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的缝纫机

知远网

2023-08-12文/郑士松故事

老伴今年89岁了,虽然每天出门要靠电动轮椅,行动也非常缓慢,但她每天还在家里的缝纫机前忙个不停。搬了五次家,舍弃了很多东西,她唯独当作宝贝一样走哪儿带到哪儿的就是这台陪伴了她半个世纪的缝纫机。

20世纪60年代,我家男女老少十几口人的穿衣,全靠老伴劳动之余,用双手一针一线来缝制。后来,邻居买了台缝纫机,她羡慕极了,跑去看了两次,还坐上去试着蹬了蹬,感觉机器又快又好,回来后天天做梦都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家的缝纫机。可是,在那个一切凭票证的年代,想买一台缝纫机谈何容易!

1969 年,我被调到了洛阳市郊委工作,经过半年多的不断申请,领导终于特批给了我一张缝纫机票。接到票,我心情无比激动。中午一下班,我顾不上吃饭,马不停蹄地从供销社把缝纫机拉回家。老伴兴奋地丢下饭碗,打开包装一看,哇!真漂亮!我80岁的老母亲听说买了台会做衣服的机器,也拄着拐杖挪着小脚从屋里出来看新鲜,小心翼翼地摸着机器说,如今的人做出这玩意儿,可真能呀!

我们家终于有了那时候最时尚的“三转一响”中的“一转”!

自从有了缝纫机,老伴干活的精神头更足了,除了下地干活和做一日三餐外,她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坐在缝纫机前度过的。每次用前她总是小心翼翼把它打开,用后再用布擦擦抹抹,慢慢把机头放入箱内,隔一段时间还要给机器注入点儿机油保养。她还特意给缝纫机做了个外罩,唯恐有灰尘落入。

老伴对缝纫机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全家人的穿衣问题都是老伴用布料自己剪裁、缝纫而解决的。心灵手巧的她还学会了在缝纫机上用彩色线在衣服上绣花,孩子们每次穿上新衣服上学,路上总有邻居们好奇地拉着衣服问来问去。没多久,我家成了邻里之间拜师学艺交流手艺的场所,小院里时时飘出女人们开心的笑声。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店里的服装鞋帽琳琅满目,孩子们都是看中啥就买啥,渐渐地,在家做衣服穿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不出门就可以用手机在网上购物,缝纫机显然成了多余的物件,有很多人家都嫌占地方处理了缝纫机。老伴的这位“亲密战友”也和她本人一样进入老年了,板面也出现了裂纹,周边那光亮的漆面已起皮脱落,抽屉掉了也无法配制。可是老伴说啥也舍不得处理这个亲密伙伴,只不过现在它的功能变为修改服装,儿女和孙辈们在网上买的衣服不合身的都拿来找她修改,再穿起来就得劲多了。小闺女花大价钱买了一件皮草大衣,穿了几年后,将肩膀处撑破了好几回,每次都是掏几十元钱拿到街上的南方裁缝铺修,但老是修不好反复开线。老伴知道后,就把里面垫衬了一块颜色接近有弹性的秋衣布,再把衣领上的毛毛去掉一条补到秋衣布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来修补过的痕迹,解决了这个难题。

三年前,老伴拿出一件旧黑色呢子大衣,把它改制成几件物件后,剩余的小块又给我做了顶六角帽,我戴上后也很舒适。去年,我同老伴到关林市场找到布头专卖店,挑拣了几块绒面布头,老伴用大块儿给沙发做了罩子,小块儿又给我做了两顶绒帽子,冬天戴上又软又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