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知远网整理的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我担任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有x年了,也带过很多个班级的学生。数学一向是很多同学觉得难的地方,一些同学说起数学就头痛。在我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么多年的教学下来,我也有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对待学生对数学不一样的感情,我也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学数学呢?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我采取的方法是改变上课的方式,让数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对于有趣的事情总是会更加的感兴趣,这样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上课的时候,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多提问,但是不要问他们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只问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提问那些在数学的学习上比较弱的同学,在他们回答出问题之后夸奖他们,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信心。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的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现在教师不再像之前那样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学习的作用。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主动的学习,在上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学生不再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听课,是因为喜欢而听课。

在课下,我也会经常和同学聊聊天,拉进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会让我更加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不爱学数学的原因,也了解他们对数学的看法和想法。我认为是没有笨学生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学不会,肯定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对,不适合学生。在课下,我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学生作业给我的反馈,我就能够知道我哪些地方讲的学生没有听懂。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不会做的可以不做,但绝对不能抄作业。抄作业的话我收到的反馈就没有那么准确。当然,如果有同学因为不想做作业而假借不会的名义不写作业,我也会分辨的出来。我也会根据同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

我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我认为我还有进步的空间,之后我会继续学习,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找到最合适的那个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有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是做秀,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教学情境之特点,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我在教学求圆柱体容积的时候,带了一只木水桶,让学生主动测量,计算,检验。学生们兴趣十足,他们竟然能自己得出结论:计算时要使用内直径和内高。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是大有用处的。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去设计的。

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两年多中,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我结合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尝试放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学习中发现并能讲出来的知识更有意义,理解更深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数学的教学过程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相对会枯燥些,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整节课都很集中。因此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尤为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快乐学习、快乐记忆。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在上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备圆形纸片,并在课堂动手剪拼成平行四边的形状,动手操作体会产生的`缘由,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的趣味性。创设情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我常常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工作中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的学习、作业的评价也非常重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上进的心。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的务实工作,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的更好!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使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学得牢固,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我从实践中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备课备学生。要上好一堂高效的课,前提是师生要配合好,参与率要高,学习氛围要浓,这种局面是建立在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而教师在上课时,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来说,在分析了知识的重难点之后,要充分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找出突破知识重难点的方法。

课堂内容根据学情而定。作为教师,我认为不要刻意去追求课堂教学内容与备课内容的完整性,重点还是要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在一节课时间里,有70%—80%的学生接受不了3个以上的知识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只有量力而行,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解决。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很多公开课和基层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有60%以上的教师在一堂课的最后15分钟之内,为完成当堂备课内容,教师大讲特讲,只达到了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却达不到课堂内容的实效性。这就是所谓的“有的老师上课不咋样,但学生考试成绩好,有的老师上课很精彩,可学生考试成绩却不好”的症结所在了。只要出发点在于学生,哪怕一节课只学一个知识点,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得到了想要的高效课堂。

学生动才是关键。有的课堂,老师不用去维持纪律,因为学生有事做,没有偷懒的空闲或发呆的空隙。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去掉了传统课型中的辅助环节,一上课就直接点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整节课的内容不追求速度,只追求质量。一堂高效的课堂学生纯听的时间应该很短,绝大多数时间要留给学生动着手、动着脑、动着口地学习。

要求到位是手段。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言出必行,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老师的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当老师能提高效率了,你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上也就修正了,学习质量也就上去了。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从下面学校支教回来,接手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通过和前任教师的了解,对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此,学期开始我认真制定了教学计划,教育教学中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本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上查阅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四、存在问题。

" 进无足赤,人无完人 " ,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速过快,节奏控制不好。没能做好极个别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新的课程改革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的寻找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从心开始,用心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出力。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6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是以多样、形象、有趣为宗旨。如果面对新的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将无疑会成为学生学习绊脚石,只能消极的促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早期形成。我作为一名刚教学一年的教师,深感压力重大。积极发现,营造学生需要学习的空间与条件,在一年的摸索学习中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一些感受。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40-60%的效果。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 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室外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若要在教室讲解,显的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因此,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带队到操场,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教学七巧板相关知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块七巧板,让学生观察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哪些图形最大?哪些图形最小?在明白这些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拆开七巧板,大胆的想象、尝试、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组成部分进行不同的有机整合后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图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独特构思,拼成的图案各种各样,风筝、免子、小狗、小鸭等。让学生快乐的遨游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发挥了创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潜能。又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到题:小红和同学排队一题时,小红前面3人,后面1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3,从后面数是第2,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有时候就不知道到底是多少人,我就指几个学生扮演小红,在教室做到快、静、齐的条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自然明朗,马上欣喜自信的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锁的讲解。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顶头饰帽,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卡片,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总之,情境教学的形式不居一格,可以因学生个性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进行设置,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设置,也可在教学硬件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设置,只要有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7

数学是家长和学生一向很重视的学科。数学学习除了要认真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一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想就这一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班主任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用心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群众。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透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之前,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透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用心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透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透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用心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展。

三、其它工作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我还负责校内部分的德育工作,为了能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计酬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

总之,在这一学年的工作中,我透过努力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力。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8

世界在动荡,社会在转型,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的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教材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新教材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六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有趣地展现出来,特别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我将教科书中的唐僧师徙四人去西天取经中的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四幅图制成课件,逐一显示,并配上解说,让学生注意观察,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⑴、4个西瓜,唐僧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⑵、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个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么用算式表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从而揭示课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三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学生说一说: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东)傍晚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那个方向就是西)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这样来来认识与辨别东与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运用知识实践,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

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时,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自主探索、设计与制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位置与方位”的例2,让学生自己完成校园示意图;第75页的“数学游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图案;“制作年历”等等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2、重视分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方法。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学习有关的数学史料

数学是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本册教材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如:“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介绍了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丈量土地面积单位--亩,以及除号的出现史、小数的发展史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充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学生,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带着新的课改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9

我们组织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形式,都着重于集体教学。其实,在进行蒙氏数学活动时采用“分组教学”效果将更好。

近段时间我在组织的几次活动中都有这样的体会,老师所带的孩子少了,眼睛就能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同时又能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位幼儿对活动的掌握程度。还有孩子少了,每位幼儿表现的机会也就多了,这样老师就为幼儿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在我们班,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明显,如果老师不对能力弱的孩子做相应的辅导,那么这些孩子们是完全不理解的。因此在每一个活动中既要照顾到“全体”,又得照顾到“个别”。

小班化教学效果很好。就那周三的一堂“点数对应”的活动来说吧,由于一部分孩子参与了园舞蹈兴趣班,面对少了十几个孩子的班,我觉得在讲解过程中,孩子们比以往专注了,参与率也更高了。我可以一个时间段里给每一位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而自己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掌握程度,对存在的问题能针对性的指导。当孩子们一下子不能找到与16、17、18等数字相对应的物体时,我形象地用一个游戏做了比方:将数字比作是老师,将中间的图案比作是沈烨小朋友,又将圆点比作徐少楠小朋友,然后我们三人一起将手拉起来,这样使幼儿明白了中间的图案必须有两个“朋友”——右边的数字和左边的圆点。

