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祖籍是孟良崮战役发生地和“沂蒙六姐妹”精神发源地山东省蒙阴县。1928年,蒙阴遭遇特大旱灾、蝗灾,年仅19岁的外祖父彭立森随父辈沿陇海铁路西行逃荒至洛阳,后流落至新安县涧河一带的村寨间,以赶车、佣耕为生,尝尽人间冷暖。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他一生恪守的家规。
“初来乍到,穿不起囫囵衣裳,十冬腊月赤巴脚。常年出力干活,还是地无一分、椽无一根。一双布鞋当宝贝一样揣在怀里,进城时到河边洗洗脚,才舍得拿出来穿上……”每当看到后辈不惜粮惜物时,外祖父都会唠叨起当初的苦。
母亲在家中排行第七,是外祖父母的掌上明珠。上有父母疼、哥哥护、姐姐爱,她从小养成了要强、仗义执言的性格。
“你咋又上树摘柿子?集体的东西,怎能装入个人的篮子?”“来人啊,有人扒生产队的红薯啦!”人民公社时期,母亲和姨都爱管这种“闲事儿”。外祖父母不但不怪她们多事,反而表扬她们说:“新社会就是要有集体主义观念。咱祖上有个云南道监察御史,监察就是监督,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你们做得好,咱不能辱没门风!”
“做人要实诚,不能见利忘义。过去咱没有土地,做梦都想有一块养家糊口的土地。1950年土改,咱成了土地的主人,不能忘恩负义,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共产党!” 逢年过节,外祖父的这些话,使晚辈从小在心底种下了爱党爱国的种子。
受“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旧思想影响,许多人家都不愿让孩子参军。在外祖父家,老人却总是教导儿子“保卫国家,义不容辞”。大舅1958年参军,二舅1960年参军,三舅、四舅于1964年10月同日报名参军。在新安老城大操场举行的万人拥军大会上,外祖父母披红挂彩上台发言,简短朴实的发言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四个儿子全部参军,实属罕见!”当年,新安县领导激动地说。
1987年村里集资建设学校,按人口每人30元,家中7口人,共需210元。母亲回娘家诉苦,外祖父劝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集资建校是好事,咱应该顾全大局,舍利求义!”说完他从床头席下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50元,硬塞到母亲手中,母亲说啥也不要。回家后母亲毅然粜(tiào)了家里400公斤小麦,将集资款如数交到村里。村干部逢人就讲:“看看人家,家里供着3个学生,她的日子能好到哪里?咱还有啥可说哩!”乡邻们也都如数交齐了集资款。
1988年春节,全家合计着为外祖父置办八十大寿,外祖父不同意:“咱家的日子刚刚好转,孩子们都在上学,开销大,省下点钱权当为娃们交学费,买点笔墨纸砚比啥都强!你们的孝心我领了,咱不能图名舍义!”在儿女们的坚持下,全家人在外祖父八十大寿当天照了张合影。这张黑白照片如今虽透着沧桑感,但特别有纪念意义。
1989年7月,姐姐到涧河边洗衣,不慎落水,恰好路过此处的邻村人李书杰把姐姐救了上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外祖父母的催促下,母亲多方打听寻找到救人者的地址,到宋村答谢。
“哎呀,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还记着,真是穷不失义的好人啊!”2016年秋我陪母亲再次登门看望恩人,时隔20多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恩人一眼就认出了母亲。
母亲初中毕业后在村卫生室当卫生员,常常背着药箱跟着赤脚医生跑遍村庄的沟沟岔岔。她手脚麻利,消毒扎针眼疾手快。后来母亲到医院进修并在外婆指导下掌握了接生技术,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妇女生产多在家中,不管寒风呼啸,还是大雨滂沱,有时是半夜三更,母亲总是随叫随到。当遇到妇女难产时,母亲常常熬通宵,数九寒天也累得大汗淋漓。“妇女们的痛苦,只有妇女心里清楚!”母亲常常以此教导我们善待妻子。
“那个年代,方圆左近的男男女女多半是你外婆和***接生到这个世上的!”一位93岁高龄的梁姓老太太,曾当着乡亲们的面对我们这样说。
1999年冬,外祖父临终前把母亲兄姊七人叫到床前,再三叮嘱:“你们兄妹如果有机会到山东蒙阴,一定回到荆汶村去看看,认祖归宗!”2000年春,大舅终于和蒙阴县老家取得联系,完成了外祖父的夙愿。
“妇女名字入不入谱不重要,关键是要把老一辈身上好的东西传下去。”母亲和二姨拉家常时总是这么说。尽管她们的名字未列入东蒙彭氏族谱,但她们的言行已经浸染着彭氏好家风,并影响了我们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