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

知远网

2023-10-27文/张向军随笔

沿张家坡下一条正在修整的路,我们往古镇的中心街区走去。经过荷塘边的咖啡馆,看到门外的小木桌上两人闲坐,时光慵懒。

过了那段灰扑扑的土路,一座大宅出现在眼前。老婆开玩笑说:"到你们张氏宗祠了。"可不是,大宅院大门的门头上一块牌匾上写的正是"张氏宗祠".这个宗祠有三道门,大门紧闭,门头翘角飞檐,雕栏画栋,有一股阔大恢宏的气势。门口两头石兽蹲踞。门外的空地两边石栏围砌。两棵参天古树招摇。一看就是个大家族的宅院。朋友老卫说,和顺这样的祠堂有好几个,寸氏,尹氏,李氏,刘氏……宗祠文化其实也是汉文化的体现。建立宗祠,尊宗敬祖,团结族人,宗祠成了一个家族的精神归依之所。很想进入看看八百年前是一家的张氏宗祠,可惜院墙森然,大门紧闭,只有墙内高耸的紫薇,开着粉红的花朵,似乎无言述说岁月变迁的秘密。

再往老街走,沿路看到沧桑的月台。石围栏围出一方休闲之地。枝叶繁茂的古榕垂下大片荫凉。树下有石桌,石凳。我想:如果能坐在树下,望远山,望四季变幻的田野与小河,望宁静的落日与朝阳,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人生啊!我产生了做一个和顺居民的念头。

老婆更关注古镇人家每家每户门口的花花草草。她感慨:"这里的人家真懂得生活与美!"有户人家土墙斑驳,门头的瓦檐上枯草丛生。但墙内的一棵柿子树,叶子已然落得稀疏了,枝头挂满红红的柿子。下午四五点的阳光落在土墙和柿子树上,背景是天空澄明的蓝。土墙的衰颓与秋果之红艳反衬出一种别样的美。

朋友老卫打趣说:"你们这样逛古镇,三天都逛不完。"说话间,在一个街口拐角,我们又挪不动脚了。一位青衣的老妇在街角坐着卖松花糕。一个小提篮,里面衬片荷叶。浅绿色的松花糕就放在荷叶的上面。听说松花糕是用松花粉和面所做的特色食品,我们当然要品尝一下。松花糕酥软无比,入口即化,有一股松花的清香。

吃着松花糕,我扭头看见T字型路口的一条石凳上,坐着一位老者。他身着白色休闲西服,灰裤,头戴一顶黑色的旅行帽。但我看背后俨然放着一根拐杖,应该是古镇的居民。他在落日温柔的光线里安静地坐着,吸烟。他身后是高数丈的火山石砌筑的古墙。墙上有小丛的杂草,和生命力旺盛的紫色小花头花蓼。老人的右侧头顶处,悬挂着一个类似于邮箱的陈旧红漆木盒,木盒旁黑灰色的灯杆上垂挂马灯造型的路灯。左侧的高处,在火山石古墙和斑驳土墙的交接处是四个硕大的字"故乡客栈".一幅安详的图画!一幅值得留下的老照片!我从各个角度拍了好几张。回到昆明偶尔想起和顺,就会想起老街的黄昏,银发老人坐在温暖光晕里的场景。

一路逛,一路拍照,随处可见火山石铺就的巷道,安静、闲适。古镇居民的民宅大门大多古色古香、素朴,又显现出不一般的文化底蕴。逛到古镇菜市场的时候,天色暗下来,有人开始收摊,也有人开始摆夜市的摊子。白日的喧腾消散,夜晚的沸腾就要开始了。我们打道回客栈。

第二天一早,我和老婆又不由自主往古镇走过来。早晨的古镇,有清新的气息。人不多,三三两两走着的也大都是本地居民。我想起他们说的和顺古镇是"活着的古镇",果不其然。在菜市场,人渐渐多起来,卖菜的、卖水果的、卖烧公式的、油条稀豆粉的、卖米线饵丝的。人潮熙攘,但并不嘈杂。

看到一家老房子开的茶馆,我们迫不及待就走了进去。茶馆是一老宅改造的,天井只有狭长的一小溜,种了很多花草。早晨的阳光照在天井和瓦梁上,在这间显得阴郁的老宅,有了那么一抹亮色。茶馆里摆着几张老旧的四方桌,每桌四条木凳,桌上摆放青釉的茶壶和土碗。看茶馆的中年人,蓝衣、带圆框眼镜,有点像旧时的账房先生。感觉他和这老宅和茶馆极为般配。我们点了一壶碧螺春,等上茶的当口,我们在略显阴暗的屋内(开着暗淡的灯光)欣赏,裸露黄色土砖的斑驳墙上悬挂的黑白老照片。老照片确实有些年头了,有从前的马帮,街头长辫子的清代的青年汉子。上茶,茶香袅袅。我们在沉寂的老宅里喝着清香的绿茶,惬意、悠闲。喝不多时,又有一对年轻情侣游客走进来,点茶,喝茶,玩着iPad和手机。现代文明和古旧的老宅,就这样完美结合起来,诠释古镇缓慢而急速的光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