也就是说中间的图案同时要伸出两根线条分别去连接右边的数字和左边的圆点,这时由于幼儿人数不多,所以人人都有机会参加游戏,在游戏中通过指导和强化,小朋友们一个个都理解并掌握了,因此在操作练习时,我只要稍加指导,孩子们便能领悟了,而且准确率比较高。能力弱的孩子也在集体活动中掌握了,并不像平时那样落后一大节。在这次活动中,两极分化的现象也有所好转。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弱智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弱智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弱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弱智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是关键,在这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高效课堂的显性表现,一堂课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动态的。例如,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也就是按“学案导学”所提出的任务先行自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答案尽可能多的展示在黑板上(数学讲究的是一题多解),不管答案是对还是错,老师都应给予极大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大胆的动脑,大胆的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例如,我在讲多边形内角之和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各三角形,我不但给他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他热情对话,引导并鼓励这位学生说理,找出这样作了(n-1)个三角形后,n边形的内角和多了180度,应去除多余的180度,结果还是(n-2)·180度。我的教学行为不仅使这位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热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督促,帮助了他从而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也树立了他学习的自信心。

三、 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三种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例如,我在上空间图形这一节课之前,安排了六个学生用六个不同方向上的正方形展开图组合成一个正方体,其中安排的学生各有两名,告诉他们第二天上课时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比比看谁做得最好,在第二天上课之前,他们都争先恐后的拿来了自己的作品,特别是两个差生,他们不但做了,而且做的很好,在我的鼓励下,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站上了讲台,熟练地操作迎来了其他同学热烈的掌声,让他们自然并踊跃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决不能让优等生剥夺差生思考和权力。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要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尽可能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科学,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 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

对于概率的研究,在教学中多结合实例,让学生亲自经历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例如在进行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教学时,我要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四张不同花色的扑克牌,游戏规则是两个人玩牌,将牌洗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两张,如果花色相同算第一个人赢,不同算第二个人赢,两个人赢的概率相同吗?如果你认为不相同,哪个概率更大些呢?它们的概率各是多大呢?开始同学们大多都说概率相同,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说不同。此时我并没有对他们的结果做出判断,而是开始做游戏,并强调游戏的随机性,把全班分成十二个小组,每个小组做二十次,记录下实验结果并填入表中,根据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得到两个人赢的次数,从而得到两个人赢的频率,由统计的结果来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所有的等可能结果,用列表法展示出来,这时学生们就明白了它们的概率为何不同。

所以,初中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强化计算,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上周利用三天的时间进行了期中考试,这是高一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检测,

也是数学实行模块教学的第一次师生共同成果的检验。我任教的班级有高一二班和高一三班,也许是班主任效应,在三班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好,师生互动也随着课堂跌荡起伏,站在讲台上感觉每位同学的脸上洋溢着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站在这样的课堂上体验着学生一点一滴的不断成长是一件多么喜悦的.事情,当然这样的快乐相信很多老师都体验过的。在三班上课它充分满足了我的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

然而另外一个我任教的二班却是我相当的头疼的,课堂纪律是需要每节课都强调的,几乎孩子不听话,调皮的天性让他们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协调,教与学的步调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几乎在每次讲完课后都要伏案反思好半天,在反思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自己要努力改变现状,一次一次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方面的以及我自己方面的,争取和学生在不断接触不断摩擦不断交流中达到默契,从而进入良性循环让学生和我自己的课堂效率最大化。虽然在课堂上每次都激励学生,实际上也是在激励自己别放弃,别灰心,别随心所欲。但内心的想要改善的想法在一次次的步见成效中被不断的消减甚至摧毁。

今天终于上了一堂让我感动让我体会到久违的快乐的一堂课。我是多么的想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这段我苦恼之后的收获的喜悦。其实我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总是带着一种莫名的熟悉的失落感走进二班,一如以往的讲题分析试卷,只是单独的增加了一些和前面知识的对照和形象化的说明,当然也是我对自己课堂改善的又一次没有太大意识的尝试,但当我分析每一道题与平时做的同类型的题进行联系时发现他们也渐渐萌生出了我对平时课堂没有认真听讲的悔恨,以至于每位同学的听课激情不断提升,听课状态一反以前的状态,同样这种听课状态也激励着我不失时机的不断的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内容第一次在二班超前完成。最后的几分中的自己总结讨论时间里,我在下面转着不断有同学就错题讲解了自己的意见看法,我给其纠正并重新建立正确的阶梯思想的同时,又一次提示了自己再次改善课堂的方向和决心,因为两个月来几乎没有几位同学问过我题更别提和我交流解题思想了。看着那些在以前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各科都睡觉的同学也在热情高涨的讨论请教问题时,我心中的两个月来一直困扰着我的如何重建我的课堂改善课堂的不断探索初见成效时,内心是多么的愉悦,这是一种很是想和别人分享的快乐。

二班的状态现在已有很大改善,虽然与三班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在二班体会到的快乐是远远超过三班的。因为它见证了我两个多月来的努力,见证了一个实质性飞跃的过程,更是我和同学们共同成长的见证,也是对我自己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与激励。

人生感言:在我教学生涯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把每一次困难和挑战当成对自己的一次磨练一次历练一次机遇的话,相信在战胜困难的一刹那你会体验到作为一位教师能够体验到的独有的快乐和自豪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上周利用三天的时间进行了期中考试,这是高一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检测,

也是数学实行模块教学的第一次师生共同成果的检验。我任教的班级有高一二班和高一三班,也许是班主任效应,在三班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好,师生互动也随着课堂跌荡起伏,站在讲台上感觉每位同学的脸上洋溢着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站在这样的课堂上体验着学生一点一滴的不断成长是一件多么喜悦的事情,当然这样的快乐相信很多老师都体验过的。在三班上课它充分满足了我的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

然而另外一个我任教的二班却是我相当的头疼的,课堂纪律是需要每节课都强调的,几乎孩子不听话,调皮的天性让他们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协调,教与学的步调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几乎在每次讲完课后都要伏案反思好半天,在反思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自己要努力改变现状,一次一次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方面的以及我自己方面的,争取和学生在不断接触不断摩擦不断交流中达到默契,从而进入良性循环让学生和我自己的课堂效率最大化。虽然在课堂上每次都激励学生,实际上也是在激励自己别放弃,别灰心,别随心所欲。但内心的想要改善的想法在一次次的步见成效中被不断的消减甚至摧毁。

