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船上的宴席,俗称船菜,以河鲜为主,新鲜而悦目,精致而量少。船菜既得水乡之富庶,又兼舟楫之便利,旧时官员、文人和商客走水路出行,一面泛水游玩,饱览秀丽的景色,一面品尝别有风味的“船菜”,个中乐趣是寻常巷陌的百姓难以享受得到的。清人笔记《扬州画舫录》有这样的记述:“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谓之行庖。”
我这样的百姓没享受过船宴上高档精致的酒茗肴馔,也不知道船宴上歌女弹琴弄弦,清曲助兴是何种滋味,但在船上吃饭的经历是有的,那些平常老百姓船上的吃食,姑且叫做船菜吧。吃船菜宜在春日,在一抹春晖下一边品菜,一边赏景,炊烟渐上,怡红快绿,此为人生一大幸事。
小时候每逢清明前后父亲便要带我回汉口祭祖,我们坐的船顺汉水而行,大几百里的水路船要走上两天两夜。我们自然是要在船上吃饭的,食材采购自客轮一路停靠的大小码头,食材货真价实,绝对新鲜。河藕、螺蛳、河蟹、青鱼、草鱼、水芹、河虾、春韭、青笋……船家都是成筐成筐往船上拖。红烧草鱼、清蒸河藕、春韭炒鸡蛋都是我非常喜欢吃的船菜。父亲最喜欢吃的一道船菜是螺蛳豆腐汤。春日正是江南河边螺蛳长得最肥硕的时节,这时的螺肉清香肥美,而且没有泥腥气,营养十分丰富。吃螺蛳吃的是工夫,做起来挺费时间,船老大烹调前要先将螺蛳储养几个小时,使螺蛳吐出污物,然后把吐净泥沙的螺蛳放入滚热的油锅中翻炒,炒的速度要快,因为炒的时间长了螺蛳肉易老易缩就不好剔出了。螺蛳炒好后将螺蛳肉剔出,加上清水,放入嫩豆腐数块,旺火煮沸,片刻后豆腐宛若浮玉,再加入料酒、味精,撒上葱花即可起锅。螺蛳豆腐汤味道鲜美,虽算不上是“天下第一汤”,却可以让父亲在颠簸的船上一气吃下两大碗白米饭。
我是在嫩江边上长大的,每年开春后嫩江的冰层逐渐融化解体,这就是开江。此时捕到的鱼肉质紧密、冰清玉洁,味道非常好。吃开江鱼要赶早,一年之中只有这二十几天的时间才可吃到。父亲靠打鱼为生,为了能在这二十来天多打一些开江鱼,父亲凌晨两三点钟就把我喊起来,我们摇着木渔船到嫩江上打鱼,江面上春寒料峭,我们风里来浪里去,一整天都吃住在狭小的船舱里。父亲的皮肤黑里透红,一双大手粗糙得像树皮,他是打鱼的好手,在家乡远近闻名。那时嫩江水质也好,鱼的品种多,鳊花、鳌花、鲫花都比较常见,至于黑鱼、青鱼、鲇鱼、胖头鱼、鲩鱼就更多了。开江打鱼时能享受“江水煮江鱼”这道船菜对渔家来说是莫大的满足。每次在嫩江打鱼,只要我和父亲肚子饿了,父亲就在渔船上生起煤球炉,支起铁锅,用江中心的水煮鱼。打鱼消耗的体力大,我们一餐能吃一条半米长的鲩鱼。父亲煮鱼只往汤里撒些许盐和白胡椒,地道的开江鱼鲜嫩无比,鱼汤乳白,喝一口满嘴留香。 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更是格外美味。
我印象最深的一道船菜是在春天迎亲的船上吃的,当时妻子的娘家在苏北,离我工作的单位很远,迎亲路上百十里的水路,七绕八拐,船要走半天一夜。因为忙于结婚太累了,我在船上昏昏欲睡。船老大笑着让我打起精神,保持最好的状态迎新娘,为此他还为我特意做了一道河蚌豆腐汤。春天江水荡漾,刚从江里捞出来的河蚌,洗净,铁锅沸水焯过,原本紧闭的壳则开口。船老大剥开河蚌壳,剔一小碗嫩白的河蚌肉,入锅,用菜油热煸,将焯河蚌的汤注入,旺火煮沸,置嫩豆腐数块。河蚌豆腐汤鲜美无比,我大快朵颐,回头四顾,却见船尾瓦灶炊烟袅袅,这正是四方之地,烟火人家。
如今身处城市钢筋水泥世界的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坐船了,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时节,船菜的美味、船老大豪爽的笑声、父亲劳累的身影、江面上的扁舟,在我的记忆深处又泛起了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