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看到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

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

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在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

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3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________于特殊的学生。

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老师》一书,播种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理论的教育实际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举动的抱负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考虑什么是抱负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如今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议广阔师生过一种幸福完好的教育生活。让先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苦楚、生活失败的状况,让老师摆脱严峻刻板的抽象,让一切回归“正常〞,由于生长本应是人的天性,它就是生活的一局部。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当前还会有更多。

他们置信,抱负的先生酷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擅长和人相处、有丰厚的想象力、掌握迷信的学习办法;他们以为,抱负的老师充溢热情和诗意、充溢爱心、受先生尊崇、追求杰出、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坚强。而抱负的教育,就是去协助人成为他本人。

《致老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交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扫尾出现一个理想中一线老师的困惑,前面是朱教授细致完好的答复。某种水平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老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海市蜃楼般的、来自所谓威望的、冰凉的办法论,而是一个仔细、有抱负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单有针对性地处理了那些教师们的详细成绩,更在普遍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办法。这本书从修正“老师〞的定义动身,先让我们晓得什么是老师,然后经过处理一线老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开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通知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老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好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味的成绩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展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老师的段子广为传播: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老师享乐享福。急难险重必需到位,老师育人整天疲惫。先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工夫不合错误。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上班不休还要闭会。迎接反省让人解体,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大,但必然水平上的确反映了老师这份任务的另一面,即与抱负绝对的单调甚至是绝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老师由于感到抱负与理想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老师的幸福感终究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答复这个成绩,而是先给我们剖析了什么是幸福。

关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宣布过本人的看法,比方左拉说:“每一团体能够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完成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讨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可以经过研讨使本人肉体摆脱妄念并使本人摆脱虚荣心的人愈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设它只是属于我,不计其数傍边的一团体的财富,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根本特征――发明、效劳、研讨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而,教育自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约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内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本人的关系。从工夫看,任务占据一团体终身中最美妙的一段光阴。从后果看,任务最初出现一团体终身发明出的价值。因而,从完成自我的角度对待任务,不时谐和上述三种关系,播种内心的安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的任务是伟大而琐碎的,不只辛劳,并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失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义务,而是要把先生的平安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反复的任务中,怎样播种到幸福呢?我们必需具有科研的心态和肉体,一旦有了研讨的心态,我们才干带着研讨的目光去对待身边所发作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任务,一边研讨,我们就能一边播种,一边随同着先生的生长而生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干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教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教师总会以为那是一件十分神圣、奥秘、困难的事,以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许是感到没有工夫,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迷信研讨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老师由于最贴近教育实践、最贴近先生活,所以拥有少量的一线理论经历,更应该成为教育迷信研讨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次要把老师教育科研的办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理论,从本人的教育生活动身,发现成绩、处理成绩;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准确地处置材料,逾越理论、逾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成绩。

总的来说,找到要处理的成绩,找到需求的资料,找到可行的办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充满爱心的老师。 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俗话说:“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只有当教师用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才会消除“火暴”脾气、减少“急躁”情绪、避免对学生疾风暴雨般的“训斥”,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学生。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许多偶发事件的“肇事”者,通常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教师摆正了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容忍”,不发火、不动怒,对事件进行冷静的、超常规的处理。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种行为远没有达到反思的要求。书中作者写道,“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它们发现,已是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们每次朝光源飞的时候都是用尽了全部力量;三是它们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四是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它们,它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方法。而苍蝇为什么找到出口呢?如果说蜜蜂是教条性、理论性,而苍蝇则是探索性、实践性。它们的智慧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它们并不死抱教条认定出口只在有光亮的地方、只在前方;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它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它们是胜利者。

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理解学生可能性的老师。注意学生、聆听学生,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型的智慧行动,不是简单地在行动中的反思。教育机智是指向学生的,是对学生幸福的关心。它是通过教育者积极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这种教育机智表现在,首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成长,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要理解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的经历保持开放,避免用一个标准的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情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对教育情境充满自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徐盛;还要有临场的天赋等。同时教育机智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学生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学生受到伤害;它可以让破碎的变成完整的;它可以巩固好的品质,加强学生的独处能力,支持个性的成长等。教育机智通过实施某种认知的敏感性和实践一种对学生的主动关心来实现它的目的。一方面,教育机智依赖我们的能力来感知学生的需求和具体认识学生的各种潜力,用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态度感知、聆听学生;另一方面,机智敏感的眼睛折射出它关心的眼神,爱过运用眼神、言语、沉默、动作等来作为机智干预和关心他人的工作。