今天终于上了一堂让我感动让我体会到久违的快乐的一堂课。我是多么的想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这段我苦恼之后的收获的喜悦。其实我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总是带着一种莫名的熟悉的失落感走进二班,一如以往的讲题分析试卷,只是单独的增加了一些和前面知识的对照和形象化的说明,当然也是我对自己课堂改善的又一次没有太大意识的尝试,但当我分析每一道题与平时做的同类型的题进行联系时发现他们也渐渐萌生出了我对平时课堂没有认真听讲的悔恨,以至于每位同学的听课激情不断提升,听课状态一反以前的状态,同样这种听课状态也激励着我不失时机的不断的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内容第一次在二班超前完成。最后的几分中的自己总结讨论时间里,我在下面转着不断有同学就错题讲解了自己的意见看法,我给其纠正并重新建立正确的阶梯思想的同时,又一次提示了自己再次改善课堂的方向和决心,因为两个月来几乎没有几位同学问过我题更别提和我交流解题思想了。看着那些在以前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各科都睡觉的同学也在热情高涨的讨论请教问题时,我心中的两个月来一直困扰着我的如何重建我的课堂改善课堂的不断探索初见成效时,内心是多么的愉悦,这是一种很是想和别人分享的快乐。

二班的状态现在已有很大改善,虽然与三班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在二班体会到的快乐是远远超过三班的。因为它见证了我两个多月来的努力,见证了一个实质性飞跃的过程,更是我和同学们共同成长的见证,也是对我自己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与激励。

人生感言:在我教学生涯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把每一次困难和挑战当成对自己的一次磨练一次历练一次机遇的话,相信在战胜困难的一刹那你会体验到作为一位教师能够体验到的独有的快乐和自豪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我的教学科目是数学。最初,课堂并不是很好驾驭,学生的基础本身也比较差,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又是年轻的实习老师,学生们的态度就会欠缺些认真,课堂上难免有很多乱说话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论学习好坏男生女生,一定要管住他们,这样其他同学看到老师管理严格也就会自觉遵守纪律了。

通过这几天的教学我发现了这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们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基础的内容都没有掌握,比如解不等式、运算法则、乘法口诀等。所以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强化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我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较为粗心,计算时容易出现错误。还有许多学生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会做这道题,做出正确答案后仍在质疑自己做的对不对。这就需要我们授课时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明白,让学生学会,并且通过细化过程,层层诱导学生一步步写出步骤,让学生觉得其实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并不难,自己也可以做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通过听优秀数学老师的课,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首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些题目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但对学生来说就很有难度,所以要慢慢讲解每一个过程,诱导学生一点点的解出答案,讲课速度也一定要放慢一点,帮助学生把基础打扎实。对于现在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公式和运算法则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做起题来不需要拐弯,这就需要学生将公式及运算法则记熟并掌握,当学生练习的多一些后就能够灵活运用,又快又好的做题了。

其次,数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所以在讲解时我们可以灵活的引入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动脑思考这些问题。此外,数学是一门前后衔接十分紧密的知识,在现在的授课中发现了学生的不足时要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弥补不足。

最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寻找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共同进步。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7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弱智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弱智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弱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弱智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8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数学教材第二册中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新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感悟。

一、 全方位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这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让他们利用小棒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当学生汇报方法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是接着给出56+7=?继续追问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把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并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体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快结束的时候,我在课件中出现学生喜爱的“肯德基”餐厅,让学生在模拟购买食品的情境中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又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所以它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单调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转变成了生活中的购物算钱,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观念。

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和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我认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应该努力成为创造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新。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9

为了提高我们学区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中心校根据本学区数学科的实际情况,组织了这次全学区数学教师到富顺一中为期六天的的听课学习经验培训活动。我非常重视这次提高的机会,每天严格按中心校的要求,按时完成培训任务,与结对老师以及同学期的其他优秀教师交流学习,收获很多,具体有以下体会:

一、注重扎牢基础知识:

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讲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对知识点讲得非常仔细。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也认真细致地讲解。对知识点的补充也很全面,力求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全面完整地掌握。给学生很多的时间练习和巩固,很重视知识的基本运用。

二、重视对课后作业的评讲:

在培训听课期间,老师们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讲评作业,一些书上没有的知识点的补充和拓展都在作业评讲中体现出来,这样就避免专门安排补充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数学学科,只有学生能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通过作业处理,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借助小黑板等教具,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

在我自己的课堂中,很少使用多媒体和小黑板等,每一节课用于抄题、画图的时间不少。使得课堂容量不大。而一中的老师平时上课经常在小黑板上把题写好,节约了许多时间,很值得借鉴。

四、一中课程安排的合理

对于数学学科,学生们有畏难情绪,因此在下午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而一中同年级的数学老师的课程安排都差不多,保证每天上午至少都有一节数学课,这样就能够较好的统一教学进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下午的数学课安排的较少,而大部分下午的数学课老师都安排为评讲作业或者是练习提高,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改进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教导处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能够多费一点心。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0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而且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几年在初三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的数学分层教学。

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因为初三面临中考,各个学生的目标也不一样,我通常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层。一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三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

一、目标策略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一层数学基础要扎实,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二层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数学基本技能。三层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一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对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三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课堂备课的分层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解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要求:

一层:能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与不等式、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二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

三层: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补充作业难度教低为二三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二三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三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三、表扬与批评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三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一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1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的数学科目的教学,在教学工作和实践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数学备课该如何备学生?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备学生的基础知识。

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要进行摸底,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能对哪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如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一无所知或所知不详,就难免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了。

二、备学生的心理状况。

备课就是要备学生的心理:包括他们对数学科目的热爱程度、会不会感到厌烦枯燥、有没有惧怕心理数学等等。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其在课堂上不会感到厌烦反而能够积极思考,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一种情绪——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了这种学习的愿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觉思考和学习的行为,那么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当中来的。就是要善于并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让同学们之间互相鼓励。让学生在自发的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考虑到初三是一个面临升学考试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各门功课的压力下,初三的学生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成功(哪怕只是做对了一道题目)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和赞许,一旦他们的成功得到认同后,他们掌握一门科目的信心得以不断的巩固,进而更有愿望去学习,去增长知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备学生的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自己设想成学生,想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会怎样考虑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又会进入怎样的思维的死胡同,原因是什么?经过这些思考,就基本上可以考虑到学生会犯哪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来解决学生的这个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我们总是讲很多遍给学生听,但学生却不甚明白的情况了。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不单单是教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良好思维方式的有效形成。其实备学生还应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理解能力、学生整体的学习习惯等等。总之:教师的备课应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两个方面,两者都不可偏废,只有两者都做好了功课,那教学就是一件比较轻松而有趣的事情。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2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做任何事都突出方法讲求效率,新课程改革正是顺应当今社会形势而开展的。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在课堂上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能够“动起来” 。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不停地更新理念,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把新课程理念付之行动,于课堂的教学中。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应用新课程”数学课呢? 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唤醒、鼓舞。陶醉学生首先得陶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随着学生的看法得到肯定,他们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教师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 其次,要努力追求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要善于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不怕课堂的秩序的 “乱”。新的课堂形式是“你说、我说、大家说 (师说、教学生说 ) ”,其本质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对话、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把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课堂上,教师就是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让课堂动起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创造充分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3

