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体会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热门思想汇报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bdquo;bdquo;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8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 自学 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 国学 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目前, 在我们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着,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园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段选文中,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时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对着他的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这样当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就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读完这本书实在受益匪浅,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切实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以下分两个方面谈感受:

一、 民主化管理

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如今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平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让人惊讶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保证教学的成功?

我们认真研究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经验后,就会发现,魏书生管理艺术的核心有两个字:民主。

魏老师主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采取的具体实施方式就是承包责任制,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大好局面。这种举措大大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

民主化是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在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的询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魏书生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效率怎么会高?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当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班上的后进生了。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的后进生是个什么样子?

魏书生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人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

在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把一个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到了班里。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我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又优点,居然脸红了。

这个学生语文考试只得了8分,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就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席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58分,慢慢地,及格了。

在魏书生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

最后,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

正如魏书生所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这是魏书生教育教学一贯的做法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智慧源于真爱,真爱触动心灵,爱的力量很伟大。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观让我懂得了身为教师的妙处、用处,坚定了我走一条既轻松又快乐的教育之路的决心。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园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段选文中,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时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对着他的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这样当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就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不可妄称教育。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那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这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直面教师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共同体的无限魅力。在这个共同体中,谁是主体呢?既非教师和学生,也非学科或关于它们的课本、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伟大事物”。那么,怎么来解释这个伟大事物呢?作者做了如下的例举:

“我所指的是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管理学的系统逻辑,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等。”

这个“伟大事物”也许难以定义,但通过这么多的例举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都关注于这个“伟大事物”,为这个“伟大事物”深深吸引和着迷时,教育的共同体就会处于最佳、最优的状态。比如,围绕“伟大事物”而产生多元的观点;对一些现象采用多重含义的解释;欢迎有创见性的争论,没有愤怒和偏见;彼此间真诚相待;体验谦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体中的“伟大事物”,其实也造就了所有卷入者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大家专注于“伟大事物”这一主体,彼此尊重,坦诚相对,教师既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会永远不犯错误。为了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

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而且以那件伟大事物作为媒介工具,其他的伟大事物也进入房间,例如语言和传达意义的符号。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 学科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 数学 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 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

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29

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的学习,我感到受益极深,现在我对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

现在我已经踏上了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东西,刚开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教学内容可给学生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板书不但要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并且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也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修饰,增添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书中我明白板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提纲式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中的分类和比较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特点是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往往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有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0

自从当了老师,真正从事这个职业以来,我一直不断的在找机会提升自己。看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便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之一。

从教10多年,真正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感触颇深。对于教育方面的书籍更是求知若渴。

在课余时间,我认真地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是热血沸腾,心中的敬佩之情不觉油然而生。感觉这也正是我一直所追求,一直想达成的梦想。

在书中,我了解到,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平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实,我真的深深的震惊了,这怎么可能呢?因为我之前是教中学英语的,我知道教中学文科的'艰辛。

仔细研读他的理论之后,我觉得他的成功在于他很好的运用了民主和科学这两大管理理念。

魏老师用“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大好局面。这不仅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还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他不仅在管理上民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民主。我在书中也深深的感悟到了,要想真正的实现民主,就必须真正的做到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特别是对待后进生,他的方法很好。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个体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在魏老师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他把语文就得8分的学生都教及格了,真是太神了。

在书中,魏老师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我想这正是关键所在吧!

我们常常慨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不爱学习···我想可能是我们的方法用错了。

更让我佩服的是,魏老师把民主和科学紧密相连。不仅以“德”治班,更是以“法”治班。在他带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都精心地按时空顺序做了周到的安排。从班长的职责,到科代表的职责,从废品的承包责任制到所有物品的具体负责人,无一不显出他管理方法的精心与细致。他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看了让人钦佩不已。正因为工作安排如此细致,又能有一套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所以才使得“规矩”说了算,才使得班级管理能照章行事,从而才形成了良好的班集体。把又苦又累的班主任工作干得轻松,干得快乐,并干出成效。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真的受益匪浅。从中也悟出了一些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理念,并试着实行,也有一些成果。我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转型做小学班主任,真的很茫然,很无助。魏老师的书,可以说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指路灯。比如,我也把“承包责任制”应用到了班级卫生清扫工作中。这样做真的很有效果,虽然我们是刚入学的孩子,但学生们很快就能够自己认真的并且很彻底打扫班级和分担区的卫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逐渐的把这种方法应用到班级物品管理和摆放,个人卫生,课间纪律,就餐纪律等各方面管理中。效果很喜人,学生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做得比一些大学生都要好。

在管理中,我也借助了“民主”的理念。我发现学生的资质有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别,应不同对待。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叫李明晨的学生特别不愿意说话。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一言也不发。我就多次找他谈话,也询问家长和其他学生关于他的情况。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一个特别自卑不自信的一名学生。我就在上课时有意识的叫他回答一些特别简单的问题,他用很小的声音回答出来了,我就大声的表扬他,并让全班学生为他鼓掌。慢慢的,他有了自信,虽然还没有其他学生那么阳光,但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在进步中逐渐成长起来,我真的很欣慰。

我所面临的教育之路还很长,我已经这样在探索中走了10多年了,并还将要继续走下去,我会不断的去感悟,去学习,去研究。结合我校,我班的实际情况,走出最适合我和我的学生的轨迹。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1

今年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指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娓娓道来。让人读了受益匪浅

