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实验报告

知远网

2025-03-30报告

知远网整理的微生实验报告(精选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微生实验报告 篇1

实验名称: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实验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实验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洋葱。问: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用显微镜来观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讲解并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与步骤。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在洋葱鳞叶片内壁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取下“井”中洋葱内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如水不足,可沿盖玻片边缘滴加;若水分过多,可用吸水纸吸掉;

(4)从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在盖玻片的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制玻片标本(最好制三份装片,便于下面的对比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2、再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3、学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4、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出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简介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每5人一组操作熟悉显微镜。

(2)、各组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师操作演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

(3)、学生观察、记录、描画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实验组长监督组员操作是否规范,要求每个人都要操作、都要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交流。组长将大家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5、全班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1)各组推荐发言代表谈自己的发现。

(2)各组将所画的观察结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讨论评价。

6、师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更清楚。我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的,而且大多呈长方形,外为细胞壁,内为无色细胞质和细胞核。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师一边描述一边画洋葱细胞简图)

四、实验结束。

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微生实验报告 篇2

为加强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医院平安目标的实现,我院检验科根据xxxx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对医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对涉及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的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他们生物安全的意识,掌握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

医院检验科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学习,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实验室所从事的实验活动均严格遵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同时,对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二、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管理及运输

因各方面条件限制我院现不能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的检查,根据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相关人员主要学习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的管理严格登记制度,收到菌(毒)种后立即进行编号登记,详细记录菌(毒)种的名称、来源、特性、用途、批号、传代日期、数量。在菌(毒)种的管理,安全保卫制度,安全保卫措施,保管过程中,传代、分发及使用,均应及时登记,定期核对库存数量。菌(毒)种在进行销毁时,灭菌指示标志,灭菌效果,同时做好销毁登记等内容。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在此次自检中,我院实验室对以前制订的处置意外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体系,进一步进行了修订,使之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针对当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或设施出现故障时,我们制定了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及其处理原则。

同时规范了菌(毒)种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的的处理原则、皮肤刺伤(破损)的处理原则、离心管发生破裂的处理原则并建立了意外事故报告制度。

在实验室的显著位置张贴了实验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消防、医院、公安、工程技术人员、水、电气维修部门电话。

四、提高意识,加强学习

组织检验人员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同时加强了实验室的准入制度的管理,标明实验室类型、负责人及其联络方式。加强了个人安全防护,并要求检验人员严格遵守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通过这次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自查,提高了全体检验人员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安全。

微生实验报告 篇3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学习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为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发分离微生物。

4、认识为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5、掌握分离产淀粉酶微生物的试验方法和步骤,了解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种类及形态。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有重要应用潜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不同土样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和霉菌。一般在较干燥,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放线苗数量较多;酵母菌在一般土壤中的数量较少,而在水果表皮、葡萄园、果园土中数量多些。本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应该取那些富含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的土样。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类型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方法有

1、简单单细胞挑取法

2、平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结合,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原理包括:

1)稀释后的细胞悬液图不在平板上可以分离得单个菌株

2)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方法完成。

以淀粉作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未分离细菌,能产淀粉酶的细菌能生长,且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淀粉不透明,被消化后变透明),则产淀粉酶微生物被分离出来。本实验采用透明圈检验法检测培养物中是否有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生长。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器材:

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烧杯、三角瓶、酒精灯、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琼脂、蛋白胨)、淀粉、卢戈氏碘液、蒸馏水、250ml三角瓶中装90ml无菌水加20粒玻璃珠,作稀释用等。

3、土样:

取自贵州大学农生楼后土壤10g,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步骤: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400ml(用于11个平皿和7支试管斜面)

牛肉膏0.5%…………………………………2g

蛋白胨1%……………………………………4g

NaCl0.5%…………………………………..2g

琼脂2%……………………………………..8g

淀粉0.5%........................................2g

pH……………………………………7.0~7.2

(2)无菌水的制备

分别取9ml蒸馏水加入5支试管中,加塞后用报纸包扎捆绑,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备用。取90ml蒸馏水加入250ml三角瓶中,同样的操作,灭菌备用。

(3)器皿的准备

将刻度吸管用报纸包扎,培养皿装入专用灭菌杯分别放入高温灭菌箱灭菌备用。

2)倒11个平板和7支试管斜面,包扎,0.1Mp、121℃、灭菌30min.

