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精选4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这么一句很朴素的话,却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对新课标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

暑假这十一天学习活动,丰富了使我的假日生活。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培训活动的几点心得。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小学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确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讨论、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我执教近几年来的最大困惑,现在我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培训活动加深了我对课前备课环节的理解。

平时教学中,我知道了小学数学备课都应该备什么,都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去落实,还是很模糊的。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后,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学准备活动的流程是: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处理及策略选择——展示教学预案。先说一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单单是就教材去谈教材。还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确编者意图,我们可以借此落实哪些阶段目标?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具体落实到课堂上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到底要使学生形成怎样的能力?另外,从其他几块的准备中,我还知道了我们的教学还要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使他们受益,形成他们的一种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计算与实际应用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其次,为我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现代的教育强化了学科的整合,要求教师做教育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同伴互助,发挥团队的力量,才可以把我们的`教育搞好。事实也是如此,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每每思考之余,浑身都不由然汲取一种力量,那就是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发努力!这也许就是人为什么是群居动物的原因吧。

再次,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能够取长补短,见识到了很多老教师的风采,也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教师,通过交流我了解了自身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成长的好方式。

另外,参加本次活动后我也有以下一点思考:

因为这种教学准备活动耗时费力,不可能把准备过程全部呈现给大家。所以,应该思考怎样处理好“研磨”的真实有效性问题?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的。这些天陆陆续续翻看了《新课标》,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如何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呢?

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之乐。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人、10 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5

新学期伊始,我从中学调到小学任教,接任了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这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课改已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四年,毫无小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我,如何来挑起这副“重担”?如何适应这个新环境,没有多少“喘息”的时间,只是带着满满一脑子的“新思想、新理念”,我匆匆地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一学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我融入到浓浓的新课改氛围中,平时,我向同年级的几位数学老师请教,跟他们议论学生、教材、教法,这让我获益匪浅。通过一节节公开课,听课、评课、反思、心得,让我耳目一新,同时也增强了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信心。这都成为我和新课改共同成长的点滴见证。我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请在课改大潮中摸爬滚打的各位有经验的老师给予指导和支持。

一、更新观念,做有个性的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当一名称职的教师,我认为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用心去思考,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才能在课改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1、认识你自己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这话确实值得我们为师者品味。我们教师应有意的掂量掂量自己,看看我们在哪些方面会脱颖而出。成功永远取决于你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我们,更应寻找寻找自己的最长处,在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中,作点什么。应该认识自己,辨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想想在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完善自我,适合哪种风格的教学。只要排除了你教学中的盲区,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才可能会跨上成功的跳板。在新课改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认清你自己,要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2、用心去思考

要让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我们成天泡在教学里的教师,遇到的精彩的东西,肯定是不会少的,我们要处处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去捕捉教学中的.细节。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我们应该处处留心,可以说世上什么都能做学问,世上什么也能做成学问,何况教学这么大的事业。

我们从积累教学现象、积累自己的感受、积累自己的思考开始,将自己有价值的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说不定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我们要真正用“心”去收集收集这些“珍珠”,去串一串这条项链。我们还要实实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学专著,享受享受前人积淀了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品尝前人的睿智中,体验体验豁然开朗的那种喜悦;用心去思考,提起笔来,尝试着在洁白的纸页上留下点自己的什么,让自己的心也舒坦舒坦。

3、演绎自己的独特

现在提倡教师有独立的见解,要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我们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站立,还要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靠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闪光。

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这种东西,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自己的比“正确”的更有价值。如若课堂也成为模子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新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新课改,正急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期待有个性的教师在新课改实验中,尝试打破教学旧的格式,不囿于教参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要娴熟把握,有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创设出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创设出让学生对你所上的课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灵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我下决心要彻底抛弃那些束缚学生头脑和手脚的教育思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好的习惯,注重学生发展,让课堂活跃起来。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遇到难一些的题总是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说是讨论但讨论的目的性不强,有时还感觉是在走过场。慢慢地学生反而形成了依赖,他们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动力逐渐的就削弱了。而现在我先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先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的想法进行交流,这样每人的一个想法就变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想法。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学会了小组合作,岂不是一举多得的事

2、注重赏识教育

课堂上,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胆子能不能再大一点?谁能再来试一试?”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6

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通过这几年的探讨学习,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二、变“权威教”’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三、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7

