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立秋后,高温持续不减,里下河地区把秋后的高温天气,俗称“十八天地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发起威来狠着呢”!
为何地火定为十八天?多一天不可,少一天不为?或许是人们长期总结得来的。细细分析,里下河地区地处低洼之地,水网交织,河道星罗棋布,空气湿度大,经过十五天伏天太阳的炙烤,高温深至地表之下,尽管立秋时令已到,早晚凉的秋风习习,但经过白天太阳一照,地表温度的挥发,走在秋日里,自然让人感到伏天的酷暑没有因立秋的到来而渐行渐远。
十八天的地火天气,尽管让人感到伏天延长,但对庄稼地却是丰收的好兆头。农谚“太阳越烤,稻子越笑。”说的就是秋后地火对稻子成长的重要性,立秋过后,家家农户,跑到田间地头给稻田放水搁田,为的是抽穗的稻子蓄足太阳的光照,稻秆秧叶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同时也让稻根扎深、稻秆结实,以便抗击秋后多起的台风。
地火时段,人们像伏天一样处在树荫处、凉棚下、弄堂里纳凉避地火。可早晚凉的时间,庄稼地就会变得热闹起来:棉田里,大人孩子在捉虫,阵阵秋风刮过,半人高的棉花株,孩子淹没在棉花丛中,眼尖的从棉桃里捏出一条虫,向大人邀功请赏,大人朝晃动的棉花株一句,好好捉,现捉一条虫,秋多一朵花,到时候让***为你做新衣裳!孩子从棉丛中探出装虫子的玻璃瓶子:“我捉了有五十条啦……”稻田里,大人孩子分趟拔杂草,大人拔一把打结甩向田边,孩子拔一把结也不打,只把杂草当箭向田边射。孩子们腰就酸了,细皮嫩肉的腿被秧叶刮出了血印,再看看眼前那望不到头的稻田,直想打退堂鼓,一支支杂草利箭也引不起他们更多的兴趣了。或许大人观察出孩子的端倪,诱惑着说,再干一会儿,等地火上来就回家……其实对于农家,要求孩子趁着早晚凉干农活,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想让孩子在农活中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不易。随着有人在田间高呼一声——地火上来喽,回家喽!棉田里的孩子纷纷涌向田埂,比着各自捉虫的数量;稻田里的孩子,蹒跚着走向田埂,脚腿上的烂泥也顾不上到水渠里清洗,急着相约去某条河沟钓乌鱼……大人们看着走在地火中回家的孩子,摇摇头笑了。
也有逢到没有地火的年头,听祖母辈的人说过,立秋之日下雨,此年肯定遇不到十八天地火,即使有几天地火,也是不温不热的地火,这对庄稼地是很不利的,同时立秋过后还会秋雨不断。起初听老人这样说,以为这纯粹是一种迷信,可后来留心观察,老人这种说法倒也有点真实性。记忆中某年的立秋之日的午后,下了一场雨,以致于整个立秋后的半月都阴雨不绝,秋水泛滥,稻田淹没,棉田汪洋,秋收无望,大人整日愁苦着脸,孩子这时候才知道有地火的秋日,才是庄稼地真正的秋。这种原始的牵系着时令的农耕情愫,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火对于庄稼地的重要,对于农家的收成的重要,像胎记印在每一个农家孩子的心中……
十八天地火过后,在阵阵凉意中,庄稼地迎来了一派勃勃生机的丰收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由绿变黄;成片似海的棉田,棉花朵朵开,像秋天的云朵;飘香的梨园里,鸭梨缀满枝头;玉米地,谢了缨,涨了棒……
地火之热,热于身,身可忍;地火之无,灾于地,心难忍。这恐怕是每一个农人及孩子,乃至从农村走进城市里的人,对地火最真切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