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5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

本学期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了《小学教育心理学概论》。我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了解中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

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记忆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初中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

2、有效的记忆策略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仍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记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记忆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只要包括:

(1)复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复数的方法。

阅读时,复述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2)背诵

把一些信息内容背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随时提取这些信息。背诵即出生的把学习过的内容说出来。

(3)结果反馈

有反馈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反馈能使人们检查自己的学习的状况,使人们知道哪些方面需要增加练习。

(4)记忆线索

在编码过程中出现的刺激往往是最好的记忆线索。例如,在一项研究中,被试的任务是记住一个有600个单词组的词表。当他们读词表中每一个但单词时,都给他们呈现另外3个单词,而这些单词与那个需要识记的单词在意义上有紧密的联系。在后来的测验中,在有那些联系词作记忆线索的条件下,被试的记忆量可高达90%。

(5)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调解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保持充足的睡眠

二、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案例拿出来与供大家分享,学习怎样分析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学习怎样处理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情况,分析解决处理中学生厌学情况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

中学生厌学心理

1、基本情况

王同学,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着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想发火,时有逃学去打电脑游戏。

2、原因分析

王同学的情况是厌学心理的表现,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包括:

(1) 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是一方面的原因,学生本身的交际障碍、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缺失等都能导致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从他本人来看,王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敢以及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

(2) 家庭因素。家长素质低,对孩子教育不当。例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强制学习、买各种复习材料,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导致厌学。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的增多程了孩子厌学的另一大诱惑,如离异家庭重组、单亲家庭等。

(3) 学生教育的因素。考试、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教学内容难、单调枯燥、重尖子生、轻差生的现象也是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厌学,甚至逃学。

3 解决方案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王同学厌学,但是对大电脑游戏很精通,第一次咨询就从电脑游戏开始,肯定他的聪明。接着给他分析学习觉得苦累是因为长期不认真学习,沉迷于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了厌学。通过分析客观事实,使王同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感。

(2)给家长做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使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过分保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家长认清教育孩子的学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构建学习型家庭。

(3)与其他老是共同。与任课教师沟通,使其配合在课堂上让王同学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与班主任联系,在班级中挑选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使他感到同学的可亲、集体的温暖,从而进一步消除它的厌学心理。

4 小结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过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其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

(2) 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

(3) 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学业不良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厌学学生的不同人个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们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知道他们制定计划,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樊哙、赋予责任、强化冬季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眼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怎样与家长沟通,怎样处理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怎样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掌握到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意识到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

学校为我们开设了读书套餐真好,本学期如果不是因为参加读书套餐,我还真不会这么认真地去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一看书的题目就觉得很乏味,可我仔细阅读后,觉得本书越看越有味道。阅读本书很轻松,因为里面的内容和我们的教学实践很接近。通过大量的实验向我们揭示了一些教育现象,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教育者都知道要对学生进行表扬,但如何科学的表扬?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实验给了我们启示。当我们表扬孩子聪明时,孩子就会倾向于成绩目标取向,会努力证明自己聪明而避免显得没有能力。当我们表扬他们因为努力而获得成就时,孩子就会倾向于学习目标取向,他们就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个过程。从学生评价来看,教师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美术作业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科有标准的答案,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形成性评价。记得以前有位一年级的学生,他对美术的兴趣特别浓厚,每一节的美术课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但他的画画得确实不好,很随性也很随意,自己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线条粗糙。但我很关注她的学习过程,每次都在鼓励的`基础上,给他一些建议。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他进步了很多,成了班里进步最快的孩子。同时他的这种热情感染了身边很多的孩子,我进教室时,经常听到孩子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上美术课了。在教学中,我们要科学的表扬,使欣赏孩子这一理念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容易对学生形成偏见,会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归类,这就是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又要避免由于第一印象所带来的对儿童的错误看法。在开学时,能准确叫出儿童的名字,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能减少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能为以后的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沟通的开端。我们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对于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花些时间与精力记住学生的名字,以及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点。美术教师如果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以美术作业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话,那往往会出现判断的错误。有些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也许在美术学习方面有些困难,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评价的一个依据。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位学生比较乖巧的,但他的美术作业真不怎么好,一开始我只看到了他的美术作业,将他归类在差生中,后来从班主任那了解到,他是一位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在往后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看到了他的优点,及时表扬,他进步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冷静、科学地观察学生,用理性和发展的眼光分析、评价学生。

总之,书中还有很多有名的实验,每个实验都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正是这些启示,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有理可依。无论是作为教师的角色,还是作为一位刚刚升级做母亲的角色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大家真的可以好好去阅读本书,不同的你会有不同的收获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了解中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

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记忆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初中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 2、有效的记忆策略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仍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记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记忆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只要包括:

(1)复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复数的方法。

阅读时,复述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2)背诵

把一些信息内容背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随时提取这些信息。背诵即出生的把学习过的内容说出来。

(3)结果反馈

有反馈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反馈能使人们检查自己的学习的状况,使人们知道哪些方面需要增加练习。

(4)记忆线索

在编码过程中出现的刺激往往是最好的记忆线索。例如,在一项研究中,被试的任务是记住一个有600个单词组的词表。当他们读词表中每一个但单词时,都给他们呈现另外3个单词,而这些单词与那个需要识记的单词在意义上有紧密的联系。在后来的测验中,在有那些联系词作记忆线索的条件下,被试的记忆量可高达90%。

(5)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调解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保持充足的睡眠

二、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案例拿出来与供大家分享,学习怎样分析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学习怎样处理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情况,分析解决处理中学生厌学情况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

