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听蝉鸣

知远网

2023-07-19文/樊树林随笔

蝉鸣,是炎炎夏日里的听觉“盛宴”,也是治愈烦躁的一种美妙禅韵。从古至今,声声“知了知了”鸣叫,也一次次出现在诗人们的笔端,最有名的莫过于初唐名臣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歌中,诗人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和情操,无论做官做人都应该立身高处,依靠自身才能和人格的力量,才能声名远播。这足可以作为当下一些当政者的“座右铭”了。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听,同样是这样的蝉鸣之声,但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心中却是另外的情愫。诗人长年客居在外,漂泊异乡,听到这蝉儿的嘶鸣,一定想起了和小伙伴们捕禅的童年趣事,想起了母亲的头上的如霜的白发了吧,这一缕乡愁化作了蝉儿的一咏三叹,可谓意境深远。正如一位作家的感慨,蝉本无知、无情,蝉鸣也本不关愁,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都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的缘故罢了。

南梁诗人王籍,才华横溢,但郁郁不得志。但因其《入若耶溪》一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享誉诗史。“蝉噪”“鸟鸣”不但没有让诗人的心躁动不安,相反却变得格外宁静起来。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对厌倦了江湖的人来说,俨然如一处世外桃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更是给人以一种凉风徐徐的感觉。清风明月之夜,蝉儿依旧啼鸣不止,莫非是风儿引起了它的情思,实在令人神往。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作,也是咏物诗中的名作。作者写于自己患难之时,诗歌中诗人以蝉寓己,寓情于物,特别是尾联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高柳有蝉鸣,声声总关情。”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蝉儿一直是文人骚客着笔的对象,数不胜数。在这样浓荫匝地的盛夏,如能手握一卷书香,听闻高树上阵阵蝉鸣,感受一颗颗灵魂的高洁,真乃一件美好的事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