我有幸成为了县小学数学课改中心组低年段成员。刚开始以为只是挂个名,而后参加了中心组的第一次活动才知道,担任这份工作,我要从零开始。中心组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以网络教研为平台,通过网上集体备课,参与式评课,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等方式进行。这些在课改中出现的新词语,虽然以前在教材培训时也听过,但在我们村小,老师们都没有重视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更何况现在还要在网上交流,对我而言是一个新学习的开始。

我在申请博客加入圈子时得到了组员杨宓的热心帮助,虽说当时由于网络原因没有申请成功,但还是非常感谢她。学校里没有互联网,网上的“读书沙龙”和“精品课堂”学习活动没能参与,有些遗憾,但有幸在课堂观察中分享了黄其凤老师《比的应用》的教学风格。从她的教学中我知道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开放解题的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主题研讨活动中,陈盛志和韦玉华老师展示了二年级数学广角的精彩课堂,他们的教学都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有发现问题的愿望,注重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熟悉的事物和活动来帮助有效教学,课堂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反过来为生活服务。

参加柳州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委员会年会的收获可不小,我想要挑战自我,不断地完善,就要像“鹰的`重生”故事里的鹰一样做好蜕变重生的艰难准备,让自己的教学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在今日话题: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学术报告中,我对教材、学生、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上好一节课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不少,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要读懂的方面可真广,林慧慧老师以“鹰的重生”为序曲作为这个学术报告的开场真的很贴切。六县四城区的参赛选手展示的同课异构精品课堂让我大开眼界,她们熟练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的行课都是我望尘莫及的。课后观众席的专家和老师们对选手的授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我学习的活材料,印像最深的是获得第一名的郭冬玉,她是这次大赛最后一个上课的选手,丝毫没有浮躁的心理,上课的过程也表现出极好的教学状态,她的课后答辩也是我欣赏的,面对提出极端问题的老师时依然很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末了还礼貌平和地说“不知我的回答您满意吗”,她的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希望中心组的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大家得到学习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多。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3)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0

我们学校从20xx年5月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年多以来我们不停的学习、尝试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教学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我们数学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惑: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

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 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新的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跟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2

教学是头等大事,在校教育还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活动。课改的实质是改人,改课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改课来改人才是课改的意义和目的。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改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一、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学

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内容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必做题选做题数量)的同步练习。我认为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保证。在设计上还要体现“合作与交流”的作业内容,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一内容在课堂上处理前置性作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中的例8《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习以书中的阅读与理解为主,让学生吃透例题,然后导学点一和导学点二的形式分析并解答问题,最后的“我的总结”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同时我会把画图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讨论并为同学们讲解。还有一系列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前置性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在“少讲多学”的数学课改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识要自己感悟才会受用。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中那佳肴的美味。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

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了中国的国旗,并说,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飞行员杨利伟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杨利伟展示的这面国旗的长是15cm,宽是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呢?就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了新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我认为课堂上适度放手,做一名“闲”“懒”的教师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陷阱”,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时也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组的.时间,就是教师的闲暇之时,此时,走进每一位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反馈汇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进行调整,让学生思维外显,交流互动,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讲解。“懒”教师,会培养出一批会思考的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例如在教学《园的周长》一课时,在教学讲解圆的周长后,我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的同时,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两个相同的圆并列,四个并列的圆及九个并列的圆的外周长的求法。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少讲与多学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从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成败,要着眼未来,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3

我有幸成为了县小学数学课改中心组低年段成员。刚开始以为只是挂个名,而后参加了中心组的第一次活动才知道,担任这份工作,我要从零开始。中心组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以网络教研为平台,通过网上集体备课,参与式评课,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等方式进行。这些在课改中出现的新词语,虽然以前在教材培训时也听过,但在我们村小,老师们都没有重视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更何况现在还要在网上交流,对我而言是一个新学习的开始。

我在申请博客加入圈子时得到了组员杨宓的热心帮助,虽说当时由于网络原因没有申请成功,但还是非常感谢她。学校里没有互联网,网上的“读书沙龙”和“精品课堂”学习活动没能参与,有些遗憾,但有幸在课堂观察中分享了黄其凤老师《比的应用》的教学风格。从她的教学中我知道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开放解题的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主题研讨活动中,陈盛志和韦玉华老师展示了二年级数学广角的精彩课堂,他们的教学都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有发现问题的愿望,注重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熟悉的事物和活动来帮助有效教学,课堂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反过来为生活服务。

