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我们班有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打人,经过慢慢的和家长沟通和之前的课任老师了解,这个孩子在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在家也是棍棒教育,在了解这样的情况下,对这孩子多关心,遇到他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以沟通教育为主,不一味批评,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沙盘游戏等心理疏导活动……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指导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老师的好帮手。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在《游子吟》一诗中,妈妈对远方游子那种深切的爱,早已寄予了一针一线之中。其实,和妈妈一样,天下老师也都深爱着每一个学子,我们的寸草心,无需学生的回报,我们只希望教出来的学生一生内心有光,可以在成年之后,成为社会的栋梁。没有爱的老师,教不出有爱的孩子。

在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中,我体会到了李老师犹如慈母般对孩子们那种无私奉献的师爱,李老师将自己教育的历程付诸于笔端,活灵活现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故事平实动人,和我们的教育生活息息相关,每读一次,心里就感动一次。同为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于李镇西老师的心,我们都希望能成为一个个学生前行的明灯,照亮他们成长的行程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涉及了很多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也有让人感到沉重的部分。其实,我们教师,有时候就像是医院里持有手术刀的医生,必须要敢于剖开某些孩子“流脓的创口”,去做他们根子上的“清创者”,孩子们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重回正轨。这本书里有李镇西老师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有他对教育的一些反思与建议。我读李老师这本书,内心总会荡起诸多思绪,我也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这些年在初中教育过程中所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和学生们沟通、交流的方式。?

我觉得,老师心中有爱是做好教育的基石。这个世界都在说爱,但爱到底是什么?在我认为,爱就是包容、理解、接纳、宽宥。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所追求的风格。即使我们老师不认同孩子们的某些方面,但我们要给予接纳和尊重,时代在变,少年也在变。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乖巧、听话,他们身上的不完美部分,即使我们要学着接纳甚至去了解的部分。爱,肯定不是苛责、批判,即使是后进生,也没有人愿意将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建立在疏离之上,后进生只是学习不好,不代表一无是处,我们要善于用心中的爱,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接纳他们的不同之处。

关注可以得到温暖的回赠。青少年心思细腻,有自己的感受。他们有时候需要有人去读懂他们,听懂他们。做为他们的老师,我们要多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不要将关注点止步于孩子们的成绩,那样会显得老师特别功利。人都是情感动物,只有真实的情感交流,才能擦出火花。有些孩子因为家庭问题染上了不良习惯,有些孩子因为某些问题会对人生产生困惑。我们不妨多给学生们一些关注,尝试着去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关怀他们,这样,他们的心门会容易对我们敞开。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差生,天生就喜欢调皮捣蛋,做孩子们的老师,能给予的就多给予一些,施比受,更让人快乐。老师眼里没有“问题学生”,学生眼里也就不存在“问题老师”,爱是相互的,有寸草心,就有三春晖。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辉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辉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相信: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的确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作者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部分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那么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多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彻底惹恼了,我把学生的爸爸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激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打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备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规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来自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5

翻开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一名教师,只有深爱他的职业和学生,教育才会有火花和灵感,才能有智慧,才会不辞劳苦一篇篇记录和总结反思,才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从“忧生”到“优生”,从执教的学生到已毕业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学生毕业后给他的信中说:“李老师,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样,我永远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还有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教师;还有一些人因为报纸等媒体认识了李老师,向他写信求助,李老师悉心回信开导谈心……“父母爱之则为之计深远”,李老师为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负责,为之计深远,在学生心里,无论走到哪里,李老师也早已是他们内心牵挂的家人。

读完李老师的著作后,为他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历久弥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师给孩子们上的不仅仅是学校一堂堂的课,更是点燃了孩子们人生路上永不灭的指明灯……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师学习!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6

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

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2、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8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9

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爱心与教育》中,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的引发我思考。

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

“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中,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这样三个观点:

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讲究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

我记得,有一美国中学校长在学生毕业演讲时对毕业生说:“得A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未来靠你们;得B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的栋梁是你们;得C的同学,祝贺你们,母校的捐款等着你们!”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体验,当我们有意识关注到孩子的需要时,我们便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于是,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与后进孩子沟通时,当我们习惯与孩子心理置换的沟通方式时,于是,我们对他们的积极关注会多于消极关注,正强化会多于负强化,此时,你便是在为后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

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2、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 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常常是这节课刚上完,又要准备下一节讲的内容。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翻开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一名教师,只有深爱他的职业和学生,教育才会有火花和灵感,才能有智慧,才会不辞劳苦一篇篇记录和总结反思,才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从“忧生”到“优生”,从执教的学生到已毕业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