中学生厌学心理

1、基本情况

王同学,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着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想发火,时有逃学去打电脑游戏。

2、原因分析

王同学的情况是厌学心理的表现,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包括:

(1)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是一方面的原因,学生本身的交际障碍、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缺失等都能导致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从他本人来看,王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敢以及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

(2)家庭因素。家长素质低,对孩子教育不当。例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强制学习、买各种复习材料,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导致厌学。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的增多程了孩子厌学的另一大诱惑,如离异家庭重组、单亲家庭等。

(3)学生教育的因素。考试、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教学内容难、单调枯燥、重尖子生、轻差生的现象也是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厌学,甚至逃学。

3、解决方案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王同学厌学,但是对大电脑游戏很精通,第一次咨询就从电脑游戏开始,肯定他的聪明。接着给他分析学习觉得苦累是因为长期不认真学习,沉迷于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了厌学。通过分析客观事实,使王同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感。

(2)给家长做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使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过分保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家长认清教育孩子的学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构建学习型家庭。

(3)与其他老是共同。与任课教师沟通,使其配合在课堂上让王同学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与班主任联系,在班级中挑选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使他感到同学的可亲、集体的.温暖,从而进一步消除它的厌学心理。

4、小结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过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其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学业不良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厌学学生的不同人个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们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知道他们制定计划,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樊哙、赋予责任、强化冬季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眼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怎样与家长沟通,怎样处理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怎样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掌握到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意识到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6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整个的教育心理学做了几个部份和阶段来讲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身心发展 学习理论

二、教育心理学的实践: 个别差异的探讨 教学过程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作者提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未来的走向: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全人化,研究方去本土化的一个建议。因为作者认为,现在一般人对於教育心理学总是认为他是心理学的一部份,但是作者强烈的指出:教育心理学原本即是因教育需要而产生的,而非由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所以作者在此强调研究目的要教育化。另外,作者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是整个活生生的的人,而不是局部人,故整个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下进行。最後,作者提出另一个方向为本土化。作者认为教育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而无最好的方法,因此,对於教学对象都是本地的学生,因此,在做教育心理学时,应该以最适合本地学生的方式去做研究。

作者这种论点在其他的书中我都没见过,算是一种创新的写法,然此种写法对於未来从事於中学教师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因此,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写法和内容。

接著作者以研究对象—人为出发点,来探讨一个人的发展,这种写法让我真正的了解到我们所教学的'对象的本质和成长历程,这对於日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检讨上都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尤其作者在第四章还提到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这是在其他书本中很少提到的。我们在探讨学校教育时,一般都只考虑到校园的行政、教学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往往都忽略了社会这个大学校对教育所造成的冲击。在书中作者也论及到这点,让我体会到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作者接著便进入教学的主题,开始探讨一个学习理论和原理。在这裏清楚的介绍各种理论以及其应用,让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各种理论的定义和范畴。这对於我们未来的教学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最後,整本书以实践作一个结尾。在实践部份,作者先从了解个人差异开始进而指导大家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在一般书籍中,往往都只有探讨智力因素和教学上的关系,鲜少探讨非智力因素和教学的关系,然而在此书中,作者以一个章节来点出一些较重要的因素,让我觉的较一般书特别的不一样。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显浅易懂,很适合刚接触教育领域的学生。尤其他在写书时,都是以本土化的例子居多,来综合介绍整个概念。另外整个的写作层次由最基本的人开始,接著介绍理论,进而以实践结束整本书,让人读起来觉的非常的连贯。虽然自己非教育本科系出身,但是对这本书的感觉相当的好,对於往後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7

今天与一个学生的爷爷聊天。我们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时,他讲到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照顾,同时在当地就学。孩子很文静也很用功,学习一直不错,班主任也很喜欢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长。他也很少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这个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长职务给换了。孩子从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觉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个地方别看经济实力挺强,但每个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不重视精神追求。因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他的孩子一旦脱离了学校教育的轨道,与他们混在一起,那“腐烂”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后来终于离开了学校,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这件事让我想起近来读《教育心理学》时里面讲到个体差异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时,讨论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的重要性时,假设这两种风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的孩子书读好的时候,基本上是认知风格在起作用;而当书读不好的时候,正是学习风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学习上遭遇“滑铁卢”。

可见,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8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认为数学学科也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教学,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所教学科的知识

(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

(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

(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

(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

(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

(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针对于该生的情况,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课的特征,我在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多设置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适当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比如数学游戏,口算竞赛等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9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认为数学学科也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教学,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所教学科的知识;

(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

(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

(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

(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

(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

(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针对于该生的情况,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课的特征,我在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多设置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适当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比如数学游戏,口算竞赛等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0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1

