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在没有继续教育之前,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微课是陌生的,更没有运用过,而通过这次远程教育的培训,我学习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虽然有的课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不熟悉,就一遍一遍地再听,最终还是弄明白了,特别这些微课的学习,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了解微课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指的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要过多过杂。
这对于我们经常在一线的老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平时一节课都是四十钟,而且内容也很多,只需要把重点的讲清楚就行了,没有设计过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而微课程恰恰把课本中的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做出来,让学生进行重点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质量。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且创意丰富,让人看一遍就能记忆深刻,这对于小学生注意力短,上课爱分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二:熟悉微课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微课程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做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具有“短、小、精“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花最小的时间学到相关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微课程学习,让学生有效增加学习的机会,满足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它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连续统一,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方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个性需要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自主方式。
三:尝试微课
经过多次地看视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哪怕是失败的,那样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的尝试提供一些经验。
我首先1、规划微课内容:a、分析学生、教材、重难点和易错点。b、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和视觉效果。c、制作微课、后期加工、字幕、版权。d、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
e、评价教学效果
2、制作微课:a、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b、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c、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d、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制作是我这次行动的难点,因为以前大多只是简单的PPT课件,而这次制作过程中,如:标注关键字,用图形符号……都不怎么会,所以仅仅是一个制作就费大劲,然后时间也不是很准确,把握也不好。
虽然这次尝试并不理想,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学习了新的知识,接受了新的能力,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一遍一遍地努力,也会做得更好,因为微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而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广泛,思维更开拓,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感受到了微课程的精彩,看到了微课程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学习新的科学技术,让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因此,我很珍惜这次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徐长青老师关于“微课程、翻转课堂”的专题报告。在听了两节数学观摩课及讲座之后,我真的是感受颇深,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报告开始,徐老师先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微课?他用“全新的视角”、“深度的追问”、“破碎化处理”三个词精准地诠释出微课的特点。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究竟什么是微课,徐老师又用五年级学生向我们进行了课例展示,一共展示了五节微课,虽然每一节课都微小短暂,但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手趣》一课,徐老师用学生熟悉的`手指和植树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个一直令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如《审题训练》一节,徐老师用具体地题目,教学生如何审题,让学生明白仅仅读题是不够的,要把眼前的文字放进脑子里,也就是深度阅读,这对学生将受益终生。除此之外,徐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理解》、微视课例、微课研究等。
徐老师用一个个生动形象地课例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微课,让原本对“微课程”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我充分领略了微课的魅力。后来,徐老师又用“勾股定理”作为课例向我们讲解了什么是翻转课堂,通俗的说就是把我们的假设证明出来。精彩地课例之后,徐老师又向我们做了关于“微课:让我们改变”的讲座。徐老师向我们讲解了设计微课程的注意事项,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设计微课程,最后,徐老师又针对微课的设计给我们提出了8条宝贵的建议,包括:
1、对象是学生,要时刻谨记;
2、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
3、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东西;
5、给学生提示性信息;
6、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它教学活动配合;
7、微课程应有恰当的提问;
8、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等等。每一条建议对我们来说都十分有用,需要在日后的应用中细细琢磨。
印象最深的是徐老师说的那句:“要时刻谨记你的对象是学生,要把陌生的知识放到熟悉的环境中去学习,把熟悉的知识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去运用。”是啊,我们讲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学,让旧知识在新知识中提高优势,新知识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应用,使学生乐学,爱学!
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微课,教学改革中的新产物,以前我觉得微课由于时间太短学生学不了什么。通过这些天网上课程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这一课程的学习感触很深,通过多次的学习,使我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有了更多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经过几天的研修学习,看了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它可以分: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微课堂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程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未可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地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微课堂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程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未可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地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课程是如何诞生的?
李玉平:这要从我的经历谈起。20xx年,我区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遇到了很多细节性的难题,比如“课堂开放了,纪律不好管理”“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合作中总产生矛盾”于是我们开始了“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三小研究”与教师很贴近,但后来发现其效果并不好。调查发现,问题出在校本教研上:首先学校研究的内容以“教学设计”为主,“三小”不在其研究体系之中;其次,研究话语体系比较上位,不习惯“三小”。于是,我们又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比如加入“行为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主题研究”?
“三小研究”加上教研方式的变化使学校的研究有了进展。不过后来,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根本顾不了这么多人。这种情况下,两个新话题出现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性传播。这里的“简单”,不仅意味着“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这里的“传播”,不仅意味着方便学习,更意味着减少信息衰减。
微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简称“三微研究”。
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刘静波:我从培训角度谈谈对微课程的认识过程。进修学校负责全区的培训,在“远程研修”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困惑的问题:课程内容与形式陈旧、单一,效果不理想,教师们有意见。我们急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
我们一边学习微课程,一边开始尝试开发微课程,组建微课程开发团队。
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开发起来并不容易:一开始感觉PPT技术不容易,但是后来发现,比技术更不容易的是内容的开发,是内容的梳理与提炼。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若干个研究团队——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学科知识组、家校合作组等,并组织了专题培训,边讨论边实践,边研究边制作。
我们忽然意识到,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微课程,“将理论倒过来讲”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诞生时间不长,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师个人成长的方式,还是作为一种培训方式,为什么会受到众多一线教师和教研部门的热捧?它与之前传统的教研培训方式有何本质区别?
李玉平: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研员到教研室主任,再到现在的专业研究者,在“被培训者”与“培训者”的转换与循环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一般以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所以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
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现实却复杂得多: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从宏观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众多专家的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头脑中,与原有的“系统”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
种极端:一种是都“吸收”,于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最终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索性将自己屏蔽起来,“刀枪不入”。
其实,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漫长的路。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
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
刘静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已成为每个人必须终身从事的事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人学习的特点,对培训者的培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操作性强——成人更需要的是有效的、现实的操作方法;基于已有——嵌入成人已形成的风格或习惯,而不是覆盖,另起一套;选择性强——能有多元的自主选择权,而非强制性的灌输。用这样的标准来看,微课程显然更适合现在的学习。
微课程的新突破:
《中国教师报》:“将理论倒过来讲”当然是比较理想的做法,但是不是很复杂?
李玉平:单从操作来看,难度并不大,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还以合作学习为例,现在有两个问题:怎么有效互动?怎么体现学习过程?这看起来很复杂,过去常常是请专家办讲座,现在用微课程则不同了,可播放一集《四色笔》,5分钟的学习也许就让教师有了思路。(《四色笔》简介:学生准备黑、绿、蓝三支笔:自己写作业用黑色笔,同伴互相修改使用绿色笔,自己再修改时用蓝色笔,最后教师使用红色笔点评或批改。)
因为字迹颜色不同,所以能看到互动的过程,也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在这个策略的实践过程中,合作理论不知不觉地嵌入了实践。
《中国教师报》:我们总是强调,要想办法让教师脱离“被动”,主动参与教研和培训,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微课程在这方面有什么突破?
李玉平:微课程只是在做一些尝试:
第一,主动嵌入。微课程化整为零,每集虽然只一个小点,但结构完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学习,选择实践。
山东省临沂市实验小学的傅会然老师分享经验时曾这样说:“微课程《心情管理园》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我关注孩子能力的发展比较多,看了《心情管理园》后,我开始有意关注孩子的心情。半年下来,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对待不良情绪,情商得到了明显提升,自信心更强了。(《心情管理园》简介:选择“高兴”“孤独”“难过”“愉快”“想打人”等表示情绪的词汇,再准备一些袋子,将这些词分别贴在袋子上,将他们布置到“心情管理园”中,孩子们有什么心情,便将自己的姓名放到什么袋子中,这样教师、同学可以提前关注。)
第二,引领实践。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虽然只有5分钟,但引发的思考并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把它引入教研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合作学习中,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大家提出的多是“奖励分数”“语言激励”“随机发言”等策略,思维局限在教师教的行为改善的层面。这时播放一集微课程《我能不合作吗》,就能给大家一个新的思维视角。于是,大家开始思考除了教师的教,还有同伴的作用、自我的调整等角度。视角宽了,研讨自然会深入。用微课程引领,简单方便,而且信息衰减少。(《我能不合作吗》简介:因为弱者跟不上的问题,教师收到小组组员的信,进而研究4种交流文化——话语霸权、冷嘲热讽、极端集体主义、畏惧害怕,进而研究安全的合作环境。)
微课程创造“5分钟学习”模式: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微”呢?比如说,强调5分钟?
