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苞谷
石泉县城菜市上叫卖的煮苞谷是伴随着栀子花的香味才有的。
这看起来是多么奇妙的事,两样原本不搭界的东西,就如同:一个是卷着裤腿裹着泥巴的庄稼汉,一个是深宅大院走出来的不染纤尘的清丽佳人;一个充满寻常百姓人家的烟火气,一个像误落凡间的仙子。但某一天,你看到街市上并排两个竹篮,一个码着滚烫的刚从锅里捞出来的煮苞谷一个装满洁白无瑕的鲜花正当街叫卖,是不是心里陡然就有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同为人类所需的意味?
十年前长住西安,大冬天的街头,每每望见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煮苞谷,会忍不住赶紧跑过去买一个,如同认领了慰藉乡愁的良药,心里美滋滋地说不出的激动与亲切。那样一个支架在蜂窝煤炉子上的大钢筋盆,更多年以前在广东东莞的冬夜街头同样遇到过,不过是煮南方才有的紫皮甘蔗。大盆没有锅盖,带着香甜的热气高高地升起,回旋,小摊便成了冬日异乡街头最温暖的所在。能守住街头的小买卖,通常老板都很粗犷豪放,夏顶得住毒辣辣的太阳,冬耐得住猎猎风霜和脚底板的疼痛。到了这样的小摊上,由不得你细细磨叽,老板会麻利地用塑料袋随手抓起一个塞给你就算完成了交易。有时候太老,苞谷豆煮开了花;也有时候煮过了头,变得特别粘手。但这些,都挡不住惬意地啃食,快乐地咀嚼。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县城也有了煮苞谷卖。但比起西安都市的煮苞谷,素来讲究吃喝的石泉人自有另一番滋味!
老家的彭大哥说八年前他就开始种糯苞谷。因为糯苞谷产量低,在老家纵深十里的老山沟,他是第一个大胆尝试种糯苞谷的人,也是最开始拿苞谷连青皮一齐煮了放到街上论个叫卖的人。石泉气候温润,汉江沿岸富硒土壤养人也养庄稼,长出来的糯苞谷无论囫囵煮熟了吃还是磨成粉食用,口感始终带着股子特有的清香,软糯细腻的程度比关中地带的糯苞谷好了许多倍。那时候钱虽当钱用,可糯苞谷一上市还是吸粉无数,一个煮苞谷即便只卖一块,彭大哥也赚得眉开眼笑。第一年煮糯苞谷走俏,第二年种的人就多了,这些年种的人就更多了。有了竞争,自然就有人开始琢磨怎样让煮苞谷的味道更好吃,颜色更好看。
勤劳好学的彭大哥这些年没少下功夫,也自有他煮苞谷的一套技巧。比人还高的苞谷叶子在大中午的太阳地里最是扎人,彭大哥和媳妇选择在太阳落山之后才背着背篓下地,估计好第二天能销的量挑不老不嫩的青皮苞谷掰下,一人两趟四背篓,差不多三百多个。苞谷棒子背回屋摊放在地上,然后挨个将厚实的外皮撕掉一层,将多余的须子扯掉,整理干净。卖煮苞谷期间彭大哥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一口烧柴火的硕大的毛边大铁锅,加水、放隔板,然后将一个个青皮苞谷棒子逐一码放到锅里,一直堆到不能再高,然后用张厚实的塑料膜将锅里隆起的苞谷团团围住。彭大哥说,最开始卖煮苞谷没经验,会加很多水去煮,后来发现这样连煮带蒸出来的苞谷棒子因为锁住了水分而更加甜香。如果火候掌握的刚刚好,蒸煮出来的糯苞谷呈象牙色,颗颗晶莹剔透。如果火候过了,整个苞谷棒子暗沉发黄。当满大街都是煮苞谷的时候,考验的不光是谁比谁来得更早,还有谁比谁的苞谷棒子个大,谁比谁的煮苞谷更利朗、更香甜。有多年经验的彭大哥总能得意完胜!