书中的第2条建议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它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一天过得非常紧张,但有时还感觉有些工作没做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建议:他在书中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由苏霍姆林斯基举的这个例子,我明白了: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技巧,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24小时,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寒暑假及节假日,应制定合理的计划,保证学习时间,不断为大脑补充营养,增强知识储备,到教学用到时就不必再去现学了,这就节省了一部分时间,正如那位上课的教师,对课题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其实课题的内容早已存在他的脑海里。我一定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节约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不断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到上课时就应如“探囊取物”般的容易了,再也不会感到天天忙忙碌碌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都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2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3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4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5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6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7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8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39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0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1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2

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目前,在我们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3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热门思想汇报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4

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目前, 在我们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5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6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7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着《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8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49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0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1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着《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2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3

本学期我读的一本书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一、优秀生培养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他们认为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2、“优生”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3、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李老师在培养优生时,首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李老师笔下的程桦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二、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在学习、思想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一直以来是令人头疼的事,而李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4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5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这一册《教育如此美好》,说实话,大学四年,并没有少读有关“教育”这一课题的书籍,无论是深奥的理论或者是生动的案例,我自问在大学那座图书馆中都多少有过涉猎,但是,看完这次这一本,我却有了原来理论竟如此苍白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终于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实战的课堂,这一本书在手里和心上都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实感,书中的种种当事人和实例都可在眼前一一闪过,动容,伤感,怨愤和欣慰一一在心头回荡,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历经。这本书中,有太多踏实的方法和理论,都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铸造师”,每每听及,都有想笑的冲动,总觉得言过其实,但是,当我读完这一本《教育如此美好》,心上却沉甸甸的,这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我们在象牙塔中臆想的要重得多。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理当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工作,然而,看过这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绝对不只是成绩,更是力量,一种促人成长的力量,等到孩子们离开学校和老师,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才算是合格了。读过这不厚的一册书,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给予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应有的尊重绝对是我们教书的前提。就好像《教育》一书中的第一辑,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赏识和尊重而获得重生,也许他成绩不如意,手工却是一流,最后的最后,他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好学生”,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就可以给人向上的动力,世界上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经常听很多老师说最后记得自己的总是所谓的“差生”,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衡量标准出了偏差,差不差,不到最后,都没有答案。我们给予的小小尊重和善意,就可以开出美好的花朵。

第二,是三颗心:

“真心、耐心、平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铁杵成针、滴水穿石的耐心,在这一场浩大工程中,我们要有真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也要有耐心去教会和等待他们成长。就好像书中第十一个故事,那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自我封闭,自怨自艾,那位班主任从头至尾都没有责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逼迫他补作业,有的只是细心的聊天,温柔的安抚,从交流中得到真相,从安抚中开了心门,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心和他更好地成绩,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现实,等价交换下,从来只有真心换真心。而书中那个“漫长”的第七个故事,却让我的心着实有点戚戚然,这里面讲述的种种冰冷的对待,一如我现在给予我的学生的,让我有一些无地自容,这个故事很长,仿佛将那位老师长长的耐心铺在我面前,孩子从不堪造就到终得救赎,没有什么太高超的技巧,只是一个人耐心的关怀,时间让孩子感动和相信,原来她真的是来拉自己的那个人,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量化,我们教师是不是也越来越浮躁,失去了最开始的那份忍耐和宽容,我想我应该更耐心一些,毕竟种树尚要等待十年,要知道,我们播下的种子,可是孩子。从耐心这一个角度带给我的启发衍生开来,我不得不想起另一颗心,那就是平常心,其实很早就发现,现在的学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老师总是在乎过学生,我们比孩子还紧张成绩、比赛、评比。考试和各种活动从孩子们的力争上游异化为老师简的明争暗斗,仿佛那智商的一个个数字可以完全代表这个老师到底厉不厉害,仔细想想,正是因为这种种量化的要求,才让师生之间日渐剑拔弩张,孩子越来越违逆,老是越来越暴躁。这都是因为教师失却了一颗平常心,教育本就不一定有想好要的结果,我们从来都只能尽力而为,看淡一点,看远一点,孩子们有进步,有成长,我们就已经不算失败。

第三,便是放手和协作。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必须学会认输和放手,如果永远大包大揽,手下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学会自力更生,只有适时给予他们自由,才可以创造青出于蓝的佳绩。《教育》一书中的第十七个故事讲得是自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能力,重点在于你有没有给予他发挥这个能力的机会,我教的是低年级,一直以来想当然的觉得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但是,偶尔的一次教研活动,却让我惊喜的发现,没有我看早读,他们也可以安静读书,没有我帮忙排座位扫地,他们也可以做好值日,看吧,孩子们从来都可以,只是你从来不相信。学会放手,也许使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课题。说到家长,就不得不提到协作这一词。家长和教师,因为学习这一件事成为一个特殊的绳结,而我们老师需要和家长同舟共济、培养默契。孩子的成长,仰仗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呵护,这两者的协作必定能给教育带来便利,《教育》一书的第五辑便着重探讨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看过之后,我有很多感触,也明白了题量和相互迁就的重要意义。

读了《教育如此美好》,心中五味杂成,难以表达,想说的明明有很多,却又无法一一诉诸于口,这本书中的种种事例都如此柔软,让人动容。是啊,我们做的从来都是良心活,只能用真心去换真心,尊重宽容,刚柔并济,虽然等待难捱,但是我相信,长久的浇灌每一个孩子,迟早,收获都会来的吧。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56

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体会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