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与土地

知远网

2023-06-20文/吴天阳情感

祖父总喜欢在雨后拄着他的拐杖下楼去,站在小区的马路上,默默地注视着眼前那片空地。祖父常说自己是大山的儿子,是大山的土地养育了他。

祖父出生于1943年,那时候正值战乱,生活艰辛。为了生存,祖父的祖父不得不忍受高额的佃租,租种土地。一年辛辛苦苦,无有歇息,到头来却难以果腹。祖父说:“那时全家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块自己的土地。”

土地改革法的颁布,让祖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无地的祖父一家分到了四亩七的土地。分土地的场景,时至今日祖父还常常与我们讲起。我生在盛世,没挨过饿,分土地的场景我也没有亲身经历。可我听着祖父那颤巍巍的声音,望着祖父那噙满泪水的双眼,也能明白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

父亲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的童年生活比祖父好得多,可是忍饥挨饿也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土地收归集体,种什么庄稼集体说了算。可也允许每家留有自留地,父亲把那块自留地利用到了最大限度,在有限的土地里,父亲种出无限的希望。父亲每次回家,总喜欢带着我去他当年耕种的自留地里走走,跟我讲那些与土地有关的往事。

父亲耕种的自留地,在山沟的一侧,面积狭小,进出也极为不便,地里还布满了从山上冲落的小石头。现在看来的确是一块不宜耕种的土地。可是在那个年代,父亲却用它种出一年四季的蔬菜,种出爷爷喜欢的烟叶。那块自留地父亲用脚步丈量了它的每一寸,这小块种什么,哪小块种什么,父亲和爷爷统筹安排。那块土地就这样被父亲所掌握,所耕种。

哥哥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经营权由农民自己掌握,种什么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听母亲讲,签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书时,比过年都要热闹。经营权放给农民后,大家热情高涨,去田里耕作,一个比一个起得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粮食取得了大丰收。用祖父的话说,当时家家户户的粮食就像收购站那样多,村里人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仅靠土地的农民已经难以维持生活。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务工竟出现了土地撂荒。大学毕业后,哥哥回到了我们的山沟,流转土地四百余亩,种起了杂交构树。有人笑他,大学生却回家当了个泥腿子。哥哥说,他是农民的儿子,是土地的子孙,他不忍心看到这些田地荒芜。哥哥还说,村里条件虽然艰苦,但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理想。哥哥的公司不仅让那些荒芜的土地又重新充满了生机,而且还带领村里的贫困户脱了贫,第一年就盈利百万元。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祖父又开始默默地念起了那些传承了千年的歌谣。土地啊,你是国人生存的根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