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4-21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

在这两个星期里,我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本书。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局——维特自杀了。

维特是一个恃才傲世的热血青年。他画画的技术异常高超。他搬到乡下以后,一切也过得不错。可是,自从他见到了绿蒂,他就对她一见钟情。可是自从他见到了阿尔贝特——绿蒂的丈夫以后,他便觉得他的每一天都变得神情恍惚,变得没意义了。他在最后,终因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便向阿尔贝特借了枪,自杀了。

其实,我认为,维特本可以再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一切,来打拼出一片新的天地。可是,少年才俊的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永远的倒在了那儿——那两棵菩提树之间。维特为什么要自杀呢?这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很多,我们面对许多事件,应该妥善处理,把压力化作动力,来面对这个事件,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整天垂头丧气,想自寻短见。这样不仅不会让自己失去下一次机会,而且会彻底得成为一个失败者。其实有无数个美好的明天在等着我们!

《少年维特之烦恼》令我颇为震憾。虽然维特死了,但他一定会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2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生活在18世纪的歌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3

在寒意的假期里,我读了德国大作家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运用日记的形式向讲述了动听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少年维特反对旧社会的习俗,却屡遭碰壁。他来到这座孤寂小城一是母亲的遗产,二是摆脱一场爱情的苦恼。他喜欢上了朋友的未婚妻!维特异常痛苦和郁闷,在他爱情无望之时,他了自杀。在葬礼上亲人,朋友,连牧师也。他就冷清地结束了的生命。

读完我哭得唏哩哗啦。转念一想:富有诗意。崇尚。自由向上的好为爱情而死,值吗?我不值,维特不为爱情而死。他完全可以重新振作,另觅他人。他太过于执着,哎......

这本书:都要想开些,不要向维特想不开哦!做人,做事何必固执呢?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4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谬”的感情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歌德曾在一个小城镇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名法官的女儿——名叫夏绿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对于这份无法拥在怀里的爱,他感到异常痛苦,曾几度想自杀以求解脱,最后他只好不辞而别,离开了那个让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镇;之后又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让他深有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仅一个月的时刻里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式的情感细腻的杯具小说。

故事很平淡、简单,年轻的维特正因要替母亲和姑妈交涉遗产的分配问题而来到了一个小城镇,并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情绪愉悦而宁静,之后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司法官S的女儿绿蒂,并被她的美貌与优雅的谈吐举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尽管她早已跟阿尔伯特定婚,之后他和阿尔伯特成了朋友,此时维特已陷入了尴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离开,以求在事业上得到解脱,但是污浊的社会环境与鄙陋的人情世态让他倍受压抑与苦闷,同时对绿蒂的思念也越发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绿蒂所在的那个小城镇,此时绿蒂已和阿尔伯特结婚,他热烈的情感无处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绝望,他决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尔伯特的手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据说当时这部小说出版后,有许多和维特迹遇相仿的人因看了这部书而自杀,因此我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小说用日记与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充分而鲜明的让主人公的内情绪感摆上了纸面,我们读着读着,会感觉到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仿佛维特就坐在我们面前,向我们一诉忠肠,我们的心境会随着他的讲述而起伏,当然此刻的我们读完这本小说后,也许会因维特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产生的绝望感到不解,我们生活中那些爱来爱去爱个没完没了的歌曲和电影太过于泛滥了。

维特的绝望与痛苦,一方面来源于与社会传统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却是维特个人的性格使然。维特是狂飚突进户外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却又处在一个到处是传统束缚与精神桎梏的社会,这促矛盾冲突让他感到痛苦与绝望,却又无力对产生这种痛苦的社会做出过于实质性的反抗,他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同时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绿蒂对他来说,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这份情感在应对她与阿尔伯特时却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杀是一种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这个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与窒息。

维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杀是一个杯具,即使他活在我们此刻所处的社会,他也依旧会是这样一个杯具,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背离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着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这注定了他的杯具性;他对绿蒂的情感,也过多的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绿蒂跟他在一齐,也许(或者能够说是必须)也会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也许我们就应庆幸这一点,绿蒂一向到最后在他心中依旧是完美的);他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死后也不能以基督徒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着的时候是孤独的,死后也依旧孤独。

最后还是那句话,维特他是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5

有人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在这本书中作者融入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那年,歌德仅仅23岁,他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绿蒂。因此,绝望而痛苦的歌德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

我想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6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德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以维特写给朋友的书信展开的整个故事,人物内心情感丰富,整个小说类似于人物的自白,维特是一个成长于良好家庭的多才多艺的青年,他善于作诗绘画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但性情敏感多愁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但周围的社会却充满登记的偏见和鄙陋习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蓝本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一些原因,维特告别了家人和好友来到了瓦尔海姆,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他在这里心情感到很雀跃,他说:“我想不出是什么让我周遭的一切变得犹如伊甸园般引人入胜,是这里有迷惑人的精灵在游荡,还是我心里有温馨,美妙的奇思异想?”他还说:“我真想变作金甲虫,飞翔在花香满盈的天空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

