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书老慈

知远网

2023-06-28文/徐累先随笔

老慈不是本地人,他在我们村断断续续生活了一年多。因为会说鼓书,老慈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草根艺人,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鼓书老慈”。

要是生活在“靠脸”的年代,像老慈这样的,不要说被拥趸,不被人嘲弄就是一件万幸的事了。老慈身材瘦削,弓着背,一脸的麻点,眼睑上的肌肉拧在一起,时不时的跳动几下,眼睛眯成一条缝,看书的时候,鼻尖几乎抵上了书页,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认得字。说话的声音如同鸟儿的初鸣,音在嗓子眼处打转。

初到我们村的时候,老慈拜访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文化人。在这些人的撺掇下,老慈寄居在一个单身汉的家里。

那时村里没什么娱乐,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鼓书老慈的到来,无疑给平静的小山村平添了热闹,人们奔走相告:说书的来了,说书的来了。吃过晚饭,男女老少带着马扎,说说笑笑,早早的来到队屋,在老慈的鼓架边围成一道道圈。

正式“开说”之前,先讲一些小段子,多是搞笑的内容,什么《跛县官娶媳妇》啦,《瞎子算命》啦,暗喻人物,嘲讽世事,让人开怀大笑。等人来得差不多了,便进入正题。说到精彩处,鼓点密集,竹板清脆,手足并用,唾沫横飞,摇头晃脑,或哭或笑,不一而足,吸引住了所有在场的人。老慈自己也沉醉到自设的情境中,昏暗的队屋霎时间明亮了许多,连淘气的孩子也屏声敛气,不再喧闹。

别看他外表瘦不拉几,说起书来,却气息充足,吐字清楚,鸟音变成清脆的笛鸣。此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队屋里鼓声一响,我们就像听到了号角,丢下饭碗,急匆匆而去,生怕听漏了哪一段书。

在这一年里,老慈断断续续说完了《岳飞传》和《薛仁贵征东》两本戏,其中的情节我至今记忆犹新。

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老慈竟丢下这门说鼓书手艺,到街上做小生意去了,也许这来钱要快一些。此后走到街上,一看到老慈,便想起了老慈磁性的声音和他说书时摇头摆尾的样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四十年后,再次走回村里,这些曾经喂养过乡村脾胃的传统技艺已找不到些许痕迹,让人感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