学校为我们开设了读书套餐真好,本学期如果不是因为参加读书套餐,我还真不会这么认真地去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一看书的题目就觉得很乏味,可我仔细阅读后,觉得本书越看越有味道。阅读本书很轻松,因为里面的内容和我们的教学实践很接近。通过大量的实验向我们揭示了一些教育现象,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教育者都知道要对学生进行表扬,但如何科学的表扬?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实验给了我们启示。当我们表扬孩子聪明时,孩子就会倾向于成绩目标取向,会努力证明自己聪明而避免显得没有能力。当我们表扬他们因为努力而获得成就时,孩子就会倾向于学习目标取向,他们就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个过程。从学生评价来看,教师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美术作业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科有标准的答案,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形成性评价。记得以前有位一年级的学生,他对美术的兴趣特别浓厚,每一节的美术课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但他的画画得确实不好,很随性也很随意,自己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线条粗糙。但我很关注她的学习过程,每次都在鼓励的基础上,给他一些建议。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他进步了很多,成了班里进步最快的孩子。同时他的这种热情感染了身边很多的孩子,我进教室时,经常听到孩子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上美术课了。在教学中,我们要科学的表扬,使欣赏孩子这一理念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容易对学生形成偏见,会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归类,这就是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既要注意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又要避免由于第一印象所带来的对儿童的错误看法。在开学时,能准确叫出儿童的名字,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能减少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能为以后的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沟通的开端。我们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对于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花些时间与精力记住学生的名字,以及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点。美术教师如果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以美术作业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话,那往往会出现判断的错误。有些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也许在美术学习方面有些困难,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评价的一个依据。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位学生比较乖巧的`,但他的美术作业真不怎么好,一开始我只看到了他的美术作业,将他归类在差生中,后来从班主任那了解到,他是一位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在往后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看到了他的优点,及时表扬,他进步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冷静、科学地观察学生,用理性和发展的眼光分析、评价学生。

总之,书中还有很多有名的实验,每个实验都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正是这些启示,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有理可依。无论是作为教师的角色,还是作为一位刚刚升级做母亲的角色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大家真的可以好好去阅读本书,不同的你会有不同的收获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2

一、课程和教学的关系

要想明确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就必须知道“课程”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从现行的教育教学观念对一门学科的定位来说,我们可以把“课程”视为一种“在教学目标、内容、计划等方面都已设计和编制完备的静态的产品”。

已经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一旦被选用,课程就进入了实施阶段,课程实施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行动。”因此“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实施课程的活动过程。

不少课程论者把教学看作是课程领域的一个部分。因为他们认为没有教学,课程设计和编制变成了一件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了以下三个隐喻,对于我们思考和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十分的有益。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是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教师则是施工的工匠,教学效果是以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程度来衡量的。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这是赛前有教练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球员要根据赛场的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

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一乐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演奏效果;关键在于指挥家和乐队对于乐谱的理解和演奏技巧。”

这三个隐喻告诉我们课程和教学肩负的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先后相续、动静有致的联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想方设法的做一个出色的工匠、球员和演奏者,却很少注意思考和研究学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如何确定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加强课程研究,使自己对所担负的课程教学任务有一个清醒的、明确的认识,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会容易得多。

当我们跳出课堂、跳出学科,站到课程的位置,用课程研究者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时,我们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也会在自己的头脑里变得清晰和浅显。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们明确了之后,可以再重新审视这三个隐喻,来思考自己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工匠与材料的关系?还是教练和球员的关系?还是指挥和乐队的关系?不一样的师生关系,能反映出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思考,不一样的教学情态和效率。我们可以对照这三个关系和三个隐喻来检讨自己的教学,来审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3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4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5

古人云:“开卷有益”。再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品读完《教育心理学》,回顾我们的教学实践,很多教学现象与书本中的理论竟然不谋而合,书中的内容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已经不再是枯燥的定义、概念和原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打开了我认识教育及心理的思维,获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协同教学实验提出的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又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首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学习性质、学习流派及主要争论的问题;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我也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而作为一名学生忙学习态度和品德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掌握不同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适应性教学;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另外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习得无助”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新”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害怕去学校,害怕见老师,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部分原因就在于“习得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总之,《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像《教育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6

在教学之余,我读了一本对工作非常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本想为考试而学,没想到学后深有体会。书中广泛吸取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全册共十二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师教学的必备。当今,教育心理学教学非常倡导,课本中阐述当今学生的健康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德育与心育的培养非常重要。

素质教育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据自己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教学要有深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更应博览群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阅读一些教育书籍,使之成为我教学的方向标。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7

暑假期间,阅读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阅读本书,感觉收获很大。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发展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学生与教师心理,着重介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成长与倦怠;第三部分是一般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心理导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四部分是分类学习心理,涵盖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策略与品德的形成;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有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最后是参考文献与英文文献。从总体上看,本书的逻辑体系十分明晰,最开始介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以及发展历史,让初学者了解有关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很容易上手,并将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简洁的语言中突出了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紧接着,就“学”与“教”展开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以及教师心理的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实际上都是介绍学习心理,只不过第三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学习心理这一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的研究重点作详细介绍,包括学习的有关知识,三大理论流派的大概发展历史,学习动机,第四部分分别介绍加涅所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最后介绍与教师相对应的教学心理,这也是根据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而编制的,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上课时的课堂管理,最后到课后的学习评定,一脉相承。由此看来,本书的编排逻辑符合学习规律,方便学习者在头脑中构建一副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从内容的角度看,本书着重介绍了学习心理,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早在心理学尚未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就有不少哲学家论及学习的问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有不少论述学习与记忆的内容,其中亚里士多德的三条联想律原则——临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构成了后来心理学中联想主义的主要基础,而中国古代的传统学习心理思想更是十分丰富,伟大的孔子对此有重大贡献。学习心理涉及一般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如条件作用、观察学习、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等;对各种学习结果及其过程的研究,如概念的获得、技能的形成、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习得以及品德与态度的形成等;还涉及对各个内容领域的特殊学习过程,如识字、阅读、写作、计算等。前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本书的学习理论部分与分类学习部分加以介绍,至于后者属于学科心理学的范畴,在本书中不做介绍。在进入前两部分之前,还对学习的界定进行了一番讨论。因为这是各派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反映了对学习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层面。此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有关学习的脑机制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方面的成果和证据对验证各种学习理论、改善学习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的最直观的的体现。

罗伯特·加涅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信息加工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学习分类理论的权威。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作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这样这种分类成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又把学习分为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2、智慧技能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从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对于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更好的组织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加涅将学习过程详细的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以及反馈阶段,这对实际教学很有启示。首先,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回来。另外,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教师应该突出教学重点,在重要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运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比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通过举例或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某种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一理论解释了大部分课堂学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操作步骤。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这样,就可以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更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研究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此次阅读这本书,使我再次感受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不是我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待共性中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为什么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了。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原来自己的有些做法才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总之,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8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9

这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0

假期我再一次的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通过学习,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1

我们学校杨婷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记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年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让他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快乐”显然不是主要指吃得好,穿得好,也不仅仅指将来长大成人后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快乐的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纵然挥洒的快乐……

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让儿童在没有殴打,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总之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这不正说明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吗?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呢?