刘静波: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微学习不期而至。微学习由“微”与“学习”两部分构成,微,即微小,碎片化。微学习其实就是碎片化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其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李玉平: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给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所谓“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字优先,“微”中见大。
时间“微”——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会形成“1+1>2”的效应;内容“微”——一次一个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要求“微”——每次启发一点点,量变引发质变。也正因为此,一些基于微课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例会中的微课程——从例会中挤出5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基于微课程的主题研讨会——选择一集微课程,组织主题研究活动;基于微课程的系列教研活动安排——基于微课程,安排系列研讨活动或教师学习;基于微课程的网站学习课程——选择微课程,嵌入学校的网站,教师自主随机学习。多样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补充。
目前,微课程除PPT、视频以外,还有以下方式:微信——160字以内的,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小策略、小故事等;策略卡与口袋书——将小策略或故事制作成小卡片或小的口袋书,三五分钟便可读完;可汗学院(笔迹课程)——也属网络视频微课程,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一种电子黑板记录讲课者的声音与笔迹,学习者可以听到声音,并能完整地看到学习的笔迹记录,进而开始学习。
创造“右脑学习”的可能: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与当今的诸多网络课程有什么不同?
李玉平:吉林一所希望小学的教学校长评价说:“与常见的网络相比,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随时随地播放,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网络课程主要以录像为主,多是“画面+声音”——大家一边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录像声音。而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它将录像中说话的声音转换为轻松的音乐,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能让人平静下来;阅读简洁的文字代替听解说,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不论是集体培训,还是个人自学,你都会看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
研究表明,人左右脑的分工是不同的。有人这样比喻:“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擅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就像个艺术家,擅长于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不善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
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而“左脑人”将被电脑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在创造一种“右脑学习”的可能——一种富有艺术感的.学习。
微课程改变教师的成长方式: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对学校或教师意味着什么?
刘静波: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李玉平:刘校长的“四化”总结得非常好,微课程正改变着许多学校和地区的教师成长方式。学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写作任务,但写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论文与故事:不论书写还是阅读,教师都更喜欢故事,但现实似乎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师写论文,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用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教师,是不是不太现实?
数量与质量:笔记、心得、论文、故事?类别不少,但质量关注不够,缺少引领、点评,更缺少课程化开发,所以故事写了不少,但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
成果与传播:教师的文章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缺少再开发的意识,最终成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风险、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研究得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基于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进行精细化加工:文章中发现经验——阅读文章,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将经验变为成果——对经验进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变成微课程。
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对文章的精细加工,事实上是对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种更具价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问学校的教师为例,他们每周写一篇文章,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们开始对自己过去的“每周一得”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寻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师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和开发,最终形成了“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再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学以前鼓励教师读书、写心得体会,后来要求教师研发微课程,将书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课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一来,教师阅读的数量少了,但是深度却不一样了。比如他们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策略开发成《阅读的策略》《教学的策略》等10集微课程,将雷夫的故事转化为策略,这样大家学起来就简单多了。这也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
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现实需要:
《中国教师报》: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其独到的一面,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如何嵌入学校现有的实验项目?
李玉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想创造一种新的模式:不改动学校原有的架构或体系,将微课程嵌入学校发展需要之中,帮助学校把已有的做深做强。
比如“生本教育”遇到了困难,课堂上不知如何落实“生本”,于是推荐一组关于心灵感受的微课程《好学生的苦恼》《逃跑》《我上了老师的当》?
比如推进“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总完不成教学任务”“知识间缺少建构”的问题,这时推荐微课程《思维导图》《时间管理5招》等。
再比如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们推荐《作者的策略》《思维导图》《风险》《书香自评表》等微课程。
其实,微课程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研究”,一旦学校有了浓郁的研究风气,做任何课题都有了方法与渠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暑假里,读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一书,我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适合现在教学的新教学法。我真切地感受“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个个新的理念清晰地冲击着我的视野,微课程研究真的是一种学习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翻转课堂我理解的是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通过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与小组同学互动,启动孩子们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孩子们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以往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 “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堂上;但往往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以前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来应用于师生互动、孩子们互动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的传授了。不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尤其是不擅长问题引导。老师常常习惯主宰课堂,好像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似的,教师往往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去取代生生互动,使协作探究流于形式。当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往往不去引导学生“质疑-阐释”,而是忙于指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书中有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这次的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更便捷和容易,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吸收内化”,也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里。课堂上,孩子们之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一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放在教室外,那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容易因没有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孩子们在家里借助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成了孩子们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地方。以往传统的课堂,孩子们先在课上学习知识,再在课下巩固、消化知识。由于有的学生课下偷懒,没能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导致了困惑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成为了学困生。而翻转课堂的好处就在于教师利用微视频来传授知识,帮助孩子们学习。微视频可以随时暂停、倒退、重复、快进,适合孩子们个性化学习。以前,我们认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翻转课堂则打破了这种说法。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要在孩子们学习之前完成。老师要做出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孩子们学习的微视频。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
微课程教学法就是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课上将不能演教案,而应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指导者。课堂上,除了课前检测外,教师还应设计进阶作业,让学生思考,协作探究,进行展示质疑,还要进行相应的评价。而这种课堂模式也是自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正不断摸索、尝试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微视频的使用,配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不仅会实现教学结构的翻转,还会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当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懂得合作交流,孩子们的潜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掘。
所以,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实现“转型”,关键在于教师“挑战自我”。我认为作为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教学,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4月16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名师之路活动,活动中聆听了吴琳、薛法根、赵志祥等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
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应该是诸向阳老师的微课教学。以前我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微课教学,也知道了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翻转课堂微课教学。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操作,看到本次活动的通知,我主动要求去西安学习,也是奔微课教学去的。经过本周末的学习,我终于亲眼看到了这种微课程教学,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就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研究、探讨,这种微课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在家里接收微课,一遍一遍地反复学习,有了课前的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教师更加深入的学习教材内容,课堂容量变得更大了,课堂教学当然高效了。
不仅如此,我还听专家介绍了微课的由来,原来微课的前身是美国的慕课。许多人怀疑微课程不可能实现,但是我相信专家的话:十几年前我们不是同样怀疑过幻灯片的使用效果吗?那不是也很快普及了吗?
还有一个更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我不得不说。以前我坚决不允许儿子上网,但是听了讲座后我知道了中国的孩子为啥没有后劲,原来他们上了大学后,被压制的网瘾一下子泛滥了,是之前被压制得结果。还有外国的孩子从小事手捧笔记本和家长一起网上学习的,而我们从不教给孩子网上学习的本领,只是一味地“谈网色变”,拼命给孩子抱补习班,浪费了钱,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打消得无影无踪,多么遗憾的做法呀。网上的资源全部浪费了。唉!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4月16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名师之路活动,活动中聆听了吴琳、薛法根、赵志祥等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 3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应该是诸向阳老师的微课教学。以前我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微课教学,也知道了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翻转课堂微课教学。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操作,看到本次活动的通知,我主动要求去西安学习,也是奔微课教学去的。经过本周末的学习,我终于亲眼看到了这种微课程教学,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就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研究、探讨,这种微课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在家里接收微课,一遍一遍地反复学习,有了课前的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教师更加深入的学习教材内容,课堂容量变得更大了,课堂教学当然高效了。
不仅如此,我还听专家介绍了微课的'由来,原来微课的前身是美国的慕课。许多人怀疑微课程不可能实现,但是我相信专家的话:十几年前我们不是同样怀疑过幻灯片的使用效果吗?那不是也很快普及了吗?