没过多久:“维特去加乡村舞会认识了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他欣赏绿蒂她那双乌黑的眸子”她那生动的朱唇和魅力四射的面孔把我整个灵魂都吸引住了,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之中,往往连她所用的词都没听见,在舞会上,维特和绿蒂跳起了华尔兹。

他说:我的臂弯中竟拥着这样一个可爱的尤物,带着她像清风一样肆意旋转,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消失静止,她的整个身体非常和谐,她是那么的潇洒自在,飘逸灵动。

可是绿蒂已同阿尔贝特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而感到前途无望在万般无奈的.痛苦中他选择了吞枪自杀,这是他对令人窒息的社会孤独而消极的抗议,这也给了我们血的教训:不受理性束缚的爱情多么可怕。

如果理性能够战胜感情,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结尾,缺乏理性的爱情只是一种肤浅的动物性的本能。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7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我很早就想读的一本书,种种原因耽搁到现在,终于在这段稍微闲暇的时间里再度拾起。这本书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所著,此书用日记和书信体的形式,披露维特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

此书最让我欣赏的是维特对自己情感细腻的表达,我想只要是谈过恋爱的人们都能体会到维特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我为维特和绿蒂在一起度过开心的时光而高兴,为他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难过,但更多的'是对维特的怜惜和同情。我想从主要人物一一分析。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也算是一个有才之人,他爱上了一个有未婚夫的女子------绿蒂。这是他幸福和悲惨日子的开始。我不想批判维特为什么会喜欢一个有夫之妇,如果情感能由得我们控制,那它也就不会让我们感到那么的美好和奇妙,维特是个人,他纯粹的爱情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至于他自杀的结果真是令我感到难过,我想这样的结果是由于他的悲观的个性所造成吧,都说时间是治愈伤口的最好良药,但我们也看到了,虽然维特离开了绿蒂和阿尔伯特一段时间,但他还是不能忘记绿蒂,最后他又回到绿蒂的身边,这时的绿蒂已经结婚。他的离开让我看到了善良的维特,他的回归让我看到了他的真情,他的自杀让我看到了无奈。也许有些人会说他真傻,爱到情深之处谁又会不傻呢?

绿蒂,我想她是爱维特的,只是困于自己的婚姻,如果没有阿尔伯特,我想她会和维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现实就是那么的残忍,绿蒂也有她的无奈,维特只能算是她的知己吧,忠于自己的丈夫这是值得赞赏的,对于维特最后的自杀,我想绿蒂也会心痛致死吧,这是她不愿看到的结局,他希望维特能找自己的真爱和幸福,可维特的幸福就是她啊,哎,无奈......

阿尔伯特,绿蒂的丈夫,维特的好朋友。在知道自己的朋友喜欢自己的老婆时,还能对朋友如此的体贴,不得不说他的大度。但当维特再次回来时,阿尔伯特对维特频繁的访问绿蒂而生气,我想这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反应吧,我们不应该职责他的无情,毕竟他才是绿蒂的丈夫。

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其他的人物,我想都是为了衬托维特的情感。总之,这本书让我很感慨,我被书里的情感描述折服,好书需要细细品,隔段时间再次品读,我想应该是另一种感受。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8

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之前,还没有一部著作让我觉得能细致的描绘出爱情是什么,红楼梦里的爱情缠缠绵绵,知是情却不道情,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哀婉千年,是中国式的爱情。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爱情,却似小儿般的感情流露,真真切切,清晰彻骨,对爱情那种感受的细致描写深入骨髓,谁都有过爱情的体验,只不过有深有浅罢了。

以书信体的体裁让主人公维特用第一人称描述出他沉醉于爱情中的感受,是再好不过的了,没人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但人类的感受这东西却是相通的,你能以自己体会的感受去感受别人体会的感受,越是有着深刻体会的人越能感受别人。

我和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我看不下去这本书,或者说是我不想看下去,因为我体会过那种如梦幻般的幸福以及痛彻心扉的痛苦,我不忍也不愿再去体会。痛苦要比幸福长久和深刻得多。

幸福来时悄悄然,不知不觉中已深陷其中,而后相思之人最苦,既日日思夜夜梦却始终不能得偿如愿,就如绿蒂告诉维特他不节制,维特想要毫无保留的奉献,如果可能则会无止境的吸食。但是在爱情面前,谁不是这样贪婪呢?

如果我在当时接触了这本书,是否也会作出像维特一样的行为呢?