快乐不是那么简单啊!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人为的压制和其它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实践证明:快乐的孩子自尊、乐观、自我控制力强。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希望我带的班级的孩子是快乐的。

快乐虽然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却是大同小异。他们会因为老师的一声赞扬而快乐,会为了获得一颗五角星而快乐。但是我们在教育中常常会忽略很多:孩子吵了、孩子哭了、孩子皮了……这些都是我们生气的理由,是我们发怒的导火线。面对各式各样的孩子,我们有太多的借口为自己的粗暴辩解。有时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快乐而设想,还不如天天带孩子去游乐场。

在教育孩子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幼儿渗透、灌输“好孩子要常常想到别人的需要”的思想,介绍一些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物。让孩子在实践中加深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关心他人行为的意义。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思想情感。并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一些做法。提醒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及时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

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如:让值日生整理图书、排放桌椅等等,让孩子的生活得到充实,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满足和愉快。

当然,在教育孩子时,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孩子可以从错误中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可以看出,这些“错误”一般都是由于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和缺乏知识的缘故,我们不但不能要求孩子不出错,还要认识到出现错误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必由之路。对于孩子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分析,充分理解,以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认知、探索、创造这个世界。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吸收知识的养料,在成长的年轮上轻轻松松地,快快乐乐地度过灿烂的童年岁月,踏着快乐的节拍去创造快乐的未来生活。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教师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塑造今天的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快乐每一天。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2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3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4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学习心得,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假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5

今天与一个学生的爷爷聊天。我们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时,他讲到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照顾,同时在当地就学。孩子很文静也很用功,学习一直不错,班主任也很喜欢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长。他也很少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这个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长职务给换了。孩子从此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觉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个地方别看经济实力挺强,但每个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不重视精神追求。因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他的孩子一旦脱离了学校教育的轨道,与他们混在一起,那“腐烂”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后来终于离开了学校,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这件事让我想起近来读《教育心理学》时里面讲到个体差异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时,讨论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的重要性时,假设这两种风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的孩子书读好的时候,基本上是认知风格在起作用;而当书读不好的时候,正是学习风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学习上遭遇“滑铁卢”。

可见,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6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教育行业青年教师,我在教育方面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很多需要学习之处,所以参加培训时,我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结果可谓是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门学科,它是融合了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如何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加优质地完成学业,也使教师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所以说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极其重要的,没有高等教育,社会的难以发展前行的。而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又扮演者格外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社会的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直接熏陶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影响学生的世界观、教育观和价值观。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我们对大学生教学应该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方式,从而保证教学质量。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大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这里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生活的,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然后明确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内驱力、诱因和目的。最后通过适当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

(1)加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业成败归因,学生无论在成功还是失败之后,可以对原因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分析,避免再次错误的发生,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

(2)正确合理使用奖惩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行为主观判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之后,会对自己更加自信,会更愿意进行学习和探索;

(4)鼓励学生进行构建性的学习,实现新旧知识的搭接和转换,减少遗忘。

在高等教育中,与学生相辅相成的.就是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在高校中扮演着多样的社会角色,能否成功的扮演好这些角色,不仅关系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胜任教师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很重要。而在当前社会中,高校教师面临着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难以维护,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多起高校教师跳楼自杀的事件,这将我们的视角引向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问题有:职业倦怠、心理挫折、人家交往障碍和角色冲突。一般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缺乏有力的支持、工作和教育变革的现实压力、经济压力和教师的个人因素等。对于上述问题以及成因,提出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有:

(1)有关部门要关心和维护高校教师的合法权利;

(2)建立和完善对高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3)学校应该加强人性化管理,避免盲目给教师定任务;

(4)教师个人方面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积极宣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出现问题时要积极求助,积极应对。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学习,有助于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7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认为数学学科也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教学,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所教学科的知识

(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

(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

(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

(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

(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

(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针对于该生的情况,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课的特征,我在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多设置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适当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比如数学游戏,口算竞赛等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8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找=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阐述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测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我们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的学习欲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了解学生的“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通过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有兴趣,而且更加主动,提高效率。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非常值得我去研究和学习,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9

在师大学习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多,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通过学习,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在学习中,我发现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他们很少有学习的成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运用学习动机理论,适当地采取一些策略,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发展,关注自我突破。通过杨帆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解读,我懂得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识面打开了我认识教育及心理的思维,获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协同教学实验提出的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又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首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学习性质。学习流派及主要争论的问题;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我也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而作为一名学生忙学习态度和品德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掌握不同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适应性教学;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另外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习得无助〞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新〞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害怕去学校,害怕见老师,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部分原因就在于〝习得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总之,《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像《教育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0

假期我再一次的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通过学习,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开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开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开展。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1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整个的教育心理学做了几个部份和阶段来讲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身心发展 学习理论