还有一个更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我不得不说。以前我坚决不允许儿子上网,但是听了讲座后我知道了中国的孩子为啥没有后劲,原来他们上了大学后,被压制的网瘾一下子泛滥了,是之前被压制得结果。还有外国的孩子从小事手捧笔记本和家长一起网上学习的,而我们从不教给孩子网上学习的本领,只是一味地“谈网色变”,拼命给孩子抱补习班,浪费了钱,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打消得无影无踪,多么遗憾的做法呀。网上的资源全部浪费了。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微课,教学改革中的新产物,以前我觉得微课由于时间太短学生学不了什么。通过这些天网上课程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这一课程的学习感触很深,通过多次的学习,使我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有了更多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经过几天的研修学习,看了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它可以分: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从教30多年来,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很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网络搜集材料,教学上运用的教育资源很狭窄,局限于课本。通过这次教师网络研修,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什么是微课程?什么是微视频?学会了在教学中怎样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等。
专家在《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讲座中首先讲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方面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讲解:
(一)、教学资源以书本为主,缺少多样化生活资源。学生接触到的是手中的课本,我们的课程是开放的,我们是传递正能量的,学生应该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应该了解到社会各层次的相关问题,更要关注多样化的生活资源,因为多样化的生活资源可给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有利于今后踏上社会,来适应变化的社会。
(二)、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缺少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落实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的行为当中,我们既然要关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就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如果不给学生相应的资源,那怎么能培养他们的能力。比方说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就得给学生提供社会上一些典型的案例,有些案例是鲜活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深层次。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少情景体验与探究。很多教师平时讲课大多都以完成任务,讲授为主。讲授的内容学生听过了,可是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可是如果学生伴随着情景的体验,加上社会实践,以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活动当中,他们获得的认知与我们讲过的是完全不同的层次。
(四)、教学过程空洞说理多,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以讲授为主,只能让学生口头会说,不能落实行动。
(五)、教学关注点以教为主,缺少对学生方式的指导。教师以教为主,教师关注如何去讲,如何去说道理,忽视学生不是容器。灌输式的教学,对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来讲没有落实品社课教人做人的目标。其次,专家又详细讲怎样运用微视频,微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通过这次网络学习,我要更加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按《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一名人民教师。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目前,微课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通过这次学习和体验,对微课有了一定的了解,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有很多重要意义: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微内容(microcontent)微课程中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二、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微课的 “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
(二)微课的 “微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
(三)微课的“微网络课程”认识阶段
三、微课的制作
(1)硬件准备 : 电脑 (内置摄像头和话筒笔记本电脑最好)、 摄像头、 话筒。
(2)软件准备 : 制作一个精美的PPT课件 ; 下载并安装一个录屏软件 (主要讲解 Camtasia Studio 6)。
2.打开Camtasia Studio 6软件开始准备录制。
第一步: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 在界面中找到 “录制屏幕” 按钮。 第二步: 点击 “录制屏幕” 按钮打开界面, 这个步骤中操作的要点是:
(1) 打开最小化在任务栏的PPT课件并播放, 在弹出的界面中用 “选择区” 去调整录屏大小刚好为PPT课件显示大小, 这样可以避免后期制作时再去调整屏幕大小。
(2)点击软件上的 “camera” 按钮使摄像头处于打开状态, 并调整屏幕中自己头像在画面的合适位置。
(3) 点击软件上的“Audio” 按钮 , 测试声音是否正常 , 并调整音量滑块条到95%左右最佳 , 目的是降低录音时产生较大的噪音 。
(4)以上调整好后, 点软件上 “REC” 开始录制按钮, 当出现倒数数字3、 2、 1后便可开始录制了。
实践经验: 录制过程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个合适的背景, 录音时尽量不要太靠近话筒, 这样可以避免噪音和扑话筒现象。 微课录制尽量一气合成, 但在录制过程如果出现错误, 需要重复一次出错的地方, 以便后期制作更好剪辑。
3.录制结束。
方法一是当微课讲解完毕后 , 快速按下快捷键 “F10” 结束, 在弹出的界面可以预览刚才录制好的'微课。 再点 “Save” 按键保存文件。
方法二是先关闭PPT课件,然后按下软件界面上的 “Stop” 按键结束, 再点 “Save” 按键保存文件。实践经验: 在这两种方法中, 前一种方法更优, 因为后一种方法把关闭PPT课件以及点 “Stop” 按键也被录制下来,这样在后期制作时要修剪, 对于老师来说在后期制作时更麻烦, 有时可能处理不好。
四、 微课的后期制作
1.导入文件: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 选择左边 “添加” 栏里面的 “导入媒体”, 导入刚保存好的微课视频文件, 这时导入的文件出现在 “剪辑箱” 里以图像的形式显示。
2.把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 : 选择 “剪辑箱” 里的图像文件, 然后点击鼠标右键, 在弹出的菜单条中选择 “添加到时间轴”,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以默认设置确定即可。 这时文件被添加到时间轴上分别显示为 “视频1” “变焦” “画中画”“画中画音频”。
3.调整视频大小: 这一步骤关键是调整 “变焦” 轴, 在“变焦” 轴有许多小点 , 将最前面的小点拖到到时间轴最前面双击, 这时界面左上角会出现 “变焦属性面板”, 只要拖动鼠标调整好视频显示的区域大小, 点完成即可。 后面的”变焦点” 用键盘上的 “” 删除即可, 这样后面的视频显示区域就和最前面的一样大小, 不会出现预演时显示的区域大小不同了。
4.画中画的调整: 双击画中画时间轴, 这时界面左上角会出现 “修改画中画” 面板, 可以调整画中画在视频1中的大小和位置。
5.视频前后需要剪辑则方法为 : 将时间轴上的滑块条拖动到相应位置, 然后点击界面上剪辑按钮, 这时视频将分为两段, 选中不需要的那段, 按键盘上的 “” 删除。
6.以上步骤都完成后, 在右边的 “预览” 面板中预览没问题后便可生成视频。
实践经验: 若生成的视频文件比上传网络的要求偏大时, 我们可以用格式工厂软件压缩处理。 上传到网上的封面图片可以先打开PPT课件封面, 然后用QQ截图或屏幕捕捉软件处理。
总之,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它是在 web 2.0 时代随着新技术(主要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等)和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的普及)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如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最近,学校组织大家进行了两次微课程的学习,《思维导图》和《读书策略》,通过学习,感觉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感觉用思维导图上数学课,耳目一新。它不仅能将各种零散的知识整理出对应的关键词,抓住重点,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清晰了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还能清晰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不需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记住一幅图画比记住一长段文字快得多!同时又开发了学生的空间智能。使学习充满趣味。
总体感觉:好玩、有用、又帮助理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对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和启迪。众所周知,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因自身一直从事数学教学,虽熟知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对其具体的方式方法的.指导,知道的就微乎其微了。通过短暂的微课程学习,使我知道了如大人给予有效的好书指导、并通过图书室、开展读书会、观赏原著电影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乘着区教育“三名”工程和骨干教师“121工程”建设东风,我们参加了区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我代表首届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感谢区教委、进修校及信息中心各位领导和老师,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个十分珍贵的学习机会,经过一年的培训,使各位学员理论及教学实践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培训期间,开展了各种培训形式,有聆听专家讲座、“三课”研究、论文案例交流及考察实践等形式,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聆听专家讲座,加强理论学习。
在区进修校组织下,聘请了市教科院綦春霞副院长作了《新课程该如何评价》的专题讲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意义,教师评价学生,要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进修校林绍龙校长作了《深化“三课”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专题讲座。另外听了进修校蒋元斌副校长关于《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师主体地位体现》的讲座;市教科院唐瑞志老师《网络教学的探索》专题讲座,让我更深层次认识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基本特点、主要差异及网络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等,为我们投入开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西南师范大学徐展博士给我们作了《把握学生心理,上好信息技术课》专题讲座,让我们了解了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及其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方向。下期还聘请了市教科院李晓平老师作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素养”谈》专题讲座、谢家湾小学卢秀校长《学校信息化建设》,区进修校苏晓容老师《美育专题讲座》,另外王开明老师作了《任务驱动与探究性学习》、《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在听专题讲座理论学习基础上,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校园网站规划设计,如何架构空中课堂的思想,从理论到实际,深入剖析了空中教研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理论学习,为我们投入新课程改革及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让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专家引领,了解了最前沿课改信息,让我们学习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及课堂驾驭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信等等方法。通过培训,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志愿,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下,针对教学实际,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如以学生为主,开展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情把握与教学内容方法、课堂调动学生的技巧等,这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提供了教学中的小技巧,让我们与新课程靠得更近。全体学员还开展三课系列活动:首先进行集体备课,先由每位成员自己先写出教学设计,再由学员分小组开展了研究备课活动,在引基础上各小组先一名学员代表小组说课、上课,全体学员共同参与听课。在评课这一环节里,先是执教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参与听课教师分别发言评课。通过这系列扎扎实实的活动,让我们更加清晰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坚持以课改理论引领,针对教学实际写出案例及经验论文交流活动,各个类型各个年段的优秀教学示例都使得每位学员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每位学员都有很大的进步,在班主任老师的策划下,小学班全体学员共同制作完成了班级网页,使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给每位学员提供了继续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培训工作得以延续。(展示部分页面)
三、继续加强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实际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但提高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进区教委“三名”工程建设,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学校和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努力!
借此,我代表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班全体学员,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各位同仁再次表示感谢!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今天,我们研究生团队跟黎老师一起去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参加“闵行区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展评”活动。依我的理解,微课程就是用几分钟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给讲清楚。黎老师说,不论是用ppt,手写板,微视频,还是用微音频,这些都只是一个技术载体,真正重要的还是老师自己的教授技巧,专业素养!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就喜欢录制视频的讲师声音洪亮,语言干脆幽默,逻辑清晰,讲授时能做很好的引导和提示。
在展示一等奖的作品时,数学《年月日》这个微课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在版面设计中加入一个黑板,这样能对视频里的教学点做个很好的提示。而且她整体的风格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在做微课程时也要认真考虑孩子在特定阶段的需求。还有一个“闵行中学的可汗学院”的录课宝系统,让我很是惊讶,还在培训阶段,他们俨然超越别人走在教育的`前列了!