爱情的苦果要一口咬尽,慢慢尝舐只会愈陷迷津之地,其中的绵绵苦楚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9

最近,在业余时间,我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当我闭上眼睛,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到维特的故事,我不禁想了很多。我心里有太多的话要告诉这个悲伤的年轻人。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一位有才华、爱自然的青年维特,他独自一人到了一个小山村谷,他沉溺于在梦幻般的自然风光钟,感到无比惬意。不久后,维特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一位名叫绿蒂的漂亮姑娘,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

但是,没有人想到绿蒂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阻止了她接受维特的爱。这无疑是对陷入热恋中的维特的.沉重一击,一连串的麻烦也接踵而至,他不得不向她告别,依依不舍地离去。

歌德描述了维特的感情起伏,利用抒情和讨论生动、详细介绍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揭露和批评了封建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保守,热情地歌颂了个性解放和自由。

读完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难过。但同时,我也明白一个真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什么烦恼,什么挫折,不能像维特那样选择逃避,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不可能一直鸟语花香,我们不能说没有办法走下去,然后放弃。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挫折中坚持,永不放弃,直到战胜挫折。

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样的自己,才是好的自己。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0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歌德所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年轻人维特寻找自我直至崩溃的心路历程。在此书中,一个热情洋溢的少年维特,因为邂逅了一位已订婚的少女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无力自拔,而陷入了感情煎熬的无底深渊。经过长期的挣扎,最后因为感到爱情的无望,而走上自杀这条路,这个悲惨的结局,是多么令人惋惜与感伤!

在歌德笔下的`维特,虽然拥有许多过人的天赋,在事业上有突出表现,但却不会安排自己的感情生活。他的过度多愁善感让自己的感性淹没了理性的判断力,而陷入意志消沉的境界,而无法开展亮丽的人生。最后,这脱缰的热情,由于没有受到了解与适当宣泄,而沦为为爱结束生命的悲剧。

这种感情深处的美丽与哀愁,为何总是没有标准答案?

例如英国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洒脱;或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兵人关的蛮干,又何尝不是为了一个“爱”字。

我想,很多悲剧的产生,都是由于当事人以为人生只有“是”或“不是”两种抉择而已,如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事实上,人生应有很多第三条路可以选择。只是我们往往太执著,太死心眼了,而无法自在生活下去。

诚如武者小路实笃所言:“花开自在。”花就是花,不管我们从哪一个角度看它,不管我们用什么心情看它,它依然是它,花开自在。或许,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自在”的人生哲学,那么许多生命中的困惑,将可迎刃而解。

可怜的维特,他用一曲死亡的葬歌成全了所有人的解脱。这样惨烈的爱情,这样伟大的牺牲,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我相信,维特那朝圣者灵魂,将伴着着他飞向那无所不能的上帝。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1

小说主要讲了男主人公维特与女主人公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它不同于其他浪漫的爱情故事,它是悲惨的,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有一天他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离开家去了一个偏僻幽静的山村。就在这里的一场舞会之后,他遇到了真爱,夏绿蒂。可是夏绿蒂已经订婚,这是阻碍他们两人在一起的不可触碰的隔阂。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使两人掉入爱情的漩涡无法自拔。无奈之下维特只能离开那个同时带给他幸福与痛苦的小山村,离开他心爱的夏绿蒂。思念是让人无法忍受而又欲罢不能的东西,拿着经过夏绿蒂之手的她未婚夫的枪,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

据说这部小说的情节是根据歌德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当年歌德的确遇到过一叫绿蒂的女孩,那是他青年时应聘到魏玛共和国做官。绿蒂相貌动人,勤劳能干,是歌德很快便爱上了她。但是绿蒂早已同他人订婚,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欢绿蒂,但是他并不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还考量过绿蒂和歌德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是绿蒂始终没有给歌德他想要的爱,更多的只是友谊。绿蒂也深深地明白歌德的痛楚,并多次劝说他离开自己,即便这样,歌德仍是犹豫不决,而他对绿蒂的爱又一天天的加深。因此,在痛苦不堪的情况下,歌德还是主动离开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在过去曾引发了“维特热”。许多人为维特热血的青春、至死不渝的爱而感动。我看完了整本书也有点恍惚,但我却并不觉得感动,或许因为这充斥着爱情的悲剧令我感到不值吧。

维特,一个清秀而瘦弱,敏感而矛盾的少年。面对这个世界他纯净的犹如一泓清水,所以在对绿蒂一见钟情时,他难以压抑的兴奋与喜悦便喷涌而出。他爱她,爱到无法自拔。他为她倾入了全部,包括身与心。他固执地认为“心胜于其他一切”,他感性,无视阿尔伯特理智冷静的劝告,在矛盾中行行复行行。

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他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人,于是疯狂的将自己的理想、青春、义无反顾的勇气以及生存的勇气毁于一旦。维特扳动了枪,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在歌德看来,爱情是伟大的,人们可以为之生,为之死;同时爱情又是渺小的,它不过是承载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话点的很明了,如今却还有人将生命毁在一个“情”字上,自以为很潇洒,却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温吞的生活容纳的了多少轰轰烈烈?幸福与爱不过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打破头颅去争抢的看似美好,但却如流光易逝。青春是通往幸福路上的成长阶段,这段日子里,我们要学会的不是用过激的手段结束令人烦恼的生活,而是背负好行囊,摸索着,进步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