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亲的“反面教材”

知远网

2023-09-08文/周云龙情感

母亲本身,就是一所好学校。教子女学走路、学说话、学做人、学做事……这些常规项目,每位母亲都会全力以赴,只是方式、方法不同。

我的母亲,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母亲不可能教我认字、作文,但不得不承认,妈妈教会了我许多。直至现在,老人家90多了,她依然在言传身教。当然,有时候只是一本“反面教材”。但“反面教材”也是教材,母亲给我的启示是正向的,她带来的心灵触动,比那些公开发行的正能量出版物要大多了。

每次我回老家,母亲都会早早起床,点火煮饭。然后,一次次慢慢地踱进我的卧室,并不说话。其时,我可能半梦半醒,闭着眼睛,但能感觉到她的十二分小心。早上9点,妈妈终于憋不住:不早了,快起床,饭冷了。

我从几百里之外赶路回来,就是想彻底放松一下的。可是,妈妈的唠叨,总是扰人清梦。我只好不情愿地起床,配合老人吃完早饭。由此我获得的启示是: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边界感。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生活的频道、轨迹,在健康、安全的框架里,尽可能不要干预子女,即便是出于善意。

我儿子在外留学,我们正常的联系通道是微信。爱人每天关心儿子的运动步数:少了,猜测他在睡觉,闷在室内,不好;多了,又想知道他去了哪里,是不是安全。问得多了,儿子关闭了运动数据。

我比爱人心宽一点,知道给孩子一些空间,学业的事不问,择业的事不管,但常常忍不住追问:吃了吗?今天吃的什么?睡眠怎样……问得多了,儿子烦了:能不能每天少问这些无聊的话题?一句话,堵住千万个问题。

怎么和孩子有质量地交流?母亲没有教我,也不可能教我,但是她以老套惯常的方式,警示我们做父母的必须“管住嘴”——不要唠叨。

母亲是苦日子里熬过来的,习惯对自己狠一点。现在,衣食无忧,而母亲勤俭节约的惯性强大,什么都抠,什么都掐。天热,关着空调,晃动扇子;天冷,穿成“套娃”,拒开暖风。给她买吃的喝的,她都省到过了保质期才吃。给她一些零花钱,她总是零取整存,转身就让妹妹存到银行。看她冬天缩手缩脚,唠叨这里疼那里酸,我一遍遍好言相劝:你把空调打开,温度高一点,血液循环加快了,哪会这疼那痛的。我姐看破也说破:你要母亲开空调,那不等于要她的命!母亲以她自讨苦吃的生活模式教导我们:人生不是以苦为乐,活着的意义,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两年前,我姐回来照顾年老力衰体弱的母亲。本以为是子孝母慈的和谐场景,哪知道屋檐下会“明争暗斗”。姐妹们每天视频聊天,相谈甚欢,母亲耳朵有点背,却不甘被冷落一边:你们有说有笑的,瞒着我老太婆什么?母亲喜欢软饭咸菜,姐姐只好分别烧煮,母亲很是气愤:你们长这么大不都是吃的我做的饭、烧的菜?现在开始嫌弃我了?姐姐几次被气得涕泗横流。擦干眼泪之后,姐姐跟我反思:我们将来如果活到七老八十,一定要知足,惜福,要自觉,不要给子女添堵……

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价值取向,自然难以同步、合拍,他们不可能始终提供“正确”“标准”的生活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正是年轻一代反思的空间、成长的空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