二、教育心理学的实践: 个别差异的探讨 教学过程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作者提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未来的走向: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全人化,研究方去本土化的一个建议。因为作者认为,现在一般人对於教育心理学总是认为他是心理学的一部份,但是作者强烈的指出:教育心理学原本即是因教育需要而产生的,而非由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所以作者在此强调研究目的要教育化。另外,作者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是整个活生生的`的人,而不是局部人,故整个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下进行。最後,作者提出另一个方向为本土化。作者认为教育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而无最好的方法,因此,对於教学对象都是本地的学生,因此,在做教育心理学时,应该以最适合本地学生的方式去做研究。

作者这种论点在其他的书中我都没见过,算是一种创新的写法,然此种写法对於未来从事於中学教师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因此,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写法和内容。

接著作者以研究对象—人为出发点,来探讨一个人的发展,这种写法让我真正的了解到我们所教学的对象的本质和成长历程,这对於日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检讨上都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尤其作者在第四章还提到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这是在其他书本中很少提到的。我们在探讨学校教育时,一般都只考虑到校园的行政、教学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往往都忽略了社会这个大学校对教育所造成的冲击。在书中作者也论及到这点,让我体会到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作者接著便进入教学的主题,开始探讨一个学习理论和原理。在这裏清楚的介绍各种理论以及其应用,让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各种理论的定义和范畴。这对於我们未来的教学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最後,整本书以实践作一个结尾。在实践部份,作者先从了解个人差异开始进而指导大家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在一般书籍中,往往都只有探讨智力因素和教学上的关系,鲜少探讨非智力因素和教学的关系,然而在此书中,作者以一个章节来点出一些较重要的因素,让我觉的较一般书特别的不一样。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显浅易懂,很适合刚接触教育领域的学生。尤其他在写书时,都是以本土化的例子居多,来综合介绍整个概念。另外整个的写作层次由最基本的人开始,接著介绍理论,进而以实践结束整本书,让人读起来觉的非常的连贯。虽然自己非教育本科系出身,但是对这本书的感觉相当的好,对於往後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2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积极拓展。又称职技术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研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本理沦问题、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职业培训心理、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

在李老师给我们上的三堂关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中,先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学习,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举出了很多例子,加深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后面晚上的一堂课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等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几堂课下来,我们都受益匪浅,真是应了一句名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首先在关于学习的讨论中,很多同学举了一些比较通俗的例子,例如看书,做家务等等,也有同学从其他更抽象的.角度,比如说眺望,观察,反思等等,这些都有学习的成分。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上面这是比较专业的说法,通俗的讲学习就是从有到无,获得一些新的东西。

后面老师主要给我们讲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且介绍了几个著名的人物,以及一些关于学生心中理想老师的调查等等。这些让我们了解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来龙去脉,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关于理想老师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有一个幽默,公正,上课不仅能讲述书本知识也可以传授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的老师,并且希望师生能打成一片,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三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学习的探讨,让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收获更多。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3

在师大学习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多,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通过学习,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

在学习中,我发现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他们很少有学习的成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运用学习动机理论,适当地采取一些策略,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发展,关注自我突破。

通过杨帆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解读,我懂得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2、 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 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C、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A 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教会学生学会竞争。

B 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C 进行多指标竞

D 提倡团体竞争。

E 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懂得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行为,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4

本学期在学校统一组织的“三个一”读书活动中,我选择阅读的教育专着是郭德俊、雷雳编着的《教育心理学概论》。该书于1998年8月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用十四章25万字的篇幅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生心理健康、老师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引经据典的论述。通过认真阅读这本教育专着使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教师对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我的教育业务素质。下面就我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概论》的一些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首先我觉得《教育心理学概论》这本书所讲的知识是认识论而非方法论。全书引经据典的论述贯穿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

其次是《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特别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运用。《教育心理学概论》中以“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别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生心理健康”六章的篇幅阐述了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一个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都是学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现实生活中有个别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个别教师在学校管理中高高在上不尊重爱护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一客观事实,才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完善学生品德、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技能的有效教学目的。

其三是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自古以来人们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圣人和智者的角色,但这一定位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书中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为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导向、自我定向四大类角色。作为第一类教书育人角色的教师从品德和能力上必须能承担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和言传身教的'示范者这样的重任;第二类行政管理角色的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第三类心理导向角色的教师必须做好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第四类自我定向角色总体来说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对每一位教师的期望,为了回报社会这一期望教师在自我定向的角色中必须扮好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作为一名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我而言,我觉得应定位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只有这样定位才能够关心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好务、才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够在成人学员的考试中坚持原则维护考试纪律保证考试的公正性,维护好学校的声誉。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5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开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开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局部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根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拟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局部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6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

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第一,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教我们数学。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

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第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之前提到的数学老师,虽然他讲的课枯燥至极,但我仍会尽力听。慢慢的听下来我发现,他在上课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很有哲学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叹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法施展的人。如果他能够认真的把《教育心理学》看了且看透了,我想他应该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也能成为一位有利于学生的老师吧。

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回首我曾经的学习历程,遇到过无数的老师,我想老师教的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只有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对了,让学生们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得到学生的认同了,那么他才可以把所学的精华教给他们。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7

这个寒假,我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深深折服了我: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是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教师,更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以影响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那怎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呢?这本书中第一篇第4小节如是说: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拥有幸福,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所以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教师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