黎老师针对各个学校提交的微课程作品,给了有关微课程制作的15条建议:
1: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3: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
5:有提示性的信息
6: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
7:有恰当的提问
8:结束时,有一个总结
9: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
10:让孩子养成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看视频的习惯
11: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与相关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
12:开始一门课程时,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13:让学生了解主讲老师的信息,激起对老师的好感
14: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策略
15: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
由于我前两天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对这几个观点很是认同。我这还不能算是微课程,因为少了很多元素,只是录制了几个简短的教学视频。我在录制这个微视频时,就会考虑到是给5年级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时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操作上减慢速度,做个清晰的步骤引导,在最后设置一个简单恰当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录制微视频时,我一直在操作,却没有留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没有做导学单,引导孩子们学习等等。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微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路还很长,我们一起慢慢探索。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感觉自己真的out了,尤其是听了黎加厚教授的报告后,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这次全区的教师会上,非常有幸能聆听到黎教授的报告,这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黎教授报告中讲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中进行,而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则在教室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环境颠倒过来,学习的有效性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颠倒的课堂结构、微课程的制作、美国可汗学院黎教授将理念、技术、资料全方位的向老师们展开,几个小时的讲座不经意间在笑声、掌声中结束了。
带着这一天的收获与激动,利用晚上的时间也制作了一个微课程,并带着这个作业参加了周一的实践活动。这一天的活动更是精彩,黎教授用活动来激发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带着全场的教师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舞蹈。欢笑声席卷了整个会场,每个教师都感觉做了一次心灵按摩,彼此的距离一下拉近了。在交流展示微课程的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黎教授重点给老师们阐述了设计微课程的十六条建议,以及实践中老师们必须注意的事项。专业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迪,会场上新的想法、好的点子层出不穷,思想的交流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们在享受着微课程带来的变化。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会将所学的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自己能够进步一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目前,微课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通过这次学习和体验,对微课有了一定的了解,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有很多重要意义: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微内容(microcontent)微课程中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二、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微课的 “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
(二)微课的 “微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
(三)微课的“微网络课程”认识阶段
三、微课的制作
(1)硬件准备 : 电脑 (内置摄像头和话筒笔记本电脑最好)、 摄像头、 话筒。
(2)软件准备 : 制作一个精美的PPT课件 ; 下载并安装一个录屏软件 (主要讲解 Camtasia Studio 6)。
2.打开Camtasia Studio 6软件开始准备录制。
第一步: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 在界面中找到 “录制屏幕” 按钮。 第二步: 点击 “录制屏幕” 按钮打开界面, 这个步骤中操作的要点是:
(1) 打开最小化在任务栏的PPT课件并播放, 在弹出的界面中用 “选择区” 去调整录屏大小刚好为PPT课件显示大小, 这样可以避免后期制作时再去调整屏幕大小。
(2)点击软件上的 “camera” 按钮使摄像头处于打开状态, 并调整屏幕中自己头像在画面的合适位置。
(3) 点击软件上的“Audio” 按钮 , 测试声音是否正常 , 并调整音量滑块条到95%左右最佳 , 目的是降低录音时产生较大的噪音 。
(4)以上调整好后, 点软件上 “REC” 开始录制按钮, 当出现倒数数字3、 2、 1后便可开始录制了。
实践经验: 录制过程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个合适的背景, 录音时尽量不要太靠近话筒, 这样可以避免噪音和扑话筒现象。 微课录制尽量一气合成, 但在录制过程如果出现错误, 需要重复一次出错的地方, 以便后期制作更好剪辑。
3.录制结束。
方法一是当微课讲解完毕后 , 快速按下快捷键 “F10” 结束, 在弹出的界面可以预览刚才录制好的微课。 再点 “Save” 按键保存文件。
方法二是先关闭PPT课件,然后按下软件界面上的 “Stop” 按键结束, 再点 “Save” 按键保存文件。实践经验: 在这两种方法中, 前一种方法更优, 因为后一种方法把关闭PPT课件以及点 “Stop” 按键也被录制下来,这样在后期制作时要修剪, 对于老师来说在后期制作时更麻烦, 有时可能处理不好。
四、 微课的后期制作
1.导入文件: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 选择左边 “添加” 栏里面的 “导入媒体”, 导入刚保存好的微课视频文件, 这时导入的文件出现在 “剪辑箱” 里以图像的形式显示。
2.把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 : 选择 “剪辑箱” 里的图像文件, 然后点击鼠标右键, 在弹出的菜单条中选择 “添加到时间轴”,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以默认设置确定即可。 这时文件被添加到时间轴上分别显示为 “视频1” “变焦” “画中画”“画中画音频”。
3.调整视频大小: 这一步骤关键是调整 “变焦” 轴, 在“变焦” 轴有许多小点 , 将最前面的小点拖到到时间轴最前面双击, 这时界面左上角会出现 “变焦属性面板”, 只要拖动鼠标调整好视频显示的区域大小, 点完成即可。 后面的”变焦点” 用键盘上的 “” 删除即可, 这样后面的视频显示区域就和最前面的'一样大小, 不会出现预演时显示的区域大小不同了。
4.画中画的调整: 双击画中画时间轴, 这时界面左上角会出现 “修改画中画” 面板, 可以调整画中画在视频1中的大小和位置。
5.视频前后需要剪辑则方法为 : 将时间轴上的滑块条拖动到相应位置, 然后点击界面上剪辑按钮, 这时视频将分为两段, 选中不需要的那段, 按键盘上的 “” 删除。
6.以上步骤都完成后, 在右边的 “预览” 面板中预览没问题后便可生成视频。
实践经验: 若生成的视频文件比上传网络的要求偏大时, 我们可以用格式工厂软件压缩处理。 上传到网上的封面图片可以先打开PPT课件封面, 然后用QQ截图或屏幕捕捉软件处理。
总之,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它是在 web 2.0 时代随着新技术(主要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等)和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的普及)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如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4月16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名师之路活动,活动中聆听了吴琳、薛法根、赵志祥等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应该是诸向阳老师的微课教学。以前我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微课教学,也知道了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翻转课堂微课教学。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操作,看到本次活动的`通知,我主动要求去西安学习,也是奔微课教学去的。经过本周末的学习,我终于亲眼看到了这种微课程教学,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就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研究、探讨,这种微课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在家里接收微课,一遍一遍地反复学习,有了课前的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教师更加深入的学习教材内容,课堂容量变得更大了,课堂教学当然高效了。 不仅如此,我还听专家介绍了微课的由来,原来微课的前身是美国的慕课。许多人怀疑微课程不可能实现,但是我相信专家的话:十几年前我们不是同样怀疑过幻灯片的使用效果吗?那不是也很快普及了吗?
还有一个更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我不得不说。以前我坚决不允许儿子上网,但是听了讲座后我知道了中国的孩子为啥没有后劲,原来他们上了大学后,被压制的网瘾一下子泛滥了,是之前被压制得结果。还有外国的孩子从小事手捧笔记本和家长一起网上学习的,而我们从不教给孩子网上学习的本领,只是一味地“谈网色变”,拼命给孩子抱补习班,浪费了钱,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打消得无影无踪,多么遗憾的做法呀。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乘着区教育“三名”工程和骨干教师“121工程”建设东风,我们参加了区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我代表首届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感谢区教委、进修校及信息中心各位领导和老师,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个十分珍贵的学习机会,经过一年的培训,使各位学员理论及教学实践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培训期间,开展了各种培训形式,有聆听专家讲座、“三课”研究、论文案例交流及考察实践等形式,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聆听专家讲座,加强理论学习。
在区进修校组织下,聘请了市教科院綦春霞副院长作了《新课程该如何评价》的专题讲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意义,教师评价学生,要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进修校林绍龙校长作了《深化“三课”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专题讲座。另外听了进修校蒋元斌副校长关于《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师主体地位体现》的讲座;市教科院唐瑞志老师《网络教学的探索》专题讲座,让我更深层次认识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基本特点、主要差异及网络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等,为我们投入开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西南师范大学徐展博士给我们作了《把握学生心理,上好信息技术课》专题讲座,让我们了解了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及其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方向。下期还聘请了市教科院李晓平老师作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素养”谈》专题讲座、谢家湾小学卢秀校长《学校信息化建设》,区进修校苏晓容老师《美育专题讲座》,另外王开明老师作了《任务驱动与探究性学习》、《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在听专题讲座理论学习基础上,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校园网站规划设计,如何架构空中课堂的思想,从理论到实际,深入剖析了空中教研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理论学习,为我们投入新课程改革及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让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专家引领,了解了最前沿课改信息,让我们学习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及课堂驾驭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信等等方法。通过培训,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志愿,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下,针对教学实际,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如以学生为主,开展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情把握与教学内容方法、课堂调动学生的技巧等,这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提供了教学中的小技巧,让我们与新课程靠得更近。全体学员还开展三课系列活动:首先进行集体备课,先由每位成员自己先写出教学设计,再由学员分小组开展了研究备课活动,在引基础上各小组先一名学员代表小组说课、上课,全体学员共同参与听课。在评课这一环节里,先是执教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参与听课教师分别发言评课。通过这系列扎扎实实的活动,让我们更加清晰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坚持以课改理论引领,针对教学实际写出案例及经验论文交流活动,各个类型各个年段的优秀教学示例都使得每位学员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每位学员都有很大的进步,在班主任老师的策划下,小学班全体学员共同制作完成了班级网页,使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给每位学员提供了继续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培训工作得以延续。(展示部分页面)
三、继续加强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实际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但提高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进区教委“三名”工程建设,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学校和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努力!