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学生毕业后给他的信中说:“李老师,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样,我永远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还有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教师;还有一些人因为报纸等媒体认识了李老师,向他写信求助,李老师悉心回信开导谈心……“父母爱之则为之计深远”,李老师为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负责,为之计深远,在学生心里,无论走到哪里,李老师也早已是他们内心牵挂的家人。

读完李老师的著作后,为他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历久弥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师给孩子们上的不仅仅是学校一堂堂的课,更是点燃了孩子们人生路上永不灭的指明灯……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师学习!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这些日子深知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匮乏,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的修养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闲暇之余,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进一步提高。当我走过喧哗热闹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书店虽是春节期间,人们很多都去走亲访友,但是这里也不乏有许多学习之人,有很多人来这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为自己的孩子来挑选等等之类。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书店街来寻找我心目中的导师——教育中书籍。面对着许多压力更感觉着自身学习的必要的必要性。问了这里的人员,来到教育书籍的书架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教育书籍。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顿时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挑选哪一本书较好,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有关爱的教育书籍《爱心与教育》深深所吸引,《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转变差生的经典案例,有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班里面听话的学生。对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对他们的行为也是束手无策,差生在许多老师眼中也基本上变成无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经常在班级里是比较份子,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还带头给老师搞一个对抗活动。

但是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镇西对“逆境”学生的关怀,那些缺少关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改变他们的缺点,让那些调皮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迎头赶上,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李镇西老师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阐述。

同时他更注重对“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拥有爱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同样李镇西老师要求教师的教育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归宿提高全民素质。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我们班有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打人,经过慢慢的和家长沟通和之前的课任老师了解,这个孩子在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在家也是棍棒教育,在了解这样的情况下,对这孩子多关心,遇到他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以沟通教育为主,不一味批评,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沙盘游戏等心理疏导活动……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指导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老师的好帮手。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每每问自己,我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呢?我想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做一个富有童心,心中充满爱的老师。

李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其实现在的社会何尝不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呢?每次和家长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长所要求的严厉与管束,更多的家长现在会说,希望这位老师是我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育有方,态度和蔼可亲,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老师,是能够让孩子愉快学习,经常能搞些活动来丰富孩子生活的老师,或是能让孩子有一些锻炼的机会,提高能力的老师。总之是一位拥有爱心和童心的好老师,让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乐成长的老师。听听要求还真不少,而且还很高。不过这话一点也不假,作为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是这么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让孩子在他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位家长同时是一位老师,扪心自问,我是一位好老师吗?这个问题总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认真负责,钻研教材,备课一丝不苟,上课认真投入,批改作业认真及时,这样充其量是个合格的老师。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师,我想做到这些肯定是不够的。就如上面所说的,做一个有爱心和有童心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长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师最难做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李老师的这些话不正是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吗?不正是告诉我们童心和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吗?

一位被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备了童心,才会理解学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备一颗爱心,才能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老师的尊严都是学生给的。”细细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都值得用我们的心去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暑假里,我读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后,感触很深。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其实,他这本书本身就是用爱心来写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爱,不等于教育,但是,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是的,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魏书生只有初中文凭的情况,但他却登上当代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李镇西用他的爱心创造了他的教育辉煌,成为中国教师的杰出的代表。

你的学生中也许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儿童,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已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体尝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你的学校也许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的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际化的现代中国人。

我曾经对本地区的教育进行过考察,结果发现,一方面为他们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而骄傲,是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再次捧起《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还记得刚拿到书的时候,被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没有夸夸其谈,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他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中学生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

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是锻造出了卓越人格。这些都和李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李老师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从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用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对待孩子。让我们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仁爱之心,爱孩子们。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可爱,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老师,我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本领,我从一字不识到现在我可以写作文了,真的谢谢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这些话语,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在阅读《爱心与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阐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学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时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激动时,能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爱别人,我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布置各种障碍物,我蒙上眼睛,让他扶着我穿过障碍,其他同学观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坚定,他很轻声的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我的头、膝盖不时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碍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却是那么温和、那么细心,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心却在唱歌:他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爱是人的本能。然后,我又让以前与他关系比较恶劣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扶他们穿过障碍。几个下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十分细心,值得信赖,他也表示以后与同学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同学了,爱老师了,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当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时候,这种爱变得伟大了,我们的职业也变得伟大了。师爱,并用这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就是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针对后进生转化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把几个成绩差又不甘落后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每天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分享大家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英语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跃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有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单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9