2、制备土壤稀释液:

称取土样10g,放入盛有250ml无菌水的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摇匀10min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然后用移液枪从三角瓶中吸取1ml(此操作要求无菌操作),加入另一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分别制成制成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3、涂布培养:

0.00001、0.000001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作为涂布平板培养的对象,将其分别涂布在3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共6个培养基,标号,37°C温箱培养48h。

4、选取目的菌株:

两天后对土壤溶液的微生物培养基进行观察,并取两个菌落形态完全一致的分散的单个菌落,对其中一个喷洒卢戈氏碘液,观察其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如果出现透明圈说明此菌株产淀粉酶,是目的菌株,记录细菌明显的性状。

微生实验报告 篇4

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微生实验报告 篇5

一、实验名称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二、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三、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四、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五、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六、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微生实验报告 篇6

实验名称: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实验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实验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洋葱。问: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用显微镜来观察能看到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讲解并演示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与步骤。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在洋葱鳞叶片内壁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取下“井”中洋葱内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如水不足,可沿盖玻片边缘滴加;若水分过多,可用吸水纸吸掉;

(4)从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在盖玻片的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

2、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制玻片标本(最好制三份装片,便于下面的对比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2、再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内容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3、学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到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4、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出示显微镜,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简介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每5人一组操作熟悉显微镜。

(2)、各组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师操作演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

(3)、学生观察、记录、描画洋葱表皮细胞。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实验组长监督组员操作是否规范,要求每个人都要操作、都要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交流。组长将大家在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上。

5、全班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1)各组推荐发言代表谈自己的发现。

(2)各组将所画的观察结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讨论评价。

6、师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更清楚。我们发现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的,而且大多呈长方形,外为细胞壁,内为无色细胞质和细胞核。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就是洋葱的细胞。(师一边描述一边画洋葱细胞简图)

四、实验结束。

回收实验器材,整理实验桌。

微生实验报告 篇7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一般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及要求,掌握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熟悉一般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和各种器皿灭菌方法。

(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及油镜的使用方法,并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反应特性。

(三)掌握学习用微生物学原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用品

(一)器材

量筒、烧杯、电子天平、漏斗、三角烧瓶、空试剂瓶、玻璃棒、玻璃平皿、刻度吸管、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剂瓶瓶塞、扎绳、放大镜、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载玻片、火柴、吸水纸、剪刀、记号笔、接种环、注射器、镊子、钳子、毫米尺、培养箱、水浴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油镜

(二)试剂及材料

肘胨、蛋白胨、猪胆盐、氯化钠、琼脂、乳糖、0.01%结晶紫水溶液、0.5%中性红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氢氧化钠、盐酸、牛血清、革兰氏染色液、蒸馏水、小白鼠、病猪内脏

三、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制备

(所有用到的器皿都已121℃高压灭菌15~30min,倾注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并放在无菌操作台内)

1、麦康凯培养基

(1)组成:蛋白胨17g、肘胨3g、猪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7g、乳糖10g、0.01%结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红水溶液5ml、蒸馏水1000ml

(2)方法:将蛋白胨、肘胨、猪胆盐和氯化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7.2。将琼脂加入600ml蒸馏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热熔化。将两液混合,分装于烧瓶内,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待冷却至50~ 55℃时,加入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摇匀后倾注平板。

注: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配好后需经高压灭菌。

2、血清平板

(1)组成:营养琼脂、牛血清

(2)方法:将灭菌的营养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45~50℃时,加入牛血清,并混匀,倾注平板。

注:不得将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灭菌。

3、lb培养基

(1)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琼脂15g

(2)方法:在950ml蒸馏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和氯化钠,调节ph至7.4,加热熔化,分装于瓶中,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待冷却至50~ 55℃时,倾注平板。

4、液体培养基(在lb培养基的基础上,装入大试剂瓶中,不加琼脂,不分装)

(二)病料取材

在病猪死亡后,首先用显微镜检查其末梢血液膜片中是否有炭疽杆菌存在,未发现,则立即用消毒的器械对其进行生理解剖,观察其病理特征现象,取出病猪的十二指肠、胃、肝脏三处的组织物,并注意组织的完整性,用储物袋密封保存。

(三)细菌粗培养

1、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实验手套,再用消毒水对无菌操作台内桌面及用酒精灯外焰对待用器械进行火焰灭菌。