媳妇早上跟他同起,一个往锅底添柴;一个守着锅边,将每个苞谷都盘成宝贝。两人到了菜市场,他卖苞谷媳妇收钱。媳妇的腿边放着凌晨摸黑剪下的一竹篮栀子花,家里房前屋后好几丛一人多高的大栀子树,花一开,一朵挨挤着一朵,那香味能把房前屋后的风都浸透了。媳妇说,这满树满树白白开在咱山沟野岔太可惜!再说了,农活多的都没个歇气时间,有闲花没闲心!不如捎带着让城里人也闻闻香,还能块而八毛的,卖一个是一个。
四五朵一小札,棕叶缠着小枝,田间地头和男人一样摸爬滚打的媳妇干起细活来也能如绣花姑娘一个样。
栀子花开败,煮苞谷也近了尾声。每个煮苞谷的价格从一元一个又次第恢复到十元三个,爱吃的人也不再挑个大个小,满城能碰到个卖煮苞谷的都会窃喜,觉得自己运气真好!
菜夹馍
也不知从哪年开始,石泉街头兴起了菜夹馍。但不同于其他地方,什么海带丝榨菜夹馍,什么花干鸡蛋夹馍……一个本地人或对石泉有所了解的异乡人若跟你念叨石泉的菜夹馍,一定是特指炒土豆丝夹馍。
西安的肉夹馍,石泉的菜夹馍。代表地方的街头小吃,名气在民间老百姓的嘴边积攒起来靠的是时间、食材、厨艺,也靠糅合在味道里熨帖乡愁的情怀。
女儿毕业后在西安工作定居,吃不惯肉夹馍,却常常想念石泉的菜夹馍。深秋时节,想得紧了,便让我给寄过去。馍是馍、菜是菜,放凉、分装,顺丰快递发到西安一天就到。但我想,菜一放置到底没有新鲜炒的味道好,便让她买西安的白吉饼加热,教她用青椒和肉丝自己炒土豆丝,但她尝试了一次便作罢。一是关中和陕北的土豆口感与石泉本地的大相径庭,二是少了石泉本地的佐料就做不出石泉菜夹馍的味道。再想吃菜夹馍的时候,她教我用泡沫箱子、中间夹冰袋的方式快递。那天,货收到,她一边吃一边发了条信息给我:总算吃到了老家味儿!
一个汽油桶改造的炭火炉子,一个两人宽的案板。炭火炉子油光水亮的铁板上炙烤着刚放上的白面饼,铁板下面的环形火膛也靠壁贴放着面饼。摊主一边手擀面团,一边兼顾烤炉,时不时拉开铁板麻利而娴熟地将手探进去翻动一下饼子。案子前方放着炒土豆丝的各种配料以及一个炖肉的砂锅。除了肉丝、青椒丝、红萝卜和酸菜丁,还有自制辣椒酱等等。炒土豆丝本来是石泉地方的家常菜,但十个人炒出来就有十种口味,所以民间有一种说法,看人厨艺咋样,就看一盘土豆丝——能将最简单最普通的食材炒出人人都夸的美味,确实需要一份独有的匠心。炒土豆丝加不加肉丝不重要,佐料的酸菜才是灵魂,这也是外地人无论怎样回家都做不出石泉味道的原因。自家做的坛子酸菜,老酸水通过青花椒、新蒜、嫩姜、紫苏、红心萝卜或者紫甘蓝等等浸泡出来,不仅味香绵长而且色泽艳丽。腌制浸泡出来的酸辣椒、酸豇豆、酸萝卜、酸白菜脆香迷人,生吃可以开胃,佐菜可以提味。炒好两铲子土豆丝夹入刚出炉的热饼子,菜多料足,再舀一勺卤肉的汤汁淋上去,令人口齿生香的菜夹馍就做成了。
三年前,在外打工多年的刘姑娘因为丈夫意外去世不得不返乡,一边要寻找新的工作维持基本生活,一边得照料尚在上小学的孩子。巷子口有两家卖菜夹馍的小摊,其中一家打她上高中起就在那个地方,因为口味好,以前她和同学为了吃到他家的菜夹馍宁愿排一个小时的队也要等。那天深夜,烦闷的刘姑娘下楼散心碰到正收摊的夫妇俩,看着他们默契地收拾摊子,说说笑笑高高兴兴的样子,她突然好像看到了希望。刘姑娘拜师,认认真真跟夫妇俩学了三个月,从打饼和面到火候把控,从土豆丝配料到炒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从经营的待客之道到踏实做人的基本原则。夫妇俩带过许多徒弟,大多刚上手的人会因为工序简单而先有了敷衍之心,唯刘姑娘学的最上进,懂得敬畏食物,也敬畏师傅。这两年,刘姑娘靠着菜夹馍摊子供养孩子,还给自己买了车。因为接触新事物比较快,她的菜夹馍除了现做现卖,还通过美团、通过跑腿公司做进年轻人的深夜投食圈子。
世间过客千秋梦,唯有佳肴万种香。石泉菜夹馍经过十余年的时光淘洗,俨然成了一个地方街头巷尾的风情标配。其实当它不知不觉成为乡愁记忆的一部分的时候,它就已经是寻常人某一刻难忘的佳肴了。
烤 鱼
县城的文化路什么时候成了小吃一条街的?