至此,我联想到上学期发生在我班的一件小事。有天大雪,学校广播提醒大家地面湿滑、注意安全,请班主任老师教育本班学生不去操场玩耍。而一年级的孩子对银装素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虽然课间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他们,但还有个别学生以上厕所为由而从侧门跑出去在操场上撒欢一样的玩耍。上课后,孩子们返回教室,没有出任何安全问题,但我仍然教育了跑出去的他们,但孩子们却表现出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好奇,他们说起雪中世界的时候眼里全是光亮。当时我并没有多想,甚至对他们对规则的无视有些气愤。但回到办公室,与同事交流后,我才疏解了心结,玩乐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安全的基础上保障孩子们视野的开拓也无可厚非。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也以更加平和的姿态投入到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当中。

同时,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的锻炼身体。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用快乐的理念和态度打造幸福的生活,用我们的榜样效应带动学生和家庭的和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最后,愿所有老师快乐生活、积极工作,做幸福感爆棚的好教师!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8

假期我再一次的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通过学习,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9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积极拓展。又称职技术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研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本理沦问题、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职业培训心理、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

在李老师给我们上的三堂关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中,先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学习,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举出了很多例子,加深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后面晚上的一堂课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等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几堂课下来,我们都受益匪浅,真是应了一句名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首先在关于学习的讨论中,很多同学举了一些比较通俗的例子,例如看书,做家务等等,也有同学从其他更抽象的角度,比如说眺望,观察,反思等等,这些都有学习的成分。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上面这是比较专业的说法,通俗的讲学习就是从有到无,获得一些新的东西。

后面老师主要给我们讲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且介绍了几个著名的人物,以及一些关于学生心中理想老师的调查等等。这些让我们了解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来龙去脉,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关于理想老师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有一个幽默,公正,上课不仅能讲述书本知识也可以传授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的老师,并且希望师生能打成一片,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三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学习的探讨,让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收获更多。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0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我很荣幸地成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学校为了使我们新教师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工作,特地对我们进行了岗前培训。通过此次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自己觉得虽然本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但在运用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方面欠缺得很多。通过这次岗前培训,学习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弥补了我的不足,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现将此次心得作一个总结: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身上肩负着很多崇高而艰巨的职责。对于“好教师”的理解,人各有异,我作为一名初次参加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新教师,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这种复杂的心情来自于对实现职业理想的.欣喜,同时还包含着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的担忧。在培训中,深刻掌握认知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扪心自问,我相信自己能做到爱学生、负责任、认真对待工作这几点,于是,悬着的心中有了一丝坦然,相信通过努力,自己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此时他们的心理发展已经接近成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并且在实际观察中,他们能够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大学抽象深奥的内容和较高的学校标准,促使大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高度发展,他们记忆是在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能深入分析所学内容,还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因此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找到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多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新的教学思路及新的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进而结合课本内容,而不仅是枯燥的理论教学,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在教学上,应该懂得教学艺术化,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岗前培训在使我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因此,我会一如既往地虚心向资深教师求教,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1

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学生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教师知道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将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孩子的世界单纯如白纸,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纯甚至有时让我们无从入手,离那片可贵的心灵世界失之交臂。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换种眼光看孩子,看待他们的喜好、看待他们的行为,甚至看待他们的缺点。

换种眼光看孩子的能力,会发现孩子的潜力令人叹服。

那天所任教的班级没有英语课,又因琐事干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接近放学了,孩子们正收拾着书包,看到匆忙而至的我,大部分孩子都主动拿出本子记作业,只有小琛怪叫一声,小家伙本以为可以偷懒呢。我心里不禁有些暗笑,“大家根据第七课所学,自己设计一课圣诞树,并根据所画写出五个英语句子。小琛呢,需要写出十个句子。”小琛有些颓然。

其实作业布置五个句子,我是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能力的,小琛学习中等,十个句子对他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的目的是要他改正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也准备了第二天的说辞——结合他无法完成的作业,好好教育他一番。

第二天课代表将作业送来,却意外的在没完成作业的名单里没有发现小琛的名字,急忙找到小琛的作业,令我意外的字迹整齐,十个句子不但写完整了而且基本没有语法上的错误,我不禁感叹万分,不是孩子们没有能力,只是我们没有适时发现他们的潜力。

换种眼光看孩子的行为,会发现孩子的举动皆自心生。

小越是班上一个不苟言笑的女孩子,相处了半年之久,我几乎没见她笑过,偶尔也只是若有若无的一丝微笑。但我也没见过她的眼泪,即使面对我的训斥之时。我便认定她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孩子。

可是就在这一周之内,我不但目睹了她的开怀大笑,也见到了她的泪如雨下。

本周伊始,为了调动孩子们各方面的积极性,班级出台了一项新的“制度”——按照新划分的小组进行竞争,每周结束后总结,分数位居第一的小组,可利用班费为他们照张小组合影。消息一出,教室里欢声如雷。更让我惊讶的是小越——眉开眼笑,手舞足蹈。那种兴奋,让我看到了一个孩童的无拘的天真,久违了的浪漫又出现在属于它的脸庞上,于我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喜啊,于她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欢喜啊!原来和同学们合影留念,对他们竟有如此大的魔力。

一周很快就结束了,很遗憾,小越所在的小组名落孙山。在夺魁小组的欢呼声中,我又一次地关注了小越——伤心垂泣,泪如雨下。这还是那个我曾经认为“表情肌”不发达的孩子吗?

