部秘书长徐海鹰在报告中说:我们的教育应该鼓励冒尖和允许落后。;而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就这个方面还是不够完善的。比如说,高考考生必须每一科都优秀才能考上大学,只要有一科或者两科落后,就有可被关在大学的大门外。而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语文特别好,或者数学非常拔尖,这样的学生,往往因为总分不高而错失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此而退学,这样势必会流失很多人才,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我们钻研和以后工作的专业也是很专一的。如果能在这方面进行完善,让在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会更好。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6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改革的特点。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的推进。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我们教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造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具体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认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7

5月22日23日两天在z政法学院本人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协会“名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主办,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学校校务管理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我参加的是中学数学研讨会,现将学习情况向各位同志做一汇报。

5月22日早上,听学术报告《新课改中的课堂情境教学》,主讲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教师汪祖亨,上海专门设有他的“汪祖亨名师工作室”,华东师大特聘专家,是上海两个名师基地的指导专家,配合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目前正指导江、浙两省部分高级研修班学员作数学欣赏和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由中国科协科教中心牵头,围绕新课改理念,曾赴十余个省市讲学,在全国省市级数学刊物上发表过200余篇教学论文,还主编或参编过《高中数学能力技巧》、《活跃在数学中的参数》、《怎样灵活解数学题》、《数学常用解题方法与技巧》等二十多本书,在20xx年5月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作高三复习专题报告。汪老师从研究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导入的作用,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情境导入的基本策略和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等几个方面详细地进行了阐述。

他说,旧上海不识字的黄包车夫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家庭主妇在超市购物时算帐时都很准确,但他们在学校用纸和笔算同样的问题却十分糟糕,巴西的儿童在街道做买卖时数学做得好,但是他们不会做学校课本上同样难度的数学题,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在操作新买的家用电器过程中若遇到问题时才去查阅说明书或请教有经验的人,而非一开始就看说明书,这说明知识若脱离了实际情境,学习就是一个抽象的游戏,因此知识中的许多概念及规则必须透过实际的经验来揣摩,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又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情境体验获得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知者不如乐知者。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这一系列地论述表明,数学应根植于情境脉络之中,通过学习来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也很有必要。

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有感觉,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成为学生自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应用。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真实性原则。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情境设计要真实可信,否则会弄巧成拙。如一个老师在讲不等式的应用时设计了一个自己在鱼市场买鱼时,卖鱼的老板向他问如何做一个尽可能大的盒子,这个情境就缺乏真实性,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再如安徽师大附中的某老师拍了学校门口的一段视频作为一节课的引入,很真实,效果也很好,但宁夏一老师东施效颦地“照搬”,结果可想而知。

2、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讲不等式、函数时可以用手机套餐的计费方式,卡拉oK厅的分段收费方式,电脑上网的费用等同学们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3、高效性原则。如一个老师用11分钟时间才导入到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上,很明显,这样的情境设置也是不可取的。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讲《简单的概率》时,从概率相关的故事,体育彩票等入手,吊起学生的味口,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

5、灵活性原则。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6、科学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要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矛盾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7、挑战性原则。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学习内容提出了一条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挑战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0断发展。

8、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9、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如大家熟悉的姚明某场球赛得分的高低和盖帽的次数篮板的次数作为统计图表一课的情境设计,增强了时代感和数学的适用性。

10、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可以用生产、生活和其它学科中的实例做引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另外,要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当然还可以用欲擒故纵暴露学生差错,历史典故或生动的故事导入等方法。

俗话说蜜多不甜胶多了也不粘,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误区,所以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了“生活味”,少了“数学味”。

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上,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他们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其实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能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2、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现在的数学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作用。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当然,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在备课中查找资料,需要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花费更多的心思,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教学激情,而这些,正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的。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致力于数学教学艺术、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她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学数学课堂“三步曲”》(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在教育电视台教学栏目播出,代表作《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由教育部师范司审定,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发行推广。应邀到全国各地作教学报告、执教公开课近百场。她在上公开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老师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三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他主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时间不在于多,而在于投入,知识准备了,方法准备了,中考题也就准备好了,它就在我们的脑子里。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式教学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把握变式的难度。变式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难度要逐步提高。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缩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效率。

2、要控制变式的数量。

(1)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不是越多越好。变式过多,或者为“变式”而变式,不但会造成题海,增加无效的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

(2)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少一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多一些。

(3)对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在新授课上少一些,九年级总复习时,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多,可适当多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效果。