同样没人知道。后来也有人将文化路叫烤鱼一条街。但其实也不止一条街,因为县城老街、滨江路、环城路陆陆续续都有了烤鱼。石泉烤鱼味道好,十个传百个就出名了,很多西安游客周末专门驱车过来吃鱼、看景。
华灯初上,当文化路的烟火气弥漫到半空中,烤鱼一条街就名副其实了。远远能闻到鱼皮在空气中烧焦的味道,甚至你从中间的道径直走过都能听到烤鱼在炭火之上的滋滋声。
鱼,是汉江鱼,或野生,或塘子养,品种则以花鲢居多。
食客一到店门口,眼尖的店老板一声长吆喝:吃鱼?!几位?烤个多大的?坐坐坐——
鱼在后厨的池子里养着,食客说个大概斤两或者直接在水池挑选。老板随时听候指令一网捞起,反手狠劲往地上一摔,鱼蹦跶几下就动弹不得了。你且到店门外坐下,与好友天南地北闲谝、喝两口泡得寡淡的苦荞,看旁边桌子上的热气腾腾。
铁皮炉子炭火烧得通红,店老板将洗净抹料的鱼夹进铁杆夹板,随着高温烘烤,雪白的鱼肉快速收紧。花鲢肉质细腻,刺少,经过与各种调味料的充分结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鱼混合着焦香的味道变得无比丰富。确定烤好之后,老板将烤鱼放入电磁炉的台盘上,然后添加石泉特有的酸包菜以及莲菜、土豆片、洋葱等等配菜,淋入汤料汁,开小火慢煮。
绿的香菜、白的豆腐、红的辣椒丝、粉紫的甘蓝……台盘里的汤汁一煮开,热气从各种配菜的香味中氤氲出来,眼前宛若初夏薄雾缭绕的荷塘,荷叶碧绿,荷花粉紫浅红,真个是赏心悦目。此时,压抑了半晌的胃口早已打开,还不等烤鱼充分入味,一桌人早已按捺不住齐齐将筷子伸向那荷叶深处。路边,高擎于半空的橘红街灯在烟火中酝酿出家的情调,朦朦胧胧,它将食客的姿态隐约到行道树与门店招牌的阴影里,留给晚风轻拂的是一溜儿的桌椅板凳,一溜儿的鱼味焦香,一溜儿的推杯换盏,一溜儿的眉飞色舞,一溜儿过度热烈的高声浪语。
烤鱼吃的过瘾,啤酒喝的欢畅。因为热情带来的热闹伴随着大快朵颐继续发酵。烤鱼完全入了味,上面的菜肴也散发出原本食材的味道,如同一出戏突然看到高潮,唇齿之欢裂开,血脉为之沸腾。
吃烤鱼通常配几个小凉菜佐餐,比如石泉常有的酸水凉粉、花生米、麻辣萝卜干什么的,或酸爽开胃,或嚼劲十足。它们能让烤鱼卷裹的舌尖快速从混合的味道中解救出来,慢品其他滋味。鱼,我所欲也;余,亦我所欲也。主餐辅菜相得益彰,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