参加柳州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委员会年会的收获可不小,我想要挑战自我,不断地完善,就要像“鹰的重生”故事里的鹰一样做好蜕变重生的艰难准备,让自己的教学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在今日话题: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学术报告中,我对教材、学生、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上好一节课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不少,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要读懂的方面可真广,林慧慧老师以“鹰的重生”为序曲作为这个学术报告的开场真的很贴切。六县四城区的参赛选手展示的同课异构精品课堂让我大开眼界,她们熟练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的行课都是我望尘莫及的。课后观众席的专家和老师们对选手的授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我学习的活材料,印像最深的是获得第一名的郭冬玉,她是这次大赛最后一个上课的选手,丝毫没有浮躁的心理,上课的过程也表现出极好的教学状态,她的课后答辩也是我欣赏的,面对提出极端问题的老师时依然很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末了还礼貌平和地说“不知我的回答您满意吗”,她的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希望中心组的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大家得到学习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多。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4

我们学校从20xx年5月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年多以来我们不停的学习、尝试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教学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我们数学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惑: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

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 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新的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跟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5

本学期,我校的课改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而我主动卷入课改的浪潮。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改革、实践,逐步构建了“四善”课堂。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近一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分气球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

留守儿童增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新课改让我感到课时更紧了。

小班展示或个人展示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不能调控时间,我们还不能打断孩子的发言,这样,也许教学任务就完不成,而每周只有五课时,对于优生来说,问题不大,尖子将更尖,教材的编排有利于他们发展思维,拓宽思路,但对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师有时为了几个差生通常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但是还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课表又都安排的满满的,学生在校时间又严格控制,这样就成了一对矛盾,迫于进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开新课,这个知识还未掌握,下一个知识又来了,简直是应接不暇,最后就达到了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要求更高了。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分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也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教学班人数多,学生分组六人一组,一个班要分十组以上,四人一组要分十五组以上,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6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不要瞻前顾后,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下面就课改教学实践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7

教学是头等大事,在校教育还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活动。课改的实质是改人,改课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改课来改人才是课改的意义和目的。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改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一、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学

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内容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必做题选做题数量)的同步练习。我认为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保证。在设计上还要体现“合作与交流”的作业内容,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一内容在课堂上处理前置性作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中的例8《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习以书中的阅读与理解为主,让学生吃透例题,然后导学点一和导学点二的形式分析并解答问题,最后的“我的总结”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同时我会把画图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讨论并为同学们讲解。还有一系列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前置性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在“少讲多学”的数学课改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识要自己感悟才会受用。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中那佳肴的美味。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

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了中国的国旗,并说,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飞行员杨利伟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杨利伟展示的这面国旗的长是15cm,宽是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呢?就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了新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我认为课堂上适度放手,做一名“闲”“懒”的教师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陷阱”,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时也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组的时间,就是教师的闲暇之时,此时,走进每一位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反馈汇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进行调整,让学生思维外显,交流互动,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讲解。“懒”教师,会培养出一批会思考的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例如在教学《园的周长》一课时,在教学讲解圆的周长后,我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的同时,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两个相同的圆并列,四个并列的圆及九个并列的圆的外周长的求法。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少讲与多学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从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成败,要着眼未来,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8

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三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9

暑假这十一天学习活动,丰富了使我的假日生活。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培训活动的几点心得。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小学数学培训心得体会确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讨论、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我执教近几年来的最大困惑,现在我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培训活动加深了我对课前备课环节的理解。

平时教学中,我知道了小学数学备课都应该备什么,都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去落实,还是很模糊的。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后,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学准备活动的流程是: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处理及策略选择——展示教学预案。先说一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单单是就教材去谈教材。还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确编者意图,我们可以借此落实哪些阶段目标?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具体落实到课堂上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到底要使学生形成怎样的能力?另外,从其他几块的准备中,我还知道了我们的教学还要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使他们受益,形成他们的一种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计算与实际应用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其次,为我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现代的教育强化了学科的整合,要求教师做教育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同伴互助,发挥团队的力量,才可以把我们的教育搞好。事实也是如此,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每每思考之余,浑身都不由然汲取一种力量,那就是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发努力!这也许就是人为什么是群居动物的原因吧。

再次,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能够取长补短,见识到了很多老教师的风采,也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教师,通过交流我了解了自身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成长的好方式。

另外,参加本次活动后我也有以下一点思考:

因为这种教学准备活动耗时费力,不可能把准备过程全部呈现给大家。所以,应该思考怎样处理好“研磨”的真实有效性问题?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0

今天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1

三天深圳听课旅程就这样结束了,在此期间,真是让人觉得数学课堂教学原来可以这样教,原来课改就是这样一回事,其实课改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需要更多的是思想的解放,措施的实践。