一、教学部分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期初就要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既便于教学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和学期末复习。

2、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备好课又不得不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我这里主要就是针对这点来说,我说的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就是指对要上的这个知识点怎么教,学生要掌握什么,学生的已有知识准备情况怎么样,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这节课带来的有可能是要我们花2节甚至3节课的时间来补。而且还不一定有我们需要的效果。

3、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分析自己所带的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家庭状况,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究竟需要你从哪个知识点入手辅导他,下多大的功夫和花多少时间来辅导他,(了解家庭状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家接受家长辅导的情况、效果。)

4、对所教的新知识点,要根据低段学生的记忆和遗忘规律,要当天复习或者第二天复习,以后逐步延长时间,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低段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5、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阅,让学生及时改错,老师还要及时检查学生的改错情况。如果我们预计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时宁愿不布置作业。

6、学困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解决,并及时的巩固。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树立他们的信心;发挥他们的长处,及时鼓励,从侧面树立信心,从而转移到学习上。

7、发挥团队的力量。学校在各个班级课程的安排上基本是错开在,每个老师的进度也有少许的差异,其实这样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这样上了课的老师可以及时把发现的问题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这样的教研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目的明确,促进教学。

8、以数学建模思想引领学习方式转变。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遇到的这样的问题例: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同学8只,还剩多少只?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让学生总结出这类性的问题的解决就是用原来的送出去的(用去的)=还剩的。逐步的过度到让学生看到这样的题型,就能根据题意,先说出数量关系。然后再来解答。这样到了二年级下期,这道题变成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2个同学,每人4只,还剩多少只?学生开始学习这样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时,他们就能很快的找到中间问题。学生知道本题的数量关系是原有的送出去的.=还剩的,原有的数量是18,送出去的确切是多少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送出去多少。其实这样我们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一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读数学的习惯,要教学生读数学书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别的同学发言时,自己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肢体语言上要有体现,后面的同学发言时,要微微侧身,眼睛目视对方,并思考对方的发言。

3、作业书写的习惯,规范学生作业书写格式。适当练习数字的书写。

4、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打击学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4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下面谈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得体会。

一、确保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因此,教学效果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导入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

三、完善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以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以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善于利用“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四、优化课堂教学学法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要重视学习活动,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和“会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5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弱智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弱智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弱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弱智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6

一、教学部分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期初就要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既便于教学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和学期末复习。

2、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备好课又不得不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我这里主要就是针对这点来说,我说的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就是指对要上的这个知识点怎么教,学生要掌握什么,学生的已有知识准备情况怎么样,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这节课带来的有可能是要我们花2节甚至3节课的时间来补。而且还不一定有我们需要的效果。

3、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分析自己所带的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家庭状况,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究竟需要你从哪个知识点入手辅导他,下多大的功夫和花多少时间来辅导他,(了解家庭状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家接受家长辅导的情况、效果。)

4、对所教的新知识点,要根据低段学生的记忆和遗忘规律,要当天复习或者第二天复习,以后逐步延长时间,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低段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5、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阅,让学生及时改错,老师还要及时检查学生的改错情况。如果我们预计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时宁愿不布置作业。

6、学困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解决,并及时的巩固。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树立他们的信心;发挥他们的长处,及时鼓励,从侧面树立信心,从而转移到学习上。

7、发挥团队的力量。学校在各个班级课程的安排上基本是错开在,每个老师的进度也有少许的差异,其实这样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这样上了课的老师可以及时把发现的问题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这样的教研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目的明确,促进教学。

8、以数学建模思想引领学习方式转变。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遇到的这样的问题例: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同学8只,还剩多少只?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让学生总结出这类性的问题的解决就是用原来的送出去的(用去的)=还剩的。逐步的过度到让学生看到这样的题型,就能根据题意,先说出数量关系。然后再来解答。这样到了二年级下期,这道题变成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2个同学,每人4只,还剩多少只?学生开始学习这样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时,他们就能很快的找到中间问题。学生知道本题的数量关系是原有的送出去的=还剩的,原有的数量是18,送出去的确切是多少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送出去多少。其实这样我们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一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读数学的习惯,要教学生读数学书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别的同学发言时,自己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肢体语言上要有体现,后面的同学发言时,要微微侧身,眼睛目视对方,并思考对方的发言。

3、作业书写的习惯,规范学生作业书写格式。适当练习数字的书写。

4、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打击学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7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8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弱智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弱智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弱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弱智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9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弱智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弱智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弱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弱智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0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弱智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弱智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弱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弱智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1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口算情况,制定本学期训练的具体目标。

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二、第三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2

一、教学部分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期初就要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既便于教学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和学期末复习。

2、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备好课又不得不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我这里主要就是针对这点来说,我说的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就是指对要上的这个知识点怎么教,学生要掌握什么,学生的已有知识准备情况怎么样,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这节课带来的有可能是要我们花2节甚至3节课的时间来补。而且还不一定有我们需要的效果。

3、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分析自己所带的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家庭状况,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究竟需要你从哪个知识点入手辅导他,下多大的功夫和花多少时间来辅导他,(了解家庭状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家接受家长辅导的情况、效果。)

4、对所教的新知识点,要根据低段学生的记忆和遗忘规律,要当天复习或者第二天复习,以后逐步延长时间,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低段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5、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阅,让学生及时改错,老师还要及时检查学生的改错情况。如果我们预计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时宁愿不布置作业。

6、学困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解决,并及时的巩固。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树立他们的信心;发挥他们的长处,及时鼓励,从侧面树立信心,从而转移到学习上。

7、发挥团队的力量。学校在各个班级课程的安排上基本是错开在,每个老师的进度也有少许的差异,其实这样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这样上了课的老师可以及时把发现的问题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这样的教研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目的明确,促进教学。

8、以数学建模思想引领学习方式转变。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遇到的这样的问题例: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同学8只,还剩多少只?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让学生总结出这类性的问题的解决就是用原来的送出去的(用去的)=还剩的。逐步的过度到让学生看到这样的题型,就能根据题意,先说出数量关系。然后再来解答。这样到了二年级下期,这道题变成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2个同学,每人4只,还剩多少只?学生开始学习这样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时,他们就能很快的找到中间问题。学生知道本题的数量关系是原有的送出去的=还剩的,原有的数量是18,送出去的确切是多少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送出去多少。其实这样我们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一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读数学的习惯,要教学生读数学书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别的同学发言时,自己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肢体语言上要有体现,后面的同学发言时,要微微侧身,眼睛目视对方,并思考对方的发言。

3、作业书写的习惯,规范学生作业书写格式。适当练习数字的书写。

4、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打击学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3

一、导学案教学实践初见成效

目前,八年级数学组,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走在了学校的前列,使用导学案教学已成为年级组4位数学老师的习惯。

