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的院子,曾经种着几畦菜,是母亲种的,其中有一畦不断掐不断长的芫荽。每年八月十五前,对门的六妈、三孃和隔壁的哑巴婶、玉兰嫂等人,都会进屋来,给母亲打声招呼,然后掐一撮芫荽。干什么呢?拿回去烙团圆馍。每年都有那么几天,随着袅袅的炊烟和微微的秋风,满村都飘逸团圆馍的香气。
在我记忆中, 母亲把八月十五看得很重,又似乎把几天的心思用在了烙团圆馍上。村上的地,那时会套种几亩芝麻,芝麻成熟了每户都能分上一捆。母亲把芝麻秆敞开晒干,然后用棒槌轻轻捶打,再后来用筛子筛、用簸箕簸,便收获了一小堆白生生亮闪闪的芝麻粒儿。母亲把芝麻粒再晒晒,装进一个小瓦罐,叮嘱我和姐姐弟弟:不要偷吃,八月十五要烙团圆馍用。八月十五前几天,母亲抽空把芝麻焙熟,然后用捣蒜的石窝把芝麻捣成粉末。母亲捣芝麻的时候,屋里就弥漫着芝麻的香。我和姐姐、弟弟进厨房时,母亲会抓几粒熟芝麻放到我们嘴里,说:尝尝,香吧?
八月十五前一天,母亲就操心发面了。纯麦面,而且是磨面时收的白如雪的二三道面。母亲说平日不论做啥馍,都可以白面里面掺黑面,或者掺苞谷面;团圆馍是要敬月亮爷的,要用家里最好的面。
八月十五吃罢早饭,母亲就收拾烙团圆馍了。有几次母亲让我烧火,我一边按母亲吩咐,间断着往锅洞里扔一把捶碎晒干了的芝麻秆或者麦秸,拉几下风箱,一边看母亲怎样做团圆馍。如今想起来,母亲做团圆馍的情形,相当于现在蛋糕店的师傅做生日蛋糕。
母亲烙的团圆馍,有四种式样。一种锅盔样儿,茶盘大;一种饦饦馍样儿,碗口大;一种像现在的月饼,茶杯大;一种捏成兔娃、猪娃、羊娃形状,酒杯大。母亲说大馍就好比一个家庭,小馍好比家里老老小小的人,动物形状的馍象征家里六畜兴旺。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烙大团圆馍时最费神。她把捣成粉末的芝麻倒入一只大碗,放入少许盐搅匀,称之为芝麻盐,然后从面盆中挖出一大饦发好的面,在案板上揉揉捶捶、拍拍擀擀。这饦面揉擀到半指厚茶盘大的时候,母亲给上面密密麻麻均均匀匀撒一层芝麻盐。再以同样手法,在案板另一端揉揉擀擀另一饦面,同样擀成半指厚茶盘大小。关中人家多喜擀面,案板很大。只见母亲两手忽闪着托起未撒芝麻盐的这饦面,屏气往上一扔,面就被扔到半空中;手收回,面落下,便不偏不倚地盖住了撒了芝麻盐的那饦面。稍停,母亲半弯着腰,手指在两饦面的边沿扭动。一会儿工夫,两饦面便粘合到一起,而且形成很好看的一圈花边。
芫荽是洗好晾干了的。母亲很细心地把一丝丝芫荽嵌入面的表层,其表层便像缎子被面一样绣上了花。馍的两面都要嵌芫荽的,但花型不一样。先看这一面:中间一轮大大的圆圆的月亮,月亮里面长一棵柏树,柏树上攀着一只猴子,月亮周边还开着一丛一丛的小花;再看另一面: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下面是两只开屏舞蹈的孔雀。
烙团圆馍时,母亲先摸摸搽了油的锅底是否烧热,感觉温度差不多了,两条胳膊并拢十根手指分开,托起软绵绵的面饼,一回身啪一下撂入锅里。嗞拉一声过后,母亲把馍轻轻旋转几下,然后盖上锅盖捂着。她一会儿看看锅洞的火,一会儿揭开锅盖把馍翻个过儿。馍快烙熟时,不仅有些膨胀,而且两面表层的颜色被烤得黄灿灿,麦面和芝麻盐的混香便弥漫开来。母亲说烙团圆馍既要掌握好火候,还要会翻,否则馍就会裂开口子甚至成了烂馍,传出去村人是要笑话的 ; 既要把馍烙得十成熟,又不能把馍烙糊了,夹生或糊了的馍都吃不出香,月亮爷也不收。
小团圆馍的做法与大团圆馍相同,同样要撒芝麻盐,同样要捏花边,同样要嵌入芫荽,同样要放入锅里烙。但因小,好操作,花型也简单,母亲做得很快。最后母亲再做小动物形状的,说敬完月亮爷哄小娃娃。
大大小小的馍全烙好了,母亲还要用筷子头蘸上用花朵浸泡成的一种鲜红的颜料,给大馍小馍的两面和边沿均匀地打上花点,我看着像星星。待馍晾凉了,母亲会把馍放到蒲篮里。不管我和姐姐、弟弟怎么软缠硬磨,母亲也不给吃,说一定要先敬月亮爷,敬了月亮爷的团圆馍才好吃。
夜幕降临,月亮爷在我们的期盼中出来了。母亲几次走到院子看月亮,似乎丈量着月亮的高度。母亲定神凝望天空的时候,我知道就该敬月亮爷了。只见母亲把四方形小低桌搬到院子,把最大的那张团圆馍正对月亮斜立在桌面上,把其他不同大小和动物样的团圆馍分摞在茶盘里,还要摆几小盘石榴、红枣等时令水果,吆喝我父亲和我几姊妹站在她身后,静静地别出声,她跪在用玉米壳编织的蒲团上,非常虔诚地给月亮磕着头,嘴里不知说些什么话。如今琢磨,大概就是在表达那句歌词的意思: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每年过完八月十五,我们连着几天都能吃几块团圆馍,先吃饦饦型后吃锅盔型。村里有讲究:谁家有几口人,就把大团圆馍切成几角。长大外出工作了,哪年八月十五我回不了家,母亲会留下一角团圆馍等我回家吃,她说敬了月亮爷的团圆馍有神气儿,风干了放不坏,啥时吃都很香。
后来,品尝夹着各种馅的月饼时,总感到没有母亲做的团圆馍香。
团圆馍,打花点,
心心裹着芝麻盐,
月亮爷,你先吃,
照得家家都团圆……
至今,我还记得小时伙伴们自编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