2、接种

(1)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旁打开用储物袋密封保存的病料,先左手持镊子右手持剪刀,把病料剪出一个小口。

(2)右手持灭过菌的接种环,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平皿揭开约20左右,然后将接种环前端插入小口旋转一下后,再用划线接种的方法接种到一个血清平板上。

(3)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员、部位等标记,并将平板倒放。

以此方法,分别接种十二指肠、胃粘膜、肝脏于血清平板上,各接种2个血清平板。

3、培养:将接种好的血清平板倒扣放入37℃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注:划线接种时尽量划开,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且划线时接种环应尽量倾斜,以免划破培养基(后同);待接种完毕后熄灭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关闭好无菌操作台窗口,打开无菌操作台内的紫外灯。 。

(四)细菌纯培养

1、菌落特征判断

待粗培养的细菌培养24小时后,取出用放大镜观察记录单个小菌落的形态特征并用实验报告纸记录好,并在平板底部上做好观察标记,其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菌落边缘、表面构造、隆起度、湿润度、透明度、颜色等。

2、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1)取干净的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其一面做好正反面标记,再在载玻片另一面中央滴上一小滴蒸馏水。

(2)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待冷却后,在酒精灯旁从标记的单个小菌落中取少许细菌置于蒸馏水中混匀(同时盖好平板倒扣置于一旁),用接种环涂成直径约1.5cm的菌膜,再在酒精灯火焰上方以钟摆速度通过固定好细菌,待冷却进行染色。

(3)先滴加草酸结晶紫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然后滴加革兰氏碘液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随后滴加95%的酒精脱色30~60s,再水洗;最后滴加稀释的品红进行复染30~60s,再水洗;待干燥或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4)将干燥的载玻片放在1000倍油镜下,滴加一滴松柏油进行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细菌的种属。

3、细菌接种培养

(1)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实验手套,再用消毒水对无菌操作台内桌面及用酒精灯外焰对待用器械进行火焰灭菌。

(2)接种:右手持灭过菌的接种环,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平皿揭开约20左右,然后将接种环插入揭开的平板口内蘸去一下镜检标记的小菌落,再用划线接种的方法接种到一个血清平板、lb平板或麦康凯平板上。并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员、菌种、部位等标记,将平板倒放。

(3)将接种好的平板倒扣放入37℃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

注:油镜用完后应立即清理物镜上的松柏油;划线接种时尽量划开,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待接种完毕后熄灭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关闭好无菌操作台窗口,打开无菌操作台内的紫外灯。 。

(五)菌液的制备

1、镜检:用革兰氏染色法在1000倍油镜下镜检,观察并记录是否为纯培养的细菌。

2、分装液体培养基:先对无菌操作台及需要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灭菌,然后用钳子揭开一个空试剂瓶,用倾倒的方法在酒精灯旁从液体培养基大试剂瓶中分装于空试剂瓶内,并立即盖上液体培养基大试剂瓶瓶塞。

3、接种:右手持接种环,用火焰对其进行灭菌,待冷却后,取出纯培养的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旁,蘸去少许细菌,左手倾斜液体培养基,将接种环,伸入液体培养基内搅动,然后取出对接种火焰环灭菌,并用灭菌的包装纸捆绑好后,用记号笔做好相应标记,置于一旁。

4、培养摇菌:将接种好的液体培养基置于水浴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注:分装一个培养基就接种一个培养基,不得全部分装完后再一个一个接种。

(六)小鼠致病性实验

1、保定:选择健康的青壮年小白鼠,先用右手抓住尾巴,旋转数周让其眩晕,然后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两耳及头部皮肤,并翻转左手,使其头部朝下,以达到内脏前移的目的。

2、接种:先用酒精棉球蘸取酒精对注射部位擦洗消毒,再用注射器注射吸取0.2ml菌液注射于小白鼠腹腔中。

3、观察:将接种的小白鼠放在适宜的环境下生活,并在鼠笼处用记号笔标记好接种时间、菌种等。

4、再培养鉴定:待小白鼠死亡后,对其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病变情况,并取肝脏直接涂在相应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反向培养24小时后,取菌落细菌进行镜检观察判断。

注:在注射小白鼠2小时候需要观察小白鼠是否因注射时伤害到内脏而死亡。

微生实验报告 篇8

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四、实验过程(见书p30)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五、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