1、导学案的基本框架已确立。我们八年级数学组编写的导学案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合作研讨和达标检测。课前预习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合作研讨”部分主要围绕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设计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课前预习部分和合作研讨部分在设计上存在明显的梯度。“达标检测”部分力求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力求让学生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现在,八年级组的老师们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编写导学案,并逐渐显示出个人特色。

2、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流程已确立。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流程即: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共同审核、师生共用。备课组内同课头教师提前备课,讨论确定新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大体思路、主要问题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其中一人负责编写导学案。

3、导学案教学的基本模式已确立。导学案教学的基本模式如下:导入新课——预习展示——师生评价——合作研讨——交流展示——达标检测。

4、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方案。从课堂发言、小组展示、作业完成、课堂纪律、测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一周一总结。考核居于前列的学习小组将受到奖励。落后的学习小组组长要在全班作出说明:说明小组内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和当前目标。

5、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已逐步显现。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不敢说的学生敢说,让敢说的学生会说。

二、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们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不够,教学内容完成不了。课堂教学总觉得有拖沓之嫌,有不完整之感。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过多,过于细碎,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应力求设计的导学案量小、简单、实用、有效。师生充分准备,尽可能使课堂环节紧凑。

2、学生板演字太小、字太多,展示效果不佳。一般情况下,字太小、字太多,学生看不清楚,就索性不看了,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们的解决办法归纳起来就是“三提倡”“三标准”。“三提倡”即一提倡学生提取关键词,展示要点;二提倡学生使用多色展示;三提倡学生巧妙使用符号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制订板演的标准:一是清楚;二是工整;三是正确。满分十分,每项各占三分,奖励分一分。每次板演后,按照标准评价打分。

3、学生发言讲解声音不够洪亮,姿态不够大方。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是这样训练学生的:第一阶段在课堂上反复要求,不断提示:发言声音要洪亮、注意仪态。第二阶段,引导学生从发言声音、表情、站姿、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评价,由专人负责专项评价。我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效。

4、学生只注重展示,不注意倾听。这样会导致课堂纪律松散,学习效果不佳。针对问题,我们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能力。其次,多次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强化倾听意识。第三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要求与点拨,比如:在整节课中倾听较好的小组将获得加分,反之则扣分,发言者重复别人的见解则减分。

5、学生不注意修正导学案。学生之所以不注意修正导学案,可能是觉得听了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了,没有必要修正。更重要的是可能懒惰,没养成修正导学案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修正导学案的习惯,我们采用这样的做法:课堂上展示评价之后,专门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修正导学案;课后要求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检查批改,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未修正的同学予以批评,按要求做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养成修正导学案的良好习惯。

6、优秀学生经常展示,展示的总是那几个学生。长此以往,优秀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其他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规定小组成员必须轮流展示,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得到锻炼,违反这一规定的小组将被扣分。

7、学生不能很好地保存导学案,破损及丢失情况时有发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为上没有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单页整齐对折,用小夹子夹住,以免丢失。

三、对导学案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1、是否可以根据学情,循序渐进地推进导学案教学?有的班级程度较好,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就可做精彩的展示;但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就很难完全按照导学案教学模式推进。

2、是否可以在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里的传统教学指导学案教学之前的种种教学方式,其中亦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益成分,是否可以将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

3、是否可以分阶段实施导学案教学要点?比如说,这一阶段可以出台学习小组组长工作细则,依据工作细则,专门训练小组长,给予小组长具体的方法指导。因为小组建设是导学案教学的灵魂,只有搞好小组建设,导学案教学方有可能取得成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初中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如今,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初中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初中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初中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初中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初中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初中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找到教学的亮点。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5

十一月三日,本人有幸参加县举办的小学数学教学培训学习,分别听了八位老师的讲课,使我大开眼界,教学业务水平得进一步提高。

领略了如何让智慧和情感在我的课堂中展现,如何让我的课堂时时有效。创设智慧型的课堂,必须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首先,教师自身的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准确深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精练的讲解,清晰流畅美观的书写是一个有利的诱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一个教师责任心的体现,今后,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再就是,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成功的保证。这八位老师的课就是以亲切的教态以及真切的情意赢得学生的信赖,关心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适时给予鼓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整个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向各位老师学习,关注每一位学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6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7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而且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几年在初三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的数学分层教学。

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因为初三面临中考,各个学生的目标也不一样,我通常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层。一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三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

一、目标策略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一层数学基础要扎实,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二层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数学基本技能。三层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一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对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三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课堂备课的分层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解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要求:

一层:能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与不等式、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二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

三层: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补充作业难度教低为二三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二三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三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三、表扬与批评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三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一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8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社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他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简单实用

教学中都采用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然后再做全班展示汇报。做汇报的学生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步骤??,汇报展示之后,台下的学生如果谁有疑问,谁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进行质疑,主讲学生能释疑的就进行讲解。而老师则适时作出补充。这样的课很有效率,师讲得很少,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达到了“低耗时高效率”的教学目的,老师教的不累、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并且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新的课堂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完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三、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课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姓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以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

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关注学生情感与态

度的形成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我所教班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唐伟华同学平时不太安分,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好,我及时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更加积极。有好几个学生如马元元、李靖宇、王佳乐等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事实证明,小组互助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交流,而且对于差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养都是一种有利的形式。通过发挥小组优势。我班的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9

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培优补差工作已经摆在我们眼前。现结合自己的数学实践和探究,从两方面阐述数学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

一、分层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前初中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予教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许多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在一个水平线对所有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学困生“消化不良”,针对这一状况,可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对优生和差生要求所学内容相同,但要求不同,对较优学生,在反馈练习中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有时也可给出—些与生活相结合且有深化知识的竞赛类练习,使他们在每节课都能得到较深层次的发展;对较差学生按照教学大纲,以课本练习为主,注意这类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课本练习作适当变式,成为一些简单的提问式或填空式的题型,使这类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知识。

二、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体会。

在作业反馈过程中,检查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优生,由于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数学思考能力也较强,所以侧重点应在于作业格式的规范和思维能力的再现以及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学困生,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的要求重在理解解决问题时所用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数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同时应采取课内外培优措施,制定培优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才可能得实际效果。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0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师,要认真领会小学数学新课改的精神,数学教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在此,浅谈一下担任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以来的心得与体会:

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新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另外,作为一名新课改的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多学习、多实践。要做到: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反思善于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做到勤学善思、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成为一名新课改下的优秀教师。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1

6月底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班组长问题分析与解决》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从中收获颇多。对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创新思维需要有独特的想法,就如老师所说的,“创新,就是把睡过两个月的床单拿起来抖抖,反过来再铺上”,其实创新也是蛮简单的,就是把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或答案去实践,就可以做出不一样的结果。