感受着一连串来自小越的意外,此刻的我也真的有些悲喜交加了。悲的是,半年来我一直没找到小越的切入点,禁锢了原本属于孩子的天真;喜的是,对于老师的关注,他们是如此的在意。这也无疑给了我强烈的信息,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关注点,关键在老师如何去挖掘、去引导。

小越那双含泪的眼睛一次次的在脑海中浮现,想想孩子们一周来的新变化:课堂守纪了,下课文明了,不乱丢垃圾了…..那么多积极上进的孩子,虽然于心不忍,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

放学的铃声在耳畔响起,欢快的乐曲让我的心也轻松起来,迈向教室的步伐也变的轻盈。一会儿我还是会替小越遗憾,但我会告诉她,她今天成了我的老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并不是孩子缺少喜怒,而是老师没有挖掘到孩子的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想法真的是不同的,作为老师,我会在不同的问题上,多学一点教育心理学,换种眼光看孩子,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多考虑他们的所思所想,为孩子的发展做好一名教师应尽的义务。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2

古人云:“开卷有益”。再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品读完《教育心理学》,回顾我们的教学实践,很多教学现象与书本中的理论竟然不谋而合,书中的内容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已经不再是枯燥的定义、概念和原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打开了我认识教育及心理的思维,获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协同教学实验提出的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又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首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学习性质、学习流派及主要争论的问题;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我也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而作为一名学生忙学习态度和品德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掌握不同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适应性教学;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另外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习得无助”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新”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害怕去学校,害怕见老师,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部分原因就在于“习得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总之,《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像《教育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3

在教学之余,我读了一本对工作非常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取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在此谈一谈学习后的一些的感想和收获。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四、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1、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要热爱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对业务进行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稳定的心理,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

2、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写好教案,在写好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

(2)讲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有良好的教风,要更加严格遵守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更不能旷课,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教师仅仅只有一个专业领域方面的造诣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自己要不断提高各种能力,适应教学的要求。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教学要有深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更应博览群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阅读一些教育书籍,使之成为我教学的方向标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4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5

通过学习《教育学》,感觉到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既可用于知识又可用于做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把教育学的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通过学习《教育学》,让我学到了许多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成长中的榜样,家庭环境的优劣,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有一定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要用好榜样,要有好榜样。我们要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家庭是孩子最近的学习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所,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作为一个家长,我们不能总把孩子当孩子看一样看待孩子,而只有把孩子看重了,才能更好的去教育孩子,去引导孩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孩子尊老爱幼,不能给孩子做的事情给他讲,不能给他讲,要尊重孩子。孩子也有自尊心,孩子也一样很需要尊重,不要强迫孩子,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作为一个家务人员,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让他去伤害他,而是要尊重他。孩子是家庭中一样的,孩子在家时,父母不能强迫孩子干活,要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能让事情来影响孩子,而是要让她干自己不做的事情,不能让事态发生,因为她是自己人。作为一个老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样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能做出有损家庭美誉的事情,要从小树立孩子的自尊心,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要让孩子做到的时候,要遵守承诺,要诚实守信等等。作为孩子的家长,要从孩子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6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了解中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

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记忆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初中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

2、有效的记忆策略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仍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记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记忆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只要包括:

(1)复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复数的方法。

阅读时,复述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2)背诵

把一些信息内容背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随时提取这些信息。背诵即出生的把学习过的内容说出来。

(3)结果反馈

有反馈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反馈能使人们检查自己的学习的状况,使人们知道哪些方面需要增加练习。

(4)记忆线索

在编码过程中出现的刺激往往是最好的记忆线索。例如,在一项研究中,被试的任务是记住一个有600个单词组的词表。当他们读词表中每一个但单词时,都给他们呈现另外3个单词,而这些单词与那个需要识记的单词在意义上有紧密的联系。在后来的测验中,在有那些联系词作记忆线索的条件下,被试的记忆量可高达90%。

(5)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调解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保持充足的睡眠

二、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案例拿出来与供大家分享,学习怎样分析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学习怎样处理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情况,分析解决处理中学生厌学情况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

中学生厌学心理

1、基本情况

王同学,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着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想发火,时有逃学去打电脑游戏。

2、原因分析

王同学的情况是厌学心理的表现,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包括:

(1) 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是一方面的原因,学生本身的交际障碍、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缺失等都能导致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从他本人来看,王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敢以及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

(2) 家庭因素。家长素质低,对孩子教育不当。例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强制学习、买各种复习材料,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导致厌学。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的增多程了孩子厌学的另一大诱惑,如离异家庭重组、单亲家庭等。

(3) 学生教育的因素。考试、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教学内容难、单调枯燥、重尖子生、轻差生的现象也是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厌学,甚至逃学。

3 解决方案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王同学厌学,但是对大电脑游戏很精通,第一次咨询就从电脑游戏开始,肯定他的聪明。接着给他分析学习觉得苦累是因为长期不认真学习,沉迷于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了厌学。通过分析客观事实,使王同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感。

(2)给家长做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使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过分保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家长认清教育孩子的学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构建学习型家庭。

(3)与其他老是共同。与任课教师沟通,使其配合在课堂上让王同学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与班主任联系,在班级中挑选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使他感到同学的可亲、集体的温暖,从而进一步消除它的厌学心理。

4 小结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过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其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

(2) 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

(3) 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学业不良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厌学学生的不同人个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们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知道他们制定计划,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樊哙、赋予责任、强化冬季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眼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怎样与家长沟通,怎样处理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怎样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掌握到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意识到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7

