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的变迁

知远网

2023-07-31文/杨维波随笔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母校——安龙县洒雨小学,四栋崭新的教学楼屹立洒雨桥西,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欢呼雀跃,校园绿草茵茵,散发着蓬勃的活力。

交学费·免学费

洒雨小学座落在安龙县洒雨镇政府西面,始建于清末,1955年正式命名为洒雨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镇中心完小。我的小学时光,就在这里度过。

1987年,我从洒雨镇海星小学三年级考入洒雨小学四年级。当时教学资源有限,考不上就留级或辍学。记得当时全班30多个学生,考上的只有4个,我是其中之一。

洒雨小学离我家有6公里。那时路很破烂,坑坑洼洼的,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了秋冬季就天天泥泞不堪。上学虽然很辛苦,但我还是觉得比起干农活日晒雨淋,读书轻松些,于是坚持了下来。

更难的是,有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因交不起学费而让孩子辍学。我父亲是小学老师,所以我们的家庭条件还算好一些。我有一位同桌,成绩不错的,却突然不读了,我再次遇到他时已是多年后的事了,当我问起他当年为什么不继续读书时,他说是父母要省钱买肥料。为了那几包化肥,耽误了他的前程,有些不可思议,可这样的事时有发生,通常一学期下来就有几个孩子辍学。

我记得那时,因收不齐班费,因此教室里除了课桌,什么都没有,无法开展相关活动,很让老师和学生烦恼。记得最烦的是每次轮到我扫地时,都得从家里扛扫把到学校,遇到大扫除时,大家还得提塑料桶或水盆全体出动,上学放学路上像是唱花灯似的。

那时学校没有自来水,更不要说矿泉水了,大家找不到水喝,渴了也得挨一整天。街上也很少有水卖,如果实在口渴得不行,就得到街上花几分钱买杯红糖水,冬季就没卖凉水的,就只有干挨了。

2006年国家实施全免学杂费,还补贴生均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的简称),学校办公经费一下子充足了。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400元,初中生年减负50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多达1800元。如今,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也不再为孩子在学校的吃住操心。

饿肚子·营养餐

那时到洒雨小学读书的学生,除了住在街上的少数学生外,多数来自较远的农村,因交通不便,都回不了家吃中午饭,每到中午,实在饿得不行。

有一次,我们班上一个女同学包饭到学校,因家里困难,用辣椒水拌包谷饭,也就是农村说的"饭粑团".那天中午,她在操场边和弟弟悄悄分着吃"饭粑团"时,因只带一把勺子,她就喂弟弟一口、自己吃一口……正吃得津津有味时,被弟弟的七八个同学看到,在一边直流口水。那场景至今都令我难忘。

提起"饭粑团",洒雨小学的几位老教师都笑翻了。据李明虎校长介绍,"饭粑团"早已成为"过去式",现在的寄宿学生早中晚餐全免费,每周十几个菜,换着花样吃,营养丰富,比许多农村家庭还要好。

据李明虎校长回忆,刚实行营养餐那段时间,许多孩子早上怕来晚了没有吃的,有些远点的学生天不亮就起床,打着火把上学,就是为了吃上一顿热乎乎而又免费的营养餐。开始实施免费营养餐时,有一位家长说,一个读小学的姑娘第一次拿到鸡蛋和牛奶,舍不得一个人吃,带回家分给弟弟。

经查阅安龙县教育志年鉴,2011年,民间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引起了国家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生吃饭和营养问题的关心。2012年6月14日,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5个配套文件。

走读·寄宿

在洒雨小学读书那几年,我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启程,下午天黑才回到家,风里来、雨天去,不论严寒酷暑。直到初中毕业考入县城高中,才结束这段难忘的走读生涯。

那时,学校是没有住宿安排的,大家也没有住校这个概念,到街上租房子的很少,因为也交不起房租。我们很羡慕住在街上的学生,不用走读,不用饿肚子。

记得与我同村有一个叫付利平的农村妇女,丈夫长期患病卧床不起,她犁田打耙、肩挑背驮,承担一个家的责任。为了供孩子上学,她起早贪黑,一个人在深山野岭间劳作,还要背幼小的孩子走读上学。她每天一边犁田打耙做农活,一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来回一趟10余公里,每天两趟要3个多小时,几乎是一半的时间做农活,一半的时间来回往返在家与学校的路上,坚持了两年。在一个冬天,连续下了几天的小雨,路上早已泞泥不堪,她冒着风雨背着6岁的小男孩去上学,娘儿俩早已全身湿透,孩子趴在妈妈背上,嗓子都哭哑了,路过的人都心痛不已。

读六年级那年,我们班上有一个男生离学校很远,早上要赶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上学。有一天,他迟到了20分钟,满脚泥巴进入教室时,老师非常生气,罚他站着上课。课后,老师问与他同村的同学,了解情况后,很吃惊,叫他以后尽量来早点,没有再责怪他。

据李明虎校长介绍,洒雨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于附近的堵瓦村、场坝村、海星村、龙堡村、民族村,目前全部实现免费寄宿,有效地解决了走读问题,也解决了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吃住和全安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砖瓦房·新楼房

我在洒雨小学读书那三年,学校一半是平房,一半是瓦房。平房还是后来新建的,门窗简易,窗子没玻璃,冬天冷风吹得哗哗响,冷得大家全身发抖。有些困难的同学没袜子穿,脚经常冻得开裂、生冻疮、出血。

记得六年级那年冬季的一天,突然下大雨,我们六(1)班在二楼上,房顶裂缝漏水,教室一下子积了很多水。大家四处找盆接水,用扫把扫水,折腾了大半个上午才勉强能够上课。那天的课,我们是在雷声、风声、雨声中度过的。

那时学校占地面积大概只有1000平方米左右,在洒雨镇政府北面的大山脚,操场很小,校舍一直扩不宽,也迟迟没有重修。让我一直难以忘记的是,老师的宿舍就在路边,全是瓦房,一些老师一住就是一二十年。而现在的洒雨小学老师,不仅都有了小轿车,还住进了学校新修的教师楼;学生们不仅告别了砖瓦房,还住上了新宿舍,每天有热水洗脸洗脚,还可以洗热水澡。

前年,学校搬到田坝中间,重新选址修建,占地面积19800平方米,校舍面积7400平方米,宿舍面积1760平方米,共有18个教学班877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等布局合理有序、设施齐全。

一管可窥全豹,古老的洒雨小学的变迁,正是全国教育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的缩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