老师让我们对一些案例使用头脑风暴来说出筷子的几百种用途、杯子里的水在不倾斜的`情况如何倒出来等,通过这两个案例,让我知道其实你所想的也是别人所想的,你所想到的不一定别人也想到了,只要自己能通过自己大胆独特的想法去想每一件可行的事情,这样才能收获学习更多,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这次培训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让我知道如何填写九宫格,虽然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数据逻辑思维题,但是这次老师教了我们一个非常简便有效的填写方法,通过规律可以快速的填写出正确的数据,而且该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它类似的数学游戏中,这次培训的最大收获就在于此了。

对于问题的认识,在进行问题分析时,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问题?问题是从哪儿来的?谁的问题?问题具体是什么?我们真的想解决问题吗?通过这五问,可以很轻松的解决出现在工作中及生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中的很多问题,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我们把所遇到的问题过于想得复杂化、矛盾化,所以往往在面对问题时出现逃避、躲避的错误想法,通过这次的问题分析,让我在以后面对出现的问题时可以从容面对,且能快捷的解决每一个问题。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2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材里,编者更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我在课程改革当中力求能够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用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比如水桶底,汽车的轮子等。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下一步,就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然后再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可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可提出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装进多少个同学?这样,在同学们兴奋惊奇的目光中,完成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如在讲授《按比分配》时,可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张某和李某合伙开一间小店。张某出资7万元,李某出资3万元。小店第一个月益利1万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时,李某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由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近感的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不同的内容,将会对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活动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有趣的内容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3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下面谈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得体会。

一、 确保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因此,教学效果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导入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

三、 完善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以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以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善于利用“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四、优化课堂教学学法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要重视学习活动,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和“会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4

数学学习要注重提升素养承认“解题”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并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它的价值,毕竟解题只是数学学习的途径与手段,绝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学者呼吁从关注“双基”到“四基”,数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学习不只是解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将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书写,学会合作。著名特级教师张天孝研究小学数学教学50年,他有一个治学心得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这正是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精辟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并不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的话,那么加上一个定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数学思考。比如,百货店的促销信息,人们不仅会关注哪个折扣低,还会关注标价的高低。美国统计学家戴维.穆尔的.《统计学的世界》一书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误以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水深而溺水死亡,从侧面反映了数学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地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更高目标。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倡导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学科特点的。看到一幅图画时,别的学科可能关注的是这幅图是多么的美观,但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图形的组成与分解,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多边形线的条数等。这种量化、精确化的思考方式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价值所在。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5

我担任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有x年了,也带过很多个班级的学生。数学一向是很多同学觉得难的地方,一些同学说起数学就头痛。在我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么多年的教学下来,我也有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对待学生对数学不一样的感情,我也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学数学呢?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我采取的方法是改变上课的方式,让数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对于有趣的事情总是会更加的'感兴趣,这样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上课的时候,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多提问,但是不要问他们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只问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提问那些在数学的学习上比较弱的同学,在他们回答出问题之后夸奖他们,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信心。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的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现在教师不再像之前那样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学习的作用。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主动的学习,在上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学生不再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听课,是因为喜欢而听课。

在课下,我也会经常和同学聊聊天,拉进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会让我更加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不爱学数学的原因,也了解他们对数学的看法和想法。我认为是没有笨学生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学不会,肯定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对,不适合学生。在课下,我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学生作业给我的反馈,我就能够知道我哪些地方讲的学生没有听懂。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不会做的可以不做,但绝对不能抄作业。抄作业的话我收到的反馈就没有那么准确。当然,如果有同学因为不想做作业而假借不会的名义不写作业,我也会分辨的出来。我也会根据同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

我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我认为我还有进步的空间,之后我会继续学习,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找到最合适的那个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6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弱智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等方式。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回顾两个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弱智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中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我密切注意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同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弱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慢,且容易忘记,所以在数学中多采取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数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层次作相应的知识铺垫,使难点分散,使教学内容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强化学生记忆的需要,适当增加训练步骤。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教学。弱智学生的思维发展落后,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形式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根据这一情况,加强了直观教学,注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概念和掌握其运用法则。强调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运用数小棒、数手指的形式巩固数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强烈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熟悉概念和掌握法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便使每位学生都达到更佳。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7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而且各个年级的分层教学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就以本人近几年在初三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的数学分层教学。

首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因为初三面临中考,各个学生的目标也不一样,我通常把学生分成三层。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层。一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三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

一、目标策略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一层数学基础要扎实,培养数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二层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数学基本技能。三层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一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对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三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课堂备课的分层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解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共同目标: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要求:

一层:能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与不等式、函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二层: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

三层:会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我们是使用活页作业纸的形式,目的是使选题符合需要。为此我们要求a、b、c三层作业都要有,题量一般为6:3:1,题前标示级别便于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完自己层次内的题和以下层次的题。同时对二三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基础题完成时间和质上的要求。要速度快、正确率高。作业全批全改。

课外我们主要使用补充习题。补充作业难度教低为二三层学生作业。同步导学为二三层学生的主要作业。批改上对三层学生尽可能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集体讲评,反复训练。

三、表扬与批评的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三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一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囚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层次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8

新年将至,一学期就要过去,因为带的是高三学生,真正觉得紧张忙碌。总体看,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我校“两课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学生自主和探究的步伐,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方面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标准,学习其新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在教学中,我始终能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不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使他们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我担任高三文科数学教学,文科生普遍数学能力差。为此,我平时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尽量出一些思考题,以便他们积极思维,开拓他们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差生,我从不气馁,总是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帮他们补课,不厌其烦地教,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端正其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我总是及时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始终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5分钟要效益;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总之今年我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9

一、导学案教学实践初见成效

目前,八年级数学组,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走在了学校的前列,使用导学案教学已成为年级组4位数学老师的习惯。

1、导学案的基本框架已确立。我们八年级数学组编写的导学案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合作研讨和达标检测。课前预习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合作研讨”部分主要围绕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设计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课前预习部分和合作研讨部分在设计上存在明显的梯度。“达标检测”部分力求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力求让学生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现在,八年级组的老师们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编写导学案,并逐渐显示出个人特色。

2、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流程已确立。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流程即: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共同审核、师生共用。备课组内同课头教师提前备课,讨论确定新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大体思路、主要问题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其中一人负责编写导学案。

3、导学案教学的基本模式已确立。导学案教学的基本模式如下:导入新课——预习展示——师生评价——合作研讨——交流展示——达标检测。

4、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方案。从课堂发言、小组展示、作业完成、课堂纪律、测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一周一总结。考核居于前列的学习小组将受到奖励。落后的学习小组组长要在全班作出说明:说明小组内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和当前目标。

5、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已逐步显现。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不敢说的学生敢说,让敢说的学生会说。

二、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们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不够,教学内容完成不了。课堂教学总觉得有拖沓之嫌,有不完整之感。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过多,过于细碎,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应力求设计的导学案量小、简单、实用、有效。师生充分准备,尽可能使课堂环节紧凑。