借此,我代表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班全体学员,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各位同仁再次表示感谢!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5
乘着区教育“三名”工程和骨干教师“121工程”建设东风,我们参加了区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我代表首届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感谢区教委、进修校及信息中心各位领导和老师,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个十分珍贵的学习机会,经过一年的培训,使各位学员理论及教学实践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培训期间,开展了各种培训形式,有聆听专家讲座、“三课”研究、论文案例交流及考察实践等形式,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聆听专家讲座,加强理论学习。
在区进修校组织下,聘请了市教科院綦春霞副院长作了《新课程该如何评价》的专题讲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意义,教师评价学生,要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进修校林绍龙校长作了《深化“三课”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专题讲座。另外听了进修校蒋元斌副校长关于《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师主体地位体现》的讲座;市教科院唐瑞志老师《网络教学的探索》专题讲座,让我更深层次认识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基本特点、主要差异及网络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等,为我们投入开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西南师范大学徐展博士给我们作了《把握学生心理,上好信息技术课》专题讲座,让我们了解了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及其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方向。下期还聘请了市教科院李晓平老师作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素养”谈》专题讲座、谢家湾小学卢秀校长《学校信息化建设》,区进修校苏晓容老师《美育专题讲座》,另外王开明老师作了《任务驱动与探究性学习》、《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在听专题讲座理论学习基础上,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校园网站规划设计,如何架构空中课堂的思想,从理论到实际,深入剖析了空中教研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理论学习,为我们投入新课程改革及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让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专家引领,了解了最前沿课改信息,让我们学习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及课堂驾驭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信等等方法。通过培训,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志愿,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下,针对教学实际,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如以学生为主,开展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情把握与教学内容方法、课堂调动学生的技巧等,这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提供了教学中的小技巧,让我们与新课程靠得更近。全体学员还开展三课系列活动:首先进行集体备课,先由每位成员自己先写出教学设计,再由学员分小组开展了研究备课活动,在引基础上各小组先一名学员代表小组说课、上课,全体学员共同参与听课。在评课这一环节里,先是执教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参与听课教师分别发言评课。通过这系列扎扎实实的活动,让我们更加清晰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坚持以课改理论引领,针对教学实际写出案例及经验论文交流活动,各个类型各个年段的优秀教学示例都使得每位学员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每位学员都有很大的进步,在班主任老师的策划下,小学班全体学员共同制作完成了班级网页,使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给每位学员提供了继续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培训工作得以延续。(展示部分页面)
三、继续加强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实际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但提高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进区教委“三名”工程建设,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学校和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努力!
借此,我代表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班全体学员,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各位同仁再次表示感谢!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6
微课,在百度搜索中得到的解释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服务。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学习,我个人认为: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传授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所谓的高级思维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有价值的。
翻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的精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但它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
「翻转课堂」模式的科学之处,在于打破了教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积习。通常,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的阶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即知识内化的过程。
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透过在课堂上发问题与小组互动,启动学生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他们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传统上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传授。
但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了,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
课堂上,同伴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1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被放在教室外,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碰到疑难时,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推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主办者必须要先对相关的老师、学生、家长说明原因,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
虽然只有一节课的培训时间,有启发也有思考,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目标的设定、学生情况的了解、策略的选择比技术的使用更重要,技术使用得再好,把握不住教学的本质的话,那也只是个花架子,只能去哄哄外行人,对学生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技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至于选择哪种技术合适,我个人觉得不用太多,要操作方便、省时,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7
近日,受学校的委派,我们一行五人,前往苏州参加第五期全国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反转课堂教学实践高级研修班。现将如下心得与大家共分享。"翻转课堂"——这种能够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呈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既定的思维方势。"翻转课堂"是什么,如何"翻转",通过这次的学习,经过一番搜索查阅,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定义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相关的测试并提出问题。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协作、完成作业及个性化指导,学生形成新知结构的一种教学形态。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但"翻转课堂"却几乎把传统教学翻转了过来,构建了学生晚上在家依据教师制作的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并完成几个有针对性的测试;上课时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要求。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或者叫反转。既改变了学习的顺序,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实现学习的可复制性。老师不在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成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教练。
二、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通过聆听学习胡教授的讲座,开始录制微课之前得做好以下几点:
1、绘制知识地图。对即将进行翻转课堂制作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2、列出知识清单。对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3、制定设计方案。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来制定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分配视频时间等等。个人认为微课中应只讲重点、不讲难点,将难点留到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探讨,更能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确定录制形式。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5、组织课堂活动。课程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建内容,通过探究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
三、"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翻转课堂以"学习情况研究、学习资源前置、有针对性的学困生辅导以及总结性提升"作为课堂推进的模式,为我们重构了教学的基本流程,他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变,既让我们疑惑顿生,也让我们眼界大开。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精心安排教学环境和妥善安排教学环节,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育在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人性化。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不是推翻原有的理论,而是重在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观。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教师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有针对的进行问题或学困生辅导。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有助于学习者的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4学习后,对自己的几点反思
一是把导学案落实到位,每个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完成导学案的练习题,培养整体班级学生自学的能力;二是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可以让部分学生通过不断的自学,一直往前赶超,然后通过课堂的讲解不断自我完善。三是带动后进生。每周抓一两个学科的最差生,通过课堂一些基础题的不断点名,并给以一定的奖惩措施,使这部分学生也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
通过此次讲座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一些传统式教育形式正在逐渐地被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所取代,翻转课堂就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实践形式。当然,要把他很快转化为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行为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翻转课堂"。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8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上周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我们的教学一直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之后出现了在线教学,但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在线学习会比面对面教学更有效,怎样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呢?那就将这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学习模式。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上新课,家里做作业,所有内容齐步走,只照顾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课后遇到问题怎么办呢?没办法解决就会到课外辅导班。而现在所推行的翻转课堂则是在家里看视频上新课,到学校来做作业参加讨论,家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回到课堂老师可以对有疑惑的同学进行个别讲解,也可对某知识点重点讲解。由此在课堂中可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回到家中再次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以后当我们学会了微课并能很好制作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为微课而微课呢?会不会用微课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呢?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用焦建利教授的话来说:“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借助了网络,借助了微课。通过这一载体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钻研,让微课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9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感觉自己真的out了,尤其是听了黎加厚教授的报告后,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这次全区的教师会上,非常有幸能聆听到黎教授的报告,这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黎教授报告中讲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中进行,而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则在教室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环境颠倒过来,学习的有效性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颠倒的课堂结构、微课程的制作、美国可汗学院黎教授将理念、技术、资料全方位的向老师们展开,几个小时的讲座不经意间在笑声、掌声中结束了。
带着这一天的收获与激动,利用晚上的时间也制作了一个微课程,并带着这个作业参加了周一的实践活动。这一天的活动更是精彩,黎教授用活动来激发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带着全场的教师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舞蹈。欢笑声席卷了整个会场,每个教师都感觉做了一次心灵按摩,彼此的距离一下拉近了。在交流展示微课程的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黎教授重点给老师们阐述了设计微课程的十六条建议,以及实践中老师们必须注意的事项。专业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迪,会场上新的想法、好的点子层出不穷,思想的交流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们在享受着微课程带来的变化。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会将所学的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自己能够进步一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0
微课,在百度搜索中得到的解释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服务。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学习,我个人认为: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传授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所谓的高级思维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有价值的。
翻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的精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但它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
「翻转课堂」模式的科学之处,在于打破了教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积习。通常,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的阶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即知识内化的过程。
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透过在课堂上发问题与小组互动,启动学生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他们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传统上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传授。
但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了,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
课堂上,同伴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1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被放在教室外,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碰到疑难时,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推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主办者必须要先对相关的老师、学生、家长说明原因,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
虽然只有一节课的培训时间,有启发也有思考,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目标的设定、学生情况的了解、策略的选择比技术的使用更重要,技术使用得再好,把握不住教学的本质的话,那也只是个花架子,只能去哄哄外行人,对学生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技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至于选择哪种技术合适,我个人觉得不用太多,要操作方便、省时,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1
在没有继续教育之前,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微课是陌生的,更没有运用过,而通过这次远程教育的培训,我学习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虽然有的课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不熟悉,就一遍一遍地再听,最终还是弄明白了,特别这些微课的学习,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了解微课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指的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要过多过杂。
这对于我们经常在一线的老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平时一节课都是四十钟,而且内容也很多,只需要把重点的讲清楚就行了,没有设计过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而微课程恰恰把课本中的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做出来,让学生进行重点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质量。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且创意丰富,让人看一遍就能记忆深刻,这对于小学生注意力短,上课爱分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二:熟悉微课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微课程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做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具有“短、小、精“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花最小的时间学到相关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微课程学习,让学生有效增加学习的机会,满足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它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连续统一,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方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个性需要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自主方式。
三:尝试微课
经过多次地看视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哪怕是失败的,那样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的尝试提供一些经验。
我首先1、规划微课内容:a、分析学生、教材、重难点和易错点。b、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和视觉效果。c、制作微课、后期加工、字幕、版权。d、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
e、评价教学效果
2、制作微课:a、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b、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c、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d、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制作是我这次行动的难点,因为以前大多只是简单的PPT课件,而这次制作过程中,如:标注关键字,用图形符号……都不怎么会,所以仅仅是一个制作就费大劲,然后时间也不是很准确,把握也不好。
虽然这次尝试并不理想,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学习了新的知识,接受了新的能力,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一遍一遍地努力,也会做得更好,因为微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而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广泛,思维更开拓,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感受到了微课程的精彩,看到了微课程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学习新的科学技术,让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2
今天,我们研究生团队跟黎老师一起去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参加“闵行区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展评”活动。依我的理解,微课程就是用几分钟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给讲清楚。黎老师说,不论是用ppt,手写板,微视频,还是用微音频,这些都只是一个技术载体,真正重要的还是老师自己的教授技巧,专业素养!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就喜欢录制视频的讲师声音洪亮,语言干脆幽默,逻辑清晰,讲授时能做很好的引导和提示。
在展示一等奖的作品时,数学《年月日》这个微课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在版面设计中加入一个黑板,这样能对视频里的教学点做个很好的提示。而且她整体的风格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在做微课程时也要认真考虑孩子在特定阶段的需求。还有一个“闵行中学的可汗学院”的录课宝系统,让我很是惊讶,还在培训阶段,他们俨然超越别人走在教育的前列了!