虽然这些名师们面对的是全国排名16的优秀小学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是会遇到困难,但是都被大师们的灵活处理,顺利而精彩地完成了教学过程。由此可见,不管是什么学习程度的学生在面对相对自己而言新的知识时,都是需要有着适当、正确的引导,才能使自己走到学会新知识的彼岸。在这些老师们的身上,我们学到更多的是思想上的震撼和引导。只有心中有着光明的曙光,才能让你朝着光的希望更好地前进。尽管我们的学生可能并没有他们这样名校学生那么的优秀,基础这么的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生同样也需要得到这样正确的引导,由学生发展的本质规律要求,他们也渴望着得到这样符合他们成长规律教学。所谓课改,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控制学生,满堂灌,题海战术这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真正采用教师为主导,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倡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的方式去体验和获得知识的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既然要课改,那就肯定离不开创新,在研讨会上,看到课程与课堂教学创新的成果,虽然课堂创新教学,在教育学、心理学的书本上看了不知多少遍了,但这一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要创新有了一定的思考。在陈洪杰老师微报告上,他说,“教学创新”是个什么玩意儿?我喜欢“玩意儿”这个词,这句话告诉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你可以采取任何你认为可以帮助你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这里他还提到一个词叫“把玩”,把教学当做“玩意儿”来把玩,自然而然地,你就能创造出各种各样适合不同教学对象的课堂教学,这也是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确是要具有创造性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我的课堂上,我是给学生创造很多说话的机会,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但是自己也不想,不愿意剥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我认为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分数很重要,面对这样的压力,我仍旧觉得自己更需要做的是充分的备课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属于学生的时间,还是要还给学生,这也是名教育家们常常所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听课的过程中,袁晓萍老师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她的声音很美,她讲话的速度和音调很好,她给我的感觉和魅力让我仍旧记得。她对学生很亲切,但又不失师者风范。袁老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她是给学生充分地创造了说话的机会,并且通过精巧的引导,将学生的回答引导到老师想要的答案,总结推理出结论,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在袁老师的《学会向学生借智慧》的微报告中,她提到了三个词,倾听,悦纳,桥接,并且每一种声音都值得你去倾听,悦纳。因为学生所表达的不一定就是你听到的,所以听完之后,一定要再询问孩子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先听孩子说话,还要听懂孩子说话,最后要用科学的标准的数学语言系统和小孩的语言系统桥接起来,真正做到把他们的语言为我们所用。要对学生学习程度,思维内容,学习状态“敬畏”。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向孩子借智慧。此外,袁老师的报告中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值得我们去借鉴。她说,优质的数学教育从来不只迎合儿童当下的兴趣,要从适宜的高度引导学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向学生借智慧,但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学生的发展和要求,毕竟孩子的知识经验是零散的,还有孩子爱玩的天性所在,使得孩子建构知识的系统方式可能还不够系统,没有达到适当的高度,这也再次说明了教师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最后我想说一说的是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这一课,真是太精彩了,这一节课里,我看到了张老师的幽默和智慧,他在教学上的游刃有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最后让我恍然一悟的是,整节课下来,张老师是完全没有用到课件进行教学,他的教学资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张老师风趣幽默的恰到好处的精彩引导。在当下教学科技的发展下,老师和学生们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和高科技产品都非常的多,甚至很多人都已经离不开这些高科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方便,为了求得学生的吸引,很多老师也都充分地采用各种高科技进行教学。但是张老师就呈现了一节如此精彩的纯板书的,而且还是整堂课基本只有学生板书的课堂教学。从这节课中,我是真正地体会到了多媒体教学原来真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将抽象的内隐的教学资源,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感觉到课件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不够深刻的,也不易于学生记忆,过分的多媒体教学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疲惫感。因此适当正确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和教材已有的教学素材,加上老师的适时适当的引导是尤为重要的。

在这短短的三天里,老师们给我们呈现了很多节精彩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老师们的微报告,更是精彩绝伦。希望能够将老师们的课改精神和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细细品味,为我所用。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新课程改革也将全面展开,为了新课改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我积极参加了这次远程培训。悉心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精彩的视频讲解,感触颇多,也使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此次远程培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1."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用"标准"代替"大纲",这决不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它更反应了课程理念的转变。"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规定针对的教师。而"课标"是一种基本的、共同的标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再作规定,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某门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制定的只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要求。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要求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传统的课堂中,没有问题就是的教学。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华考-范文网

