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词诗里品读清明

知远网

2024-01-17文/吴建随笔

行走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我们又一次与清明邂逅。清明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最具多愁善感的节日,引得无数骚人墨客触景感怀,诗兴勃发。于是,清明漫漶过一首首诗词,逶迤而来。

清明时节,淫雨霏霏,哀思悠悠。人们在这一天都要祭扫先人之墓。拔净坟前一片乱草,于墓碑前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抔土带怨,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古诗中写哀伤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宋代诗人高翥《清明》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柳暗花明,景色旖旎,但已逝的亲人却享受不到这大好春光了,怎不令人痛断肝肠。泪血染成红杜鹃。70多年前,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丰功伟绩永世长存,他们的英雄壮举铸就了巍巍丰碑。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写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去年的清明节,似乎更令人悲哀伤愁。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短短数月间,数千生命凋零。这些无辜的生灵,他们本应享受人世间的美好,然而无情的病毒却夺去了他们鲜活的躯体,多么惨痛的人间悲剧。好在党和政府英明决策,好在白衣天使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才使病毒致死率大大降低。我们在追思逝者的同时,更要感谢那些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去年六月,戍守西南边疆的五位军人为国捐躯,今年清明节,我们应该为他们更应该为他们献上一朵洁白的花,寄托我们的绵绵哀思。

清明又名“踏青节”,概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此时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在这清和景明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时已黄昏仍流连忘返的盛况。然而,因为病毒这个恶魔的影响,今年春天人们被困在家里,不能去踏青,不能去尽情游玩了。当然,“春色满园关不住”,我们仍能从自家窗口探到室外的桃红柳绿。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艳丽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玉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精明,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