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那些事儿

知远网

2023-08-17文/王登佐随笔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立夏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立夏一到,预示着季节的转换,气温升高,酷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期。

立夏的由来

西汉《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这一天在天文历法上,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太阳行至黄经45度。有趣的是,立夏时天黑后观察天空,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南。立夏,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是"大"的意思,是说进入立夏时节,万物进入生长旺季,故立夏过后,是进行农作物耕作的繁忙阶段。立夏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把立夏看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立夏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恶的瘟神,头如笆斗,眼如铜铃,口似血盆,平常昏昏沉沉睡懒觉。每到立夏,方才苏醒过来,然后就带上一只瘟疫口袋,溜到凡间散播瘟疫害人。凡是染上病症的人,轻则发热厌食,四肢无力发软,重则日渐消瘦,一病不起。人们说这怪病叫"疰夏".孩子容易"疰夏".俗说"宝宝有病急煞娘".做娘的看到白胖胖的亲骨肉,一下子病得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十分心疼。女人们哭哭啼啼,去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请求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平安。女娲娘娘知道了这件事,就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系孩子,决不准你碰。"瘟神不敢跟她作对,忙说:"不知道娘娘有几个嫡系孩子在下界?"娘娘微微一笑说:"我手一翻就是十个,你且看好。"说罢两手一翻动,瘟神只见亮光闪闪,看到眼睛发花,头脑发昏,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娘娘别翻了,小神实在数不过来。"娘娘说:"这样吧,我在立夏之日,命我的嫡系孩子,在衣襟前挂上一个蛋袋,你要认准记号,千万不可胡来,否则,我叫你生不如死。"这年立夏之日,瘟神醒来,背着瘟袋,急匆匆赶到下界。只见遇到的孩童,个个胸前挂个红绿丝网兜,里面放着煮熟的鸡蛋、鸭蛋和鹅蛋。瘟神知道是女娲的嫡系子孙,哪敢做恶,即刻走开。走呀走呀,从早到晚,也没有找到一个不挂蛋的小孩。瘟神又气又饿又累,最后累死在半路。就这样,吃蛋免灾的习俗一代代传了下来。

立夏的习俗

盐城旧俗忌此日无雨,谓之"立夏不下,高田不耙","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立夏落雨,谷米如雨".旧时盐城,有煮蛋、做烧饼、吃甜菜等习俗,少数地方还流行裹粽子和煮藕的习俗。这天,小孩一早起床,趁天未亮时坐在榔头上吃蛋,吃不完的蛋则用红绿线丝结成的蛋网挂在颈项上,让小孩子比蛋、斗蛋、吃蛋。穿美观大方的老虎鞋,传说,不出太阳吃蛋,人就不会"疰夏"(夏天不生病),"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吃了黄烧饼,人就不会得热黄病。小孩吃藕,寓意着会长成"藕节节"一样的壮实。还有持秤置筐称体重的习俗,老盐城人认为称了体重并记载下来,可以不"疰夏".讨要七家的米或麦做饭。试穿葛衣,搭凉棚,挂珠帘,准备夏令用品。儿童到郊外,搭建野灶,用蚕豆、笋和米做饭。采夏枯草,煎汁熬成膏药,治疗多年损伤。此日前后一个月,养蚕人家关门闭户,亲友睦邻及闲杂生人不得随意进入,乡里之间的往来,包括庆祝、凭吊,都暂停。

如何预防疰夏

疰夏,是中医特有的病名,又被叫做苦夏,是炎热夏季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小孩,6个月至3岁的婴儿最容易发生疰夏,因为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所以要特别当心。

中医认为,疰夏是因为长期体虚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由于天气闷热,排汗使皮肤的血管扩张,皮肤所需要的血液增多,造成人体进食后胃肠道黏膜血管的血液相对缺乏,胃液、胃酸的分泌也随之减少,影响食欲和消化。预防疰夏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夏季宜食用淡补、清补食品,如木耳、番茄、黄瓜、藕、豆腐、米仁、冬瓜、绿豆、胡萝卜、茄子等。水果从冰箱里拿出来,要稍微放一会再吃。已经发生疰夏的人,在食物选择上也要因人而异,体质偏实的人宜选清暑泻热的食物,年老体弱的人则应选益气养阴的食物。严重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消除疰夏症状。

规律作息,睡眠充足。夏天昼长夜短,晚上睡眠少,中午要午睡。睡觉时,不要对着电扇或空调出风口直吹,以免邪气通过张开的毛孔长驱直入,导致感冒着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