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已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一名合格教师,要先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我始终认为,提高教师素质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教育事业。第四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学校内部必须协调好校内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学校还应及时和家长进行各种方式的联系,以期学校、家庭在教育上的步调一致。其次家长应主动与学校密切配合,时时向学校了解情况,共商教育内容和方法,家长还应及时了解子女所结交的社会朋友并正确提醒他们应注意的问题。再次社会各部门应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转化问题学生作为自己份内的一项社会职责来看待,经常性的对危及青少年学生的环境和事件进行治理整顿。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同步运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总而言之,“问题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聪明、可爱、善良,但又象迷失方向的羔羊,沾染了不少坏习惯;他们能否健康、阳光的成长,既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希望,又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安定、详和。教育、改变、转化他们,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要让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重新回归阳光、回归亲情、回归课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尊重常识”、 “不放弃理想”、 “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 “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平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__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近来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书中,朱老师回答了近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

书里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时,相信部分教师会心虚不能肯定回答。其实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招人喜爱,有些孩子乖巧听话,还有些孩子不爱说话、相对愚钝,特别是那些老是惹麻烦的孩子,很难让人喜欢。尽管教师们都同意应该一视同仁,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表现出不一致。而朱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

是啊,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省厅领导来检查,今天市区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学习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经常把一些在书本中得到的道理讲给我的乡村教师朋友们。大多数人觉得我是个“疯子”,“不贴实际”。特别是现在的“80后乡村教师群体”,他们经常“心存不安”,“这山看着那山高”,“乡村教师就那么点工资”,“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等等。刚毕业那几年,我曾也质疑过农村教育,也曾想离开,甚至强烈地想转行。后来,农村孩子们对我的朴素的爱影响了我。当农村教师是我的事业。我要尝试去改变,哪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像朱老师说的:“只要在农村一天、在讲台上一天,就能够用心地去教一天书,用心地帮助农村的孩子,让他们尽可能得到好的教育。”做乡村教师,良心很重要!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乡村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当然,乡村教师也不是非得一辈子在乡村。

在乡村学校,出名师很难,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因素。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记得在北京中关村三小,中国陶行知学会一负责人一直提醒我们:乡村教师一定要跟外界取得联系。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并不孤单,最有效的方式就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分享、碰撞、彼此鼓励,取长补短,对成长非常有益。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新教育实验团队里的很多名师、大家,我想都是秉承一颗赤子之心,努力挑战自我、活得很精彩的人。他们诗意的生活在祖国大地上,为教育,为人生。在时光中创造更好最好的自己。他们也有一部分人从最艰苦的条件下,践行自己的理想。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平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习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随笔的结束:“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之前总会觉得教育理论之类的书籍会深奥而不易理解,忽见《致教师》以书信的形式,用新颖而又独特的叙述方法娓娓道来,不禁越读越喜欢,缓慢地读,仔细地品,似觉得这书如一首诗,字里行间总带着一份亲切,也许正是因为她道出了无数老师的心声,才会“于我心有戚戚焉”么。

我一直认为:外在环境易于营造,内在的精神养成谈何容易!一些精神食粮总要依靠伟大的人物或伟大的作品浇筑,所以,很多教育精神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而言总感觉“天方夜谭”,“毫无实际”。以前,在我的意识里老师就是园丁,就是蜡烛,就是春蚕,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这些标签黏在我内心深处好多年,以致让我错误地认为做老师真是亚历山大,如若想成为名师那必须倒在讲台上。我周围的世界,包括孩子们在作文里,总给老师贴上这种“伟大”的名片。这就像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得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浑身疲倦,苦不堪言。

而书中《我是教师》一文如醍醐灌顶般点醒了我: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是一朵绽放的花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阐释教育之美;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累死讲台为代价,也不应以这种方式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般的作茧自缚,固步自封,而要尽享四季的五彩斑斓;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没有一点关系,“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所以,一名真正的好教师,真正的阳光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健康之心。做到用自己散发魅力的理想、文化、爱心、才艺滋润孩子的心灵世界。

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孩子们表现并不如意的时候,我的情绪放佛也会随之跌宕起伏。有时不得已在学生面前表露情绪,甚至怒不可遏,然而沉稳下后,又常常后悔。矛盾的心理总会让我坐立不安,更难的是我应该如何去做的问题。也常常感觉自己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无限的惆怅之中,也常常问自己:给我一个做好老师的理由?