2、学生板演字太小、字太多,展示效果不佳。一般情况下,字太小、字太多,学生看不清楚,就索性不看了,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们的解决办法归纳起来就是“三提倡”“三标准”。“三提倡”即一提倡学生提取关键词,展示要点;二提倡学生使用多色展示;三提倡学生巧妙使用符号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制订板演的标准:一是清楚;二是工整;三是正确。满分十分,每项各占三分,奖励分一分。每次板演后,按照标准评价打分。

3、学生发言讲解声音不够洪亮,姿态不够大方。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是这样训练学生的:第一阶段在课堂上反复要求,不断提示:发言声音要洪亮、注意仪态。第二阶段,引导学生从发言声音、表情、站姿、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评价,由专人负责专项评价。我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效。

4、学生只注重展示,不注意倾听。这样会导致课堂纪律松散,学习效果不佳。针对问题,我们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能力。其次,多次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强化倾听意识。第三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要求与点拨,比如:在整节课中倾听较好的小组将获得加分,反之则扣分,发言者重复别人的见解则减分。

5、学生不注意修正导学案。学生之所以不注意修正导学案,可能是觉得听了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了,没有必要修正。更重要的是可能懒惰,没养成修正导学案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修正导学案的习惯,我们采用这样的做法:课堂上展示评价之后,专门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修正导学案;课后要求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检查批改,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未修正的同学予以批评,按要求做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养成修正导学案的良好习惯。

6、优秀学生经常展示,展示的总是那几个学生。长此以往,优秀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其他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规定小组成员必须轮流展示,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得到锻炼,违反这一规定的小组将被扣分。

7、学生不能很好地保存导学案,破损及丢失情况时有发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为上没有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单页整齐对折,用小夹子夹住,以免丢失。

三、对导学案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1、是否可以根据学情,循序渐进地推进导学案教学?有的班级程度较好,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就可做精彩的展示;但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就很难完全按照导学案教学模式推进。

2、是否可以在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里的传统教学指导学案教学之前的种种教学方式,其中亦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益成分,是否可以将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

3、是否可以分阶段实施导学案教学要点?比如说,这一阶段可以出台学习小组组长工作细则,依据工作细则,专门训练小组长,给予小组长具体的方法指导。因为小组建设是导学案教学的灵魂,只有搞好小组建设,导学案教学方有可能取得成功。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0

数学学习要注重提升素养承认“解题”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并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它的价值,毕竟解题只是数学学习的途径与手段,绝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学者呼吁从关注“双基”到“四基”,数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学习不只是解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将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书写,学会合作。著名特级教师张天孝研究小学数学教学50年,他有一个治学心得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这正是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精辟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并不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的话,那么加上一个定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数学思考。比如,百货店的促销信息,人们不仅会关注哪个折扣低,还会关注标价的高低。美国统计学家戴维〃S〃穆尔的《统计学的世界》一书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误以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水深而溺水死亡,从侧面反映了数学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地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更高目标。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倡导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学科特点的。看到一幅图画时,别的学科可能关注的是这幅图是多么的美观,但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图形的组成与分解,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多边形线的条数等。这种量化、精确化的思考方式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价值所在。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1

20xx年4月13日,我参加了“兰山区小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的听课。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四小的田进兰和二小的孟鑫峰《小数的认识》,四小的卢少华《乘法运算定律练习》,二小康立军的《小数的加减法》和三小葛荣的《植树问题》小学名师课堂教学,听了专家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发表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二小的孟鑫峰《小数的认识》,孟老师在课件里呈现新疆的美景,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中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孟老师从新疆的基本信息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兴趣——联系自身,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孟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把新疆小姑娘身高1米3分米为契机,引入长度的小数表示,从而活跃课堂也加深记忆。孟老师还让学生写自己身高,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中年级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一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田进兰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小数加减法》一课的康立军老师,就是抓住了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创设“学生自己当老师来出题”的问题情境。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从展示学生的题解中展示出的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2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的数学科目的教学,在教学工作和实践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数学备课该如何备学生?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备学生的基础知识。

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要进行摸底,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能对哪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如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一无所知或所知不详,就难免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了。

二、备学生的心理状况。

备课就是要备学生的心理:包括他们对数学科目的热爱程度、会不会感到厌烦枯燥、有没有惧怕心理数学等等。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其在课堂上不会感到厌烦反而能够积极思考,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一种情绪——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了这种学习的愿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觉思考和学习的行为,那么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当中来的。就是要善于并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让同学们之间互相鼓励。让学生在自发的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考虑到初三是一个面临升学考试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各门功课的压力下,初三的.学生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成功(哪怕只是做对了一道题目)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和赞许,一旦他们的成功得到认同后,他们掌握一门科目的信心得以不断的巩固,进而更有愿望去学习,去增长知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备学生的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自己设想成学生,想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会怎样考虑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又会进入怎样的思维的死胡同,原因是什么?经过这些思考,就基本上可以考虑到学生会犯哪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来解决学生的这个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我们总是讲很多遍给学生听,但学生却不甚明白的情况了。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不单单是教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良好思维方式的有效形成。其实备学生还应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理解能力、学生整体的学习习惯等等。总之:教师的备课应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两个方面,两者都不可偏废,只有两者都做好了功课,那教学就是一件比较轻松而有趣的事情。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3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要让学生会学,得让学生想学,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就得想办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本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而后,我让画好的学生说是怎样画的。学生说:“先画一条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然后用量角器的中心和这个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和这条直线重合,在量角器90度刻度线的地方上点上一点,把刚点的这一点和直线上的这一点连接起来,这条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我又让学生说出当时是怎样想出这种画法的,学生回答道:“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而直角是90度,我就想着用量角器画出90度的角。”当时,我立即对这位孩子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并作出高度评价-----丁莹同学非常聪明,他能把我们刚学过的“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垂线相交的角是直角”联系起来思考,他不仅开动了脑筋,而且会动脑筋,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新的问题时,会像这位孩子一样去思考问题,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分析解决新问题。此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更积极了,思路也很广,也很特别,在他的带动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事物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其含义。在教学中,我就是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已知条件能解答哪些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一一提出来,根据已知条件一一解答再看解答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些能帮助解答最后的问题;或者看最后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答,再看看需要的条件中是否给出这些条件,按理往下推,直到题里有条件能解答新问题为止,最终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进行这种分析思考的训练,会逐渐养成勇于探索问题的好习惯,变得思维敏捷,聪明好学。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时,让学生自己感悟,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比老师直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打啊要强得多,虽然都是弄懂问题的答案,但是学生明白问题答案的途径就不同,前者学生的思维是作过激励斗争的,是一种内化过程,后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跟在老师后面完成的,是平稳过渡的由眼到手的简单过程,前者具属探索性学习,后者是接受性学习。因此,前者的学习会有所发现,价值远远超出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当老师的,特别是数学老师,不要嫌学生思维迟缓,耽误课堂时间,而把自己的分析思路嫁接给学生,取代学生思维,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试试看,一开始我们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当训练有数后,你的收获是惊人的,可喜的。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4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这已经是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三年,还记得刚上班时面对初三的大学生,我是那么的缺少自信,虽然精心的准备了我的第一节课,可是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语音语调都把握不好,坐在前排的同学甚至听得到我因为紧张而发出的颤音。