4.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着力体现四个课程理念:提高数学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注意:

(1)、以问题为主线,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在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善于质疑,并且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习。

(2)、设计情景式数学教学。情景式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3)、积极设计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它是指把数学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开放的空间,打破了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通过此次培训,获益很多。作为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师,我要不断砖研业务,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素养,力争在新课改中快速成长。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3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们校跟随新课改步伐实行了快乐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们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反思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和方法。我校经常组织课改展示课,我积极去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我们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

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如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作主人翁,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

(3)实施五大开放。“开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

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 “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5、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在我们学校有计算机,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数学课还有一段时间。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6、我校的新教学模式在一些课堂中不适应的问题。

在新教学模式的指引下,全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全都一个模式,这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低年级学生和一些复习课不适模式等。有模式可循固然好,但怎么按模式上课还值得商榷。

以上是我个人对新课改的一些体会,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我将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课改活动中去。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4

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三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5

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四、第六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由于第四单元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训练时可适当增加一些20以内进位加、特殊的口算题,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如:21×4 28×6()×6<58

125÷5 96÷8 63÷3 360÷3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周长》这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嘛。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记住计算方法就会算了。真正教时就发现并没有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较快理解并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

1、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

2、当概念没有得到理解时,又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不明白方法由来只记住公式,因此当遇到较灵活的题目时,无从下笔。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6

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通过这几年的探讨学习,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二、变“权威教”’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三、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7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们的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

3、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

二、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数学课还有一段时间。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8

教学是头等大事,在校教育还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活动。课改的实质是改人,改课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改课来改人才是课改的意义和目的。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改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一、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学

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内容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必做题选做题数量)的同步练习。我认为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保证。在设计上还要体现“合作与交流”的作业内容,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一内容在课堂上处理前置性作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中的例8《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习以书中的阅读与理解为主,让学生吃透例题,然后导学点一和导学点二的形式分析并解答问题,最后的“我的总结”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同时我会把画图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讨论并为同学们讲解。还有一系列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前置性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在“少讲多学”的数学课改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识要自己感悟才会受用。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中那佳肴的美味。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

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了中国的国旗,并说,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飞行员杨利伟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杨利伟展示的这面国旗的长是15cm,宽是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呢?就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了新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我认为课堂上适度放手,做一名“闲”“懒”的教师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陷阱”,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时也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组的时间,就是教师的闲暇之时,此时,走进每一位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反馈汇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进行调整,让学生思维外显,交流互动,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讲解。“懒”教师,会培养出一批会思考的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例如在教学《园的周长》一课时,在教学讲解圆的周长后,我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的同时,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两个相同的圆并列,四个并列的圆及九个并列的圆的外周长的求法。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少讲与多学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从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成败,要着眼未来,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9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人、10 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数9+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到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0

我们学校从20xx年5月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年多以来我们不停的学习、尝试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教学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我们数学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惑: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

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 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新的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跟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1

我们学校从20xx年5月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年多以来我们不停的学习、尝试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教学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我们数学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惑: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

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 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新的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跟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2

我有幸成为了县小学数学课改中心组低年段成员。刚开始以为只是挂个名,而后参加了中心组的第一次活动才知道,担任这份工作,我要从零开始。中心组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以网络教研为平台,通过网上集体备课,参与式评课,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等方式进行。这些在课改中出现的新词语,虽然以前在教材培训时也听过,但在我们村小,老师们都没有重视写教学反思和听课后记,更何况现在还要在网上交流,对我而言是一个新学习的开始。

我在申请博客加入圈子时得到了组员杨宓的热心帮助,虽说当时由于网络原因没有申请成功,但还是非常感谢她。学校里没有互联网,网上的“读书沙龙”和“精品课堂”学习活动没能参与,有些遗憾,但有幸在课堂观察中分享了黄其凤老师《比的应用》的教学风格。从她的教学中我知道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开放解题的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主题研讨活动中,陈盛志和韦玉华老师展示了二年级数学广角的精彩课堂,他们的教学都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有发现问题的愿望,注重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熟悉的事物和活动来帮助有效教学,课堂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反过来为生活服务。