黎老师针对各个学校提交的微课程作品,给了有关微课程制作的15条建议、
1、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3、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
5、有提示性的信息
6、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
7、有恰当的提问
8、结束时,有一个总结
9、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
10、让孩子养成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看视频的习惯
11、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与相关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
12、开始一门课程时,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13、让学生了解主讲老师的信息,激起对老师的好感
14、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策略
15、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
由于我前两天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对这几个观点很是认同。我这还不能算是微课程,因为少了很多元素,只是录制了几个简短的教学视频。我在录制这个微视频时,就会考虑到是给5年级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时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操作上减慢速度,做个清晰的步骤引导,在最后设置一个简单恰当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录制微视频时,我一直在操作,却没有留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没有做导学单,引导孩子们学习等等。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微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路还很长,我们一起慢慢探索。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3
4月16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名师之路活动,活动中聆听了吴琳、薛法根、赵志祥等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
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应该是诸向阳老师的微课教学。以前我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微课教学,也知道了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翻转课堂微课教学。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操作,看到本次活动的通知,我主动要求去西安学习,也是奔微课教学去的。经过本周末的学习,我终于亲眼看到了这种微课程教学,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就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研究、探讨,这种微课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在家里接收微课,一遍一遍地反复学习,有了课前的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教师更加深入的学习教材内容,课堂容量变得更大了,课堂教学当然高效了。
不仅如此,我还听专家介绍了微课的由来,原来微课的前身是美国的.慕课。许多人怀疑微课程不可能实现,但是我相信专家的话:十几年前我们不是同样怀疑过幻灯片的使用效果吗?那不是也很快普及了吗?
还有一个更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我不得不说。以前我坚决不允许儿子上网,但是听了讲座后我知道了中国的孩子为啥没有后劲,原来他们上了大学后,被压制的网瘾一下子泛滥了,是之前被压制得结果。还有外国的孩子从小事手捧笔记本和家长一起网上学习的,而我们从不教给孩子网上学习的本领,只是一味地“谈网色变”,拼命给孩子抱补习班,浪费了钱,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打消得无影无踪,多么遗憾的做法呀。网上的资源全部浪费了。唉!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4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5
在没有继续教育之前,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微课是陌生的,更没有运用过,而通过这次远程教育的培训,我学习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虽然有的课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不熟悉,就一遍一遍地再听,最终还是弄明白了,特别这些微课的学习,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了解微课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指的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要过多过杂。
这对于我们经常在一线的老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平时一节课都是四十钟,而且内容也很多,只需要把重点的讲清楚就行了,没有设计过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而微课程恰恰把课本中的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做出来,让学生进行重点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质量。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且创意丰富,让人看一遍就能记忆深刻,这对于小学生注意力短,上课爱分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二:熟悉微课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微课程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做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具有“短、小、精“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花最小的时间学到相关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微课程学习,让学生有效增加学习的机会,满足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它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连续统一,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方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个性需要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自主方式。
三:尝试微课
经过多次地看视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哪怕是失败的,那样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的尝试提供一些经验。
我首先
1、规划微课内容:
a、分析学生、教材、重难点和易错点。
b、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和视觉效果。
c、制作微课、后期加工、字幕、版权。
d、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
e、评价教学效果
2、制作微课:
a、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
b、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c、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d、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制作是我这次行动的难点,因为以前大多只是简单的PPT课件,而这次制作过程中,如:标注关键字,用图形符号……都不怎么会,所以仅仅是一个制作就费大劲,然后时间也不是很准确,把握也不好。
虽然这次尝试并不理想,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学习了新的知识,接受了新的能力,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一遍一遍地努力,也会做得更好,因为微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而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广泛,思维更开拓,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感受到了微课程的精彩,看到了微课程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学习新的科学技术,让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6
微课,教学改革中的新产物,以前我觉得微课由于时间太短学生学不了什么。通过这些天网上课程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这一课程的学习感触很深,通过多次的学习,使我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有了更多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经过几天的研修学习,看了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它可以分: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7
微课,在百度搜索中得到的解释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服务。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学习,我个人认为: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传授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所谓的高级思维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有价值的。
翻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的精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但它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
「翻转课堂」模式的科学之处,在于打破了教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积习。通常,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的阶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即知识内化的过程。
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透过在课堂上发问题与小组互动,启动学生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他们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传统上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传授。
但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了,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
课堂上,同伴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1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被放在教室外,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碰到疑难时,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推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主办者必须要先对相关的老师、学生、家长说明原因,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
虽然只有一节课的培训时间,有启发也有思考,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目标的设定、学生情况的了解、策略的选择比技术的使用更重要,技术使用得再好,把握不住教学的本质的话,那也只是个花架子,只能去哄哄外行人,对学生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技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至于选择哪种技术合适,我个人觉得不用太多,要操作方便、省时,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8
暑假里,读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一书,我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适合现在教学的新教学法。我真切地感受“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个个新的理念清晰地冲击着我的视野,微课程研究真的是一种学习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翻转课堂我理解的是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通过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与小组同学互动,启动孩子们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孩子们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以往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 “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堂上;但往往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以前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来应用于师生互动、孩子们互动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的传授了。不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尤其是不擅长问题引导。老师常常习惯主宰课堂,好像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似的,教师往往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去取代生生互动,使协作探究流于形式。当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往往不去引导学生“质疑-阐释”,而是忙于指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
书中有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这次的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更便捷和容易,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吸收内化”,也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里。课堂上,孩子们之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一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放在教室外,那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容易因没有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
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孩子们在家里借助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成了孩子们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地方。以往传统的课堂,孩子们先在课上学习知识,再在课下巩固、消化知识。由于有的学生课下偷懒,没能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导致了困惑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成为了学困生。而翻转课堂的好处就在于教师利用微视频来传授知识,帮助孩子们学习。
