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三伏”

知远网

2023-06-20文/袁文良随笔

俗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三伏食俗,丰富了人们的舌尖文化。

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当时称“伏腊节”,是一种庆祝夏粮丰收的农庆活动。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东汉卫宏所撰《汉旧仪》中的“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也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按理说,三伏天吃羊肉不合时理,可农家为何要在伏腊日“烹羊斗酒”呢?主要是因为农人把“伏腊”作为节庆看待,所以要像过年一样“烹羊炮羔”庆贺一番。

三伏天是一年内最热的季节,“吃凉冰”可以说是最佳的消暑方法了。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

宋代朝廷盛夏赐冰传承了唐代的传统。宋代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对此做了详细记载:“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原来,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工作性质不同,才有不同的待遇。

到了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清代民间三伏天的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清嘉录》记载了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绿荷”即荷叶,用荷叶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

在我国北方,一直流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至于说“头伏吃饺子”,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不好,饺子被认为是开胃解馋的最好吃食,所以增加食欲最好的办法就是吃饺子。又因为饺子形似元宝,所以顺道也求了财,一举两得。

总之,三伏食俗不仅是一种庆农活动,还体现了我国食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