我很感谢校领导能够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次培训的机会。虽然我已有四年的教学经历,但我在教学常规和教学方法技巧等问题上,还是有很多欠缺之处,所以我迫切需要学习和提高。庆幸的是,领导们对我们新来的老师非常关心,从实际出发,从细微处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精心安排了这次培训,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新教师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能逐步地提高自己。我也抓住了这一良好的学习机会,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郭校长等多位领导精心准备了这次培训的内容,新教师培训心得从各方面对我们进行了指导,尤其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郭校长提出:新教师要尽快做到“入格”,适应学校的工作环境,端正态度,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工作和学习。这点我感受颇深:到现在为止我在谈固小学这个大集体里工作学习快一年了,刚踏入这个集体,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对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生疏,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他人的接触,这种心理很快离我而去,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力量。每位领导、每位老师都是那么的爱岗敬业,爱校爱教爱生,都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他们的这种责任心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踏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工作,为我们的大集体增光,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添彩。

这次培训像一阵及时雨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新调入上岗教师培训心得和动力,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一是鼓励我要赶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

二是鼓励我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的那种生活态度;

三是鼓励我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

四是鼓励我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的佼佼者,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新的开始,我想我会努力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切合点,让自己充满师爱,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谈固小学这片沃土上不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8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9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积极拓展。又称职技术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研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本理沦问题、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心理、职业培训心理、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

在李老师给我们上的三堂关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中,先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学习,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举出了很多例子,加深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后面晚上的一堂课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等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几堂课下来,我们都受益匪浅,真是应了一句名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首先在关于学习的讨论中,很多同学举了一些比较通俗的例子,例如看书,做家务等等,也有同学从其他更抽象的角度,比如说眺望,观察,反思等等,这些都有学习的成分。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上面这是比较专业的说法,通俗的讲学习就是从有到无,获得一些新的东西。

后面老师主要给我们讲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且介绍了几个著名的人物,以及一些关于学生心中理想老师的调查等等。这些让我们了解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来龙去脉,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关于理想老师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有一个幽默,公正,上课不仅能讲述书本知识也可以传授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的老师,并且希望师生能打成一片,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三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学习的探讨,让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收获更多。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0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了解中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

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记忆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初中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

2、有效的记忆策略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仍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记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记忆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只要包括:

(1)复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复数的方法。

阅读时,复述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2)背诵

把一些信息内容背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随时提取这些信息。背诵即出生的把学习过的内容说出来。

(3)结果反馈

有反馈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反馈能使人们检查自己的学习的状况,使人们知道哪些方面需要增加练习。

(4)记忆线索

在编码过程中出现的刺激往往是最好的记忆线索。例如,在一项研究中,被试的任务是记住一个有600个单词组的词表。当他们读词表中每一个但单词时,都给他们呈现另外3个单词,而这些单词与那个需要识记的单词在意义上有紧密的联系。在后来的测验中,在有那些联系词作记忆线索的条件下,被试的记忆量可高达90%。

(5)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调解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保持充足的睡眠

二、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案例拿出来与供大家分享,学习怎样分析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学习怎样处理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情况,分析解决处理中学生厌学情况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

中学生厌学心理

1、基本情况

王同学,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着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想发火,时有逃学去打电脑游戏。

2、原因分析

王同学的情况是厌学心理的表现,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包括:

(1) 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差是一方面的原因,学生本身的交际障碍、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缺失等都能导致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从他本人来看,王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敢以及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

(2) 家庭因素。家长素质低,对孩子教育不当。例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强制学习、买各种复习材料,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导致厌学。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的增多程了孩子厌学的另一大诱惑,如离异家庭重组、单亲家庭等。

(3) 学生教育的因素。考试、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教学内容难、单调枯燥、重尖子生、轻差生的现象也是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厌学,甚至逃学。

3 解决方案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王同学厌学,但是对大电脑游戏很精通,第一次咨询就从电脑游戏开始,肯定他的聪明。接着给他分析学习觉得苦累是因为长期不认真学习,沉迷于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了厌学。通过分析客观事实,使王同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感。

(2)给家长做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使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过分保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家长认清教育孩子的学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构建学习型家庭。

(3)与其他老是共同。与任课教师沟通,使其配合在课堂上让王同学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与班主任联系,在班级中挑选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使他感到同学的可亲、集体的温暖,从而进一步消除它的厌学心理。

4 小结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过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其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

(2) 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

(3) 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学业不良厌学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厌学学生的不同人个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们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知道他们制定计划,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樊哙、赋予责任、强化冬季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眼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怎样与家长沟通,怎样处理中学生的厌学心理,怎样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掌握到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意识到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明确了自己将来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1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2

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小学生与成人学习的特点;强调了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可以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使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适宜的学习环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1、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

2、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此外,本书还提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三、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通过引入难度适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学生心理上的不协调,激发其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和积极地学习期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自尊心、好胜心、信念、理想等”。作为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某些外部条件如有效利用反馈和评价、合理利用奖励和惩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边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五、遗忘的规律的启示。

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非常值得我去研究和学习,我会运用这本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3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认为数学学科也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教学,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所教学科的知识,

(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

(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

(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

(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

(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

(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针对于该生的情况,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课的特征,我在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多设置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适当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比如数学游戏,口算竞赛等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4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5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认为数学学科也需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辅助教学,因此关注数学教学科学的心理科学。本学期,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如果说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经遵循过一些教学规律的话,除了道听途说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觉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有效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所教学科的知识,(2)学科课程材料和结构的知识,(3)一般教学论的知识,(4)教本门学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识,(5)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知识,(6)学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学习环境的知识,(7)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特殊规律的知识。现在读了这部书之后,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差得很远,充分感受到在每个学科教学领域中如何引进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用它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重要的工作。也觉得从学习中大有收获,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针对于该生的情况,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课的特征,我在上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多设置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适当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参加,比如数学游戏,口算竞赛等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