微视频可以随时暂停、倒退、重复、快进,适合孩子们个性化学习。以前,我们认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翻转课堂则打破了这种说法。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要在孩子们学习之前完成。老师要做出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孩子们学习的微视频。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
微课程教学法就是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课上将不能演教案,而应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指导者。课堂上,除了课前检测外,教师还应设计进阶作业,让学生思考,协作探究,进行展示质疑,还要进行相应的评价。而这种课堂模式也是自课程改革以来,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9
从教30多年来,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很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网络搜集材料,教学上运用的教育资源很狭窄,局限于课本。通过这次教师网络研修,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什么是微课程?什么是微视频?学会了在教学中怎样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等。
专家在《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讲座中首先讲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方面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讲解:
(一)、教学资源以书本为主,缺少多样化生活资源。学生接触到的是手中的课本,我们的课程是开放的,我们是传递正能量的,学生应该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应该了解到社会各层次的相关问题,更要关注多样化的生活资源,因为多样化的生活资源可给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有利于今后踏上社会,来适应变化的社会。
(二)、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缺少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落实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的行为当中,我们既然要关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就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如果不给学生相应的资源,那怎么能培养他们的能力。比方说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就得给学生提供社会上一些典型的案例,有些案例是鲜活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深层次。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少情景体验与探究。很多教师平时讲课大多都以完成任务,讲授为主。讲授的内容学生听过了,可是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可是如果学生伴随着情景的体验,加上社会实践,以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活动当中,他们获得的认知与我们讲过的是完全不同的层次。
(四)、教学过程空洞说理多,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以讲授为主,只能让学生口头会说,不能落实行动。
(五)、教学关注点以教为主,缺少对学生方式的指导。教师以教为主,教师关注如何去讲,如何去说道理,忽视学生不是容器。灌输式的教学,对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来讲没有落实品社课教人做人的目标。其次,专家又详细讲怎样运用微视频,微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通过这次网络学习,我要更加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按《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一名人民教师。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0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感觉自己真的out了,尤其是听了黎加厚教授的报告后,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这次全区的教师会上,非常有幸能聆听到黎教授的报告,这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黎教授报告中讲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中进行,而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则在教室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环境颠倒过来,学习的有效性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颠倒的课堂结构、微课程的制作、美国可汗学院黎教授将理念、技术、资料全方位的向老师们展开,几个小时的讲座不经意间在笑声、掌声中结束了。
带着这一天的收获与激动,利用晚上的时间也制作了一个微课程,并带着这个作业参加了周一的实践活动。这一天的活动更是精彩,黎教授用活动来激发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带着全场的教师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舞蹈。欢笑声席卷了整个会场,每个教师都感觉做了一次心灵按摩,彼此的距离一下拉近了。在交流展示微课程的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黎教授重点给老师们阐述了设计微课程的十六条建议,以及实践中老师们必须注意的事项。专业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迪,会场上新的想法、好的点子层出不穷,思想的交流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们在享受着微课程带来的变化。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会将所学的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自己能够进步一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1
微课,教学改革中的新产物,以前我觉得微课由于时间太短学生学不了什么。通过这些天网上课程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这一课程的学习感触很深,通过多次的学习,使我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有了更多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经过几天的研修学习,看了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它可以分: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2
首先由焦建利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微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他说到:这是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这让我明白:今天,我们任何人,只要愿意,我们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接着由胡铁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发展趋势,当天下午我们还去了天容中学听了一节微课讲授课,课后,我市教师和做课老师针对“该如何上好微课”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我们具体学习了如何制作微课。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一、我知道了,其实微课是指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这种视频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长度短,主题小,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二、微课虽然是一个短小的视频,但它也具有环节上的完整性。微课虽展现的是某个教学重难点的知识,但就这个知识点而言,它也有导入、过程和小结。因此,我们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三、在学习制作微课时,我也有一些小收获。如: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录屏软件来录制微课,也可以使用手机或者摄像机。其实手机和摄像机是最容易操作的,如:平时听数学老师说,数学中的除法那一部分知识特别难,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有限,老师兼顾不到每一位学生,也许某个孩子理解能力弱,没跟上老师的思路,这一部分就落下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采用手机或者摄像机,准备好纸笔,这个时候老师就只需在纸上进行解题,解一道题最多也就用3、4分钟,既简单又清楚,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去看解题步骤。
四、之前总觉得微课在我们这个技术相对落后、孩子自学能力较弱的环境下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但在天荣中学听完方莹老师的课后我有了一点点转变,当时我们心里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疑惑――孩子课堂上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都不认真学习,在家有可能一遍一遍,翻过来翻过去的看视频学习吗?在与王莹老师的交流中,一位老师问出了大家的心声。而方莹老师平时也是把视频做好后,让孩子利用微机课或者是自习课去观看,这样大部分人都在学习,避免孩子偷懒的情况。所以,对于我们小学而言,小学生的自制力和学习主动性本来就弱,这种“家校翻”根本就不适合,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微机课和自习课让孩子去观看微课。
其实微课的制作相对来说较容易,但是如何设计导学案,在教学内容的哪一环节设计微课,用怎样的方式设计孩子们容易理解才是最难的,也是我学习之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不断去尝试、争取能让微课伴着孩子们一起进步。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3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微课堂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程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未可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地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4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5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6
乘着区教育“三名”工程和骨干教师“121工程”建设东风,我们参加了区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我代表首届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感谢区教委、进修校及信息中心各位领导和老师,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个十分珍贵的学习机会,经过一年的培训,使各位学员理论及教学实践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培训期间,开展了各种培训形式,有聆听专家讲座、“三课”研究、论文案例交流及考察实践等形式,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聆听专家讲座,加强理论学习。
在区进修校组织下,聘请了市教科院綦春霞副院长作了《新课程该如何评价》的专题讲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意义,教师评价学生,要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进修校林绍龙校长作了《深化“三课”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专题讲座。另外听了进修校蒋元斌副校长关于《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师主体地位体现》的讲座;市教科院唐瑞志老师《网络教学的探索》专题讲座,让我更深层次认识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基本特点、主要差异及网络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等,为我们投入开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西南师范大学徐展博士给我们作了《把握学生心理,上好信息技术课》专题讲座,让我们了解了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及其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方向。下期还聘请了市教科院李晓平老师作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素养”谈》专题讲座、谢家湾小学卢秀校长《学校信息化建设》,区进修校苏晓容老师《美育专题讲座》,另外王开明老师作了《任务驱动与探究性学习》、《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在听专题讲座理论学习基础上,王老师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校园网站规划设计,如何架构空中课堂的思想,从理论到实际,深入剖析了空中教研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理论学习,为我们投入新课程改革及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让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专家引领,了解了最前沿课改信息,让我们学习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及课堂驾驭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信等等方法。通过培训,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志愿,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下,针对教学实际,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如以学生为主,开展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情把握与教学内容方法、课堂调动学生的技巧等,这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提供了教学中的小技巧,让我们与新课程靠得更近。全体学员还开展三课系列活动、首先进行集体备课,先由每位成员自己先写出教学设计,再由学员分小组开展了研究备课活动,在引基础上各小组先一名学员代表小组说课、上课,全体学员共同参与听课。在评课这一环节里,先是执教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参与听课教师分别发言评课。通过这系列扎扎实实的活动,让我们更加清晰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坚持以课改理论引领,针对教学实际写出案例及经验论文交流活动,各个类型各个年段的优秀教学示例都使得每位学员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每位学员都有很大的进步,在班主任老师的策划下,小学班全体学员共同制作完成了班级网页,使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给每位学员提供了继续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培训工作得以延续。(展示部分页面)
三、继续加强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实际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但提高了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进区教委“三名”工程建设,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学校和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努力!