参加柳州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委员会年会的收获可不小,我想要挑战自我,不断地完善,就要像“鹰的重生”故事里的鹰一样做好蜕变重生的艰难准备,让自己的教学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在今日话题: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学术报告中,我对教材、学生、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上好一节课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不少,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要读懂的方面可真广,林慧慧老师以“鹰的重生”为序曲作为这个学术报告的开场真的很贴切。六县四城区的参赛选手展示的同课异构精品课堂让我大开眼界,她们熟练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的行课都是我望尘莫及的。课后观众席的专家和老师们对选手的授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我学习的活材料,印像最深的是获得第一名的郭冬玉,她是这次大赛最后一个上课的选手,丝毫没有浮躁的`心理,上课的过程也表现出极好的教学状态,她的课后答辩也是我欣赏的,面对提出极端问题的老师时依然很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末了还礼貌平和地说“不知我的回答您满意吗”,她的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希望中心组的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大家得到学习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多。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3

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三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培训心得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通过去新安县学习,听课学习我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半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一、培训心得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通过去新安县学习,听课学习我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半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7

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通过这几年的探讨学习,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二、变“权威教”’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三、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8

教学是头等大事,在校教育还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活动。课改的实质是改人,改课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改课来改人才是课改的.意义和目的。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改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一、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学

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内容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必做题选做题数量)的同步练习。我认为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保证。在设计上还要体现“合作与交流”的作业内容,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一内容在课堂上处理前置性作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中的例8《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习以书中的阅读与理解为主,让学生吃透例题,然后导学点一和导学点二的形式分析并解答问题,最后的“我的总结”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同时我会把画图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讨论并为同学们讲解。还有一系列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前置性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在“少讲多学”的数学课改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识要自己感悟才会受用。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中那佳肴的美味。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

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了中国的国旗,并说,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飞行员杨利伟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杨利伟展示的这面国旗的长是15cm,宽是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呢?就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了新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我认为课堂上适度放手,做一名“闲”“懒”的教师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陷阱”,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时也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组的时间,就是教师的闲暇之时,此时,走进每一位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反馈汇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进行调整,让学生思维外显,交流互动,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讲解。“懒”教师,会培养出一批会思考的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例如在教学《园的周长》一课时,在教学讲解圆的周长后,我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的同时,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两个相同的圆并列,四个并列的圆及九个并列的圆的外周长的求法。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少讲与多学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从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成败,要着眼未来,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能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得到帮助。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的集体力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有计划地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自主学习,当问题有矛盾时,各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交流,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反馈,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互相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一、教师进行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培训心得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通过去新安县学习,听课学习我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半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2

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四、第六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由于第四单元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训练时可适当增加一些20以内进位加、特殊的口算题,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周长》这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嘛。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记住计算方法就会算了。真正教时就发现并没有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较快理解并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

1、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

2、当概念没有得到理解时,又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不明白方法由来只记住公式,因此当遇到较灵活的题目时,无从下笔。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3

我们学校从20××年5月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年多以来我们不停的学习、尝试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教学思路。以下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年版)》在数学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基”到“四基”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我们数学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惑:

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新的时代对我们数学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跟上时代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我心中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培训心得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通过去新安县学习,听课学习我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半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5

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三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现、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6

教学是头等大事,在校教育还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活动。课改的实质是改人,改课只是形式和手段,通过改课来改人才是课改的意义和目的。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改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一、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学

前置性作业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内容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必做题选做题数量)的同步练习。我认为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保证。在设计上还要体现“合作与交流”的作业内容,教育专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一内容在课堂上处理前置性作业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水平,也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站在教学水平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中的例8《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时,我设计的前置性预习以书中的阅读与理解为主,让学生吃透例题,然后导学点一和导学点二的形式分析并解答问题,最后的“我的总结”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同时我会把画图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讨论并为同学们讲解。还有一系列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前置性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在“少讲多学”的数学课改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佳肴要自己吃才有味道,知识要自己感悟才会受用。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中那佳肴的美味。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

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了中国的国旗,并说,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飞行员杨利伟向全世界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杨利伟展示的这面国旗的长是15cm,宽是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呢?就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了新课,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数学,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我认为课堂上适度放手,做一名“闲”“懒”的教师是有必要的。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陷阱”,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探索有时也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组的时间,就是教师的闲暇之时,此时,走进每一位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反馈汇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进行调整,让学生思维外显,交流互动,解决问题,教师适当讲解。“懒”教师,会培养出一批会思考的学生,让学生对数学形成乐学、好学、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四、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例如在教学《园的周长》一课时,在教学讲解圆的周长后,我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周三径一”的说法的同时,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延伸到两个相同的圆并列,四个并列的圆及九个并列的圆的外周长的求法。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少讲与多学的关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从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成败,要着眼未来,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改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