缕缕茶香 一泓清泉

知远网

2023-08-30文/王冬媛随笔

清泉石流,泉煮茶香。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桂东县清泉镇,万亩茶山云雾氤氲,垄垄茶树绿意润泽,采茶小调缥缈飞扬。由汩汩泉流汇成的泉江,摇曳着灵动的线条沿村落蜿蜒而过,目之所及,山光水色皆入画。在茶山凉亭小憩,泡上一壶有“贡茶”美誉的玲珑茶,小小绿尖遇水成叶,一缕幽香沁人心脾,亦如生活的甘甜本真。

当地老人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玲珑茶原产地的清泉镇铜锣村玲珑山有位山母仙,她怜悯淳朴的村民生活艰苦,一夜骑马到村里传授制茶仙法,村民们学会制茶本领,所制茶叶形如环钩,奇曲玲珑,色泽绿润,银毫披露,故有“玲珑茶”雅名,玲珑茶曾一度成为贡品。传说虽无从考证,但玲珑茶而今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却是事实。

茶经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清泉镇的茶树,世代生长在陡坡烂石之中,异常坚韧,恰似世代以茶为生的清泉人的坚毅和勤劳。若与清泉人提到制茶手艺,淳朴的他们难免会带出几分傲气,从老妪到孩童,都能熟稔地把采鲜、摊青、杀青、清风、揉捻、杀二青、做条、初干、整形、提毫、摊凉、足干十二道工序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面的阿妹好骚皮,就像冬瓜削了皮,要是俺来讨得到,好像蜂糖煸糯粸,哟喂——”茶山里,阿哥阿妹“并手摘芳烟”,对歌小调从清晨唱到傍晚。高山长出了玲珑茶特有的“形”,山里人巧手成就了玲珑茶与众不同的“神”,同为省级“非遗”的客家采茶调则赋予了玲珑茶厚重丰盈的“韵”。人类的繁衍生息,四季的演变规律,劳作的农耕技巧,民间的喜怒哀乐……都化为质朴动人的歌词和玲珑剔透的曲调,情意绵绵从枝头渗入心头。歌声随着清泉流淌在玲珑茶里,杯中清茶更具“形神韵”。

“一杯子酒等郎来,摆好金杯八仙台,八仙台上十杯酒,哥要饮酒妹端来,哪依哟——”阿哥阿妹的采茶调从山上唱到山下宴席间,悠悠回荡在炊烟袅袅的民舍群。

山里人热情好客,在清泉,“吃茶”被列入传统正式酒席环节之一,山歌小调也贯穿始终。

清泉酒席具有浓郁的赣南客家风格,第一步就是“吃茶”。围桌入座前,主人分别给每位客人呈上一盆热水和毛巾“净手”,若是冬天,每人脚下还塞一个烧着热炭的火笼。主客手捧热茶围桌而坐,茶点佐以十个素盘,分别是米粉水瓜干、米粉南瓜花、米酒泡辣椒、米酒浸藠头、花生等当地小吃,边吃边聊家长里短,有点像广东人的早茶。

“吃茶”吃到尾声时,酒席便进入“吃酒”环节。主人会撤掉十个素盘,改上十个冷荤盘,分别为腊肉、板鸭、香肠、卤鸡爪等腊味为主。这时,茶壶改酒壶,茶杯改酒杯,主客互相斟酒,猜拳行令好不热闹。

觥筹交错期间,猪肉、全鸡、扣鸭、牛肉、全鱼和时令蔬菜等“十大碗”热菜,按出菜和摆放顺序依次入席,传菜人和摆菜人严谨遵循礼仪推碗摆菜,程序严谨不亚于茶道,这便进“吃饭”环节。虽说吃饭,但席间仍以“吃酒”为主,要在得到同桌允许后,不喝酒的人可先行吃饭。

或许“吃饱”曾是饥饿过的中国人一度的愿望,“吃酒”则是高于“吃饱”的更美好的愿景。即便身处茶乡的清泉人设宴办席,也是参照中国广大农村的共同习惯,把上菜“吃酒”列为最重要环节,客人喝得越尽兴越能彰显主人的热情大方,这也是酒席之所以称之为“酒席”而不叫“茶席”的原因。只是,进入新时代的国人早不拘于吃菜饮酒,更多烦恼于营养过剩如何减肥,所以,现代茶馆里流行的烫器、洗茶、拂盖、分杯等充满文艺感的茶艺品茗也日渐风靡。

从地图上看,地处湖南的清泉镇被江西紧紧环抱。历史上的清泉镇曾在1953年划归江西省管辖,1957年重归湖南省管辖,两地渊源很深。清泉人与江西人亲昵地互称“老表”,熟练切换着湘赣方言,有着相同的饮食起居习惯。两地畲汉青年结亲通婚往来密集,茶人互相切磋种茶制茶技艺,湖南玲珑茶与江西狗牯脑茶神韵相似又各有风骚。

一脚踏两省,两省共佳茗。一缕茶香,贯穿古今,通达四方,湖南人在这里感受赣南文化,江西人在这里体验湖湘文化。清泉,就是这么一个淳朴又厚重的地方。

大家都在看