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正青春

知远网

2023-07-29文/廖天元随笔

第一次读《月亮和六便士》,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青春年少,正义像火一样燃烧,因此怎么也不能理解书中思特里克兰德这个"渣男".让我意外的是,这样一个"渣男",却赢得众人喜爱。前不久,无意读到一篇文章,是倾诉对思特里克兰德羡慕的,作者无比激动地说,爱他离开伦敦摆脱安稳生活的毅然决然,爱他蜗居巴黎习于困窘的笃定专注,爱他一文不名半路出家却笃定自己"将来准行"的狂傲自信,爱他对世俗虚名、流言蜚语弃若敝屣的特立独行,爱他"我想画画、我想画画"罔顾一切的纯粹坚持……

不知怎的,我竟被这段文字深深打动。是的,我们并不想成为思特里克兰德,为艺术或者这样那样的维纳斯神魂颠倒。但是,或许我们都有那么一些瞬间,烦死了身边芜杂的社会共识、众人意见、人生忠告,就是想随心所欲地做一次自己。

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形象非常符合商业大片中主人公的特点,有战斗力爆表的特长,有咄咄逼人的强烈个性,同时其貌不扬,类似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更为特别的是,普通人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诸多梦想,被虚构的主角一一实现,由此给人带来欣慰满足。

如果不是随着岁月流逝,我可能对思特里克兰德依然不屑一顾,应该是人到中年有了感同身受。或者更准确地说,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还没活出自我,思特里克兰德无意便成为仰视的目标,内心的挣扎似乎找到出口。

不得不说说"中年危机".当然危机不是中年人的专利。这个危机,有看得见的,如有一天记忆突然减弱,身体功能变差,疼痛慢慢增多。也有看不见的,如回眸半生竟然发现"一事无成",涌起的无力感和空虚感瞬间将人吞没。

前些年,有一篇《男到中年不如狗》的爆文曾在朋友圈刷屏,引发了无数人的唏嘘和感慨。文中讲述了一名工程师坠亡事件,并引用了张爱玲的话:"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后来,又有一个女工程师出事,网上又出一篇热文《有娃后:女到中年更不如狗!》。中年生活都如此不堪?肯定不是。但可以断言,人生的每段时光,充满机遇和挑战,而中年的题目,相对很难。

不是普通人才有危机,麻省理工学院哲学系教授基兰·萨蒂亚,对中年危机有深入地调查,他曾经出过一本书,叫《中年危机的哲学指南》,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现状做了剖析。他说,中年职场危机有三个主要原因:未来人生的可能性变少,让人焦虑;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让人后悔;当前的工作内容不断重复,让人厌倦。

如此看来,中年的危机无法避免。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有成本,曾有的激情都会消减,而日常工作,基本是千篇一律。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说过,"人生有两种不幸,一种是求之不得,一种是求而得之。"萨特也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又让我知道这都是没有意义的。"

想起苏轼的一个故事。48岁的他被放逐黄州,既没有职权,也没有俸禄,待遇约等于囚犯,政治前途一片黑暗。此时,他有了小孩,小孩满月时苏轼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绝句《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别人都希望孩子聪明,但苏轼却说自己被聪明耽误,宁愿孩子笨一点。这大约是苏轼人到中年看清现实后最真实的心声吧。

人性很复杂,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不得不面对四个命题,即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心理学家说,人都需要一个"孩子",有了"孩子"才敢于直面四大命题。

这个"孩子",可以是事业,可以是作品。想来也是,乔布斯用苹果手机"改变了世界",他活着;莫扎特用音乐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他活着。爱迪生用发明、爱因斯坦用理论、梵高用画作、尼采用哲学……他们用各自不同的精彩展示着独特的精神魅力,从而流芳百世。

平凡的我辈呢,又该如何从容面对?

想来,中年的我们似乎羡慕青春的孩子,他们朝气蓬勃、勇敢无惧,他们的青春像一杯茶,苦涩中带着清甜;像一本书,有着美好的结构和无穷的张力;像一首歌,悦动着欢乐与悲伤;像一条河,抬头望去风生水起。

但我们也曾年轻过。我倒觉得,青年也会为我们着迷。中年的我们把关注焦点更多投向内心世界,"一日三省吾身",慢慢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面对挑衅,不再轻易暴跳如雷。男性开始变得稳重温和,而女人也变得坚毅果敢。这一切,都有利于我们心无旁骛地生"孩子"啊。

可能中年的人们确实需要那么一点勇气,敢于打破禁忌勇于尝试,要不真会"听过太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我们不能勉强自己,天才的人物做该干的事情,普通的人做能干的事情,不着急、不勉强、不幻想。

我一直认为,青年概念的界定,是在30岁之前,有句俗话说"人过三十日过午".去查资料,现今世卫组织把青年的年龄上限提高到44岁。如此看来,我似乎还有青春的尾巴可抓。也许,人生各个阶段都是一种心态,人不是因为变老而不学习,而是因为不学习而变老!不惑的人生,一切方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