然而,读到“我是教师,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这句话时,一下子像是听到了最美妙的音乐,那是一种享受。好像重拾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我向往着、想象着,甚至幻想着。我可以大声告诉所有人:我是教师,是真实生命的职业!我可以欢喜,可以怒发冲冠,亦可以哀伤,可以乐享情调!因为我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朱老师是一个现实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充满朴实与热情,文字关乎教育生命存在的意义,关乎教育人成长的方方面面,他想为教师抒写普通人的一部伟大传奇,他殷切地希望一线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此,他努力地回顾、梳理、思考和写作。这书,也是他对教育长久的积累和凝结!我希望,除过嘈杂,能静静地坐在一间屋子里,重新凝眉静思这本《致教师》,变成一股清纯潺潺的小溪,随着朱老师的思想脉络缓缓流淌,用文字留下道不尽的思考和向往,留下思想交融撞击的火花,生成更多的感动、感激、感恩。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有感的结束:“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xx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9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看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看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很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0

这次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这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对我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收效最快、影响最大的精神食粮。书中,朱老师回答了近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在书中,朱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以回信的方式,用其高深的专业知识引领我们了解了如何对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困惑。

书中对于“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朱老师这样说到:“理想在我心中从来都是神圣的,当理想遇到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我仍然认为,理想,值得坚守!也必须坚守!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真正拥有理想,就必然会激发起全部力量,挖掘出更多潜力,开创未来。

同时,与真正的理想相伴的,应该是行动——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寻理想的路途中,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只有坚持才会有奇迹!

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想起自己,我是不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这个,很庆幸,我还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我还是个要求进步的`老师。只是,同许多人一样,我也没有坚持下去。有一段时间,我坚持写字,最久的坚持了有半学期之久,那段时间,字也进步了许多,当时也很开心的拍照留念,可惜,由于缺乏坚持,由于各种借口,工作忙,家庭琐事,让我中断了那件事情。如今,写字水平又退回到了曾经的水平。

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后,我又重新拾起了我的理想,又开始重新规划我的教育生活,从坚持看书做起,一点一点让自己成为理想的好教师!我也相信,只要我坚持,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看到理想的收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1

“……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一书,之前总会觉得教育理论之类的书籍会深奥而不易理解,忽见《致教师》以书信的形式,用新颖而又独特的叙述方法娓娓道来,不禁越读越喜欢,缓慢地读,仔细地品,似觉得这书如一首诗,字里行间总带着一份亲切,也许正是因为她道出了无数老师的心声,才会“于我心有戚戚焉”么。

我一直认为:外在环境易于营造,内在的精神养成谈何容易!一些精神食粮总要依靠伟大的人物或伟大的作品浇筑,所以,很多教育精神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而言总感觉“天方夜谭”,“毫无实际”。以前,在我的意识里老师就是园丁,就是蜡烛,就是春蚕,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这些标签黏在我内心深处好多年,以致让我错误地认为做老师真是亚历山大,如若想成为名师那必须倒在讲台上。我周围的世界,包括孩子们在作文里,总给老师贴上这种“伟大”的名片。这就像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得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浑身疲倦,苦不堪言。

而书中《我是教师》一文如醍醐灌顶般点醒了我: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是一朵绽放的花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阐释教育之美;教师不能以化为灰烬,累死讲台为代价,也不应以这种方式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般的作茧自缚,固步自封,而要尽享四季的五彩斑斓;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没有一点关系,“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所以,一名真正的好教师,真正的阳光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健康之心。做到用自己散发魅力的理想、文化、爱心、才艺滋润孩子的心灵世界。

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孩子们表现并不如意的时候,我的情绪放佛也会随之跌宕起伏。有时不得已在学生面前表露情绪,甚至怒不可遏,然而沉稳下后,又常常后悔。矛盾的心理总会让我坐立不安,更难的是我应该如何去做的问题。也常常感觉自己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无限的惆怅之中,也常常问自己:给我一个做好老师的理由?

然而,读到“我是教师,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这句话时,一下子像是听到了最美妙的音乐,那是一种享受。好像重拾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我向往着、想象着,甚至幻想着。我可以大声告诉所有人:我是教师,是真实生命的职业!我可以欢喜,可以怒发冲冠,亦可以哀伤,可以乐享情调!因为我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朱老师是一个现实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充满朴实与热情,文字关乎教育生命存在的意义,关乎教育人成长的方方面面,他想为教师抒写普通人的一部伟大传奇,他殷切地希望一线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此,他努力地回顾、梳理、思考和写作。这书,也是他对教育长久的积累和凝结!我希望,除过嘈杂,能静静地坐在一间屋子里,重新凝眉静思这本《致教师》,变成一股清纯潺潺的小溪,随着朱老师的思想脉络缓缓流淌,用文字留下道不尽的思考和向往,留下思想交融撞击的火花,生成更多的感动、感激、感恩。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有感的结束:“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2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3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4