在阅读《爱心与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阐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学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时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激动时,能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爱别人,我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布置各种障碍物,我蒙上眼睛,让他扶着我穿过障碍,其他同学观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坚定,他很轻声的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我的头、膝盖不时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碍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却是那么温和、那么细心,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心却在唱歌:他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爱是人的本能。然后,我又让以前与他关系比较恶劣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扶他们穿过障碍。几个下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十分细心,值得信赖,他也表示以后与同学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同学了,爱老师了,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当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时候,这种爱变得伟大了,我们的职业也变得伟大了。师爱,并用这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就是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针对后进生转化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把几个成绩差又不甘落后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每天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分享大家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英语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跃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有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单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0

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1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2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花了几个晚上,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有几丝隐忧。

我听到一种说法,李镇西不可学!

不可学之一,李镇西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细细一想,这个问题并不可笑。这笔帐并不难算,还不包括物质上的付出。有很多时候,节假日甚至春节,镇西师是和学生在一起的,那么,镇西师算不算一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不可学之二,教育是万能的吗?一个调皮的学生,需要教师调动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在讲求效率的当下,教育者能与世俗对抗多久,对抗到什么程度?

不可学之三,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校给李镇西们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间?学生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分数以外的东西?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3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三、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4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宝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5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6

几个月前,出于要完成上级交代任务,我把《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带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真的没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讲台也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

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

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

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一样需要老师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7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8

几个月前,出于要完成上级交代任务,我把《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带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真的没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讲台也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

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

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

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一样需要老师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9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感动着,更被李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时机,建设班级舆论的智慧

健康的班级舆论可以增强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增强教育的力度和说服力,对个人的不良行为有很好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品质,改正不良的作风。

李老师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善于抓住一切时机促进良好班级舆论的形成。用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表扬和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万同作弊后李老师没有采取简单的批评、处分,而是不动声色的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入心灵的集体主义教育:先发动同学们组成“帮助万同小组”帮助脚骨折的万同去看话剧,以及万同平常遇到的困难:像上楼进教室、课间上厕所、放学回家等,全包给“帮助万同小组”了。还号召其他同学寻找机会随时向万同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万同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安排好这些事,李老师巧妙地把万同的作弊放到影响班级荣誉的高度,让全班同学每人给万同写一封信谈谈对万同作弊的看法。大家从集体主义的高度,用真诚的话语批评了万通的作弊行为,并劝说万同改进缺点。通过这些做法已经促进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的形成。但是李老师利用此事进行班级舆论建设的活动还没有结束,在万同伤好后,李老师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关于万同作弊的处理办法。同学发言非常积极,他们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万同这段时间的进步,也诚恳地指出了他还存在的一些不足。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再原谅一次万同,不再给他处分,可以看出同学们团结友爱、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班级舆论已初步形成。

我们做班主任的都应该学习李老师,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机,促进良好班级舆论的建设。

二、巧用班级舆论教育“后进生”的智慧

李老师在教育“后进生”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级舆论,使他们扬善弃恶,在班级舆论的轨道上健康的成长。

万同由于脱离了昔日的“兄弟伙”而被“兄弟”们暴打,在这个可能使万同动摇决心的时刻,李老师发动全班同学给万同写信,安慰万同、鼓励万同坚决与“兄弟伙”决裂,回到集体中来。在这种正气、温暖的,来自整个班集体的真诚关怀中万同坚定地回到了班集体中。

最让我佩服的是李老师为了转化万同,提前两个月布置期中考试作文题《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或《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万同置身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中,又让每一位同学有意识的关注万同的表现。别出心裁的作文题目成功的让万同的成长搭上了集体舆论的快车,使他不得不成长。

每个“后进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动力。巧妙利用班级舆论可以给他们改进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慧眼看问题的智慧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没有逃离李老师的思索。经常被我们当成无可救药的、不可改变的“杂症”,经过李老师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药”。万同上进后的一次反复——上英语课时往同学生身上贴了一张糖纸。这种现象在大多数老师看来,是很正常的,像万同这样“顽劣”的学生能取得那么大的进步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些做小动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师却看着这张糖纸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让万同在学习上产生愉悦感,仅靠意志来维持纪律是不可能的!

万同在当学校“纠察员”期间,对一位批评他的初一班主任进行了“报复行动”星期六,学校没有上课,他一人溜进学校,到初一年级办公室。一脚把门踢开,进去以后,在初一2班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抽屉里乱翻,把几本书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后,偷了一支圆珠笔、两瓶没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扬长而去!遇到这种情况,很多老师都会对万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呀,遇到这样反复犯错的学生,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放弃,觉得这样的学生无可救药。李老师却对万同的所有表现进行分析,找到了症结所在:万同的反复是因为脱离了班级舆论的监督!