借此,我代表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班全体学员,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各位同仁再次表示感谢!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7
从教30多年来,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很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网络搜集材料,教学上运用的教育资源很狭窄,局限于课本。通过这次教师网络研修,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什么是微课程?什么是微视频?学会了在教学中怎样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等。
专家在《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讲座中首先讲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方面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讲解:
(一)、教学资源以书本为主,缺少多样化生活资源。学生接触到的是手中的课本,我们的课程是开放的,我们是传递正能量的,学生应该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应该了解到社会各层次的相关问题,更要关注多样化的生活资源,因为多样化的生活资源可给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有利于今后踏上社会,来适应变化的社会。
(二)、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缺少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落实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的行为当中,我们既然要关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就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如果不给学生相应的资源,那怎么能培养他们的能力。比方说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就得给学生提供社会上一些典型的案例,有些案例是鲜活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深层次。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少情景体验与探究。很多教师平时讲课大多都以完成任务,讲授为主。讲授的内容学生听过了,可是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可是如果学生伴随着情景的体验,加上社会实践,以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活动当中,他们获得的认知与我们讲过的`是完全不同的层次。
(四)、教学过程空洞说理多,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以讲授为主,只能让学生口头会说,不能落实行动。
(五)、教学关注点以教为主,缺少对学生方式的指导。教师以教为主,教师关注如何去讲,如何去说道理,忽视学生不是容器。灌输式的教学,对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来讲没有落实品社课教人做人的目标。其次,专家又详细讲怎样运用微视频,微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通过这次网络学习,我要更加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按《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一名人民教师。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8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微课堂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程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未可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地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9
在没有继续教育之前,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微课是陌生的,更没有运用过,而通过这次远程教育的培训,我学习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虽然有的课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不熟悉,就一遍一遍地再听,最终还是弄明白了,特别这些微课的学习,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了解微课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指的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要过多过杂。
这对于我们经常在一线的老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平时一节课都是四十钟,而且内容也很多,只需要把重点的讲清楚就行了,没有设计过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而微课程恰恰把课本中的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做出来,让学生进行重点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质量。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且创意丰富,让人看一遍就能记忆深刻,这对于小学生注意力短,上课爱分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二:熟悉微课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微课程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做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具有“短、小、精“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花最小的时间学到相关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微课程学习,让学生有效增加学习的机会,满足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它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连续统一,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方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个性需要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自主方式。
三:尝试微课
经过多次地看视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哪怕是失败的,那样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的尝试提供一些经验。
我首先1、规划微课内容:a、分析学生、教材、重难点和易错点。b、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和视觉效果。c、制作微课、后期加工、字幕、版权。d、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
e、评价教学效果
2、制作微课:a、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b、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c、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d、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制作是我这次行动的难点,因为以前大多只是简单的PPT课件,而这次制作过程中,如:标注关键字,用图形符号……都不怎么会,所以仅仅是一个制作就费大劲,然后时间也不是很准确,把握也不好。
虽然这次尝试并不理想,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学习了新的知识,接受了新的能力,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一遍一遍地努力,也会做得更好,因为微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而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广泛,思维更开拓,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感受到了微课程的精彩,看到了微课程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学习新的科学技术,让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0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微”型化。从最古老的微型计算机到时下最流行的微博,从微电影到微信微杂志等等一系列的“微”样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已成为每个人必须终身从事的事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邀请了李玉平老师为大家进行了《微课程--做有想法的人》的专题讲座。李玉平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在讲座中理论联系实际,从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的作用、微课程的分类、微课程的制作这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微课程,真正让老师们领会到了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给如何做一个研究型老师指明了方向。为了提高大家对微课程的深入认识和积极投入研究创作,科研处高玉英主任在校本培训中又再次简要的介绍了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使各位教师受益匪浅同时也积极的投入到了微课程的研究中,相信我校将迎来一个学习的新时代!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1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2
从教30多年来,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很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网络搜集材料,教学上运用的教育资源很狭窄,局限于课本。通过这次教师网络研修,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什么是微课程?什么是微视频?学会了在教学中怎样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等。
专家在《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讲座中首先讲以往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方面问题和对问题的分析讲解:
(一)、教学资源以书本为主,缺少多样化生活资源。学生接触到的是手中的课本,我们的课程是开放的,我们是传递正能量的,学生应该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应该了解到社会各层次的相关问题,更要关注多样化的生活资源,因为多样化的生活资源可给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有利于今后踏上社会,来适应变化的社会。
(二)、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缺少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落实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的行为当中,我们既然要关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就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如果不给学生相应的资源,那怎么能培养他们的能力。比方说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就得给学生提供社会上一些典型的案例,有些案例是鲜活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深层次。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少情景体验与探究。很多教师平时讲课大多都以完成任务,讲授为主。讲授的内容学生听过了,可是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可是如果学生伴随着情景的体验,加上社会实践,以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活动当中,他们获得的认知与我们讲过的.是完全不同的层次。
(四)、教学过程空洞说理多,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以讲授为主,只能让学生口头会说,不能落实行动。
(五)、教学关注点以教为主,缺少对学生方式的指导。教师以教为主,教师关注如何去讲,如何去说道理,忽视学生不是容器。灌输式的教学,对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来讲没有落实品社课教人做人的目标。其次,专家又详细讲怎样运用微视频,微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通过这次网络学习,我要更加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按《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一名人民教师。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3
4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我们的教学一直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之后出现了在线教学,但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在线学习会比面对面教学更有效,怎样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呢?那就将这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学习模式。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上新课,家里做作业,所有内容齐步走,只照顾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课后遇到问题怎么办呢?没办法解决就会到课外辅导班。而现在所推行的翻转课堂则是在家里看视频上新课,到学校来做作业参加讨论,家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回到课堂老师可以对有疑惑的同学进行个别讲解,也可对某知识点重点讲解。由此在课堂中可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回到家中再次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此次培训中我还学到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环节,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以及教学反思。制作微课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录屏软件、摄像工具、录播教室、智能笔、IPAD和专用软件等。其中的一些方法对于我们是很适用的,而且所用工具我们也可以找到,我们现在缺乏的应该是技术。
以后当我们学会了微课并能很好制作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为微课而微课呢?会不会用微课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呢?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
用焦建利教授的话来说:“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借助了网络,借助了微课。通过这一载体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钻研,让微课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4
4月底,我有幸去华南师范大学参加了微课培训,首先,我想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其次,我就参加培训后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由焦建利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微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他说到:这是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这让我明白:今天,我们任何人,只要愿意,我们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接着由胡铁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发展趋势,当天下午我们还去了天容中学听了一节微课讲授课,课后,我市教师和做课老师针对“该如何上好微课”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我们具体学习了如何制作微课。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一、我知道了,其实微课是指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这种视频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长度短,主题小,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二、微课虽然是一个短小的视频,但它也具有环节上的'完整性。微课虽展现的是某个教学重难点的知识,但就这个知识点而言,它也有导入、过程和小结。因此,我们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三、在学习制作微课时,我也有一些小收获。如: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录屏软件来录制微课,也可以使用手机或者摄像机。其实手机和摄像机是最容易操作的,如:平时听数学老师说,数学中的除法那一部分知识特别难,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有限,老师兼顾不到每一位学生,也许某个孩子理解能力弱,没跟上老师的思路,这一部分就落下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采用手机或者摄像机,准备好纸笔,这个时候老师就只需在纸上进行解题,解一道题最多也就用3、4分钟,既简单又清楚,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去看解题步骤。
四、之前总觉得微课在我们这个技术相对落后、孩子自学能力较弱的环境下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但在天荣中学听完方莹老师的课后我有了一点点转变,当时我们心里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疑惑――孩子课堂上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都不认真学习,在家有可能一遍一遍,翻过来翻过去的看视频学习吗?在与王莹老师的交流中,一位老师问出了大家的心声。而方莹老师平时也是把视频做好后,让孩子利用微机课或者是自习课去观看,这样大部分人都在学习,避免孩子偷懒的情况。所以,对于我们小学而言,小学生的自制力和学习主动性本来就弱,这种“家校翻”根本就不适合,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微机课和自习课让孩子去观看微课。
其实微课的制作相对来说较容易,但是如何设计导学案,在教学内容的哪一环节设计微课,用怎样的方式设计孩子们容易理解才是最难的,也是我学习之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不断去尝试、争取能让微课伴着孩子们一起进步。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5
最近,学校组织大家进行了两次微课程的学习,《思维导图》和《读书策略》,通过学习,感觉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感觉用思维导图上数学课,耳目一新。它不仅能将各种零散的知识整理出对应的关键词,抓住重点,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清晰了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还能清晰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不需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记住一幅图画比记住一长段文字快得多!同时又开发了学生的空间智能。使学习充满趣味。
总体感觉:好玩、有用、又帮助理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对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和启迪。众所周知,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因自身一直从事数学教学,虽熟知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对其具体的方式方法的指导,知道的就微乎其微了。通过短暂的.微课程学习,使我知道了如大人给予有效的好书指导、并通过图书室、开展读书会、观赏原著电影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微”型化。从最古老的微型计算机到时下最流行的微博,从微电影到微信微杂志等等一系列的“微”样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已成为每个人必须终身从事的事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了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邀请了李玉平老师为大家进行了《微课程——做有想法的人》的专题讲座。李玉平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在讲座中理论联系实际,从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的作用、微课程的分类、微课程的制作这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微课程,真正让老师们领会到了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给如何做一个研究型老师指明了方向。
为了提高大家对微课程的深入认识和积极投入研究创作,科研处高玉英主任在校本培训中又再次简要的介绍了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使各位教师受益匪浅同时也积极的投入到了微课程的研究中,相信我校将迎来一个学习的新时代!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6
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微课程设计制作培训,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杜龙辉教授《生成性资源—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制作》的报告。杜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幽默风趣的话语,精彩的案例,伴随着不时传来的阵阵掌声,让教师们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收获:
关于“微课”,在学习之前对于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一个概念。我主观的从字面意思理解为:简短的视频课。学习之后我对微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1、知道了什么是微课?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2、明白了微课的特点:“短小精悍”。“短”即视频长度短,一般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5分钟左右最好;“小”即主题小;“精”即设计、制作、讲解要精良,不要啰啰嗦嗦的;“悍”即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3、微课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弊端,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程度好的可能看一遍就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再浪费时间了,可以把时间用到学习其他内容上;程度弱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直到自己掌握为止。这样就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步调学习并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
4、了解了微课的几种制作方法:用录屏软件、摄像工具、智能笔或专用软件录制,也可以在录播教室录制或专业演播室制作等等录制方法。其中比较常用、容易操作的微课制作方法有三种:PPT式微课、讲课式微课、情景剧式微课。
这次培训,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理念的冲击,真正领会到了微课程“微而精,小而奇,内容少,蕴意深,从小处入手,解决一个问题”的独特魅力。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7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