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是实施有效的变式教学的关键。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近,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习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习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张老师还把学生精典的作业扫描到电脑中并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最后保存起来,激励学生在课本中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抱住课本这个根本,把找出的问题可以展示在教室后面的数学园地中,可真谓是“忽入一夜春风来,数学园地百花开”。张老师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进行不同位置的摆放,让同学们在亲自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张老师把八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所有图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用剪纸的形式进行各种变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月23日早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符永平老师进行的一堂《一元二次方程》展示课和《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的学术报告。符老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他研发的《中学数学“再创造”发现式系列课型研究》获江苏省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各级各类竞赛奖6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和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收载的论文有10万多字,近100多场公开课、学术报告遍布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曾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为江苏实验区顾问,现任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南通市初中数学分会副理事长。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一般都不重视每章的开头的图片,可符老师就专门开发了“章头图导学课型”,他展示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章头图教学”课,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章头图”教学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全章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走进全章的自主学习,通过“章头图”的学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训练和学法指导,对全章科学高效地学习做最好的引领。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从“章头图”中发现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本质。体验和训练“再创造”(方程的解法)的含义,不断培养学习全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本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符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如何突破这个“开头难”的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大家都知道,每章和“章头图”,并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凑页数,它凝聚着新课程设计者的心血,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意图。但大多数教师对“章头图”不太重视的,或者说是太不重视,学生更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它。但是,符老师就是从“章头图”的这个“头”开始,围绕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和简单的解法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从一幅简单的滑梯动画着手,设计出了一个个问题情境,每个问题都紧扣教学要求而环环相扣,引领学生初步去感悟本章将要学什么,每个问题都都能体现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去探索“怎么学本章”,每个问题都在以数学生活化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逐渐明白“为什么学本章”。

整个课堂,符老师都是以饱满的激情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设计在帮助学生消除数学的冰冷、枯燥和抽象,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感受数学的味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整堂课围绕着主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新颖的数学章节开头“导学课型”。符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数学课是生动的,生活化的。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难懂,是否与教师开头课的引导,第一课的教学设计有关呢?数学课需要教师 “用力”,更需要 “用心”。无论做什么,用心去做,就会做得优秀!我们应该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有很多的第一次,那我们教师平时是怎样思考这些“开头”,怎样很好的利用这些“开头”,去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过程的!我们并不反对万事开头难的说法。但是,面对教学中的“万事”,只要用心去“开头”,以求真的态度去创新,用心去思考学生的需求,用心去探索创新的过程,一切将会变得精彩,一切将会变得优秀。

符老师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数学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 “内化”成素养和能力,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于是,符老师一直志力于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模式,他先后开发了“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习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习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学习反思辅导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习课、课题学习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等18种课型。相信,符老师的这18种课型的推行必将换来数学教学史上的一次春天。

5月23日下午是深圳市z区中学数学教研员,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成员之一的张文韬老师进行的一节高中数学展示课和高中数学相关教学策略研究,我们不在一一赘述。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凡是在教育界略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探索在平凡的基层工作中得出教育良方的,特级教师汪祖亨,特级教师张文娣,特级教师符永平他们都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在干与我们各位同样的工作,但最终的结果相差甚远,差别很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通过今天的研讨以及以后不断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 愿大家在教学生涯不断过进步,不断创新,不断亮丽自己的人生。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8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时,通过“竞选焦作市市长”的情景设计,使学生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煤城焦作。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发散学生思维。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 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理解地理,同时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地理,感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地理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

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49

1、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

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三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如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作文能力很差,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先请学生听念范文,然后写下来,同学们听与写的过程中,感觉符合自己的实际,愿意写。

如果不这样,硬逼着连听写都有困难的学生作文,他们便失去兴趣,索性不写,效果反而更糟。等学生学会了写作文后,我们可以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往高处攀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在辅导后进生时我们应该别忘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我是学生的助手,我要有耐心。我们应该坚信学生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往往和学生搞得很僵,使得师生心里都不愉快。我们应该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助手,努力与学生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

在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智力不同,家庭情况也不同,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够同一高度的桃子。一刀切,切出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沮丧。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和偏见。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期望值不能过高。硬要他们考一百分,就等于要求小指长得和中指一样长。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十个手指头都一般长,那就不叫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

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让学生也认识到: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0

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也为适应新环境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着更新层次的改革。我们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未来成功教育的金钥匙。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在本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深深的知道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浓浓的春意,浴创新教育链的阳光、雨水和年轻的园丁微笑气应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感到生活的教学过程新课改心得体会。

一、注重学习、改变概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是老师。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新的课程

一种新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用提出的话题——实验探索指导实验教学方法的观察,分析,推理的结论。老师的注意力从学习的单一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的方法是:

1、建立一个思想,即“准备”的发展学生生活和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张应该是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学生的一部分,应该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是重精神轻,应该发展个性和不一样的模式,新课改心得体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但并不局限于目前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必须从每个部分。这是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的起点。

2、两个关键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将大脑,开始做。

3、三个变化

(1)教师的角色的变化;

(2)改变学生的状态;

(3)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2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关注课堂 走进课改》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四、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矗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3

“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目标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其更好的参与日常学习与生活。以“单篇精读”为主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但已不能达到增加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群文阅读”应运而生。

它要求教师自主选择和组合一组学习材料,师生围绕这组材料的议题,对所选内容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过程。通过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

让我们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4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5

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新课程改革下: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6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57

经过近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几位名师 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