教育是个平凡的事业,在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师总是能智慧的掀起惊天动地教育的浪花,净化学生的心灵,坚定学生的意志。我们每个肩负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应该学习李老师的这种用不平凡的思维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学习李老师用个案促进班级良好舆论形成,又用班级舆论纠正每个学生行为的智慧,做个智慧的班主任!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0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

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2、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1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2

假日,我再一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是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手记,书中有精要的理论阐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真是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

引言中的“素质教育”的解释深深吸引了我,它这样写着:“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抱着对这一段解释的认同,我认真地读完全书。

“让爱滋润童心”是我读完全书的第一感受。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反思自己,作为班主任,整天忙碌于教学与班务管理,平时与每个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似乎并不多。从刚工作时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职业倦怠,曾经对学生的那份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深深地触动了我,牵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细细的弦,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育的本质-------爱与智慧的事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与李老师相比,我真的羞愧难当!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万同的故事一路读来,情感就随着李老师的笔触跌宕起伏着,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痛彻心扉,时而感慨万千。一个活生生的万同形象,一个真真切切的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家形象,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教育过程,全都不经雕琢地展现在我眼前。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凭他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从我们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在我们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但为什么学生总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想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爱的真谛。李镇西老师给了学生无私的、真挚的爱,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心田的甘露。

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十年,回想起来,这十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3

寒假,我拿起了学校发行的《爱与教育》,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李老师用许多同学的原话真实的写出他是怎样的去爱学生,而学生又是怎样的爱他,很感动人。

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奉献精神,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孩子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很难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仅爱优秀生,更爱差生,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特别是我在书中读到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送给他们一份生日礼物;经常在课间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走进大自然;班级优秀学生、中学生、贫困生坚持多次家访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李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补充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爱学生,我们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情感。儿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正处于生命中最重要的集中学习阶段。

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发展,充满活力和潜力。这一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超出了这一阶段,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

因此,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

教师要理解儿童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善于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如果一种教育不能触动人的灵魂,不能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教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谊、具有爱心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渴望并珍惜老师的关怀,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一定有教育的神奇效果。

爱学生让我们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矛盾。

爱我们周围的人,毫无疑问,是播种爱的种子,让他们也知道如何去爱和关心他人,特别是当老师,我们面临越来越多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情的滋润,我们给他们的爱一定会影响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

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4

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5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6

最先认识李镇西老师,是关注了他的镇西茶馆,利用闲暇之余我会翻看一二。看过后我就很佩服李老师,这样一个专家为了发表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有的都修改了五六次,可见他做事的执着。

上周看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到晚上等孩子睡了看。只是粗略浏览了一下,纵然如此,但是书中内容还是让我感慨颇深。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过让从我教过的孩子在学习上不掉队,但我从未想过孩子们以后的人生,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林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了,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密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的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的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路途有多远,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万同的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她在母亲那儿,并没有得到多少爱,他母亲提起万同就骂,狗日不争气的同娃儿,李老师是这样描写的:其神态之凶神恶煞,使我怀疑她是不是万同的亲妈;其语言之不堪入耳,让我脸红耳热,同时生怕坐在一旁的万同跳起来和她对骂,然而,万同居然神情自若,俨然受辱不惊。没有温暖的家庭,没有父母的关爱,万同就和社会上一些小混混交往,别人有的坏毛病,他都有。面对这样一名学生,李老师没有强制,没有严厉批评,他对万同更多的是同情,想尽一切办法转化他,先找他谈心,对于自己不能遵守纪律怎么办?让万同自己找帮助人,帮助人随时注意他的表现,并提醒他改正,还在家校联系本上写出当天的在校表现,这个办法让万同有了好转,但只维持了两周,故技重演,李老师又让他手炒《烈火金刚》课堂上有事做就不会扰乱课堂,但好久不长,万同毛病又犯了。李老师又利用集体力量来感化万同,让学生写作文以《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或《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为题,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感动了万同,以心灵赢得心灵。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的被感动,不断地想,不断反思自己,我们班有没有类似万同的学生?我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学生?对待他们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想我做不到,我会生气伤心,我会觉得他们是教育不过来的学生,不知道老师是对他好,不知道感恩。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会再这样想,我会从自身找原因,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爱心不够,还没有感染他。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像李老师那样,用真情换取真情,用爱心收获爱心,让教育成为爱的沃土。让我们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让学生拥有自信,为自己在班级里的存在而感到自豪。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