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背后的故事

知远网

2023-07-14文/吴昊随笔

原来对民谣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初三那年靠在窗子边,楼下孩子们合唱的“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不知道这些孩子还有没有和那时候一样的无虑无忧,心头的梦有没有落上灰尘。当我以热情面向世界,却从未真正听懂这首民谣。

三两和弦,一声叹息,便是民谣,这般简单,却让无数人欢喜,究竟为什么呢?大概就是通俗的魅力,歌为曲,谣为词。在我看来,“谣”在“民”,民谣便是给普通百姓听的曲子。相传白居易每写完诗,都要找个不识字的老人,读给他听,老人不懂就继续改,直到懂了为止。正因如此,白居易的诗朴实通透,广为流传,曾被人盛赞为“说尽世间俗语”,“民”的深意大概如此了。把平凡人生不平凡的故事唱给人们听,无论高贵贫寒。一个人,一把琴,一段故事,一首歌,朴实简单地传唱,产生共鸣。

鲍勃·迪伦是我喜爱的民谣歌手之一,并不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而是手风琴夹杂着吉他轻巧的弹奏和他特有的声线而带来的舒适感。戴上耳机好像走在铺满红色树叶的街心广场,路过的车站长椅上,坐着一个穿着浅色西装手拿着巧克力盒的男孩和一旁的妇人倾诉着什么。

听民谣最不能错过的就是看评论了,看一个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人藏在寒冷孤独的夜里,闷在被窝里带着耳机幻想自己与世界隔离;有人在昏暗的路灯下,借着酒劲拨给清醒时不敢打电话的人,背井离乡一人带着吉他来到北京,住在四百块钱的地下室抱着梦想浅浅入梦……

评论里的故事如恒河沙数,感同身受时忍不住点了赞,心疼心酸时还会给陌生人一两句安慰。民谣让不同人生轨迹的人好像数年挚友,相互安慰抚平伤口,相互激励,寻找更美好的自己。

“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并非人人知晓,但《500英里》的旋律一旦放出来,听懂与否,总能听出思乡。就像此刻生活在异乡的我一般,身上是家人的期望,手里攥着的是未来,一百里又一百里载我远去,一百里又一百里再回不过去。

听过这样一句话“民谣很穷,穷在他没有起伏的高音,不具华丽的辞藻,唱的人普通,听的人平凡,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下一首,而是让你感同身受,懂得生活”。是啊,一听到这些歌,就能想起青涩、青春、清平时光,世界安静下来,只剩下一个爱讲故事的人和一个爱听故事的人。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城市。每首民谣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听故事的人同时也在故事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