学校为每位老师打算了许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老师》。书中写了许多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化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化的关注和探讨。

《我是来观赏同行的》,参与过许多次听课,也倾听过许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约而同,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特别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观赏每位上课的老师吧。”“观赏”这个词特别喜爱,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当然特别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观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削减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终一段“假如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老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殊是隶书,真的很艳羡。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习惯,毛笔字的练习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许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打算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像,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学问无限。能在精力充足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特别华蜜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老师做成播种华蜜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华蜜!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5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6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7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8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________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

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9

假期里,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此书分为四辑,以书信和新春致辞的形式,阐述了和教师的生活,工作,成长密切相关的四十六个问题。语言质朴简洁,却意味深长,是作者的用心之作。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警醒

曼德拉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还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这两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做教师”的意义。强权和武力仅能在政治形式上改变世界,而教育能在精神实质上改变世界。曼德拉把教育问题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我们自己的老师和身边优秀的同事用活生生的事实做出了证明。好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更能在生活中以自身的学问修养精神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改变人生命运。这样的人多了就能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做教师不知不觉中已近二十年,对教师这项工作认识却十分浅薄,令人汗颜。

第二个体会是:惭愧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审视自己,教龄不长,境界不高。我常常也在问自己:我的课堂效率是不是高?我的'讲解点评是不是深入浅出学生能懂?教案作业设计是不是有的放矢突出实效?对学生是不是热情和善,一视同仁?作为教师,是不是“心安”?对你从事的工作是不是竭尽全力?当思考这些问题时,我的心情是不平静和不坦然的。因为心中有太多的遗憾和内疚。当想到那些因我任教科目拉后腿而不能进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时,我就觉得惭愧。

第三个体会是:努力

“知耻而后勇”。《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一文给我很大的启示。“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就能自感跻身成功者之列。这一事例给我的启示:要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要勤学习勤思考才能做好事情。要从小事做起,“集腋积硅步”,才能“成裘”,才能“致千里”才能“成功”。为了做好工作,我以后要像书中所讲的那样,多向经典著作,向优秀的同仁学习,多思考多写作。我也要以十年的时间为自己买份保险,不为“成功”,只为“心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0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习、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1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2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

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

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3

教委为每位老师打算了《致青年老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许多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化的关注和探讨。感受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老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很多感受:作为一名青年老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主动、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刚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合的力气。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须要我们青年老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须要我们关注细微环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化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化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特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好像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殊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别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实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经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老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化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化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老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视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反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行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务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4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习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经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经也有不好好学习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习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经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xx,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xx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5

随着年复一年的教学,我的斗志,我的耐心,我的热情,似乎像蜡烛一样,“成灰”湮灭了。找不到了职业的幸福感,也找不到想要前进的力量,直到遇见你——《致教师》。于是,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的探索“书旅”。

职业上的困惑和挫折总让我产生对教育状况无力的感觉,不想再去努力什么,觉得自己能力和条件就在这了,折腾也是徒然。可书中提到的人生教科书——曼德拉却说:“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而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本能的认为“臣妾做不到”,然后找各种理由原谅自己的懦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伤痛,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无能为力”,然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已经战胜多少次困难,真正强大的是那颗勇敢的心,那个面对重重困难却绝不屈服的信念。我开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来自我那不强大的内心,我的不曾完全努力。

想要从职业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职业的魅力所在,理解职业,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也是做好教师的第一要务。虽然我们的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充满挑战性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困难,但是却因此接触了很多“纯洁心灵”,欣赏了许多祖国“最美的花”,我们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养别人,想来也是有趣的。我们应该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没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感受着当中的乐趣,体验做教育的幸福,去发现教师生活中的美丽。

《致教师》的探索没有结束,只是刚刚开始,我正在路上想要遇见未来的自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6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7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怀、关注、挂念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当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当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享受到教师公正公正的教育。教师应当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看法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果好的学生而卑视学习成果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由于,成果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渴望,职业的美好感,而纪律差成果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欢快和劝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劳,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正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简洁做到难。

只有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公平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劝告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都有特长和缺乏,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日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说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进展的差异是特殊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当给他们公正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赐予宽容。

3、要给学生供应多样的进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供应适合学生进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舞少批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布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假如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确定,就会丢失信念,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果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常表现不好成果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觉并加以表扬与确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8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9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50

昨天终于读完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近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51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