还记得第一次教研员来听我的课时,我一整晚都没睡好,对于一遍都没讲过的四边形总复习,既要搂知识点又要给学生拔高,我是那么的束手无策。还好有我师父王艳丽老师,耐心细致的帮我导课,指导我知识点如何归纳,习题如何精选,什么时候点到为止,什么时候要延伸拓展。

如今在师父和优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从初一教到初二,我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对知识的脉络也已经初步掌握,虽然也时常找师父导课,也请教老教师,但是现在的我不再像刚上班时那么的没有想法,我是带着问题去寻求帮助,小到一个知识的点的把握,大到一节课的讲课思路,我都会先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去找老教师探讨,取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课前的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虽然不预习也能听懂课,但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住校生,一周才能回一次家,父母不在身边,所以自觉性较差,晚上预习情况较差,因此我就利用早自习之前和课前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都是新知识,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这也是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通过预习,也可以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在课上我会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带学生走进分式自选超市,将分式挑选出来填在括号中,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通过介绍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勾股定理的时间进行对比,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教育。

向师傅和优秀教师请教设计有阶梯的训练,我会精选一些题型,跟师傅商讨教学中例题讲解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题的讲解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让他们找到到达“那一村的方法。所以,在讲解例题前,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然后应对学生解题情况作相应的了解,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欢乐。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尽可能多地靠学生自己发现解题思路和动手作答。

课堂上将从五中学习到的师友互助的和谐课堂模式与班级中一直实行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整合,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更强,学习积极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我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5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已将基本的MIM(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的基础知识来要求,搞好MIM的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MIM,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的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应用题”和“各种各样的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和价值,学生也许学到了不少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领悟到其内在的本质,只有知识的“躯体”而无思想的“灵魂”,谈何“素养”?那么,究竟如何通过MIM的渗透与应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数学教育呢?

我的体会有三:

一、要重视数学思想史的介绍。

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MIM功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家们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MIM的巨大价值。如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圆周率的推导、素数理论的建立……,初中阶段无理方程、高次方程的解法、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正n边形和圆的关系等等、等等……

二、要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未来的数课程将力求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MIM。“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系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设置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功地学到知识,而且学到统摄知识的MIM,从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真理的奥妙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重点突出基本的MIM的介绍和渗透。

我有幸教过八年的初中和近三年的小学,较详细地了解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深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以下几种类型的MIM:

(1)宏观型的MIM

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归纳猜想等;

(2)逻辑型的MIM

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等;

(3)技巧型的MIM

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据我的统计,义务教阶段数学教材中MIM频数分布排列前六位的是:数学模型、演绎、抽象概括、化归、特殊化和归纳猜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数学教学和教学检测中,我仅对以上六种MIM中的演绎法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对其它方法的重视则不够。事实上,另外五种宏观型和逻辑型的MIM不仅在数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其它学科甚至日常生活中有普遍的适用性,也是将现实世界数学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因此我们在保持重技巧型数学方法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宏观型和逻辑型MIM的教学,这也是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向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总之,我们进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我们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决不能单一地就知识而教知识,而应把一个个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块)通过MIM渗透归类到相应知识结构的网络里,唯有此,学生才抓住了数学的内在本质,才有了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工具!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6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社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他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简单实用

教学中都采用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然后再做全班展示汇报。做汇报的学生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步骤??,汇报展示之后,台下的学生如果谁有疑问,谁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进行质疑,主讲学生能释疑的就进行讲解。而老师则适时作出补充。这样的课很有效率,师讲得很少,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达到了“低耗时高效率”的教学目的,老师教的不累、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并且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新的课堂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完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三、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课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姓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以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

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关注学生情感与态

度的形成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我所教班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唐伟华同学平时不太安分,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好,我及时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更加积极。有好几个学生如马元元、李靖宇、王佳乐等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事实证明,小组互助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交流,而且对于差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养都是一种有利的形式。通过发挥小组优势。我班的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7

刚刚接受新班级,对一年级的孩子不是很了解,不了解他们的脾性,也不了解他们的数学水平在那个位置上面,所以在教学的初始,确实出现了许多困难。幸而在校^领`导老师和教研组长的指导下,使我不断成长。

首先我得了解他们,这样才能根据孩子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的内容。我花了好多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如课间操期间,和他们跳绳,聊天;在第二课堂的时间里,和他们一起练队形队列;和他们一起扫地,摆桌椅……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们多了解我,使得师生的关系日益融洽。

其次就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需符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我了解到一年级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创设情景的经验,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我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三”的时候,我把整个练习三当成是一个故事:几个动物一起回家,首先他们得找个伴一起回家,每个动物手里拿着一个号码牌,只要这两个号码牌的数字能够凑成10,那这两个动物就可以一起回家了。回到家之后,发现没有带钥匙,得找对钥匙才能开到门,如何才能找对钥匙呢,就需要算简单的算式,算对了就是对的钥匙,动物们就可以一起回家了。进到屋里面,玩什么好呢?小猴子提议玩黑白棋,期间猴子问小白兔,白棋有多少个,黑棋有个,黑棋比白棋少多少,白棋比黑棋多多少,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算式。小猴子和小白兔在下着棋,小熊提议他去买些水果回家招呼客人,于是小熊就去买了P47图1三种水果,大家一起来讨论,可以怎么列出算式呢?等他们正吃着水果呢,发现刚才小猪也出去了,他说他买了9个苹果,放了两个在厨房,放了两个在客厅,让动物们猜一猜他手中袋子里的苹果有多少个,谁能列出算式,谁就可以分去袋子里的苹果。小动物们玩得好开心啊,小蜜蜂提议它们去河边玩捉迷藏,要过一条河,就要跨过每一个石头,每一个石头都是一道算式题,要答对了石头才能让你从它身上踏过去。就这样,整一节课,同学们都非常活跃,他们把自己代入了动物王国这个角色当中,再也不会像以往上习题课那么沉闷了,他们在活泼生动的氛围中,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动有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在讲授“整理书包”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体验整理书包的必要性,再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舒适,美好。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8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材里,编者更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我在课程改革当中力求能够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用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比如水桶底,汽车的轮子等。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下一步,就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然后再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可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可提出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装进多少个同学?这样,在同学们兴奋惊奇的目光中,完成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如在讲授《按比分配》时,可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张某和李某合伙开一间小店。张某出资7万元,李某出资3万元。小店第一个月益利1万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时,李某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由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近感的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不同的内容,将会对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活动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有趣的内容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